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成白虎開口的條件有哪些?又會帶來何等危害?
154 2025-08-02
你可曾聽過,萬物有靈,善念自有回響?
一座寧靜的古村落,一位清貧的書生。
他救下了一只通體如雪、靈性非凡的生靈。
自那之后,家中悄然生出微妙變化。
書案無端起幽香,古井深處隱現奇光。
這些征兆,莫非暗藏玄機?
古老相傳,靈物知恩,常以異象示人。
若家中連現七種特殊暗示,三日之內,或有意外之喜臨門。
書生柳明遠平靜的生活,正被這無聲的預告悄然打破。
暮春的南溪村浸潤在細密雨絲里,青石板路蜿蜒如墨線,兩側白墻黑瓦的屋舍在氤氳水汽中靜默。柳明遠推開吱呀作響的院門,那聲音在濕漉漉的空氣中傳得格外遠。他抖落油紙傘上的水珠,身上那件洗得發白的青布直裰下擺,已洇開深色的水痕。這方小院不大,墻角幾竿翠竹被雨水洗刷得鮮亮,檐下青苔濕滑,卻收拾得極是整潔,只透著揮之不去的清寒氣息。
柳明遠將微潮的書箱輕輕放在廊下。他身形頎長,眉目清朗,雖一身布衣,通身卻有種洗練的書卷氣,仿佛院中那株經了風雨仍挺拔的瘦竹?;氐竭@棲身之所,他眉宇間那抹因在鄰村塾中教導頑童而生的淡淡疲憊,才稍稍化開。正欲轉身入灶房生火,院墻角落竹叢里傳來一陣微弱而痛苦的窸窣聲,斷斷續續,揪人心腸。
他循聲撥開濕漉漉的竹枝,心驟然一緊。一只通體雪白的小獸蜷縮在泥水與枯葉間,后腿被一枚銹跡斑斑、形制奇特的獸夾死死咬住,鮮血混著泥水,將那身無瑕的白毛染得刺目驚心。小獸琥珀色的眼瞳因劇痛而渙散,卻在看見柳明遠靠近時,本能地流露出極深的恐懼與絕望,小小的身軀瑟瑟發抖。
“莫怕…”柳明遠的聲音低沉溫和,帶著一種奇異的撫慰力量。他蹲下身,動作極其緩慢輕柔,生怕再驚擾了這垂危的生靈。他解下束發的布帶,小心地纏裹住自己靠近的手,才屏住呼吸,嘗試去扳動那冰冷堅硬的鐵夾。指尖觸到鐵器的寒意與血污的黏膩,鐵銹的腥氣直沖鼻腔。那小獸在他觸碰的瞬間猛地一顫,喉間溢出哀鳴。
柳明遠心知不可再拖。他深吸一口氣,手上驟然發力。只聽“咔噠”一聲脆響,獸夾終于彈開。幾乎是同時,那白狐耗盡最后氣力般,頭一歪,徹底昏死過去。柳明遠迅速將它抱起,那輕飄飄又冰冷的身軀讓他心頭一沉,不敢有片刻耽擱,疾步沖入屋內。
接下來的兩日,這小院灶房的爐火幾乎未曾熄滅。柳明遠翻找出自己僅存的一點微薄積蓄,匆匆冒雨趕往鄰鎮,向那位素有仁心的老郎中求了最好的金瘡藥。他小心地洗凈白狐腿上猙獰的傷口,敷上藥粉,用潔凈的棉布細細包扎。又尋來潔凈柔軟的舊衣,在干燥溫暖的灶膛邊為它鋪了個小小的窩。夜深人靜,唯有窗外雨聲淅瀝,柳明遠常守在灶旁,借著爐火的微光,翻閱他那幾本翻得起了毛邊的舊書,偶爾抬眼看看那呼吸漸趨平穩的小小生靈,眉宇間是純粹的憂心。
白狐昏睡了兩日兩夜。第三日清晨,當柳明遠如往常一般早起,推開房門時,腳步頓住了。灶邊那個舊衣鋪就的小窩,空空如也。昨夜添的清水碗空了,特意留下的一小塊蒸餅也消失不見。他心中一緊,疾步上前查看,只見窩邊干燥的地面上,清晰地印著幾個小巧濕潤的梅花狀足印,一路蜿蜒至洞開的柴扉之外,消失在晨光熹微的濕潤小徑上。它走了,無聲無息。柳明遠站在門邊,望著那足印消失的方向,晨風帶著涼意拂過面頰,心中一時空落落的,說不出是釋然,還是淡淡的悵惘。
日子似乎又回到了從前的軌跡。柳明遠依舊早出晚歸,在鄰村那間簡陋的村塾里,教著七八個年齡不一的孩子誦讀“天地玄黃”。束脩微薄,僅夠糊口。院中的翠竹依舊青翠,只是灶膛邊那個小小的窩,已被他默默收起。生活清貧如水,波瀾不驚。直到那日傍晚,他推開書房的門,一股清雅悠遠、沁人心脾的香氣毫無預兆地撲面而來,將他整個人溫柔地包裹住。
這不是他熟悉的任何一種墨香或紙香。柳明遠微微一怔,下意識地深深吸了一口氣。那香氣幽微而恒定,仿佛源自木質的深處,帶著山林的清冽與日光的暖意,絲絲縷縷,在略顯陳舊的書齋里靜靜流淌,滌蕩了所有塵囂,令人心神為之一清。他環顧這間小小的書房:靠窗的榆木書案被擦得一塵不染,上面整齊地擺放著幾卷書冊、一方粗陶硯臺、兩支舊筆。四壁書架上的書雖多,卻多是些尋??瘫?,并無名貴之物。這奇異的香氣,究竟從何而來?
他緩步走到書案前,目光仔細掃過每一寸地方。最終,落在了那方最不起眼的粗陶硯臺上。硯臺是最普通的形制,邊緣甚至有些磕碰的痕跡。然而此刻,在暮色四合、光線漸暗的室內,硯臺那略顯粗糙的墨池中央,竟清晰地凝結著一顆渾圓的水珠!那水珠晶瑩剔透,宛如上好的水晶,穩穩地懸在墨池底部的凹處,將窗外透進的最后一點天光折射出微弱的、珍珠般柔和的光暈。墨池邊緣干燥,唯有這一顆水珠,孤懸其中,飽滿欲滴。
柳明遠伸出手指,指尖輕輕拂過硯臺冰冷的表面,又試探地靠近那顆水珠。觸手冰涼濕潤,確是實實在在的水。然而這書房門窗緊閉,絕非雨露滲入;硯臺干燥,也非宿墨未洗。這水珠來得實在蹊蹺。他凝視著那滴奇異的水珠,腦中不由自主地閃過幼時在蒙館中,那位博學的老塾師在教授《宅經》時,曾捻著胡須隨口提及:“古書有載,靈物感德,或有異象示人。譬如書齋生異香,主遇貴人;硯池自凝露,乃財氣初聚之兆…皆是吉兆,亦是天心感應?!?當時只當是飄渺的傳說,此刻這滿室幽香與眼前孤懸的露珠,卻讓他心頭猛地一跳。
他走到窗邊,推開木窗。晚風帶著竹葉的清氣涌入,卻絲毫未能沖淡室內那奇特的檀木香氣,仿佛那香氣已浸透了書案本身。窗外,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染紅了天邊,院中景物輪廓模糊。他的目光下意識地投向院角那口早已廢棄多年的古井。井口覆蓋著厚重的石板,縫隙間生滿雜草。并無異樣。柳明遠搖搖頭,暗笑自己竟被那虛無縹緲的傳說擾了心神。或許是哪株不認識的野花開了?或是隔壁飄來的熏香?他關上窗,將那縷幽香和那顆孤懸的露珠關在身后,點亮了油燈,翻開書卷,試圖將這點奇異的心緒壓下。
翌日清晨,天剛蒙蒙亮。柳明遠起身洗漱,習慣性地先推開書房的門。門扉開啟的瞬間,昨日那清雅奇異的香氣非但沒有消散,反而更加濃郁醇厚了幾分,沉靜地彌漫在小小的空間里,如同無聲的宣告。他快步走到書案前,目光急切地投向那方粗陶硯臺。
墨池中央,赫然懸著兩顆水珠!
它們比昨日的那一顆更圓潤,更飽滿,宛如兩顆小小的珍珠,并排依偎在墨池底部最深的凹陷處。晨光熹微,透過窗欞落在水珠上,折射出更加清晰、更加明亮的光點,純凈得不染一絲塵埃。柳明遠的心跳不受控制地加快了。一次是偶然,兩次呢?這異香,這凝露…難道老塾師當年所言,并非全然的虛妄?他深吸了一口那令人心神安寧的香氣,試圖平復心緒。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轉向窗外,投向院角那口覆著石板的枯井。井口雜草在晨風中輕輕搖曳,石板紋絲不動。他按捺下心頭翻涌的念頭,今日村塾還有課,不可分心。
一整天,在鄰村那間回蕩著孩童稚嫩讀書聲的村塾里,柳明遠的心緒都難以完全平靜。書案上的異香與硯臺中的凝露,如同兩個無聲的謎題,在他腦海中反復盤旋。教書間歇,他踱步至塾外那棵老槐樹下,從懷中摸出一本紙張泛黃、邊角磨損嚴重的線裝書冊。書頁在微風中發出脆響,翻到記載著宅居異象與征兆的篇章。指尖劃過一行行模糊的豎排墨字:“…凡宅中得異香,經久不散,非麝非檀,其源莫辨者,主得貴人暗助,運途將啟…”“…文房之器,無端自生水露,圓潤晶瑩者,乃地氣萌動,財源將聚之兆…” 書中言語簡古,帶著玄之又玄的意味。柳明遠合上書卷,望向南溪村的方向,清俊的眉宇間籠罩著一層深思。這“示”,究竟指向何方?
夕陽西下,柳明遠踏著晚霞歸家。推開院門,腳步比往日急了幾分。他幾乎是徑直走向書房。門開,香氣依舊。書案上,硯臺墨池中,三顆玲瓏剔透的水珠赫然在目!它們靜靜地懸在那里,比昨日更大,更圓潤,珠光隱隱,幾乎要滿溢出來。三顆!柳明遠的心驟然沉落,又猛地提起。他快步走到窗邊,猛地推開窗戶,目光如炬,直射向院角那口廢棄的古井。暮色漸濃,井口覆蓋的巨大石板沉默如初,縫隙里的荒草在晚風中輕輕搖晃。他凝視著那石板,仿佛要將它看穿。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預感,沉甸甸地壓上心頭。書中記載的“征兆”已顯其三,時間…似乎指向了明日。那井中,究竟掩藏著什么?
夜色深沉,萬籟俱寂。柳明遠和衣躺在簡陋的床榻上,卻毫無睡意。窗外月色清冷,將窗欞的影子投在地上,拉得細長。白日書中所見的文字,硯臺中那三顆越來越大的水珠,還有院角那口沉靜的枯井,在他腦海中交織盤旋。他并非貪戀財物之人,清貧早已習慣。但這接踵而至的“示”,太過清晰,太過指向明確,仿佛冥冥中有股力量在叩門。他輾轉反側,最終索性披衣起身,悄然推開房門。
清冷的夜風拂面,帶著竹葉的沙沙聲。月光如水銀瀉地,將小院照得一片朦朧的銀白。他沒有點燈,借著月光,腳步輕緩地走向那口廢棄的井。巨大的石板依舊嚴絲合縫地蓋在井口,上面落滿了灰塵和枯葉,邊緣的縫隙里,荒草在月光下投下細碎的影子。柳明遠繞著井臺緩緩走了一圈,指尖拂過冰冷的石面,粗糙而真實。他蹲下身,耳朵貼近石板與井臺的縫隙,凝神傾聽。
一片死寂。
井底仿佛是無盡的虛空,連一絲風聲蟲鳴都透不上來。只有夜風吹過院中竹叢發出的嗚咽,更襯得此地一片空茫。他站起身,仰頭望向夜空,星河璀璨,浩瀚無垠。一股巨大的茫然感攫住了他。是書中所載確有其事?還是自己連日心緒不寧,生出了無謂的臆想?他靜立井畔良久,直到夜露浸濕了肩頭的衣衫,帶來陣陣寒意。最終,他長長地、無聲地嘆了口氣,轉身,踩著滿地清輝,悄然回到了屋內。門扉合攏,將月光和那口沉默的枯井關在了外面。
日子在柳明遠刻意的平靜中滑向第三日。清晨的書房,那奇異的檀香濃郁得幾乎有了質感,沉甸甸地縈繞在鼻端。他走向書案,目光落在硯臺墨池中時,呼吸為之一窒——四顆渾圓飽滿、晶瑩欲滴的水珠靜靜懸在池底,珠光流轉,仿佛下一刻就要匯聚融合。這無聲的計數,如同最后的倒計時,清晰指向了今日。柳明遠的心跳擂鼓般撞擊著胸膛,他再也無法維持表面的平靜,轉身大步走向院角那口覆蓋著厚重石板的枯井。汗水浸濕了掌心,他深吸一口氣,雙手抵住冰涼粗糙的石板邊緣,用盡全身力氣,猛地一推!石板摩擦著井臺,發出沉悶刺耳的“嘎吱”聲,緩緩移開一道縫隙。午后熾烈的陽光如利劍般刺破塵埃,筆直地射入深不見底的井中。就在那束光柱的盡頭,幽暗的井底深處,一點璀璨奪目的金光驟然躍入眼簾,宛如沉眠地底的眼睛霍然睜開!那抹金光究竟是…?
那光芒并非幻覺,它如此真實,如此銳利,刺破了井底的黑暗,甚至將井壁上滑膩的青苔都映亮了一瞬。柳明遠的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幾乎停止了跳動。他下意識地后退了半步,后背撞在冰冷的井臺上,激靈靈打了個寒顫。陽光筆直地射入那道縫隙,將井底一小片區域照亮。那金光沉在渾濁的井水底部,一動不動,只靜靜地折射著日光,散發出一種難以言喻的、沉甸甸的誘惑。
他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急促的呼吸在寂靜的院中清晰可聞。環顧四周,目光落在院墻邊倚靠的一根晾衣用的長竹竿上。他幾步走過去,抄起竹竿,竹竿有些年頭了,握在手里還算結實。他走回井邊,將竹竿順著石板移開的縫隙,小心翼翼地探了下去。竹竿很長,一點點深入幽暗,攪動著下方沉悶的空氣和若有似無的水汽。柳明遠屏住呼吸,俯下身,全神貫注地感受著竹竿尖端傳來的觸感。
竹竿繼續下沉,尖端終于觸到了井底。他手腕微動,試探著撥弄。竹竿碰到了某種堅硬、沉重的東西!那東西似乎體積不小,被竹竿一碰,發出沉悶的“咚”的一聲響,在深井中回蕩,激起更大的漣漪,那點金光也隨之微微晃動、閃爍。柳明遠心頭劇震,手臂發力,用竹竿末端試圖將那沉重之物向有光線的井壁處撥動。
井水被攪得更加渾濁,污泥翻涌上來。但那沉重的物體終于被撬動了一點,借著上方透入的光線,柳明遠終于看清了那金光的來源——那赫然是一只造型古樸、線條粗獷的獸首提環!提環牢牢地鉚在一個巨大的、邊緣已經有些銹蝕的金屬箱角上。箱子的大部分還埋在污泥里,只露出這只提環和一小片深色的金屬箱體,在渾濁的水下閃著幽暗的光澤。
柳明遠只覺得一股熱血直沖頭頂,握著竹竿的手心全是冷汗。他猛地將竹竿抽了回來,靠在井臺上,大口喘著氣。眼前仿佛還殘留著那沉甸甸的金屬箱角和刺目的獸首提環??菥叵洌∵@井底埋藏的,絕非尋常之物!他抬頭看了看天色,日頭已經微微西斜。必須立刻找人幫忙!這個念頭無比清晰地浮現出來。
他飛快地沖出小院,甚至顧不上鎖門,直奔村西頭李鐵匠家。李鐵匠是個膀大腰圓、性情耿直的漢子,平日里與柳明遠關系尚可。當柳明遠氣喘吁吁地撞開李家院門,語無倫次地描述著井底發現巨大金屬箱時,李鐵匠正赤著上身,掄著大錘在鐵砧上敲打一塊通紅的鐵胚?;鹦撬臑R中,他停下動作,黝黑的臉上滿是驚愕,濃眉緊鎖:“柳先生,你說啥?井里有箱子?還是鐵的?莫不是眼花了吧?”
“千真萬確!李大哥,我以竹竿探過,觸之堅硬沉重,上有提環!”柳明遠急道,眼中是前所未有的篤定。
李鐵匠看著柳明遠蒼白的臉色和額角的汗珠,不似作偽。他放下鐵錘,抓起搭在肩頭的汗巾胡亂抹了把臉,甕聲道:“成!我信先生!我這就喊上我兄弟,再叫上隔壁趙木匠,他那有結實的繩索和滑輪!”說罷,他轉身就朝隔壁吼了一嗓子:“老二!抄家伙!叫上老趙頭,帶上繩子!柳先生家有急事!”
不多時,李鐵匠帶著他同樣壯實的弟弟,還有背著粗麻繩和簡易木滑輪的趙木匠,跟著柳明遠匆匆趕回小院。三人看到院中那口被移開石板、露著幽深縫隙的古井,又聽了柳明遠更詳細的描述,神色都凝重起來。
“看這架勢,下頭怕是有真東西!”趙木匠經驗老道,他檢查了一下井臺的穩固程度,又掂量了繩索的粗細,“繩子夠結實,滑輪也使得。得下去個人!”
李鐵匠的弟弟年輕膽大,自告奮勇:“哥,趙叔,我下!我身子輕便些!”李鐵匠點點頭,和趙木匠一起迅速將滑輪固定在井口上方一根粗壯的橫梁上,繩索穿過滑輪。李二麻利地將繩索系在自己腰間,打了個結實的水手結。趙木匠又將另一根稍細的繩子系在他腰間,囑咐道:“這根是保險繩,下去后聽我口令,慢慢放!”
李二點點頭,嘴里咬住一根帶來的短火把,點燃。他深吸一口氣,抓住主繩,雙腳蹬著井壁凸起的石塊,在柳明遠等人緊張的注視下,慢慢滑入井口的幽暗之中?;鸢训墓饬猎诰陂g跳動,迅速下沉,很快變成了井底一個搖曳的橘黃色光點。井上的人只能聽到繩索摩擦滑輪的輕微吱呀聲和李二偶爾蹬踏井壁的碎石滾落聲。
時間仿佛變得格外漫長。柳明遠緊緊盯著那點微弱的光亮,手心再次被汗水浸濕。忽然,井下傳來李二帶著回音、充滿了震驚與狂喜的呼喊,在狹窄的井壁間嗡嗡回蕩:“哥!趙叔!柳先生!真有!好大的鐵箱子!不止一個!旁邊…旁邊還有好些!沉!太沉了!拉不動!得用撬棍!”
井上的三人面面相覷,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難以置信的激動。趙木匠反應最快,立刻對下面喊:“看清了?幾個箱子?旁邊是啥?”
“大鐵箱兩個!旁邊…旁邊是壇子!封著口的陶壇!還有…像是捆扎好的東西!黑乎乎的,看不清!”李二的聲音因激動而有些變調,“這水底下全是泥!箱子陷得深!得想法子清開!”
“先把保險繩固定好!我們拉你上來!再想辦法!”李鐵匠對著井下吼道。很快,李二被拉了上來,渾身濕透,沾滿污泥,臉上卻帶著發現寶藏般的興奮紅光,手腳并用地比劃著井下的情形。得知井底空間不小,除了兩個沉重的大鐵箱,還有密封的陶壇和捆扎物品,眾人商議后,決定先用帶來的水桶和繩索,盡可能清除井底堆積的厚厚淤泥。
這無疑是個極其費時費力的苦活。李鐵匠兄弟輪番下井,用桶一桶一桶地將烏黑的淤泥提上來,傾倒在小院角落。柳明遠和趙木匠則在上面負責拉繩、傳遞工具。汗水浸透了每個人的衣衫,淤泥的腥臭味彌漫在小院里。隨著淤泥一點點被清走,井下的情況漸漸明朗。兩個巨大的鐵箱輪廓完全顯露出來,箱體厚重,銹跡斑斑,箱蓋上似乎還殘留著模糊的紋飾。在鐵箱旁邊,整齊地堆放著七八個用厚泥密封得嚴嚴實實的大肚陶壇。而在鐵箱和陶壇之間的空隙里,赫然是數捆用油布緊緊包裹、再用粗繩捆扎的長條形物品,雖經年累月,油布已發黑發硬,但包裹的形態依舊完整。
當最后一桶淤泥被提上來,夕陽已經將天邊染成了絢爛的金紅色。井下清理出了足夠操作的空間。李鐵匠再次下去,這次他帶上了沉重的撬棍。井上的人屏息凝神,聽著井下傳來撬棍插入鐵箱縫隙時刺耳的金屬摩擦聲,以及李鐵匠低沉的用力聲。一次,兩次…“嘎嘣!”一聲沉悶的斷裂聲傳來,緊接著是鐵器摩擦的巨響!
“開了!一個開了!”李鐵匠的喊聲帶著狂喜的顫抖。
井上的人立刻合力拉動繩索?;喼ㄑ阶黜?,沉重的鐵箱在泥水中被緩緩吊起,破開水面。當它終于被完全拉出井口,沉重地落在井臺邊的空地上時,所有人都圍了上來,連渾身污泥的李鐵匠也急切地爬了上來。
箱蓋已經被撬開一道豁口,李鐵匠用撬棍用力一別,沉重的箱蓋轟然向后掀開!剎那間,一片奪目的銀光毫無遮攔地傾瀉而出!夕陽的余暉仿佛找到了最好的反射體,整個小院都被這堆積如山的銀錠映照得亮了幾分!那銀錠并非官制元寶,而是大小不一、形狀略顯粗獷的銀塊,表面帶著長期埋藏形成的灰暗包漿,但堆積在一起,依舊散發出令人窒息的財富光芒。
“老天爺啊…”趙木匠倒吸一口涼氣,腿一軟,差點坐倒在地。李鐵匠兄弟更是瞪大了眼睛,張著嘴,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唯有柳明遠,看著這滿箱的銀光,臉上并無狂喜,反而掠過一絲復雜難明的情緒,有震撼,有釋然,更有一種“果然如此”的了悟。那七種暗示,最終指向的,竟是這深埋地底的財貨!
在巨大的震驚過后,眾人合力將另一個鐵箱和那些密封的陶壇、油布包裹一一吊了上來。第二個鐵箱打開,里面同樣是滿滿當當的銀錠。陶壇的泥封被小心敲開,里面裝的竟是滿滿的上等銅錢,用繩索串好,保存得相當完好,銅綠之下依舊可見清晰的文字。而那些油布包裹打開后,露出的竟是成捆的嶄新絹帛,雖然顏色有些暗淡,但質地堅韌,顯然價值不菲。整個小院的地上,堆滿了銀光、銅綠和絹帛,在夕陽下構成了一幅極具沖擊力的畫面。
面對這潑天的財富,小院陷入了短暫的沉默,只有粗重的呼吸聲此起彼伏。李鐵匠喉結滾動了一下,聲音干澀地看向柳明遠:“柳先生…這…這如何是好?”
柳明遠的目光緩緩掃過地上堆積的財貨,又望向那口被掏空的枯井,最后落回眾人臉上。他深吸一口氣,聲音不大,卻異常清晰沉穩:“此乃無主之物,深藏于村中古井,非一人之力可發掘,亦非一人之運能獨占。依《唐律疏議》,地下掘得古器、珍寶、錢物,理應上報官府,由官府勘驗歸屬,依法處置?!?他頓了頓,看著眾人眼中交織的興奮、貪婪與一絲不安,繼續道,“我等四人,今日在場,皆為此事見證。依我看,當立即封存現場,由李大哥和趙叔連夜看守。明晨,我親赴縣衙,具狀稟報。諸位以為如何?”
柳明遠的話,如同一盆冷水,瞬間澆醒了被財富沖昏頭腦的眾人。李鐵匠和趙木匠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慚愧和后怕。是啊,這財物如此龐大,來歷不明,若私下分贓,一旦走漏風聲,必招致殺身之禍!李鐵匠重重一拍大腿:“先生說得對!是俺們糊涂了!上報官府!按規矩來!老二,把箱子蓋好!趙叔,咱倆今晚就守在這兒,寸步不離!”
眾人立刻行動起來,將打開的箱子重新蓋好(雖然已無法完全復原),陶壇用布蓋上,油布包裹重新堆疊整齊。柳明遠取來家中僅有的紙筆,就著最后的日光,迅速寫了一份簡要的具狀文書,詳述發現經過、在場人員及財物初步清點情況(只寫了發現大量金銀錢帛,未列細數),并鄭重地簽上自己的名字。做完這一切,他才感到一陣虛脫般的疲憊襲來。
這一夜,小院燈火通明。李鐵匠兄弟和趙木匠裹著破襖,守著那堆價值連城的財物,不敢有絲毫懈怠,也毫無睡意。柳明遠在屋內,同樣輾轉難眠。書案上,那奇異的檀香不知何時已悄然消散,仿佛從未出現過。硯臺墨池中的四顆露珠,也早已干涸,不留一絲痕跡。唯有窗外偶爾傳來的守夜人低低的咳嗽聲,提醒著他白日發生的一切并非夢境。那些“示”,在完成它們的指引后,便如煙云般散去了。
翌日天色未明,柳明遠便揣好具狀文書,匆匆趕往縣城。縣衙的朱漆大門在晨光中顯得格外威嚴。他擊響了堂鼓。鼓聲沉悶,驚飛了衙前古槐上的幾只宿鳥。很快,他被皂隸帶入公堂??h令姓周,約莫四十多歲,面皮白凈,留著三縷清須,眼神銳利,透著一股精明。他端坐堂上,看著堂下布衣青衫、形容清瘦卻目光沉靜的柳明遠,接過師爺遞上的狀紙。
周縣令的目光在狀紙上飛速掃過,當看到“掘得古井藏銀、銅錢、絹帛甚巨”等字眼時,他捻須的手指微微一頓,眼中精光一閃,但面上依舊不動聲色。他放下狀紙,聲音平穩:“柳明遠,你所言當真?南溪村枯井藏寶?”
“回稟縣尊大人,句句屬實。昨日午后,學生于自家院中廢棄古井內發現異常,后得村中鐵匠李勇、李猛兄弟及木匠趙德勝相助,發掘出鐵箱二、密封陶壇八、油布包裹數捆。內藏銀錠、銅錢、絹帛等物,數量頗巨。財物現封存于學生院中,由李勇、趙德勝看守。此乃具狀文書,請大人過目。”柳明遠從袖中取出文書,恭敬呈上。
周縣令仔細看了柳明遠的具狀文書,字跡工整,條理清晰,并無虛言夸飾。他略作沉吟,立刻發下令簽:“來人!速點齊三班衙役,備好車馬!著王捕頭帶隊,隨本官即刻前往南溪村勘驗!另,傳喚見證人李勇、李猛、趙德勝到現場候審!不得有誤!”
一時間,縣衙內腳步聲、呼喝聲、車馬套轅聲亂作一團。周縣令換了官服,親自帶著大隊人馬,在柳明遠的引路下,浩浩蕩蕩開赴南溪村。這陣勢驚動了沿途所有村莊,人們紛紛涌出家門,看著官差隊伍指指點點,議論紛紛,不知發生了何等大事。
當周縣令的官轎停在柳明遠那簡陋的小院外時,整個南溪村幾乎沸騰了。村民們遠遠圍攏過來,踮著腳,伸長了脖子,試圖看清院內的情況。小院被衙役們嚴密把守起來。
周縣令步入院中,目光銳利地掃過地上蓋著粗布、但依舊能看出大致輪廓的財物堆,又看向那口敞開的枯井,最后落在神色恭敬、略顯疲憊卻無一絲慌張的柳明遠臉上。他微微頷首:“柳明遠?”
“學生在?!?/span>
“好?!敝芸h令不再多言,直接下令,“王捕頭,帶人仔細勘驗所有財物,逐一清點登記造冊!師爺,錄好!李勇、趙德勝何在?上前回話!”
清點工作繁瑣而漫長。衙役們小心翼翼地將鐵箱、陶壇、油布包裹一一打開。銀錠被搬出,在院中空地堆成了兩座小山;銅錢一串串取出,在地上鋪開一片;絹帛解開捆繩,展開驗看質地。師爺帶著幾個書吏,緊張地記錄著數量、重量、形制。周縣令則負手而立,神色嚴肅地監督著整個過程。
清點結果遠超眾人想象。銀錠共計八千三百余兩(多為五十兩、十兩不等的大塊銀錠);成串的銅錢清點出三百余貫(一貫千文);嶄新的絹帛則有五十余匹。這絕對是一筆足以令任何人心跳加速的巨額財富!圍觀的村民發出陣陣壓抑不住的驚嘆,看向柳明遠的目光充滿了復雜難言的羨慕與敬畏。
周縣令仔細翻看了師爺呈上的清點冊頁,又拿起幾塊銀錠和銅錢細細察看。他眉頭微蹙,眼中露出深思之色。片刻后,他放下銀錠,捻須道:“這些銀錠,形制粗樸,非本朝官鑄樣式。銅錢多為前朝‘乾元重寶’、‘開元通寶’,間雜少量本朝‘建中通寶’…至于這絹帛,織法精良,乃上品,倒是本朝之物?!彼獠降骄叄缴硐蛳峦送纳畹木?,又環顧這小院的位置,沉吟道:“此井位置偏僻,處于宅院角落…觀此財物數量、種類及埋藏方式…本官推斷,此乃前朝末年或本朝初立,天下紛亂之際,某位地方豪強或富戶為避兵災戰禍,倉促間埋藏于此的窖金!埋藏之人,想必后來遭遇不測,未能再取,遂湮沒至今?!?/span>
他轉向柳明遠,神色緩和了許多:“柳明遠,你身為讀書人,深明律法,不貪不昧,及時報官,此乃大善!按律,地下掘得古物財貨,上報官府者,可視情形給予重賞!”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同樣一臉緊張期待的李鐵匠等人,“李勇、李猛、趙德勝三人,協助發掘、守護有功,亦當嘉獎。待本官將此案詳情及財物數目上報州府,待上峰定奪后,再行頒賞!所有財物,即刻封箱,運回縣庫妥善保管!”
衙役們立刻行動起來,將清點好的財物重新裝箱、封壇、打包,貼上封條,一箱箱、一壇壇、一捆捆地抬上早已準備好的馬車。沉重的銀錠壓得車轅吱呀作響。圍觀的村民看著這潑天的財富被官家拉走,無不唏噓感慨,目光再次聚焦到柳明遠身上,充滿了復雜的情緒。
數日后,州府的批復文書下達縣衙。肯定了周縣令的勘驗結論和處置方案,并依律裁定:掘得財物者柳明遠,上報有功,且為有功名之生員(秀才),品德可嘉,特賞賜白銀三千兩!協助發掘守護者李勇、李猛、趙德勝三人,各賞白銀三百兩!其余財物,歸入官庫。
當衙役將蓋著官府朱紅大印的賞格告示張貼在南溪村村口,并將沉甸甸的賞銀送到柳明遠和李鐵匠等人手中時,整個村子再次轟動了。三千兩白銀!對清貧的柳明遠而言,無異于一步登天。李鐵匠兄弟和趙木匠捧著各自的三百兩銀子,更是笑得合不攏嘴,只覺得那日一身泥濘的辛苦千值萬值。
然而,柳明遠接下來的舉動,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沒有像眾人猜測的那樣購置良田美宅,也沒有將銀錢藏于家中。他請來了村中最德高望重的老族長和幾位村老,又鄭重邀請了周縣令作為見證。在村中祠堂前的老槐樹下,柳明遠對著聚集而來的眾多鄉親,平靜地宣布了自己的決定。
“各位高鄰父老,”他的聲音清朗,清晰地傳入每個人耳中,“明遠一介寒儒,僥幸得天眷顧,得此厚賞。然此銀錢,非我一人勞作所得,實乃天賜村中之福澤。明遠思慮再三,愿將此三千兩賞銀,盡數捐出!” 此言一出,人群頓時一片嘩然!三千兩!盡數捐出?!
柳明遠抬手示意大家安靜,繼續說道:“其中,一千五百兩,用于擇地重建村塾!延請名師,購置書卷筆墨,使我南溪村子弟,無論貧富,皆有機會讀書明理!” 他看向那些擠在人群中、眼神懵懂又帶著渴望的孩童,語氣溫和而堅定,“再撥一千兩,修繕村中道路、橋梁、水渠,便利鄉鄰出入耕作,此為民生之基。”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場一張張或震驚、或不解、或敬佩的臉龐:“剩余五百兩,則存入村中公產,交由族長與諸位村老共同掌管。日后或用于接濟村中孤寡貧病,或資助有志后生外出求學,或備荒年賑濟之用。取之于村,用之于村,方不負此天賜之財?!?說完,他對著老族長、村老和周縣令深深一揖。
祠堂前一片寂靜,落針可聞。所有人都被柳明遠這出乎意料、卻又格局宏大的決定震撼了。短暫的沉默后,不知是誰帶頭喊了一聲:“好!柳先生高義!” 緊接著,雷鳴般的掌聲和發自內心的叫好聲轟然響起!老族長顫巍巍地拄著拐杖上前,緊緊握住柳明遠的手,老淚縱橫,嘴唇哆嗦著,半晌才哽咽道:“明遠啊…你這…這是給咱村,栽下了一棵萬世不倒的梧桐樹啊!善念引福星,你得的,是天地間最貴重的橫財!”
周縣令站在一旁,看著被激動村民簇擁著的柳明遠,這位年輕的讀書人臉上并無得色,依舊是那副溫潤平和的沉靜模樣。周縣令捻須頷首,眼中充滿了毫不掩飾的贊賞:“不滯于物,不役于財,心系桑梓,澤被鄉里。柳生此舉,深得儒者‘兼濟’之真義。此風當彰,本官定當行文上報,為你請旌表!”
消息如同長了翅膀,迅速傳遍了十里八鄉。柳明遠的名字和他散盡千金、興學修路的事跡,成了人們口中交相傳頌的佳話。他的小院變得門庭若市。有真心前來道賀的鄰里,有好奇打聽“狐仙示財”細節的閑人,也有聞風而來、想沾點“福氣”的遠客。柳明遠對此不勝其擾,卻又不得不耐心應對。
一日,一位須發皆白、手持竹杖、風塵仆仆的老道尋至門前。老道自稱云游四海,聽聞此地異事,特來一觀。柳明遠雖覺突兀,依舊以禮相待,將老道請入院中。
老道入得院來,并不急于進屋,反而在院中緩緩踱步。他的目光銳利如鷹隼,仔細掃過每一寸土地,尤其是院角那口已被重新封好的枯井和墻邊幾竿翠竹。他時而閉目凝神,時而掐指細算,口中念念有詞。柳明遠靜立一旁,心中雖疑,卻也不便打擾。
良久,老道停步于井畔,又深深望了一眼那幾竿在風中搖曳生姿的翠竹,忽然撫掌輕嘆,眼中流露出洞悉世事的了然與深深的贊許:“妙哉!妙哉!此局自解,善果自成!”
柳明遠聞言,心中微動,上前一步,恭敬問道:“道長何出此言?還請明示?!?/span>
老道捋著長須,目光溫和地看向柳明遠,緩緩道:“居士不必困惑。你院中那口古井,方位正處此宅‘地戶’之位,本為藏陰納晦之所。然井旁翠竹數竿,其勢挺拔向上,生機勃勃,恰似天然之‘文筆’,化陰郁為清朗,轉滯澀為流通?!?他頓了頓,指向井口,“更難得者,是居士你一念至善,救助垂危靈狐于竹下。那靈狐乃秉天地清氣而生,其感恩之念純凈無瑕。你之善舉,合于天道,正應了此間‘地戶生輝,文筆點化’之玄機。故有異香示警,凝露指財,皆是天地氣機交感,對你心性善念的感應與回饋。此非鬼神之力,實乃心通天地,德感萬物的自然之道也!”
老道的聲音平和卻充滿力量,如清泉流淌:“所謂‘七種暗示’,不過是庸人妄測。真正的‘示’,不在外物之奇,而在你救助生靈那一刻的本心光明。此心光明,則枯井可涌泉,頑石能生輝。你散盡橫財,惠澤鄉里,更是將此心光明發揚光大,此乃‘福地福人居,善心召善果’的至理!這院中風水,已因你之行而徹底改易,清氣充盈,生機盎然,日后必為一方文華之地?!?言罷,老道對著柳明遠含笑一揖,也不再多言,飄然而去,留下柳明遠獨立院中,回味著老道那番深含玄理的話語,心中豁然開朗,仿佛卸下了最后一絲因那“狐仙示財”傳說而起的迷障。
日子如村邊的小溪,靜靜流淌。柳明遠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往昔的平靜。他依舊每日去鄰村村塾教書,只是心境更加平和豁達。那筆巨額賞銀仿佛從未在他生活中激起真正的波瀾。他婉拒了族長讓他搬入村中最好宅子的提議,依舊住在自己那方清簡的小院里。院角那口枯井已被徹底填平,新土之上,栽下了一株小小的桂樹苗。
柳明遠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村塾的重建之中。他親自參與選址(最終定在村東頭一處向陽開闊、古樹環抱之地),與工匠商討圖紙,力求新塾舍敞亮堅固。他利用自己的學識和人脈,從縣城乃至州府,誠意延請了幾位品學兼優、愿意扎根鄉野的飽學之士前來任教。又精心挑選購置了大量經史子集、啟蒙讀物,將新塾的書齋填得滿滿當當。每當看到孩子們在新塾舍明亮的窗下朗朗讀書,或在平整寬闊的操場上奔跑嬉戲,柳明遠清俊的臉上便會浮現出發自內心的、寧靜而滿足的笑意。
村中的變化更是日新月異。那一千兩銀子化作了一條條平整的石板路,連接起村中各處,雨天再不必跋涉泥濘;村口那座搖搖欲墜的木橋被堅固的石拱橋取代;年久失修、淤塞嚴重的水渠被徹底疏浚,清冽的溪水重新歡快地流淌進田間地頭,滋潤著干渴的禾苗。村民們臉上的笑容多了,步履輕快了,談論起未來也多了幾分底氣。柳明遠走在煥然一新的村道上,時常有鄉親熱情地招呼他,往他懷里塞上幾個剛摘的果子或一把新炒的豆子,樸實的笑容里滿是真摯的感激。
那五百兩存于村中的公產銀,也在族長和村老們謹慎而公正的管理下開始發揮作用。村西頭孤苦無依的孫婆子屋頂漏雨,公中出錢請人修繕一新;村東趙家的小子天資聰穎,一心向學,卻因家貧幾乎輟學,公中立刻撥出銀錢資助其趕考盤纏;前年收成不好,幾戶貧苦人家青黃不接,公中也及時給予了接濟,助他們渡過了難關。這筆銀子,真正成了維系村中血脈溫情的紐帶。
數載光陰,彈指而過。又是一個丹桂飄香的秋日。新落成的村塾庭院里,那株移栽來的桂樹已然枝繁葉茂,金粟般的花朵綴滿枝頭,甜香馥郁,沁人心脾。村塾里書聲瑯瑯,童音清脆。柳明遠緩步穿過庭院,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在他洗得發白的青衫上投下斑駁的光影。他不再是當年那個清貧孤寂的蒙館先生。他依舊布衣蔬食,身形依舊頎長清瘦,眉宇間依舊是那份溫和的書卷氣。但那份溫潤之中,沉淀了更多的從容與寬厚,眼神也更加澄澈寧靜,仿佛看盡了世事,卻依舊保持著赤子般的純粹。
他走到桂樹下,抬頭望著那滿樹金黃,深深吸了一口那醉人的甜香。風過庭院,樹葉沙沙作響,金黃的桂花簌簌飄落,沾了他滿肩?;秀遍g,仿佛又聞到了當年書齋里那縷清雅悠遠、滌蕩塵心的奇異檀香。他唇角微揚,露出一抹極淡、卻極溫暖的微笑。天地無言,大美不言。那場始于對弱小生靈不忍之心的際遇,最終化作了澤被鄉里的涓涓細流。所謂天降橫財,不過是引子;以善心為犁,方能耕耘出真正的福田。這滿院的書聲,這飄香的丹桂,這煥然一新的村落,便是對他當年推開柴扉、伸出援手那一刻,最好的回響。心燈一盞,足以照亮前路,亦能溫暖一方水土。
枯井藏銀的奇遇,終化作滋養鄉土的甘霖。柳明遠散盡千金,村塾書聲瑯瑯,道路橋梁煥新,公產惠澤孤貧。老族長一語道破天機:善念所引,福澤自生,此乃天地間最貴重的財富。昔日救助白狐的惻隱之心,悄然契合了“地戶生輝,文筆點化”的自然玄機,非關鬼神,實為心通萬物之果。院中桂樹飄香,書聲入云,默默印證著古老智慧——福田深耕處,心燈自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