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女兒突生怪病,請人來看,高人指著門垛說“往底下挖半米”
71 2025-08-08
(三)膠南風俗考
3.1風俗考總論
先撣明筆者觀點,并非支持舊風舊俗,反而提倡移風易俗節儉辦事。
儒家思想影響生,道家文化關注死。
道家文化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也是中國人最受影響的。關于道的記載和講述錄于歷史典籍,流傳于田間地頭。
道的門派組成,正一,全真,妙真。所主不同所求不一,故有流派眾多,紅白喜事多受茅山(屬于正一)影響,為什么要單提茅山呢?因其開山祖師彈子和尚得到了天書《如意冊》,是天下正邪神異變化之法。當然現在的茅山之術其實不再是古茅山之術,而是清之白蓮教的演化。民俗多的是教規的外放。凡人向神仙看齊罷了。
風俗是什么?大處指民情,小處則是約定俗成的一種規律一種習慣和一種約定。
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
即使同在膠南一片天地,各種風俗也不相同,張家樓鄉馬家莊以西白事人一去世就放鞭炮以示有人過世,逢祭祀禮前鳴炮以召集人來幫忙,然后從喪主之家到瑩上步步放鞭炮以示死者之高恩活者之際闊。以東則不鳴放鞭炮。喜事未有統一,但大體與喪事相反。
3.2少兒生長期的風俗嬰兒出生謂之“添喜”,主家煮紅皮雞蛋饋贈親友,親友看喜謂之“送湯米”。
嬰兒過三日,筵請親朋,吃喜面,喝喜酒。小孩過百日(亦稱“百歲”)
古代人認為嬰兒出生后存活一個月就是度過了一個難關。這個時候,家長為了慶祝孩子度過難關,祝愿新生兒健康成長,通常會舉行滿月禮儀式。該儀式需要邀請親朋好友參與見證,稱為滿月酒,為孩子祈禱祝福,延續至今。周歲
周歲,是國際通用的年齡計算方式。它計算的是出生后已經度過的時間長度(為基數,故也可以計算尾數,如三歲零兩個月,七歲半等)。而在中國傳統的計齡方式,即計算出生后在經歷的年份次序(為序數),才有了周歲和虛歲這兩種名稱。虛歲是在周歲的基礎上加一,當地傳有“姑家的帽子,姨家的襖,妗子家的花鞋穿到老”的俗諺。所以小孩多穿舊衣服以求好養活。
小孩生日,慶生日當天多進行“抓周”,一種小孩周歲時的預卜前途的習俗。新生兒周歲時,將各種物品擺放于小孩面前,任其抓取,傳統上常用物品有筆、墨、紙、硯、算盤、錢幣、書籍等。 “舊時風俗,兒生一期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智愚,名之為試兒?!爆F在也有些會放鼠標等現代物品,也有些會以圖像卡片代替實物讓嬰兒抓取。這種“抓周”活動遵循一歲看小七歲看老的說法,但并無科學說法,只作娛樂切勿認真。
3.3膠南人穿服飾特點
建國前,殷實人家,男子穿長袍、馬褂,戴葫蘆帽、瓜皮帽、禮帽,穿黑布呢鞋;女子穿大襟褂、長裙、肥褲或旗袍,穿花鞋,并飾戴手鐲、戒指、耳環、釵簪。未嫁女子梳辮,已婚女子挽髻。一般人家,男女皆穿粗布短衣,女子中亦有佩戴簡易首飾者。建國后,服飾發生明顯變化。50年代,女子流行列寧裝,男子著中山服,戴解放帽、工人帽,穿布鞋、膠鞋。60、70年代軍便服風行一時,男女老幼皆宜。80年代,興起了西服、皮鞋、鴨舌帽。男女衣著多以西服為主,還有夾克服、面包服、獵裝、中山服、牛仔服、運動服、健美服、西服裙、百褶裙、連衣裙等,種類繁多。一些女子已戴上了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燙發、修眉,抹口紅者日見增多。
3.4膠南人的飲食特點
膠南人多喜面食,兼愛米食,一日三餐。舊時,富實人家吃饅頭、面條、包子、餃子、米飯,佐以各種菜肴、茶、酒;一般人家吃餅子、地瓜、瓜干、煎餅、炒面,有時以菜代糧;窮家則糠菜半年糧,甚至沿街乞討。建國后,群眾生活得到了改善,貧富懸殊縮小。80年代城鄉人民多以細糧(麥面)為主,面食種類繁多,佐以時鮮蔬菜及肉魚禽蛋等副食品。每逢節日或喜慶筵客,煙酒糖茶必備,并置多樣菜肴。因地理原因,酒店多以海鮮為主。
3.5膠南人的居住特點
膠南群眾喜住南向屋,房屋結構起脊,一般每四間為一處,鍋灶通炕取暖。舊時房屋為土墻草頂,木欞窗,今多為磚墻瓦頂,玻璃門窗,水泥地面。現代農村的房屋建設規格也有許多是城里人所不能比較的。
3.6婚嫁婚俗
3.6.1膠南舊時婚俗儀式
舊社會,男女婚姻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農村童養媳、娃娃親、轉親、換親等婚姻形式較為普遍。辦婚事需經過通聘、問名、納吉、發轎迎娶等若干程序。婚前一日即筵請親朋,直至婚后三日方止。新娘入洞房,須盤膝端坐,不言笑、不行動,直至三日,行廟見禮后,始許言動如常。初入洞房,親戚、鄰居及族人等,不論男女、尊卑、老幼皆可入房面視,謂之“鬧喜房”?!对鲂弈z志》載:“自合巹以至廟見,曰坐帳,曰叫二日,曰回三,曰拜天地,不一其名。”中華民國建立后,一些進步人士提倡文明婚禮,其儀節比舊制雖有進步,然而煩瑣有余,據舊志記載,共25項:(一)奏樂。(二)證婚人入席。(三)主婚人入席。(四)介紹人入席。(五)奏樂。(六)男女儐相引新郎、新娘入席,內向立,行結婚禮,新郎、新娘相向三鞠躬。(七)交換飾物。(八)證婚人讀證書。(九)新郎、新娘用印。(十)介紹人用印。(十一)證婚人用印。(十二)主婚人用印。(十三)證婚人讀頌詞。(十四)來賓代表致祝詞。(十五)主婚人致謝詞。(十六)新郎、新娘謝主婚人,一鞠躬。(十七)主婚人退。(十八)新郎、新娘謝證婚人,一鞠躬。(十九)證婚人退。(二十)新郎、新娘謝介紹人。一鞠躬。(二十一)介紹人退。(二十二)新郎、新娘謝來賓,一鞠躬。(二十三)新郎、新娘退。(二十四)奏樂。(二十五)攝影。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實行婚姻自主,按照《婚姻法》規定,結婚到政府登記,領取結婚證書。50年代前,結婚不要彩禮,其儀式也比較簡單。60年代后逐漸出現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禮的不良風氣,結婚講排場。近年來結婚大操大辦,請客送禮之風有增無斂,有參加集體婚禮,實行文明、簡樸結婚者,但為數甚少。
男婚女嫁時,親朋好友前往賀喜,賀男方禮謂“送大飯”,賀女方禮謂“點茶”,亦稱“送催妝”。主人設筵款待來客。
這里說的是傳統婚俗,指舊膠南的婚俗。
據走訪,膠南的婚俗和山東境內大同而有小異,,但共同的是富裕人家繁,貧窮人家簡,當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就象老的三大件為新的三大件所取代。
只要男女成年以后,由媒人從中聯系,男女雙方的家長按自己的意愿和一些通行的迷信說法(歲數,屬相,命的相生相克等)酌定。也有的找算命先生算卦的,但是這一過程并不是很嚴格,雙方家長只要認為稱心,多數不去過分苛求。
雙方家長相互暗暗了解,尤其是是對男女雙方的暗訪是必不可缺少的(多數是男女雙方的家長去私訪,也就是紹親、了解)。 對于聘禮的商定,只要男方能拿得起,很少有斤斤計較的,這時候婚事成與不成,都由雙方父母包辦,沒有男女雙方本人參加意見的權力(也叫嫁狗隨狗,嫁雞隨雞,生是他家人,死是他家鬼)。 婚事即定,訂親、下媒啟、送日子三步曲的禮儀活動不能缺少,隨即啟動。
1、訂親,也叫定婚,顧名思義是親事已談妥,無異議要定下來。
2、下媒啟,也叫交換媒柬(即婚約)。媒柬的內容是男家向女求婚,空口無憑,立字為證。媒柬,是一生的婚姻憑證,有法律效應,有官府的支持,極其神圣。一旦交換了媒柬,誰家悔婚,不但受到社會的譴責,打起官司來,也注定要輸。就像今天政府發的《結婚證》所起的作用。
3、送日子:就是男方家找查日子的先生,根據屬相擇定哪月哪日結婚好,還包括著上轎、下轎、坐床的時間、方向等,用紅紙寫明送到女方家中,讓女方家知曉,有備待嫁。
這三部曲都是以禮儀進行,以表嚴肅、隆重。這三步都由男方家族長輩數人,帶著禮品,多是豬肉、糕點、化妝品、衣料布到女方家中。行定親禮時,必須由媒人帶領,后兩步如下媒啟、送日子,媒人就不介入了。女方家隆重的設宴招待,酒飯完畢,女方梳妝打扮到客房向男家親人問好,男方長輩代表當面拿出看錢來給女家女兒,此時,沒過門的媳婦心情的緊張、為難、羞澀、忐忑不安表現的極為突出。
在很早以前,下媒啟最為重要,因為一旦交換了媒啟,才是婚事的落實。因此,禮品也最豐厚,有幾斤重的大餑餑、幾刀(一刀為12市斤)肉、魚,而且所有聘禮都應交齊,女方家的招待規格已達到極致。但是,名曰下媒啟,實則在定親禮儀上已將媒柬交換了,名不副實,只是舉行了儀式罷了。何時提前的無據可查。按情理講,在訂親儀式上交換媒柬,反映了人們想盡快落實婚事的心愿。否則,盡管說得多么結實,無憑無據,總是虛無縹緲,有定而不定的感覺。因此,一旦有人有此創意,便很快得到了人們的效仿、響應,禮儀、名堂就不必管了,遂為約定成俗。
同樣,交換媒柬提前,送日子也提到下媒啟上,有順延的意味,早知曉有利,因此送日子禮儀仍保留,送日子之后,婚期在即,男女雙方家都在做著倒計時,以待婚期。
因為送日子已經無要事可辦,所以有的人家,多因婚期臨近,干脆將下媒啟和送日子合二為一,稱之曰:“頭啟送日子?!?/p>
吉日已到,結婚的禮儀是相當隆重的,“結婚小登科”,據說,七品縣令路遇結婚隊伍,都給讓路。
結婚之日,男女親朋滿堂,衣冠楚楚,熙熙攘攘,張燈結彩,貼對聯,洞房更是擺設一新。
迎親的吹鼓手,頭一天晚上即到,新郎家招待完畢,即席圍桌,唱戲曲段子助興。喜主家送賞錢,人群圍聽,拉開了迎親的序幕。
迎親日,男家備花轎,供新娘乘坐,新郎乘官轎去女家相迎,新郎衣著仿九品官服,冠插金花,又像學子登科,吹鼓手為主要儀仗,迎新隊伍到了新娘家,吹吹打打,非常熱鬧。女方家一切準備就緒,并把安排的兩個送客(新娘的平輩或長輩)身穿禮服,到官轎前將新郎迎出,領到女方庭院,這時的新娘早已梳妝完畢,內穿裝心棉襖、棉褲,外套花衣(花衣是差上的),頭戴風宗(當年慈禧太后的裝束),坐在凈面擺放的太師椅上,此時新郎的禮儀表現到了極致,表情的羞澀、,動作的嫻熟、手勢及全身的多樣變化,連送客都跟不上趟(當然這些禮儀動作是在婚日之前,有的三四天才學會),新郎在庭院行禮結束,兩送客領新郎到客房用飯,用飯結束,一般下午2-3點鐘,兩送客陪新郎入官轎,待新娘發嫁。
發嫁時,新娘衣著花衣,頭頂紅蓋頭,由兩位已婚婦女將新娘扶入花轎內。新娘姑姨將水一盆潑出,示為潑出的水嫁出去的女。
迎婚隊伍返回進村,到大街后,兩乘轎子緩慢進行,在轎桿的彈力下,轎體上下舞動,好不美麗,名曰踩街。這時的吹鼓手,使盡全身招數吹打,旁觀的鄰里擁擠不堪,差上還安排唱戲段子助興,非常熱鬧,此為迎親高潮。
迎親轎子到了新郎家門前,轎落下,男方家安排女方送客到客房休息用飯,這時婆婆端著火盆到花轎前,掀開轎簾讓媳婦伸出手和腳來,象征性地烤手烤腳還念念有詞,說什么“先烤手后燒腳,烤烤生性好割伙”,然后由男方安排的嫁女客,提著一個用紅包袱包著一個老式升,升里放上一把斧頭來到花轎前,遞給新娘名曰“接?!?,再將花轎內的新娘扶出,新郎在前帶路,踏著紅毯步入新郎家庭院。
庭院內陳設的香爐、燭臺、大餑餑之類的案桌早已備好,由新郎家族中輩分最高的長輩,領新郎拜天地,嫁女客扶新娘在旁站著,長輩和新郎拜天地結束,新郎前導,先去踩炕(鋪炕、封窗等大伯早已完成),有什么論究,無人知曉。新娘由嫁女客攙扶到凈面門口邁鞍子,步入凈面(名曰安子安子),再入洞房,炕前緊貼炕旁放一張吃飯桌子,桌子底放兩碟子糕,讓新娘踏著桌子上炕(名曰步步登高),新娘按查日子的坐向坐好,新郎用筷子將新娘蓋頭挑起來,這時鄰居送小飯的(必須是姓王的,名曰:王母娘娘送小飯注定生個小男孩),象征性端著碗給新娘用飯畢,新娘坐床。
新娘的送客臨回前,到親家與新娘公婆辭行,并必要說些姐妹侄女若有不足,請諒解的客套話。
鬧房是結婚儀式中最熱烈的場面,自新娘坐床畢到晚間喝合婚酒后,新郎的平輩或小輩,無論是同族,還是異性,不管男女老幼,洞房內擠得水泄不通,嘰嘰喳喳,喜氣洋洋,直至深夜。
日落,新郎新娘喝合婚酒。此間為新郎新娘首次對話的場合。合婚酒畢,新娘到公婆房內向公婆問好。
整個婚禮細節不勝細數,其全程體現了隆重、倫理、喜慶、吉祥,有的細節暗示了婚后生活的美滿、早生貴子的期望。不管有些迷信色彩,按理來說,是家人對未來美好愿望的表達。不管新郎、新娘,不能盡理解其中寓意,在朦朧的意念中,按程序走下來,仍有陶冶情操的作用。
傳統婚俗與其他風俗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至于結婚第三天,女方家派親人攜帶禮品到男方家“看三”等習俗,應是婚俗禮儀的續曲。3.6.2現代婚禮流程
一新郎新娘迎賓
二婚禮儀式正式開始——禮炮響起。一般時間選擇在當天11:18.
1:婚禮前10分鐘,司儀候場,主持人,燈光師,音響師、督導等全部到位。
2:婚禮前4鐘:新郎站在舞臺旁守候,新娘站在婚禮大廳門口處。
3:婚禮前2鐘:播放婚禮提示。
4:婚禮儀式前奏旁白:配背景音樂《神話》
5:新郎、新娘出場
新娘從婚禮大廳門口緩緩走入……(彩帶禮炮);新郎朝著新娘的方向走去,
星光立亭下會合,新郎將最美的鮮花,親手獻給新娘,并一起走向觀禮臺。
6:主持人主持
7:證婚人講話,家長代表講話,新人致辭
8:愛情誓言 主持人問雙方你愿意嗎?
9:新郎、新娘交換信物
10點燃愛情蠟燭
11倒香檳酒、切蛋糕、交杯酒
13、宣布禮成,喜宴開始,司儀獻藝
14新郎新娘給嘉賓敬酒。
新式婚禮中會尊重舊時婚禮的部分禮儀,同時又發生新的變化。
現代婚宴扎堆,要求婚禮方要提前數月聯系酒店及司儀?;檠缯埧兔麊我欢ㄒ饕螅瑏砭捅仨殎?,不來提前說明白。防止出現一桌沒幾個人和來了沒地坐的現象,既造成浪費又造成不美觀感。
要有專人分別作隨禮登記和錢物收取。
隨禮金根據時代不同,交情不同有所不同。這是個有來有住的事情,量力而行就可。
聘金不出現在婚宴現場,聘金從原來的萬里挑一升級到了三萬一千八。其實說來也不多,一個女兒養成,十個三萬一千八也不夠。如果沒有那么多錢而又雙方情投意合,男方嘴甜一點多去女方干點活就行了。
3.7喪事喪禮
魂是人的精神的分支,其魂有三,一為天魂,二為地魂,三為命魂。人內在的管理者在古人眼里,魂負責主管人的精神靈魂,而魄負責主管人的肉體生理。
天魂歸天路,到達空間天路。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滅的“無極”,因有肉體的因果牽連,所以不能歸宗源地,只好被帶走上空間天路的寄托處,暫為其主神收押,這是所謂的“天牢”。
地魂歸地府,到達地獄,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報應,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惡,所以肉身死亡后,地魂再進因果是非之地。
人魂則徘徊于墓地之間,因人魂本來是“祖德”歷代姓氏流傳接代之肉身。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后在墓地,來來往往之后走上人路之寄托處。
遵循死者為大的原則,不能說某某死了,應稱為“老了”、“沒了,更文面的說法辭“去世”“故去”,但不能用皇帝之說“駕崩”之類的說辭。一般來講,婚事可以代交紅包,喪事務必到場。如果你想老死不相往來,成為斷親那是可以的,平輩不穿孝服,五服之內按血緣關系不同制法不同穿法不同。
舊時膠南喪葬禮俗煩瑣,木棺土葬,請和尚、道士念經超度死者,喪主還須到土地廟或城隍廟送盤纏,備紙扎輿轎、仆馬、箱柜等物焚化。富有之家,有的在人未死之前即做好壽衣、壽棺、壽墳等?!对鲂弈z志》載:“喪事皆論七,自病歿后,一七至七七,每遇七期,必祭奠,焚冥鏹,或延僧道誦經懺度,至百日止。過此,遇周年則墓祭,至三周年止。葬期近者一七或二七,遠者三七、五七、七七不等。迷信風水,終年停柩者絕少?!贝送?,親友吊唁,則置盛筵款待。建國后,提倡喪事從簡,逐步廢除舊式喪禮。70年代改土葬為火葬,但亦有土葬者。近年民間大部分地方又出現了辦喪事扎“紙活”、用鼓手等現象。
葬禮根據先人去世時間,分為小殯和大殯。小殯指的先人在晚上0點前去世,名義上是三天殯日實際上是二天,殯禮直接從第二天辦理。大殯指的先人在晚上0點后去世,葬禮是足三日。未出嫁和未結婚的小孩去世后沒有葬禮直接送去火化,回來直接埋入墓地。因火化場在曹戈莊,幫當地人為避,送去火化一般稱上曹戈莊了。
第一天先人去世后,要請人幫忙料理后事,先請一村中老者或有威信之人作為統管,統領喪事。統管要安排內外執事各一人,分別負責內務和接待事宜。
然后差人分頭給親友們發喪(報喪)、布置靈堂、縫制孝服、選挖墳穴、買菜備物,有的還要去請吹鼓手等。幫忙料理喪事之人,女的叫作“辦孝的”,男的叫做“舉重的”。
靈堂位于正間,正北用門板搭制靈床。棺,為喪之事以厚為重。什么叫厚呢?棺材要厚壽衣要厚,以象征家里有錢,那沒錢的就不要講究那么多了。破席一卷,深坑一埋也就行了。棺之規格 由20塊組成,底蓋兩邊各3.左右各3底5.
壽衣分為生降及死不降。生降就死者生前所穿的衣服。放法上衣5件。褲子3件。死不降就是就是壽衣,為明代服飾,以證明“明朝”為民族之最后一個。男性圓領方巾厚底鞋。女性為大襖裙子繡花鞋。壽衣不能帶扣,全用布條系上,取“帶子”即后繼有人的意思。
亡者頭東腳西,面覆黃紙,手握面餅7枚,口手各置銀元一枚。面餅陰間喂狗避咬,銀元送禮免揍。
修靈位,令牌狀,上書先考(父)先妣(母)姓名享年。靈前設長明燈,點白蠟燭,錢模打印黃紙,燒之于老盆(一種泥盆專門于此意為聚寶之盆)。以布制作倒頭飯飾樣獻貢。以酒杯盛各類小菜祭之。小菜下放米面上蓋以魚肉蛋菜。
在街門上貼白紙,門口兩側置白幡,孝子以黃紙上綁在頭,黃紙以紅筆畫四框交叉。衣著圓領白衣,腰系麻繩,鞋用白布表之,孝女白布作披狀穿戴,下同孝子。取柳樹枝條截斷貼白紙上稱教杖,按血緣關系取從大到小。
報喪之人持路牌報喪,家人小殮,前胸后背洗三下,梳頭三次。
大殮即入棺,置菜刀和一碗于棺上,破煞。當地現在風俗為送去火化。燒死者床下之墊草,生前衣服,即謂之燒下床草。
報廟,持死者靈位,到當村的土地爺處報告,先人已去祈收。
喪儀,幫忙者鼓手在最前,外甥女婿在隊伍前方兩側俗稱踩路旁,按血緣關系五服順序排隊,輩小先行,男至親后托靈位,靈位后按倒序排女隊,順序相反,輩小在后。
第二天 到土地爺報廟后,按喪儀在每天給先人至土地爺處送飯送水,當時稱為送湯。 吹鼓手一般安排在第二天下午到位,下午送湯時即吹響,有6 8 12人等各種組隊。晚上天黑后給先人送盤纏送馬車當地人稱為送盤場,給先人燒紙扎馬車錢箱等,由兒孫用搟面仗捅馬牛的屁眼并口喊,“爺你西南明大路”指明方向。
第三天 上午安排人進行墓穴建造,接受親朋送殯,親友按親近關系不同進行3 倚3叩,6 倚6,9 倚9叩的跪禮并隨禮。下午進行殯禮,女,侄女至瑩上掃墳歸來開始出殯。鳴銅鑼一下,孝子女行跪禮,喪轎換轎夫,再響前行。隊伍行至中心街摔碎老盆,女性回家,男性送至瑩上。
葬禮結束喪家分發豆腐飯晚上邀請幫忙人員聚餐相謝。
吊唁接待錢物花銷各項幫忙人員要以白紙統一記之,接待安排鄰家親友,日后要還。
隨禮膠南西南方向較輕鄰里好友一般為黃紙一噸鞭炮一支親朋百元其它各方向較重一般為 600 800 1000,隨禮外另有所贈所幫不記錄在案。
墓穴的挑選和建造 墳門對山之半腰親子侄挖第一锨土,教杖埋于墳門前,墓碑一般于次年清明安放,請墓碑紅綢綁定。
服喪三年,逢年過節不能到別人家走訪,過年不能貼門聯,不能放鞭炮。
3.8其它喜慶
慶賀老人生日謂“祝壽”、“上壽”,一般由小輩置禮品,合家歡聚共餐,表示尊敬老人。此外,新房竣工、搬遷居處等,親朋亦置賀禮,謂之“燒炕”,主人把酒宴客。喜慶之俗民間一直流行。
3.9膠南人的迷信禁忌
《增修膠志》載:“農民??刻鞎r為豐歉,不講防備水旱諸法。遇旱則祈雨,遇澇則祈晴,遇蝗、雹則許愿于神。有應則各村醵錢演戲以酬謝神佑,此風至今猶然?!爆F在,民間禱天祈雨等迷信活動已基本絕跡,但敬鬼神、看風水、算命、占卜、信奉巫術等,仍時有所見。
禁忌與迷信有關,古已有之,至今亦然,膠南民間禁忌主要有:除夕晚上不準說不吉利的話。家遇喪事,三年不貼春聯,但亦有貼藍、綠紙對聯者。春節,不過初三,不能將屋內的臟物掃到門外去,只能往里掃。春節饅頭蒸裂了,不說裂了,要說笑了。正月初九為碓臼日,不準動碓磨。二月初二不動針,怕扎了龍頭。
新婚的媳婦,如是爺娘月結婚的,一月不見父母。結婚時新娘忌遇服喪者,更忌遇出殯的。喜家不吃喜家的飯,產婦不能看新媳婦。春節前立春,不能在立春后打掃房屋,小孩子不能在立春后剃頭。沿海漁民,飯后忌將筷子放在碗上,忌將碗扣過來,說翻過來為調過來。探望病人必須在上午。已出嫁的女兒不能在娘家過春節。忌聽貓頭鷹叫,認為聽到貓頭鷹叫,就要死人
3.10時令節日的慶祝
春節 俗稱大年,也叫陰歷年 ,是膠南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城鎮鄉村無不慶賀。節前,民間都在“小年”之后,擇吉日打掃房舍,謂之“掃塵”。除夕,舉家忙年。白日掛年畫,換窗花,貼對聯,貼“福”字。門垛、迎壁、水缸、糧囤、箱柜、炕頭,無不貼“?!?。有的還將“福”字倒貼,取“?!钡搅说闹C音,以兆來年多福。晚上,合家同席共歡,美味佳肴盡為所享。舊時,農家還擺供,點蠟燭,燒紙,燃香,祀神祭祖,并徹夜不眠,稱之“守歲”。午夜十二時許,鳴放鞭炮,吃水餃,以志新歲即始。正月初一,天剛亮,老少衣著更新,舉行年拜,相問年好。舊時,老者端坐炕上,小輩則尊前叩首問好;長者對幼小晚輩還賜以銀錢,謂之“壓歲錢”。今叩首已廢,但“壓歲錢”卻有增無減。初二晚上,雞叫前送年,再度鳴放鞭炮,吃水餃。自初三始,親朋好友,相互登門拜年,到岳父家拜年必須在正月初三或初四,余者不論。
元宵節 亦稱“上元”,正月十五日晚舉行。昔日,民間多打燈籠沿街觀光?!对鲂弈z志》載:“上元張燈火,陳雜劇,喧闐競夜?!苯陙砜h城又增添了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雜耍,縣總工會還舉辦“燈展”,“燈謎”等活動,觀者如潮,熱鬧非常。
春龍節 俗稱“二月二”。傳為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的日子,自此日起,龍已從冬眠中復蘇,要抬頭噴雨了,這一天,家家戶戶炒糖豆、打“囤子”以兆豐年,人們大清早起身,用灶底灰在院內圍一圓圈,中間畫一“十”字,置五谷雜糧,俗稱“打囤子”。在圓圈一邊再畫一梯子,以示糧多囤高,需搭梯取糧,在屋周圍也撒一圈,也祈房屋不遭風險。
清明 在清明前一兩天內,人們都到祖墳掃墓、添土、祭奠,部分地方還有蕩秋千和郊外踏青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后,機關、學校、廠礦、駐軍等皆于清明節祭掃烈士陵墓,民間祭掃祖墓者隨著火葬的推行則逐年見少。
端午節 五月初五日,是紀念屈原的節日。傳統習慣吃粽子,在屋檐了插艾子,也有的地方插柳條、桃條、兒童手腕拴五色線扣。清《膠州志》載:“端午囊朱系彩,食角黍,泛蒲酒、以雄黃涂小兒耳鼻,云避瘟?!?/p>
乞巧 亦稱雨節。傳說七月初七這天,牛郎、織女相會,晚上婦女乞巧。
七月十五日 俗稱“鬼節”,上墳塋祭奠祖先。
中秋節 八月十五日,俗稱“團圓節”,全家歡聚,吃月餅、蘋果等,飲酒賞月。清《膠州志》載:“中秋夕以果餅祭月,老農以月之陰晴卜來春元夜雨雪,輒云不爽。”
重陽節 九月九日,舊時飲菊酒,登高?,F為老人節
十月一日 群眾上墳祭祖。清《膠州志》載:“十月一日祭墓,農家置雞、酒勞工,終一歲之事,號年作”。
冬閑 即冬至節,為上墳祭奠祖先日。清《膠州志》載:“冬至祭先于寢,與元旦略同?!?/p>
臘八 是“臘日”俗稱,民間家家吃臘八粥,有喜慶豐登之意。
祭灶 俗稱“小年”。每年臘月二十三日,民間都照例祭灶,意在向灶王爺告虔誠,頂禮膜拜,求其“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以期來年家庭吉利,人口康泰。是日晚吃餃子,鳴鞭炮。相傳祭灶始于漢代,距今已2000余年。其余灶神子虛烏有,求其賜福更為荒誕,此已為人所共知。之所以能夠世代流傳,這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幸福向往。
上述節日日期均指農歷。此外,還有一些新節日(新節日皆為公歷),如新年(即公歷元旦,俗稱“陽歷年”)、“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國際兒童節、“七一”中國共產黨誕生日、“八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節、“九十”教師節,“十一”國慶節等,機關、廠礦、部隊、學校等分別以不同形式進行慶祝。
3.11膠南人的陋習流弊
“喝酒不開車,開車不喝酒?!睂︸{駛員來說這是安全行車的前提,但仍有不少膠南人存在僥幸心理,夜查酒駕歷年來查處的膠南人數居高不下。
先富起來的部分膠南人不是去謀求更大的發展,沒有去想著帶動大數的人富起來,而是精神空虛不思進取甚至參與吸毒 聚眾賭博。
農村不僅逢年過節就是平常有部分膠南人以撲克作賭具聚賭,而且金額較大。。
迷信 幾千年來,人們迷信鬼神,從而沿襲形成了多種形式的迷信活動,深入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如為求吉祥保平安,便祭天祭地祭王;欲求家業發達,建房子,必須先看風水;死了人則選陰宅(墳地);為免除禍事,動工要避開太歲;有病求仙方神水;無兒則拴娃娃;無雨祈觀音菩薩,老龍王降雨;解疑難問卜,有事托鬼神代辦,稱“許愿”;甚至出門、伐樹、修屋、壘墻、都要選擇良辰吉日。適應這些活動的需要,“巫婆”、“神漢”、“算卦”、“抽帖”“批八字”者應運而生。
迷信活動不但沒隨社會的進步人們認知水平的提高而消亡,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勢。
農村活動較少,部分群眾普遍精神空虛,加入基督教。據說中國的基督徒已經兩億了,大部分集中在農村。關注以后,查看更多連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