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自家院子里栽芍藥,鄰居傳遞負能量,想改種樹木,該怎么選
126 2025-08-07
遠古之時,廣袤的豫東平原,華夏腹地。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山崗巍峨,連綿起伏,溝壑縱橫。水草茂盛,沃野千里,福澤宜人。遠古先民,擇高而居,依山傍水,休養生息,形成了母體創世文化發源地,華夏泱泱澤國。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山有山的神話,崗有崗的傳說,世代相傳,文脈延綿,文化底蘊深厚。
(一溜十八崗地勢圖 參考圖片)
一、中華龍脈 一溜十八崗
河南省西華縣、扶溝縣位于中原腹地,沿小黃河(賈魯河)之西,從中皇山至霧煙山,有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大龍脈,從“龍首”都城崗(中皇山)、陵頭崗、苗里崗,一直蜿蜒到河南省扶溝縣西北的霧煙山“龍尾”,綿延起伏,數以百里,云霧繚繞,氣勢磅礴,堪稱“一溜十八崗”。十八崗地名分別為都城崗(中皇山)、陵頭崗(龍頭崗)、苗里崗、潘崗、艾崗、常嶺崗、立崗、瓦崗、虎崗、姜崗、堯崗、海崗、管崗、鳳凰崗、朱崗、趙崗(前趙崗、后趙崗)、柴崗、謝崗、霧煙山。從易經而言,“一溜十八崗”涵陰九局,陽九局,合為二九一十八局,正合天地之數。
這條龍脈的都城崗(中皇山)、陵頭崗、苗里崗古地名,俗稱三崗,位于“一溜十八崗”之首,陵頭崗因此也叫龍頭崗。“龍首”前有東湖(現河南省西華縣黃橋鄉東湖村)和西湖(現河南省西華縣黃橋鄉西湖村),四周有沙水、潁水、洧水、溵水等,一年四季水流不斷,清激澄碧,在風水上稱“黃龍戲水”。此地草木蒼翠,天空祥云撩繞,地上瑞氣蒸騰,日來七色奇異之氣,月到光波如水,風吹若向仙歌,雨打好似萬馬奔騰、龍脈極盛之地。潘崗位于三崗之后,潘南、潘北古有兩崗相連,崗上有寨,稱其為“龍心”。這個“一溜十八崗”的中心就位于西華縣艾崗鄉之內。因都城崗、陵頭崗、苗里崗、潘崗是風水寶地,漢朝時許多達官貴人爭相把祖墳遷葬于此處高崗上,現在仍有漢代古墓群存在,并被河南省西華縣政府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西華縣艾崗鄉一溜十八崗文化園一角)
“一溜十八崗”龍脈位于中原腹地,屬于五岳之中岳嵩山脈系,地勢充滿帝王之氣。《中國古史分類記聞》早有記載:“都城中皇山女媧城五百八十所廟,一溜十八崗的傳說”。相傳女媧在此建都、造人、補天、立制,可見當年香火鼎盛,熱鬧繁華的景象?,F在雖已無山的巍峨,但是有關女媧的傳說卻留下了很多。
從西華地貌而言,中皇山位于西華一溜十八崗之首。霧煙山位于扶溝縣韭園鎮,又名霧煙山。因霧煙與烏鴉音相似,所以當地也叫烏鴉山。霧煙山高出地面二三十米,方圓一二里許,在風水上稱其為神龍擺尾。霧煙山古時候云霧繚繞,頗有仙氣,原是道教圣地,扶溝八景之一。霧煙山距南部的謝崗還有不短的距離,如果不是“一溜十八崗”的淵源,霧煙山只能是一塊突兀的高地。
二、潘崗后“骨碌溝” 劉伯溫斬龍脈
六百年前,明朝護國軍師劉伯溫,輔助朱元璋坐下了龍位。劉伯溫為了鞏固明王朝的統治,呵護大明江山,經常夜觀天象,尋找龍氣,并運用風水和道術,斬盡天下龍脈,破壞世間風水。也是斬龍脈狂人。
劉伯溫,即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謚號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也?!敝袊耖g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一溜十八崗地勢圖 參考圖片)
一天夜里,劉伯溫夜觀天象,掐指一算,被驚得魂魄不定:西華至扶溝一帶竟有一條土龍地形(即一溜十八崗),是中原的一大“龍鳳風水”寶地。將來能夠出一朝人王地主,成為中原的一大望族,并且世世代代出帝王,能統治中國500年的天下。既然能夠有那么長的江山,就得有帝王將相、文武百官大臣和保家衛國的軍隊,這500年的各種英雄,自然是數不勝數。如果一個人以一粒芝麻計算的話,這里能出一石(石,另念dan旦音,為古時稱量糧食的工具。換算方式10斗為1石,1斗為12.5斤,1石為125斤)四斗芝麻的響馬(響馬,強盜的別稱,這里指反叛的人),反叛的人多得不計其數,足以推翻明朝,改朝換代,這還了得!
劉伯溫因此聞風喪膽,心神大亂,立刻奏明皇上,要破壞這里的風水寶地,切斷這條龍脈,以絕后患。于是朝廷派遣數千官兵,來到西華縣艾崗鄉安營扎寨,在“一溜十八崗”潘崗后的龍心地帶的“土塚子”(有地勁)上,開始挖“骨碌溝”來破除地勁。
龍心地帶雖然高不過數丈,南北寬不過一里,東西長不到三里,但是崗土秉性非常堅硬。官兵們每天用鐵鎬挖,堅硬的土質像鋼鐵一樣,一鎬下去,像打火石一樣碰出火星子,土層很難挖動。然而皇上的命令難以違抗,只好硬著頭皮挖下去。就這樣,官兵們不辭勞苦,一連挖了半個月,進度并不快。
又挖了半個月,可能是火星爺顯靈,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官兵白天在“土塚子”下挖的溝,會在當天晚上合攏在一起,第二天看時平平坦坦,像沒挖過一樣。這下可把官兵嚇住了,將官就把挖而復平的靈異事件秉報到京城。圣旨很快傳下,要求官兵日夜不停地挖。但是官兵又挖了半個月,在地勁的作用下,還是溝挖的快,合住的也快。
一天夜里,官兵挖到半夜子時,突然天下起雨來,只能收工歇息。這時有個士兵把挖土工具忘在工地,于是就回去找。當他走到離工地還有百十步遠時,就隱隱約約聽見有人說話聲。他好生奇怪,就硬著頭皮、壯著膽子往前走,仔細聽聽。竟然聽到人聲鼎沸,那說話的聲音非常繁雜,好像有很多的人在說:“惜乎—”“惜乎—“惜乎—”。
士兵感到又驚又怕,慌忙跑回宿營地,向將官稟報遇到的靈異怪事。劉伯溫很快知道了此事,他夜觀天象,然后對帶隊的將官面授機宜。時辰到了某日某時,將官帶領士兵們輪流換班勞作,晝夜不停,一個勁兒地往下深挖。整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挖出了一條南北寬幾十丈,深達三丈多,東西長三華里多的大“骨碌溝”。當事之時,天空風云變幻,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地動山搖,一顆碩大的龍珠,靈光旭旭晟翔,方圓百里如同白晝。估計是火星爺抵擋不住時局,“一溜十八崗”的龍脈風水地勁最終被破。
劉伯溫畫像
官兵后來在“骨碌溝”里挖出了數不清的砂漿石人子、砂漿石馬。這些砂漿石人子、砂漿石馬,有不少已經長成型了,就連鼻子、眼睛也能夠看得清楚。武官穿著盔甲,騎著戰馬,很是威武雄壯。那些文官,還穿著官服。于是官兵們就把這些砂漿石人子、砂漿石馬通通砸爛,只見里頭還流出有血一樣的東西。
六百多年過去了,在“一溜十八崗”“土塚子”下挖出的“骨碌溝”,經過多年的風風雨雨,黃水多次泛濫,泥土淤積,當年的溝溝壑壑已經基本上被淤積成了洼地。
三、正月十五放社火 火樹夜花好年成
潘崗有潘南寨和潘北寨兩個寨,古時候都是擇高而建的實心崗土寨。潘北寨是一個很高大的“土塚子”,地下有一個深達數里的火星爺洞(火星爺洞又稱火龍洞,潘崗村如今仍有火星爺廟),通天地之靈氣,護佑當地百姓。
農歷正月十五前后的傍晚,火星爺洞方圓數十里內,會有耀眼的靈光出現,照得如同白晝,民間稱其為火星爺放光。據說只要能夠見到火星爺放光的祥瑞之象,這年的莊稼必定有好收成。
中原腹地是農耕文化發源地,江山社稷以民生為本。民以食為天,火星爺是民間的社稷之神,主管人間煙火。民謠:“七陰八下九不晴,濕柴冒煙老婦哭。要知今年好收成,正元十五放光明?!迸藣徲性澐派缁鸬牧曀?,迎合火星爺放光,每年正月十四到十六的三個晚上,都要在火星爺洞前放社火。放社火是民間傳統的祭祀社稷之神的活動,主要是放煙火,送燈臺,挑燈籠,觀花燈,恭迎火星爺放光;還有唱戲、舞獅、舞龍、高蹺、旱船等,旨在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潘崗的社火活動具有濃厚的民俗色彩和地方特色,主要是放煙火祭祀火星爺?;鹦菭敹辞坝腥斓膹R會,每天晚上,人們喝罷湯,成群結隊,從四面八方云集于潘北火星爺洞前的空曠之地,人山人海。社火有各種各樣,起火通天謂之炮打月明;就地放花謂之火樹銀花;最具代表性的社火是射虎——“亂箭實(射)楊七(郎)”,彰顯宋朝時期的“潘楊斗”(潘南不唱《墻頭記》,潘北不唱《審潘王》)。形狀不一的煙火“嗵嗵嗵”的此起彼伏,整個夜空一下子五彩繽紛,被照得如同白晝。方圓幾十里的群眾都來觀看煙火,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很是熱鬧,這也成了潘崗村數千年來恒古未變的一個習俗。
(西華縣艾崗鄉潘崗村北火星爺廟)
四、莫道江南出才子 自古溵水出奇士
溵水是沙潁河流域的一條古河,是易經文化發源地,不僅有伏羲、箕子、老子,而且有陳摶、嚴天本、凌夢涵、大虎成、二虎成等奇人異士。
古時候,潘崗的后崗上有一片老墳院,世人稱其為嚴家墳。嚴氏后裔為避戰亂,從潘崗遷徙到扶溝縣練寺南定居,村名嚴村。明朝初期,村里有個隱士叫嚴天本,有宰相之才。他能掐會算,有通天之術。知道天幾時會下雨,能夠下到哪里,幾時雨來,幾時雨停,下多少雨水。由于時運不濟,得不到國家重用,他一生過著田園生活,只能做個隱士。
據傳江南有兩個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嚴村,見一老人(即嚴天本)在場里曬糧,于是就對老人說:“今日午后有雨,您不能曬糧?!崩先丝纯炊?,隨口答道:“今日雖然有雨,但下不到我場里。天可下雨,我可曬糧?!眱蓚€趕考舉子聞聽此言,很是不信,于是就等雨后再啟程趕路。午時三刻,風云密布,雷雨大作,老人卻悠閑自得;風雨過后兩個趕考舉子到場里看時,糧食真是未被雨淋,大驚失色。心想這樣的高人就不去京城坐高官,吾等之輩還求什么功名,于是就拜別老者,回江南去了。
距離龍心潘崗村北不到三里遠的西華縣紅花鎮赤狼村,盛姓宗族里出了個盛平,是個保國大將軍之才。他個子高大,一頓能吃一簍子饅頭,謂之“饃簍”,有一身巨大的力氣。由于沒有得到朝廷老兒的加封,也沒有派上大的用場,卻留下一些傳奇的故事。
民國時期,紅花鎮南凌村有一位奇士叫凌夢涵,精于易道,善下夢棋。有一江南才子,在開封棋館月余未逢對手;又到周家口棋館,連贏數日。于是狂妄至極,揚言下遍中原無對手。有一位邋里邋遢之人對其說道:“我乃箕城(西華縣)人也,已觀你下棋多日,就你那棋藝呀!真是瞎棋!臭棋!”此人一聽,火冒三丈,愿意拿出1000塊大洋押注,與凌夢涵一賭輸贏。
凌夢涵臥在軟床上,悠閑自得,讓一童子執棋。那江南棋手走一步能看三五步棋,心高孤傲,眼里只有輸贏。卻沒想到自己只走了幾步棋,就如墮入云霧之中,全盤皆輸了,輸的真是口服心服。江南棋手感到凌夢涵下棋出神入化,棋道高深莫測,就拱手稱先生,虔誠拜師學藝。眼中有棋,棋走一步錯;心中有棋,棋盤定乾坤。不到箕城,焉知楚漢相爭,鴻溝為界?
在陵頭崗(龍頭崗)也出了兩位保國大將,一個叫大虎成,一個叫二虎成,他們是弟兄二人。大虎成、二虎成在幼小時期就天生神力,飯量巨大,而不敢外出走親戚。有一年,舅舅蓋新房,想讓外甥幫忙,知道他倆飯量大,就提前準備好一筐饃和一鍋稀飯。他倆早晨去了,到了舅舅家,一口饃、一口稀飯狼吞虎咽吃起來。不一會兒,就把一筐饃和一鍋稀飯吃的干干凈凈,旁邊的人看著目登口呆。
弟兄兩個吃完飯,便問舅舅有什么可以幫忙的。舅舅說“莊東頭咱家場里有幾畝地整好的麥秸,你哥倆去弄回來”。大虎成、二虎成二話不說直接去了場里,不到一上午的時間,就把麥秸全部搬到了舅舅家里。
一個陰雨天,一輛裝滿糧食的車子陷在路中,無論拉車的三匹騾馬怎樣拖拽,都無法移動車子。這時哥倆一前一后輕輕一抬,糧車輕輕松松的走出泥潭。恰在這時,一陣狂風吹來,一片烏云遮住太陽,頓時天昏地暗。趕車人隱隱看到,哥倆竟是頭上有尖角、兩眼似銅鈴的大水牛。車推出來之后,一陣清風飄過,人形復原,一切如常。
五、 豫東特委普理校 三崗烽火別樣紅
“一溜十八崗”,人杰地靈。抗日戰爭時期,三崗(都城崗、陵頭崗(龍頭崗)、苗里崗)群英薈萃。英雄豪杰從四面八方擁來,同心協力在這里成立了紅色政權,建立了革命軍隊。
1907年,一個嬰孩在都城崗呱呱墜地,他叫胡曉初,從小就有與人不同的壯志胸懷。幼年時他入本村私塾讀書,12歲時父母相繼病故。青年時代因不滿舊社會、舊制度,就開始尋找光明和進步的道路。1926年,他在奉軍服役時,因目睹和痛恨軍閥部隊的胡作非為,隨后和好友一起,帶領一排士兵悄悄返回了老家“三崗”。
也是1907年,另一個嬰孩侯香山出生于“一溜十八崗”中陵頭崗(龍頭崗)的武術世家。其父侯自成是“大洪拳”的傳人,曾在全省武術比賽中奪得冠軍,受到時任河南省主席劉峙宴請,并被劉峙饋贈青龍寶劍一把和“銀盾”一枚。侯香山9歲入本村小學讀書,12歲隨父親侯自成學習武術。1926年,侯香山在奉軍當勤務兵。同年秋天,與好友胡曉初一起返回故鄉。
1898年,“一溜十八崗”東鄰的紅花鎮屈莊村又出了一位英杰,他叫屈申亭。9歲時入本村私塾就讀。1917年參加直系軍閥部隊?!拔逅摹边\動爆發后,他帶著兩支沖鋒槍冒險離開軍閥部隊返回家鄉。1926年,他四處奔波,積極活動,一直尋找救國救民的道路。
當時的“一溜十八崗”也和全國一樣,官府黑暗,軍閥混戰,土匪橫行,豪紳盤剝,民不聊生。為救民于水火,胡曉初、侯香山、屈申亭三位英雄很快走到了一起。他們商定,成立寨公局農民武裝,專門打富濟貧,除暴安良。很快,他們也成了“三崗”和屈莊一帶群眾的保護神。
1927年秋,胡曉初、侯香山建立的農民武裝,先后打退了大桿土匪李老摸的500人襲劫。1928年夏,打退了流串作案,擾亂各省社會治安的大桿土匪劉黑七2000人的騷擾,保護了“三崗”一帶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了廣大群眾的一致擁戴。
1933年,中共北方局派沈東平來到“一溜十八崗”的“三崗”,胡曉初、侯香山、屈申亭等人從此接受黨的領導,積極投身革命工作,并先后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共北方局也先后派出路巖嶺、沈東平、王子英、王其梅、栗在山、劉作孚、樊亞峰、施德生、施于民、施紀恩、王學武、魏鳳樓等來到“三崗”,開展救國救民工作。
(西華縣艾崗鄉“三崗”中共豫東特委紀念塔)
1936年10月以后,中共河南省委在“一溜十八崗”陵頭崗建立中共豫東特委,成為西華、周口、淮陽、沈丘、商水、鹿邑、太康、睢縣、寧陵、扶溝、許昌、鄢陵、郾城、漯河等縣、市黨的領導核心和抗日指揮中心。在西華成功舉辦了40多期抗日干部培訓班,培養了抗日骨干4400多人。創立了抗日革命根據地,成為當時有名的“豫東小延安”。組建了6000人的“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西華縣民主縣長楚博出任司令,沈東平擔任參謀長(實際為政委),胡曉初、侯香山、屈申亭分別擔任自衛軍副司令員和各區團司令。而中共豫東特委和普理學校就建在“一溜十八崗”的高崗上。
1938年10月,八路軍總部參謀處少將參謀處長兼八路軍駐晉辦事處主任彭雪楓、八路軍駐晉辦事處參謀兼總務科科長張震帶領373人的教導隊,新四軍抗日先遣大隊大隊長兼政治委員肖望東帶領260人的抗日先遣大隊,豫東抗日游擊支隊第三支隊司令員兼前敵委員會書記吳芝圃、王海山帶領的460人的豫東抗日游擊第三支隊,先后來到“一溜十八崗”北部的紅花鎮杜崗,各路英雄豪杰同“西華人民抗日自衛軍”勝利會師,在這里成功組建了新四軍游擊支隊。
胡曉初、侯香山、屈申亭帶領4000多名西華人民自衛軍戰士參加了新四軍。胡曉初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二總隊總隊長,侯香山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五團團長,屈申亭擔任新四軍游擊支隊四團團長和總隊長,在抗日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抗戰時期,從“一溜十八崗”還走出了魏鳳樓、吉鴻昌、展書堂、王學武等四十多位將軍,數百名縣團級以上的領導干部。在西華革命老區,還走出了八路軍四縱司令員、新四軍四師師長兼政委彭雪楓;西藏軍區昌都警備區司令員王其梅、國家軍委副主席張震,人民解放軍中將肖望東、中共中央中南局書記處書記吳芝圃、蘭州軍區政委譚友林、內蒙古軍區司令員滕海清、上海警備區副政委方中鐸……他們趕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中國。
易經中說:天之健,君子自強不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鄙碀}河水東流去,母體文化傳基因。名不在經傳的“一溜十八崗”傳說,盡管已歷經數萬年的歷史,但在“一溜十八崗”中心的西華縣艾崗鄉四周,人們一直津津樂道,對于那些未解的謎團更是眾說紛紜,言人人殊。
(西華縣艾崗鄉一溜十八崗文化園一角)
如“一溜十八崗”中心都城崗、陵頭崗、潘崗比比皆是的漢代古墓群,出土了陶罐、陶壺、漢磚、三折足陶鼎、仿銅器方壺、銅鏡、鐵劍、五銖錢、銅鏃、帶勾、水晶珠、玉件、甕等大量的珍貴文物。這些總占地面積400多畝的漢墓群中,除了潘崗村漢末溧陽縣令潘乾有碑文記載外,其余漢墓均無碑文記載和文字流傳。
那么,這些沉睡在漢墓中的故人是誰?漢墓出土的文物想“說”些什么?“一溜十八崗”、漢墓群和當時的艾崗鄉又有什么樣的故事傳說?都給人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更增添了“一溜十八崗”無窮的神秘感和魅力感。(蘇韻棠 盛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