•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廈門埭頭石塔,守望滄海的時光見證者,是島內唯一僅存的明代石塔

    147小編 190 2025-07-31

    廈門埭頭石塔:滄海桑田中的歷史航標。

    在廈門繁華的湖明路東側,一座花崗巖古塔靜立于行道樹叢中。

    這座高約7米的埭頭石塔,作為廈門島內唯一僅存的古塔建筑,歷經四百年潮起潮落,從筼筜港的航標化身都市鄉愁的圖騰,默默訴說著鷺島的滄桑巨變。

    一、歷史沿革:從海中航標到陸地遺珍

    滄海桑田的地理見證:

    明代末期建成的埭頭石塔,最初矗立于筼筜港的碧波之中。

    1935年《廈門攝影名勝大觀》記載的廈門八大景之一“筼筜漁火”,即以石塔為背景——夜幕下漁船燈火如星,塔影搖曳于萬頃波濤之間。

    彼時筼筜港水域遼闊,北抵仙岳山麓,南達廈禾路,潮汐吞吐間形成十五里天然港灣。

    20世紀70年代圍海筑堤后,水域退化成今日的筼筜湖,石塔終成“登陸”的陸地遺跡。

    眾說紛紜的建造初衷:

    關于建塔目的,民間流傳多種版本:一說為埭頭慈濟宮的附屬鎮水建筑,借神靈之力護佑漁民;一說為導航標識,指引船只避開淺灘暗礁。

    文史研究者楊羽翔指出,從1955年地圖可見埭頭地處海岸凸位,石塔極可能兼具風水象征與實用航標功能。

    盡管傳說將其與宋代兵部尚書吳玠關聯,但考據證實石塔實為明末所建,駁斥了此說。

    二、建筑藝術:斜塔重生的匠心密碼

    獨特的結構與形制:

    石塔以花崗巖條石壘砌,未用粘合劑,展現明代石構技藝。

    塔分七層(一說六層),底座方形,向上逐層收分:

    下四層方正穩重,第五層轉為瓜棱形,六層為八角形,頂層復歸方形,塔剎呈葫蘆狀,形成剛柔相濟的韻律。

    第六層原刻四面坐佛浮雕,現僅存一面清晰,其余在歲月中風化漫漶。

    從“斜塔”到文物保護的修復之路:

    因原始土石基座不均,塔身曾向東南嚴重傾斜,得名“斜塔”。

    1993年舊照顯示其岌岌可危,直至2003年廈門文物部門加固基座、修復八角攢尖頂及塔剎,才終結其瀕危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此塔原為雙塔并立,另一座已于上世紀50年代坍塌,更顯存世者之珍貴。

    三、文化意義:埭頭記憶的活化石

    航標功能的延伸價值:

    作為閩南沿海貿易繁盛時期的航標體系組成部分,埭頭石塔與漳州圭嶼塔、東山海島文峰塔等共同構成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燈塔網絡”。

    它不僅是物理導航標記,更成為廈門海洋文明的精神坐標。

    消逝村落的鄉愁載體:

    石塔得名于湮滅的埭頭社(舊稱“鳳林”)。這個臨海古村以吳姓為主,曾孕育“海燕”味精、廈門啤酒等本土工業記憶。

    2003年村落拆遷后,摩天大樓取代了漁村炊煙,唯余蓮景二路上的吳氏宗祠、慈濟宮等建筑與石塔相伴,維系著原住民的集體記憶。

    對老廈門人而言,石塔是穿越時空的“鄉愁航標”,標記著筼筜漁火與埭頭古村的往昔榮光。

    四、保護現狀:城市變遷中的文化錨點

    2020年,埭頭石塔入選思明區首批文物保護單位,其價值不僅在于建筑本體,更在于塔位對研究廈門地方史的關鍵意義。

    如今它立于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行人匆匆而過,鮮少駐足。

    然而這座“大隱隱于市”的石塔,如同嵌入現代都市肌理的歷史密碼,提醒著人們在鋼筋森林中回望鷺島根源——從漁火點點的港灣到高樓林立的國際都市,石塔凝視著廈門每一次蛻變,成為廈門城市化進程的見證者。

    結語

    從海洋航標到陸地景觀的轉變,埭頭石塔的每一道風化痕跡,都鐫刻著廈門的地理變遷與人文脈絡。

    它不再指引船舶,卻為城市點亮了歷史的燈塔。

    當游客漫步筼筜湖畔,或可循著湖明路的綠蔭,尋訪這座沉默的守護者,觸摸時間賦予鷺島的厚重與溫存。

    上一篇: 寺院石雕石塔擺放有什么講究和作用?
    下一篇: 重慶潼南發現一座古老石塔,雕刻精美,建成時期與原因卻無人知曉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