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老祖宗的風水困住你的生活
111 2025-08-09
我們在前面花了兩個篇幅講解了二十四節氣,在學習了大量關于古天文學的資料之后,作者發現在古籍《堯典》中記載的四仲中星圖可以更進一步將古人觀測二至二分時的天文學現象進行總結。
在我國古代天文歷法史上,《堯典》中所記載的四仲中星圖,在今天看來,無疑是十分重要且珍貴的史料。然而,在收集資料時,作者認為很多人對此的理解并不明確。為使讀者對四仲中星問題有個清晰概念,特將清雍正八年刊版的《御纂七經》中的《欽定書經傳說匯纂》所載《堯典四仲中星圖》加以詳細介紹。
何為四仲中星圖?
該圖分為春、夏、秋、冬四幅圖表,將《尚書·堯典》中的四句: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span>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span>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span>
配合相應的十二次、二十八宿、十二辰,匯合為一,體現于圖表中,用以說明“二分”“二至”這四天的中天星座及其有關情況。
“日中,星鳥,以殷仲春”:白天和夜晚的時間一樣長的時候,星宿“星鳥”(即南方朱雀七宿)在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天空,以此來確定仲春時節。這個時候晝夜平分,氣候溫暖,大地復蘇,是春天的中間時段。
“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白天時間最長的時候,星宿“星火”(即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心宿二)在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天空,以此來確定仲夏時節。此時白晝最長,天氣炎熱,是夏季的中間時段。
“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夜晚和白天的時間一樣長的時候,星宿“星虛”(即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宿)在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天空,以此來確定仲秋時節。此時晝夜平分,天氣涼爽,是秋天的中間時段。
“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白天時間最短的時候,星宿“星昴”(即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在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天空,以此來確定仲冬時節。此時白晝最短,天氣寒冷,是冬季的中間時段。
四仲中星圖之中星,實際上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各天在中天的星座。春分、秋分這兩天晝夜平分,故春分稱為“日中”,秋分稱為“宵中”,“中”指晝夜時間恰好相等。夏至是一年里最長的一天,黃昏時大火在中天,所以說“日永星火”;冬至是一年里最短的一天,黃昏時昴星在中天,所以說“日短星昴”。
鄭伯雄解說四仲中星圖
古人習慣后面配有清代訓詁家鄭伯熊的解說。大致翻譯一下其解說的內容,大致講的是二十八宿環列于天球四方,隨著天球自東而西而轉。
其中東方為蒼龍七宿,房、心二宿在大火之中;
南方朱鳥七宿,從井宿到軫宿,呈朱鳥之狀;
虛則為北方玄武七宿之中星,昴為西方白虎七宿之中星。
古人認為恒星是不會移動的,實際上今天我們知道,看似不移,實則是因為距離太遠,移動看起來無比緩慢,人憑肉眼難以探知其移動,且移動時間間隔過長,故認為不移,實則隨天球而移。
天球傾向西北,北極星位居天球之中心,二十八宿半隱半現,各正其時。仲春之月,星火在東,星鳥在南,星昴在西,星虛在北;至仲夏之月,鳥轉而西,火轉而南,虛轉而東,昴轉而北;仲秋則火轉而西,虛轉而南,昴轉而東,鳥轉而北;至仲冬,則虛轉而西,昴轉而南,鳥轉而東,火轉而北,來歲仲春,鳥復轉而南,循環無窮。
這就是《堯典》中四仲中星圖的含義,簡單明了,這種總結絕非徒然,乃是為了授民時、秩民事,以正確之民時維護民事之秩序。
有了以上說明,再看圖表,對《尚書·堯典》中的四仲中星之說,便可一目了然了。
四仲中星的記載反映了我國古代先民對天體運行的細致觀察和認知程度,為研究古代天文學的發展歷程提供了珍貴線索。
通過對比現代天文學知識,可以看出古代天文觀測從直觀感受向更系統、更精確方向發展的軌跡。歡迎大家繼續關注!傳統文化,我們講得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