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山水佛韻中的千年傳奇與時代新生
觀音山距嘉禾縣城34公里,處在普滿鄉和行廊鎮交界地帶。這里從峰聳峙,山林茂盛,怪石林立。舂陵河二級支流芹溪河(又稱無用河或無義河)由臨武縣經香花嶺到龍潭入境,穿山劈嶺,直奔觀音山谷。山谷險峻雄奇,絕壁陡起,形成“馬蹄狀”陣勢。芹溪河在此蜿蜒奔突,從馬蹄口驟地瀉出,水光瀲滟,金波閃爍。往后,地勢倏然開闊,一片空曠,潺潺流水至灘涂陡然而下,但見水擊山石,灘聲若雷,聲傳數十里外,一座聞名遐邇的古寺廟就隱伏在這里。
觀音山,因觀音山廟而得名。觀音山廟,始由曾氏建于明朝洪武二年,歷經明朝、清朝、民國,至今歷時650余年。。其間興盛期,廟宇建筑面積多達120平方米,大小佛像200余尊,有田產50余畝。
廟門前有一牌坊,匾額上書“觀音山”三字。沿牌坊拾級而上八米左右,就到了廟堂。堂內有正殿一,禪房二,左右各有一座亭臺,供游人小憩。正殿寬敞明亮,正中有一尊泥塑貼金約一米高的觀音菩薩,衣冠楚楚,面貌端莊,安閑地坐在上面,觀音像兩旁約有十余尊大小不等的泥塑菩薩,慈眉善目,姿態各異,氣氛肅然。
正殿右側的一座神龕內,端坐著賀佛的塑像。這些菩薩和賀佛的塑像,都是雕塑藝術品,仿制形態逼真,栩栩如生。佛堂前有供桌,除放置供品外,還有木魚、經書等物,供念經之用。整個殿堂香煙繚繞,清靜肅穆。禪房二間,供齋婆生活住宿之用。建廟之始,約有尼姑二十多名,受戒于五臺山?,F任住持齋婆為何福香,桂陽人氏,受戒于南岳,是個七十多歲的老年婦女,喜愛清閑,在廟內過著淡泊寧靜的日子。她還帶著有兩個徒弟,接侍各方香客。
廟內原有一尊栩栩如生的“賀佛” 真身菩薩。賀佛名獻,字繼光,桂陽燕熙里楓山村人。據嘉禾舊縣志載,他“少攻木為業,明太祖三年仙去,真身不化,現享祀于嘉禾之觀音山?!毕鄠鳎R獻侍母至孝,給人做木工來供養母親,工錢報酬不計厚薄,平時極喜歡幫助別人,做工之余,手捧《觀音經》愛不釋手。其母死后,賀獻更加日夜苦誦《觀音經》。一日忽見穿白著素的觀音菩薩降臨,一番“與話”超度,終于大徹大悟,靈魂飛天而去,乃棄軀殼于人間,歷久不腐。鄉人感賀氏之慈善,在觀音山修筑寺廟,將軀殼置于神龕內,人稱之為賀佛。
賀佛實際是一具木乃伊,“文革”中被紅衛兵拋棄于芹溪河,殿內的大小泥塑或木雕菩薩兩百余尊也毀于一旦。賀獻其人其事,嘉禾民間有眾多的口碑傳說。一說賀獻出家時,其母把他送至觀音庵,道別時,賀獻接過母親手中的雨傘,他凈性不忘,到井里洗滌傘把,其母見此,不由感嘆發話,說你這孩子,這樣圖干凈,今后修煉成佛,也怕會成干佛,結果一語成讖,不幸而言中。又據傳,賀獻為某相公之女,相命者說她要成佛,從此賀獻果然飯量不斷減少,由一日三餐降至日食一碗,逐而降至日食一茶杯、一酒盅、一調羹……最終不食不喝,身體日漸消瘦。鄉人見她瘦骨嶙峋,便用花轎抬她到觀音山端坐圓寂,遂成干佛。
據嘉禾舊縣志所載,沿用當時觀音山住持僧所云,卻與上二述迥異,說賀獻圓寂后,肉身不腐,有漆工某,素與交好,愿漆其體以報德,漆后肉身潰爛,漆工竟死。這些傳說,我們無須去考究孰是孰非,但觀音山的賀佛卻確有其人其事,他在我國宗教史上享有一席之地。諺云“朝罷南岳廟,再上觀音山”, 道出了“觀音山廟” 在人們心目中不可動搖的神圣地位。六百多年來,觀音山廟寺鐘長鳴,香火不斷。每年舊歷二月六月九月的十九日,在此舉行觀音廟會,諸多善男信女慕名而來,最多年份,每月要接待數萬余人。在賀佛像前頂禮膜拜,祈求福壽財旺人興。
廟前方,一條清悠悠的渠水蜿蜒盤旋,下臨芹溪河,打撈河沙的船只往來其間,給這座名山古廟平添了不少秀色。另三面環山,群山綿延起伏,鳥語喧喧,繁花點點。每當春暖花開之日,清風明月之夜,人們佇立廟前欣賞大自然的美,倍感心曠神怡。山左有一約百丈高的懸崖峭壁,青苔密布,石壁上有一洌清泉自石竇流出,經年不斷,人稱“掛泉”。住持僧用竹管將這股晶瑩清澈的山泉引流到亭內水池,稱之為“自來水”。流水入池,潺潺有聲,與寺內木魚聲、念經聲相應,似一支優美的樂曲。游人至此,如入武陵仙境,世外桃源,俯身暢飲泉水,頓覺暑氣全消。
然而,在山水和仙佛之間的現實卻是殘酷的。數百年來,觀音山人的企求并沒有在這塊風水寶地中誕生。在這山和水雄渾交融的“佛門勝地”,周圍大部分地區竟然是干旱死角。自古以來,這里的山民祈禱“觀音菩薩”保佑的同時,祖祖輩輩不得不承受旱魔和饑饉的折磨。最典型的是觀音山下芹溪河畔的車業村,田土只能靠車水灌溉,人們戲謔“車業車業,車水為業”,村里唯一的井水——巖石口,也是一汪積水,到了枯水季節,村民只能艱難地攀登著42級石階取水,象朝拜“觀音”和“賀佛”似地朝拜著賴以生存的圣水。芹溪河因山入谷,河床很深,人們眼睜睜地看著河水一去不回頭。無怪乎人們把芹溪河叫做“無用河”和“無義河”!
為降伏旱魔,擒住芹溪河這條桀驁不馴的水龍,嘉禾縣委、縣政府決定修建觀音山水庫水電工程。該工程于1996年5月破土動工,經過四年多的艱苦奮戰,終于2000年4月12日全面竣工。一項宏偉壯觀、高達39.4米,總庫容1040萬立方米的大壩巍然屹立在碧水藍天之中!這座投資5850萬元的全省“九五”計劃重點建設項目,年發電量為1500萬千瓦時,可灌溉行廊、普滿兩鄉鎮1100公頃農田旱澇保收。如今,觀音山依然云纏霧繞,芹溪河卻不再滔滔而逝。新時代的“鐵觀音”,終于讓“無義河”流露出了幾許溫情。
掃碼收聽
嘉禾人民廣播電臺,嘉禾人自己的廣播電臺!
在嘉禾就聽FM101.6
制作:雷建軍 康俊珍 雷蕾
文稿來源:雷克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