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歷史文化】顏昌英家族修橋鋪路筑三寨

    147小編 157 2025-08-30

    顏昌英家族修橋鋪路筑三寨

    辦井灶發家后善事義舉遍蜀川

    顏桂馨堂家族是孔子弟子顏回的后裔。清代雍正時期,顏廷躍族人從廣東遷徙至人煙稀少、土地荒蕪、誰去“扦佔”開墾就屬誰所有的四川威遠縣,以割茅草開荒種地為主業,在此立下腳跟。顏廷躍是一個飽學之士,農耕之余設館訓蒙,就讀者眾,顏家即以半耕半讀的家庭傳宗接代。

    傳至顏昌英時,他不甘躬耕農畝,自幼留心鹽務,立志打井辦灶,常與兄長顏昌訓一起了解鹽井盛衰原委,研究鹽層巖屑,觀察地形地貌。于是,在1820年開始鑿辦永興井,經過5年努力,鑿井到接近1000米時,咸泉驟涌,天然氣噴薄而出,一舉見功。永興井的見功,為顏昌英創辦鹽業并最終成為富榮鹽場“王、李、胡、顏”四大財團之一奠定了基礎。

    顏桂馨堂在貢井的發展為“首先買下從貢井大橋起沿河上溯到小溪街盡頭一線,銼辦黃黑鹵井多眼。以后又推進到伍家坡、張姚二山、長土、艾葉灘等地。斯時,顏桂馨堂共擁有鹽鹵、火井超100眼(口),日產鹵水1000多擔,年產鹽70余萬擔,年收入白銀50余萬兩。

    咸豐元年(1851),自貢鹽商顏昌英、李振亨捐資修路,打通自貢宜賓鹽運通道,并在漆樹修建了一座功德碑“樂善坊”。石坊通高4.9米、寬3.25米、門寬1.2米、高1.76米。石坊正面通體雕刻浮雕。正門嵌刻修路碑記一方,上方匾額書“樂善坊”3字,柱聯為:“修億萬人往來道路,開數十代遠達征程?!?/span>

    顏氏家族有一條組訓:“玉帛云乎哉,孝悌而已矣?!鳖伖疖疤玫恼崎T人顏昌英恪守祖訓,發家后規定“顏桂馨堂全部鹽業收入只能用于擴大再生產和做公益事,不準購買田地產”,多行善事。當年的富榮鹽場,可以說是商賈云集,老百姓只要不懶惰就能謀生。因此,從四面八方來鹽場者眾多。比如,鹽擔子、油腳子、米販子,運鹽運煤馬幫、牛隊、腳夫;然而,四鄉往來道路狹窄,人馬擁擠不通,雨天泥濘不堪,對于人行和鹽運物資的運輸十分不利。于是,顏昌英不惜重金,買山伐石雇工修路。先后修筑了從自流井始東至富順,西至樂山、夾江,南至宜賓,北至資中,綿延數百里的道路。對井鹽外運以及鹽場所需物資運進起了促進作用。他在犍為三江鎮嘉陽大道上修建石橋一座,在威遠修建太陽橋、富順修建觀音灘,在榮縣汪家灘、內江、仁壽谷家坨等地都漸次建成石橋。修建這些工程耗白銀達數萬兩之鉅。一句話,大凡有修橋鋪路、救災賑災之事,顏昌英都義不容辭、積極盡力。因此,當時民間談起顏昌英時,都翹首呼之“顏大善人”。

    2020年4月自貢雙河口—鳳凰壩綜合治理示范項目施工現場發現一塊名為“重修鳳凰橋碑記”石碑。該石碑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碑體高2.6米,底座寬2.4米,碑文記錄自貢明代井鹽陸路外運的北起點——鳳凰橋的由來,以及該次重修時由大鹽商顏昌英發起募捐,李振亨等鹽商和富人參與捐款等事件。

    顏昌英的胞侄顏敬禮(顏聘三)曾出資修建貢井到威遠的馬路,以及自流井和威遠交界的觀音灘大橋和長山鎮大橋。也和他叔父顏昌英一樣,是個喜歡修橋鋪路為地方做善事的人,口碑甚好。

    時至清咸豐初年,王朝日益腐敗,太平天國義軍風起云涌。顏桂馨堂掌門人顏昌英預感大亂將至,為顏氏家族身家性命計,決定在威遠向家嶺、榮縣呂仙崖及自流井凌家場附近修筑寨子,以防不測。

    顏昌英命胞侄筑八姑寨

    今威遠縣與自貢接壤的向家嶺(向義鎮)有一座山叫做八姑山。山之周遭,是當年顏氏家族從廣東遷徙四川后的第一個根基,部分顏氏后人居住于斯。

    八姑寨寨門

    太平天國時期,顏昌英為使住在老家的顏氏宗親躲避戰亂,叫其辦灶開井的胞侄顏敬禮在八姑山修筑八姑寨(眾生寨)。顏敬禮是當年鹽商“怡怡堂”顏昌應(字靄廷)的兒子,也曾在自流井桐垱鎮當鎮長,住井神廟。受命于叔父,他回八姑山修筑寨堡,歷時好幾年,修建成一座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橢圓形山寨。那時的寨子,有南北兩寨門,三座碉樓,十個炮臺,還有練武場,招募有寨兵守衛,并修筑有各家各室房屋若干座。寨內有水塘,田地,茶坊酒肆,儼然一座小城堡,一年半載不出寨門都能安然無恙地生活。

    顏敬禮的兒子顏秉鈞同治年間考中武進士,封御前侍衛,鎮守乾清門。他將八姑寨的永慶堂改為武翰林侍衛府。有堂屋、中廳、下廳、男花廳、女花廳,還有花園兩座、天井四個、廂房若干。侍衛府門前有石獅一對,創建了八姑寨輝煌。

    可是,今天能看到的八姑寨卻只有一方景象了:不見了圍墻,只有一座碉樓尚存;小青瓦房舍尚存數椽,侍衛府不復存在,而其門前的一對巨大的石獅子尚存,已經漫漶得很厲害了。

    顏昌英命兒子監筑集生寨

    同樣是太平天國時期,顏昌英考慮到威遠自貢一帶顏氏宗親甚多,又聽說威遠有呂仙巖(1938年劃歸榮縣管轄),懸崖峭壁,難于攀登;懸崖頂上則坦蕩開闊,且幽靜怡然,仿若桃源,傳說是呂洞賓修煉的地方。顏昌英即親自去那里察看,感覺很好。遂決定花費數萬金,叫其長子顏國禮(字曉凡)親臨監修。經過4年時間,在其崖上修建一座占地30畝,但是更加險要的寨子,取名“集生寨”。這座寨子四周用黃姜條石砌成周長8華里、高2丈、厚1丈許的圍墻。遠遠望去,整個寨子,儼然一座巍峨的城堡,令人嘆為觀止。

    寨子東面寨門高聳,內外兩層,護衛把守。高聳的寨門外有壕溝,長30米、寬10多米、深2米左右。壕溝上有吊橋,平時收起,有人進出,確認身份后方可放下讓其通行。寨門上有碉樓、瞭望哨;日有護衛、夜有更夫,日夜巡視。寨內也修有桂馨堂、怡怡堂、敦五堂宅邸以及家廟文昌宮,另有顏氏武進士府第,門前石獅石鼓,氣派威武。顏昌英年事漸高時,便將產業移交兒孫經營,自己常住呂仙巖集生寨,過著修身養性、頤養天年的日子。

    可是,和八姑寨一樣,今天的集生寨亦是斷壁殘垣、滿目瘡痍,僅能看到的是不多的房舍和一座鐫刻著“集生砦”三個大字的石砌寨門,雖然千瘡百孔卻依然傲岸地聳立著,折射出當年顏氏家族的富有和輝煌。

    顏昌英會同妻兄及商友筑三多寨

    咸豐初年,太平天國興軍之際,素來精明的顏桂馨堂掌門人顏昌英預感大亂將至,為了保全身家性命,邀約妻兄李振亨(李四友堂)、好友王肯堂(王三畏堂),選址在富順、威遠、內江三縣交界(今屬自貢市),且地勢險要的??谏巾旈_山取石,歷時7年耗銀7萬余兩,建成具有防御功能寨堡一座。由于是三姓合建,亦取《莊子·天地篇》中“多福、多壽、多男子”之意,將寨堡取名“三多寨”。三多寨寨墻周長4330 米、高10米、寬3米。寨墻上開東南西北4道寨門,設有24座炮臺,并訓練有強悍的寨丁,傭兵自守。在修建三多寨的同時,顏、李、王三姓寨主各選地址大興土木營造自己的宅邸。顏昌英建顏桂馨堂,占地約1萬平方米,縱深和寬度各10余丈,左右對稱,三進四重,極其堂皇,為全寨中式大瓦房之冠,因堂名“桂馨”,取桂子流芳之意。在大門內寬廣庭院中左右各植丹桂一株,樹冠盤成傘狀,樹干粗至幾人合抱,兩傘相接,華蓋般籠罩整個庭院,出入必經樹傘下而過,甚為宜人。

    每至桂花飄香時節,桂子綻放,香馨氣馥,遠溢數里,聞者悠然,心曠神怡。在三多寨,顏姓還建有光裕堂、福善堂、同春堂等,舉家住此,以為長久之計。李姓子孫眾多,除建李陶淑堂外,還建有比顏姓更多的房屋。王姓亦建上下敦睦堂。三姓鼎立,共管全寨事務。

    1860年,李藍義軍到自流井兩次圍攻大安寨,“三畏堂”掌門人王朗云率族死守,血戰數十日,傷亡甚多,但并未失守。一時草木皆兵,民眾攜家逃往三多寨避難者日數百人。義軍見三多寨地勢險寨堡固易守難攻,故多次皆繞道而過未去攻打,因而三多寨被時人稱作“川南寨堡之冠”。

    今天,經過保護和維修的三多寨依然雄踞于川南大地,向人們講述著自貢鹽場源遠流長的歷史。

    (選自《自貢記憶 潛行在歷史深處的名人》)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自貢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一篇: 【調查】“袁府”風波背后:官司纏身的“鄉賢”與富豪
    下一篇: 雜亂的桌面=雜亂無章的思維?學習成績和課桌整潔度有關嗎?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