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喪葬習俗閑談

    147小編 56 2025-08-07

    喪葬習俗閑談

    原創 蘇運卿

    宜陽民風淳樸,尤重禮儀,其喪葬習俗從“周公制禮”相傳至今,雖朝代更迭,歷史變遷,但是喪葬禮法沒有什么大的改變。雖說“十里不同俗”,但這方面大致相同。莊重,肅穆,嚴謹,認真,與婚娶大事并重,并稱為“紅白大事”。雖然人有貧富,禮有厚薄,厚葬薄葬不盡相同,但是“盡哀”、“盡禮”卻大同小異。無論城鄉,士農工商,喪葬程序基本一致。《宜陽縣志》(民國七年版)卷三載:《喪禮》內容如下:

    “士大夫家略依文公《家禮》行之,不作佛事,不尚浮文。而衣衾之制,棺槨之屬,貧富不等,各從其宜,以為殯葬。至于張樂設飲,彩杖塞路,多作冥器,務飾美觀,則殷實之家、豪華之族恒如是,亦習俗使然。服制:三年之喪,滿二十七個月服闋而釋,舊俗則必周三年,是為三周。三周之期,追薦尤重,一日之祭亦必張樂設飲,款戚延賓,以極意鋪張,稍有貲財者,所必致也。

    按:宜俗,遭喪自初終,計七日為一七,舉哀具奠,蓋以七日來復之義,冀其親之復生也。繼之以七七四十九日,或足七十日為十七,哀奠如前期。不滿百日,不櫛沐,不剃發,致其哀戚之意云爾?!?/span>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于喪葬的習俗和規矩,宜陽更是如此。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關于喪葬大事早有定制,就是土葬。考古發掘說明,從夏商周以來幾千年,盡管不斷改朝換代,統治者也常有民族更替,但是喪葬制度和習俗卻沿襲不變,只不過有厚葬薄葬的不同罷了。帝王將相厚葬者多,陵園占地幾千畝,不少富人墳地上百畝,有錢人活著就選風水寶地,陪葬物品價值難計。普通百姓也要根據自己的經濟力量葬埋老人,按照當地的習俗舉行喪葬儀式。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尊重、懷念和哀思,顯示死者的身份和功德,也表現自己的孝心,甚至炫耀自己的地位和經濟能力,不少人對喪葬儀禮十分重視。本來儒家就提倡“葬之以禮”,要用隆重嚴肅的形式對待喪事,所以喪葬儀式盡管繁瑣緊張,可自古以來人人遵從,不敢草率。即使普通百姓也都會按照一定的習俗操辦喪事,至今仍然如此。盡管有一段提倡火葬,甚至強迫火葬,但是人們在火葬后再土葬,反而成為兩種葬法并用,造成雙重浪費。不過提倡節約喪葬用地確實應當。

    喪葬習俗程序如下:

    宜陽治喪,即辦理喪事,要按照農村通用的喪禮習俗和喪主意見進行。喪禮有新舊之分,舊喪禮已不在實用,新喪禮現在提倡開追悼會。但是,舊的喪禮在農村一時難以改掉,舊喪禮經過少許簡化,仍在農村流行。現在將農村正在流行的舊喪禮,簡述如下: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從生到死就是一世,“黃泉路上沒老少”人的一世,有長有短。凡人初終,從病危到葬埋,可經過以下幾個方面步驟:

    1、穿壽衣。人在剛咽氣時,趁身體還沒有僵硬,先有兒女給亡者擦洗身子,再穿壽衣。如夫婦先亡一方的,穿壽衣為單數,夫婦雙亡的,穿壽衣為雙數。亡人穿衣件數不等,可根據主家的意見而定。根據逝者的年齡身份確定穿多少。最多穿11件,外邊套上大衫子;次一點的7件,還有5件的。裝殮亡人穿戴優于生前,一般都是新衣。男穿袍褂(或大衣),女穿對花氅衣,束杏黃裙,但是,壽衣只能穿棉襖和夾襖,一般不穿褂子。貼身的內衣,有閨女的要閨女買。必須有棉襖、棉褲,兩頭見棉,不論春夏秋冬均是如此,取“以棉(眠)為安”之意。穿壽衣布料的質量,要根據經濟條件和喪主的意見而定。穿壽衣時,上衣無論多少件,先有子女站在篩子里,在子女身上一件件套好,再穿在亡人身上。亡人穿好壽衣后,要給死者理發,如請人理,要給人家包封,以圖吉利。壽衣不能有皮制衣物,壽衣不綴扣子,用帶子。壽衣面料多用緞子面料。

    2、丟噙口錢。人死后,要抓緊把準備好的“噙口錢”丟在死人的口內。“噙口錢”是一枚青銅錢,穿上一根紅頭繩,由長子把青銅錢丟入口內,據傳說,往死者口里丟“噙口錢”,一是錢稱為“寶”,把錢放進咀里叫“口中含寶”寓吉祥之意;二是人死了就變成了“鬼”鬼還要投胎另脫生,再變成人。如果不放上“噙口錢”就變成“空口鬼?!?。在起殯釘棺時從口中取出。

    3、絆腳繩。人穿上壽衣后,首先要把亡者放在晾尸床上,這時在腳脖上套條麻繩,叫“絆腳繩”,以防止“炸尸”,到“辭靈”或入殮棺材“封口”前,再把麻繩解開去掉。

    4、蓋蒙臉紙。亡者在晾尸床上身體安放順好,使死者面朝上躺著,丟完“噙口錢”后,再馬上用一張白紙蓋上臉,從頭部向下蓋,叫“蒙臉紙”。因為人死后,臉色變得難看,親人看見死者的面容,未免有些傷心或害怕。只有死人才用白紙把臉蓋上,有讓亡人安息之意。還有如過亡者還魂,有了氣息,可吹起蒙臉紙。

    5、燒倒頭紙。全家孝眷手持清香(大兒是整支香,其他每人拿一根即可)向外送魂。子女親人將逝者的舊衣服在大門口路上燒掉,富裕之家焚燒紙馬,供“亡靈乘坐赴冥”,邊哭邊燒;并燒以紙箔,但不能燒帶毛的衣服。

    6、報喪。人亡后用白紙封門,向親友訃告,晚輩男戴孝帽,穿長孝衫,女晚輩白布裹頭穿孝衫(曾孫孝帽后系紅纓)都在鞋頭裱白布。也有妻室為亡夫戴孝的。然后派人口頭報喪,現在報喪都打電話,但亡人的舅家必須派人報喪。向親友報喪的人多為鄉鄰,到亡者的親屬門前,不進門,先讓主人拿草木灰在門前撒下,從左到右,不能撒回頭,一次撒完,然后報喪者才可進門。報亡者時間、下葬時間等。幫忙的人去亡者家時,也會的大門口撒上草木灰。還要派人去請陰陽先生。有些事必須要陰陽先生做,后面敘述。治喪執事把報喪人員派出去后,回過頭來,在給喪主共同商議治喪有關事宜,包括治喪執事和幫忙的人,下喪貼的對象和吊客人數,開喪時間和程序等。據此情況,治喪人員和幫忙的人,明確分工,具體負責,積極做好喪葬的一切籌備工作。

    7、打狗餅和麩子。人死后,死者兩只手還要分別拿上兩樣東西,即打狗餅和一包麩子。包上一包麥麩子,放在死者手里,左手是一包麩子,右手是打狗餅(現在改為餅干)。死后要拿這兩樣東西,傳說,鬼魂到了“陰司”,便由鬼使領著先上“望鄉臺”看看家鄉,再過“鬼門關”,進豐都城去見“三曹官”,拿出“生死簿”來,查看在陽間一生中的善惡功過,若是善人,就讓金童玉女領上金橋,升天堂享福;若是作惡之人,命鬼使拿狼牙棒打入“奈河”,再去見十殿閻君。一殿一殿的審理后,若是罪惡深重者,便打入十八層地獄受罪,進地獄時都要途經惡狗村,受惡狗咬,將打狗餅子投給狗吃。還途經螞蟻山,撒些麩子不受其害,以便順利通過?!按蚬凤灐焙望熥邮裁磿r候放在手中,有的地方是在穿好壽衣,將死者安放到靈床上后,放在手中;有的地方在入殮后放在死者手中,至于何時放為好,按當地的習俗辦理。

    8、倒頭面。人穿上壽衣把亡者放在晾尸床上后,要隨時作一碗面葉,放在死者靈床頭前面,叫“倒頭面”,也屬于供品,在倒頭面碗內,要斜插上一雙筷子,以備死者食用。倒頭面在起殯時倒入食品罐。

    9、長明燈。在放“倒頭面”的同時,棺材前面還要放上盞棉油燈,叫“長明燈”。傳說,這盞燈是死者的“照明燈”,燃的時間越長越好,從點上就不能熄滅,一直把燈里的油熬完,使其自滅,也不能再添二次油。所以在點燈前,在燈碗里要多加些油?,F在改為蠟燭。同時還要上香,香也不能斷。

    10、做孝服。亡人倒頭后,孝眷換上孝衣,孝帽。在一段時間里曾改為左胳膊上戴黑紗袖章,代替孝服,在黑紗上繡個“孝”字。表示老人去世,自已正在孝期,還表示對老人的哀思和懷念。孝眷主要成員,每人一根哀仗,用白紙條斜糊在木棍上。

    11、入殮。特別是要娘舅在場看罷后,方可舉尸入殮。在入殮之前,先把棺材底用棉絨鋪好,在鋪材時,還要念鋪材歌:“頭頂金,腳蹬銀,子孫后代出貴人(念三遍)”在鋪材棉絨上面再鋪個褥子,褥子上面再擺上七枚青銅錢,名曰:“墊背錢”。擺放的方法是:頭下面一枚,兩膀下兩枚,腰下一枚,兩胯下面兩枚,臂部下面一枚,使九枚青銅錢在身體下面呈七星形馱住死者的身體。放“墊背錢”,意為“身后錢”,再轉生就能轉生到富家。小孩子尤其是胖娃娃的背后,常有一塊“青痣”,常說是前輩子“墊背錢”留下的痕跡。死者的枕頭,是用一塊白布縫成,里面填上一把籽棉”。拾尸入棺后,將死者尸體面向上,安放妥當,蓋上被子和棺蓋,叫“天板”,但要錯出點縫,叫“錯口”,傳說人死后,還有“還陽”的可能,所以要“錯口”,以備“還陽”,“死而復生”。

    12、搭靈棚和設奠堂。祭奠之前,在大門外搭靈棚,設香案,擺祭品,立亡人牌位。正中間掛有白布,稱幔子布,把遺像放在供桌上面,遺像后上白紙寫一個大“奠”字。靈棚前口上面書寫橫幅,兩立柱上書寫喪聯。

    13、出靈與守靈。即將靈柩移出房屋停放大門外靈棚下,擺上祭品(五碗菜或果品)、點上白蠟及香。孝子們穿上白孝衣圍坐在周圍哀哭。晚輩一般守靈二晝夜。出靈后,要在靈棚內守。靈棚的供桌下要綁一只公雞,俗稱“倒頭雞”。這只雞要養到“五七”殺掉,作為祭品。據說五閻王愛吃雞,是亡人在陰間的路上賄賂五閻王的。靈棚地上要鋪上谷草,供守靈者坐臥之用,也是讓子女回味父母生己時的苦難。過去生孩子都是生在谷草上的,地上谷草在埋完人后,送湯時帶上,分三傍晚送湯時燒掉。

    14、打墓。一般都在人死后才去墳上看穴掘墓。也有人提前掘墓并用磚石砌好。

    15、祭奠。當天或第二天至親者祭奠,如娘家人或姐妹侄女外甥女等輩。有錢人請嗩吶助祭,都在第二天晚上開始。按照祭禮,兒女要進行“三獻”。程序非常復雜。由司儀指揮,嗩吶前導,孝子從廚房端上祭品,在舅家人攙扶下,邊哭邊走,走到靈棚前,執事人接過祭品放到祭桌,然后司儀喝禮,孝子行三跪九叩禮,即跪三次,叩九個頭。如此反復三次,叫做“三獻”。由于孝子悲痛,行走極其緩慢,有的子女多,所以很多“三獻”禮要進行好長時間。一般都是第三天埋葬。當天,所有致祭的人都要行禮??腿藷垼ㄓ蓤淌氯舜鷦冢┘赖煨卸Y后,孝子還要出靈棚“謝客”,即向客人行跪拜禮。生前好友登門祭吊、送挽幛或挽聯。親戚近門攜供食和紙箔作為祭禮相送,叫“燒紙”。女婿禮最厚,送食盒禮、旌旗,孝子賠祭舉哀。

    16、起殯。一般在下午1點至3點將靈柩送到墓地埋葬。待所有的參忙的人及親屬吃過飯后,大辦就開始安排起殯。主事人在起殯前,讓關鍵娘家親人看穿戴是否滿意,兒女不孝者,娘家人會借此刁難。然后首先是讓孝子的舅家及亡人的外甥、女婿等來燒紙,也就是辭靈。行禮一揖四叩即可。孝子要行答謝禮,也是一揖四叩。辭靈之后,在棺木“封口”之前,把老人穿戴的再整理一次,不通順的,加以糾正。這時孝男孝女都到棺前,打開棺蓋,把“蒙臉紙”揭開,露出死者遺容,把“噙口錢”取出來,再把“絆腳繩”解開,將死者的身體、帽子、衣衫、鞋襪等,從頭到腳糾正一遍,直到親人看不出任何毛病為止,在進行蓋棺蓋“封棺口”。“封棺口”就是把棺材的上蓋和下棺口扣死叫“封棺口”。在辭靈后,孝眷就地大哭一陣后,接著就作“封口”的準備。自亡人入殮以后,棺蓋只是蓋上了而沒有扣死叫“留口”,這時候孝眷再看一看死者的遺容,也是最后一次告別。然后釘棺,執事人釘釘時,孝眷要說“躲釘”。 起殯赴墓時,由嫡孫子執引魂幡為前導(無人執幡者、置于棺木之上、叫馱幡),靈柩八抬,孝子一人中捧魂魄(多為長子),一人抱遺像,一人抱老盆(多為大兒媳),所有送殯孝子執哭喪棒舉哀,跟隨。。孝子們由娘舅家人攙扶,兒媳婦則有自己的哥或弟攙扶。休息時向棺木跪哭。

    17、下葬。兒媳婦拿掃帚下墓中“掃”一下,一切就緒,孝子???,下葬前孝子祭土神,下葬時孝子止哀,陰陽先生在入穴棺面上放置畫有符咒的瓦片等“鎮物”。有打墓人把食品罐放入墓室、蠟燭放四角,稱元氣蠟,四角還要栽蔥?;昶呛豌戩悍旁诠撞纳w上,安頓好,娘家人行禮,離開。掩埋時,孝子向墓穴鏟放第一锨土而后眾人封墓。插引魂幡于墳墓上,女性孝子先途回家。墓封畢,老盆放在墓上,花圈擺兩邊,纏白紙的哭喪棒插在墳頭。墓封畢后,孝子捧遺像而歸,所有女眷及親屬族人均點香接于門外,護送遺像至堂屋安放,表恭敬心情。進大門前,門口放1個水盆,上置菜刀,孝子及幫忙人等凈手,每人翻一次菜刀,意為“此事洗手不干,與此事一刀兩斷”。葬后三日內傍晚,由孝子送湯。就是有女孝眷提一罐米湯,并拿一搟面杖,孝子挾上靈棚下坐臥的谷草,第一次走近墳,點谷草火,用搟面杖畫一圓圈,撒下米湯,意為讓亡者喝下迷魂湯,早早托生,搟面杖是用來趕孤魂野鬼的,怕搶喝。做完后,返回,不得回頭,怕亡魂隨他們回家。送湯一次比一次近,最后送到村口即可,而送湯的人數只能增加,不能減少。洛河沿岸村莊,大都在午時以前安葬,北山上的,多在下午埋葬。

    用焚紙代替古代人畜陪葬。紙扎是祭祀祭奠等活動所用,紙扎品種多,內容也隨時代的進展而更新,主要有:童男、童女、乘馬、馬童、金山、銀山、金斗、銀斗、彩轎、旌樓。21世紀后發展到電視、冰箱、空調,太陽能、小汽車等。對死者生前喜愛之物,如眼鏡煙具等亦有隨葬入土的。

    18、殯葬后第二日,子女們帶禮到舅家拜客(也稱謝客,俗稱謝舅家)。追悼日期俗稱祭莫日期,有“一七”到“七七”“百日”,一、二、三周年。晚輩為逝者守制三年,孝子百天不剃頭,穿白鞋,白布飾帽邊。春節對聯不用紅紙,用紫色紙或者綠色紙。三周年換孝,白事變紅事、喜事,孝盡結束,貼紅紙對聯,大宴賓客。

    三周年大祭最為隆重,大擺宴席,席間上第二道菜時,執事人呼唱贊禮,孝子向賓客行跪謝大禮。三周年祭奠的日期,一般是亡日提前十天或一個月舉行。提前一天下午到墳上行三周稟命禮,請亡靈回家享祭。到家后把遺像或黃牌位安放祭棚案幾之上,擺好貢品,子女們行安主禮。晚飯后,孝子端三獻,響器奏樂。三周年忌日當天早飯后,孝子向前來幫忙的大總辦、大廚、坐柜行三鞠躬禮。上午舅家等客人到后,出棚迎接,嗩吶引迎,供桌在后,孝子緊跟,迎接到村口,行跪拜禮??腿说烬R后,到墳上燒紙,眾客人跪哭。午飯酒席待客。

    傳統喪葬習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體現。舉行喪葬儀式是人們對逝者的尊重與哀悼,是表達孝心的一種形式,“哭泣盡哀”表現兒女對父母的感恩懷念之情,“葬之以禮”表達兒女對父母一生的肯定與贊頌。舉行隆重肅穆的葬禮,是一種重要的民族文化,顯示中華民族的文明和高雅。既是對死者的紀念和哀悼,也體現兒女們的社會地位和人際關系。無論貧富,只在風光與否上存在差異,所有程序都相同。燒紙、入殮、祭拜、起殯、下葬、送湯、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等完全一樣,尤其是三周年,都會盡力大操大辦。凡有喪事,鄰里都來幫忙。女人縫孝衣,男人打墓抬材,招待賓客。喪葬最能體現主人的人緣。家家都根據自身經濟實力,老人喪事盡量辦得隆重。一來顯示孝順,二來展現能力。

    如今喪葬習俗出現兩極分化,有權有錢的人家大操大辦,借此炫耀或收禮,造成負面影響;有些人卻以“新事新辦”為借口,悄無聲息埋葬老人,不舉行任何儀式。這樣怎么悼念逝者、肯定其功績?如何繼承先人遺志?這與中華文明相去甚遠。提倡薄葬合乎正理,但是省去應有儀程不合情理。應當繼承喪葬習俗,維護傳統文明。

    附:

    在喪事中陰陽先生作的工作

    宜陽的喪葬習俗是:人去世后要請風水先生和陰陽先生,風水先生所起的作用就是為亡人選擇塋地,陰陽先生就是主辦葬禮中的一些繁瑣工作,比如入殮,出殯時辰的選擇,以及哀仗、魂魄的制作等等,但現在風水和陰陽多合二為一,從人亡故后到下葬,一負責到底。陰陽先兒的一套工作流程如下:

    農村一旦有人病故,村人都會前去幫忙,主事者稱為“大辦”,其余幫忙者稱為“旋風”,去到亡者家一些人后,大辦安排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派人去請“陰陽先兒”。這個做“陰陽先兒”的未必村村有,或許方圓左近就那么幾個人,多是肚中有墨水的,曾熟讀過《三元總錄》,年歲較大,兼懂風水,備有“羅盤”,懂得分金,這樣才會有名氣,請的人就多。

    請來陰陽先兒到屋中坐定,亡者的去世時辰、年齡等,先報給陰陽先兒,陰陽先兒掐指推斷出埋葬時間,這樣大辦才可以派人到孝子舅家等親戚處報喪。

    然后陰陽先兒就到墳上去,如果是老墳,只到墳地燒香、焚黃、送冥幣、告知土地爺動土。如遷新墳,就要找地方看山勢,查來脈,定陰陽,為亡者選擇風水寶地。一旦選定位置,就要用“羅盤”,事實上就是指南針,確定面向,定應山。確定地點后,就可以破土動工了,孝子要向地府叩頭,陰陽先兒口中念念有詞。

    陰陽先兒從地里返回亡者的家中,“大辦”會安排一人招待,陪陰陽先兒到一靜室,去做屬于他的工作,有啥需求就讓招待這個人辦理。

    陰陽先兒的工作主要有幾個大項,制作哀仗,做招魂幡,做魂魄,制鎮墓磚瓦及四至界樁,書寫地府文書及頭帖、門帖等。

    下邊逐項進行介紹。

    1、哀仗,就是俗稱的“哭喪棒”。舊俗出殯時孝子拄的棍子,上面纏著白紙。這個也有講究,它是舊時為死者發喪時用的手持儀仗品,“孝子”須用手扶哀仗,以表悲痛,長輩若一人去世,則執一根,若都去世,則執兩根。

    宜陽這一帶制哀仗的材料多為竹桿和桐木桿。史書載:“孝子之仗曰哀仗,為扶哀痛之軀。父之節在外,故仗取乎竹,母之節在內,故仗取乎桐?!卑д涕L約50厘米,上用一寸多寬的長白紙條,剪成紗子,用漿糊纏在棍子上即可。

    2、制幡,就是讓砍一根柳樹枝,約七、八尺高吧,取其側枝,留其上梢,上綴一白紙團。這一團白紙的制作也是有講究的,先把一開紙裁成八開紙,在一摞八開紙的一角穿一個洞,用白布條系上,然后從八開紙的一側(打孔的一側)裁三刀,到另一側處留一寸,上一刀,下二刀,在這中間,從對側裁兩刀,到頭也留一寸,共五刀,間隔要均勻,之后,一張張揭開,白紙條就成了一團,把這團白紙條系到柳枝梢上,這樣一個招魂幡就制成了。

    3、作界樁。讓人砍一段柏木,鋸為一尺長短,從中間劈開,共用四塊,把中間的面削平,一頭要有尖,這四段柏木就是陰宅的界樁,平面上要用毛筆蘸朱砂寫字。朱砂要研為粉末,加水,如不太紅,就須加白芨,使之鮮紅,用作書寫之汁。上書內容為:右上1“天圓地方”,左上2“律令九章”,右下3“今朝入土”,左下4“萬事吉昌”。這樣亡人陰間的宅基地,就四至分明,沒有邊界不清之憂了。

    4、作鎮墓磚瓦。就是讓人找一青磚青瓦,用綠色植物葉擦新,并染上綠色,然后陰陽先用毛筆蘸朱砂之汁,在磚上先寫上磚符二字,下寫“鎮墓大吉”,鎮墓兩字居中,大字在左,吉字在右。然后在瓦上寫上瓦符,中間寫四字:“仙師勒令”,左為“生安”二字,右為“亡穩”二字。

    5、制作“魂魄”。用白紙制一正三角形,并在斜邊上兩點及中點處垂三條紙條,下為尖角,在直角處打一孔,用紙帶系住,綁于一小竹桿上,掛于靈柩前,就是“魂魄”。男女不同,但相同的是三角內寫“魂魄”兩字,下垂字條,右為亡者的出生年月日,左為亡者的死亡年月日,中間男女不同,男自上而下寫“顯X公諱XX之神主”,女為“顯妣X門X氏之靈主”。

    6、畫符。用黃紙一張裁成小條,用朱砂書寫頭帖、門帖等及鎮宅符。

    頭帖的寫法,月份不同,寫法也不同,十二個月十二種寫法,這十二個字都是“嘗”字頭,下邊不同,因字孤僻,只有省略了。

    門貼符是一稍長紙條,從上至下為“仙師勒令”,下為一符,鎮宅符也如此,上為仙師勒令,下為符。

    亡者起殯后,門帖與鎮宅帖由幫忙者粘于門上及院中,頭帖,待孝子安葬亡者歸來后,粘于頭布或孝帽上。

    7、土地契約。用黃紙二張,書寫地契合同二份,一份隨亡者入土,也就是到地府留在身邊,相當于宅基證吧。一份在下葬時,由陰陽先兒讀后燒掉,交給中間人或用于地府存檔吧,或許二者兼而有之。

    兩種不同的地府合同如下:

    其一,陰府地契

    皇天厚土:因使用不便,今將自己地一段,出賣于XXX名下(亡者姓名),永遠為業,坐落在本村X方,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上至青天,下至九泉,上下金石土木盡在其數,當場言明,價值九千九百九十九萬元,自賣之后,永不反悔,空口無憑,立字為證。

    謹呈土地局 X押

    賣主 XXX押

    買主 XXX押

    說和 X姓

    公元XX年X月X日 谷旦

    以上地契,類于現在的情形,全篇為白話應用文,符合歷史的發展,陰陽同理。

    另一則,較古,是民國以前的樣式。

    維:

    X年歲次X月X日,今據XX省X縣X鄉X村,祭主正官孝男X姓諱XX等,伏緣明故先者,論生于X年X月X日X時,自從奄逝以來,未卜墳地,夙夜憂思,不遑寢處,遂令日者,卜此高原,來去朝迎,地占龍吉地,屬X縣X郊外,札之原宜作X向,堪為宅兆,己借凈錢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貫兼玉彩信帛于XX皇天厚土處,買到龍子崗陰地一方,南北長,東西涸,東至青龍,西至白虎,南至朱雀,北至玄武,上至青天,下至黃泉。中分某穴,立祖昭穆分葬,永為陰宅,致使千秋百載永無禍咎,若有干犯合禁管者,并令將軍亭長縛付河泊,今借珠寶牲牢,酒脯百味香新,共為信契,財地交相,各己付,今工匠修墳安厝己后永保全 吉!

    左鄰人:東王翁,右鄰人:西王母,驗地人:白鶴仙,書契:青衣童子。

    X年X月 谷旦

    這篇地契看來更嚴肅些。

    陰陽先兒把以上工作做完之后,還要推算死者去世的時辰,有什么忌諱,比如下葬時妨什么人,入殮時什么人不能到場等,最重要的還是要推算是否犯重喪,這個很關鍵,這個有推演的口訣如下:

    四季重喪表:春申、酉、戌,夏亥、子、丑,秋寅、卯、辰,冬己、午、未。這是時辰。

    暗喪表:大月:初一、初三、二十四、三十

    小月:十五、十八、二十、二十九

    重喪日:正七連甲庚,二、九乙辛當,丁葵五、十一,四、十丙壬上,三、六、九、十二,戌己是重喪。

    如果推出犯重喪,就要破法,制作一個小重喪盒,如同文具盒大小即可,內置一面人,置于棺木旁,用白布做兩小布袋,內放七種香、六種精為鎮物。

    七種香指:丁香、霍香、松香、乳香、木香、檀香、安息香。

    六種精指:金、銀、水、谷、黃、玄。(都有替代物)

    這樣工作才算就緒,再找五色石子,放于棺木之下,在下葬時放入。

    亡者出殯時,陰陽先兒帶上制作的東西及祭祀用品,先赴墳地察看,并指揮幫忙人安置五彩石、磚、蠟之物。下葬后再讀地契文,并焚化紙錢,契文。至此,陰陽先兒的工作就宣告結束。

    #洛陽身邊兒事#?#我在頭條搞創作#?#爆料#?#

    上一篇: 家風如水,深潭映月:最上等風水,不過書香心靜人和
    下一篇: 老話說“五月怕廿九”,明日廿九,究竟怕啥?老祖宗傳統禁忌咋說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