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說“墳不種三,宅不栽四”,3和4分別指的是啥?為什么?
182 2025-08-11
(編輯配圖 圖片來源于網絡)
休寧縣鶴城鄉漁塘村有一個叫牌樓下的村民組,此村緊臨漁瑤公路邊,400余人口,民風淳樸,生產資料以茶葉、杉木為主,如今外出務工的居多,留下村里的大多是老人、孩童。
日前,有一戶村民建房,在開挖屋基時,挖出了幾塊巨型花崗巖大條石,經村中老人辨認,確定此處正是該村石牌樓遺址。挖出的條石有石柱狀的基座石,還有穩固立柱的如意抱護石,只有幾塊,其它的暫不知所蹤。
徽州是牌樓(坊)之鄉,但把“牌樓”嵌入村名還是大姑娘上花轎——頭一回。為據村中老人回憶,石牌樓為兩柱一門結構,從挖出來的條石來看,估算牌樓門至少有3米多高,以前未開馬路,過往行人均從牌樓門下通過。據傳此村原名渡川,后來村莊房屋眾星拱月簇擁著牌樓而建,慢慢的就叫成牌樓下了。
村里的小學老師方昌照向筆者透露,兒時他曾聽老輩人說,全村俯看呈船型,村頭有個拴船樁。古時村中人丁興旺,人才輩出,出過秀才和進士,流口山區“同年三進士”羨煞山外人,其中一個進士方艾既是該村人,后曾在一山之隔的江西省浮梁縣任過知縣(清代某年恩科流口鄉泉坑村謝金,汪村鎮七甲村汪瓊,同年得中進士),牌樓據傳也是方艾興建的。
當年方艾族人請一風水先生堪輿風水,先生在方家每天是雞鴨魚肉,備受款待,唯獨每次上桌的雞都缺雞腿,這令先生不解,心想東家未免太摳門,雞腿自享。一連十多天都是如此,先生惡向膽邊生:你不仁休怪我不義,敗敗你家運道,讓你掂掂我的斤兩。
一日,先生告知東家,方家要想家運綿延,必須在村中開鑿兩眼水井,以方便村里人畜飲用。東家細想此為善事,于是很快雇人在村中兩頭打了兩口水井。先生在東家足足呆了十二日,那日離開,東家付足先生銀兩,而后奉上一包裏說是食物待路上充饑。先生上路,行漸響午,感覺腹中饑餓,于是打開包裹,取東家贈食充饑,發現包內全是雞腿,不多不少正好24只雞腿,先生傻了眼,大呼后悔:該村呈船型,勢如乘風破浪,一帆風順,讓東家打兩口水井,其實是船破兩眼,談何運道再興?一切都是先生我心胸狹窄,小肚雞腸做祟,愧對東家。想想不行,得尋求補救,不然一生難安。
東家見先生折返大惑不解,先生滿心愧意,竹筒倒豆子和盤說出原委;寬宏大量的東家并無責怪之意,只尋問補救之法。先生將功補過,兩口水井讓填了不說,還叫東家再在村尾豎一拴船樁,對面山塢再開一路,意為另辟新路。遺憾的是一處龍脈已破,是無法補救的,后來這村再未有博取功名之人。
話說進士方艾,在江西浮粱縣任知縣,為官清廉,心系桑梓。鶴城鄉右龍村與江西瑤里毗鄰,徽饒古道當時是皖贛兩地的重要貿易通道,鶴城境內常有人肩挑背馱箬葉、干筍等到浮梁地界變賣,換得大米、菜油,日常用品,當天折返。挑擔離不開扁擔,由此引出“一刀砍扁擔”的故事。
徽饒道路漫長狹窄,兩地用的扁擔長短不一,浮梁農民用的扁擔遠比休寧的長,如此雙方在互遇避讓時免不了相互磕碰,扁擔長的處于優勢,一橫一挑往往把扁擔短的一方撥倒在田磅路外,有時貨物損失不說,人身安全也不能保證,如此雙方爭執吵架甚至干仗就免不了。有次官司一直打到浮梁縣衙,當時知縣方艾一聽,聽聞家鄉人吃了大虧,當堂用刀將長扁擔砍去一截,并下令張榜公示,今后本縣內老百姓用的扁擔一律和休寧的同長,違者嚴懲。浮梁百姓聽得此事,自此不敢隨便尋釁滋事,兩地經貿往來相安無事。
(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