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古鎮| 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
點擊上方“中國國家地理”訂閱微信!
司
馬遷曾說,川陜之間“棧道千里,無所不通”,這些棧道連通著四川與境外,著名的金牛道、陰平道、荔枝道等古道在秦漢時期便通蜀中。在這些古道的重要關口,還設立房屋給過往行人提供食宿,這應該是古鎮最早的源頭。蜀中古鎮眾多,因其形成原因不同,形制各異,風貌迥然,或險或幽,或秀或峻,如同散落在四川盆地的文化珠玉,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初春的朝陽給福寶古鎮帶來一種溫暖、恬靜的感覺。福寶古鎮是建在山脊上的古鎮,因為鹽運而生。古鎮的街道建在山脊上,房屋從山脊兩邊延伸至懸崖下面。當街的房屋都是兩層,后面臨崖的多是五層,沿山崖而建。臨街的房屋用于經商,傍崖臨河的則用于居住,因地制宜,巧妙構建,使整個古鎮在突起的山脊上起伏有序,富有韻律,被古建筑學者們稱為“中國山地建筑的典范”。攝影/曹鐵
選編于《中國國家地理》 撰文/李小波 劉乾坤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縱論天下大勢,在談到四川時充滿激情與遺憾。他認為四川爭衡天下,上可以稱王,下可以稱霸,然而四川又不能坐守,像劍門關天下險、瞿塘峽天下雄這些險要,都是守不住的?!笆央U坐守,必至于亡”,眼看著一次次被別人攻進來,四川人為何不沿別人進來的路打出去,爭霸中原?
其實,顧祖禹的論斷是針對封閉與開放的問題。從地理形態看,四川是相對封閉的盆地,東晉常璩在《華陽國志》中就把四川描述成一座天然的城池,北面以漢中褒斜谷為前門,西南以熊耳、靈關(雅安寶興、天全一帶)為后戶,中間以峨眉山為城郭,西部有汶川少數民族地區的牧場,南部以云南、貴州的南中地區作為苑囿,“城池”前面還以岷江、渠江等為池沼,好似天然的護城河。
正是由于這樣的地形,從來沒有哪一個區域像四川這樣渴望著內外的交流,四面古道聯系著八方來風,北有金牛道,東北有米倉道,西南有絲綢之路,西有茶馬古道,東有聯系長江的東大道。但是,在內與外、進與出、開放還是閉守之間,一直是四川歷史上的糾結。古蜀文明的興衰就是很好的說明。
通黔古路,記載逝去的輝煌
這是福寶古鎮通往貴州的路,沿山脊而建,十分陡窄。福寶古鎮曾經商鋪云集,為鹽道上往來的商人提供補給和食宿。隨著古鎮周邊新建市鎮的不斷興起,古鎮的商業逐漸衰落了,只留下老舊的建筑與石板街道,成為尋幽訪古的旅游地。攝影/曹鐵
老榕樹,曾經慰藉商旅的路標
這棵老榕樹位于福寶古鎮東邊的鹽道上,已經有數百年的樹齡了。這棵榕樹曾經是商販們尋找福寶古鎮的路標,也曾經為他們數度遮擋夏日的炎炎烈日。對于行走在鹽道上的商販,遠遠地看見這棵大榕樹,就會產生終于靠近了人煙、很快就會食宿有著落的溫暖感,慰藉他們連日疲勞的身心。攝影/喻磊
商代晚期,古蜀王杜宇以成都為中心建立起一個龐大的王朝,教民務農,國力興盛。但是,由于蜀地洪災嚴重,杜宇治水的水平有限,于是,從長江荊楚一代引進了“水利人才鱉靈”,結果,水患治好了,鱉靈卻通過王權戰爭趕走了杜宇。杜宇只好隱居到西部岷山,化為杜鵑,終日哀啼,這就是“杜鵑啼血”的故事。到了戰國末期,開明王朝與秦國通好,還互送禮物,秦惠王相送幾頭會“屎金”的牛,蜀王開辟道路去迎接,結果中計,迎來了大兵壓境的鐵騎。開明王的安陽王子率領三萬余人南遷至今天的越南,稱雄百年。這個故事說明,封閉與開放不是現代人說得那么輕松,杜宇一開放王朝就被取代了,開明一友好蜀國就滅亡了,這些四通八達的古道不是簡單的歷史談笑,身臨其境,懷著歷史的同情心去領會,也許才能深解其意。
行走在四川盆地,你會深切感受到,在眾多的關隘或者交通節點上,一座座遺留的古鎮觸動著四川歷史的神經,有封閉的軍鎮,也有開放的市鎮,既是環繞四川的坐標,也是進出盆地的見證。不同的鎮在歷史上的形成原因是不同的。關隘上的“鎮”在和平和戰爭時期扮演著雙重角色——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如廣元市昭化古鎮(城)、劍門關鎮等;因為通商而形成的鎮地處水陸要津,四時繁華,如巴中市恩陽古鎮、瀘州市合江縣的福寶古鎮等;有的因為移民而形成集鎮,如達州市的石橋古鎮、南充市蓬安縣的周子古鎮等;有的因為屯兵而形成軍民交流的集鎮,如巴中市通江縣的毛裕古鎮這些歷經風雨洗禮的古鎮,各有千秋,我們在四川盆地中精心撿拾幾顆珠玉,選取獨特的關鎮,如昭化古鎮、劍門關鎮,紅軍文化代表的恩陽古鎮、中西合璧的清河古鎮等來展示四川古鎮的特色,讓人們感受其不同的文化特質。
四川省主要古鎮分布圖
昭化古城、劍門關鎮,擋住豪杰無數
所謂關鎮,是指建在關隘上、具有軍事防御意義的古鎮和古城。這種以鎮為中心,集古道、驛站、古城于一體的建筑形式在全國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見,但在川陜公路和京昆高速沿線上,自秦嶺入川,先后有昭化古城、劍門關鎮、劍閣古鎮(城)三個古道關鎮,且都保持著當年的規模和氣勢。
顧祖禹說,關中王朝要取天下,必先安蜀。征服四川,有兩條路線,即“江道”與“蜀道”,江道從長江溯流而上,“蜀道”沿金牛古道南下。刀光劍影中,這三座重要的關鎮成了四川北望中原和關中得隴望蜀的制衡點。
昭化古城的四條青石板路連接著四座城門,北門“拱極”,南門“臨江”,西門“臨清”,東門“迎風”。在昭化古城,我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中國的古城大抵上都是方形的,南北門在一條直線上,東西門在一條直線上,而昭化沒有哪兩個門在一條直線上,且南北比東西要短很多。東門外地形狹長,無法擺布重兵攻城,北門臨山,大山就是最好的天然屏障,南門有滔滔嘉陵江水,大軍如何攻城呢?唯有西門外有一曠野可以列陣攻城,因而昭化不致于出現四面被圍的困局。
漢末,劉備受張松獻圖,看到這里“彈丸之城卻有金湯之固”,以昭化為基地滅了劉璋,建立政權,所以說“蜀漢興,昭化起”。同時,昭化也是蜀漢的終點。蜀國晚期,費祎主政期間,在昭化建丞相府,遇刺身亡,“蜀漢亡,昭化止”。如今,看著并不雄偉的昭化城門,也許難以想象這里曾是“成也昭化,敗也昭化”的蜀國興亡之地。張飛與馬超在西門外嘉陵江畔的平原上大戰三百回合,故此地名為戰勝壩?,F在曠野已不復存在,原本千軍萬馬廝殺的戰場,已變成花團錦簇、亭臺樓閣,和公園沒有兩樣。三國時期的魏國名將鄧艾繞開了重兵把守的昭化,清朝吳三桂的大軍數月未能攻下這座城池。
作為曾經的蜀國第二都,昭化古城內的考棚、孔廟、樂樓,匯聚著濃濃的文氣,碼頭經濟的繁榮至今流傳著“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典故。走進坊巷的一家客棧,門聯上寫著:“日過很多老陜,夜宿不少秦人?!笨梢?,除卻戰爭的煙云,在城方如印的玉璽龍氣下,熙熙攘攘的利來利往,輦轂之下的市井風情,都匯聚于此,印記歲痕。
昭化以南便是雄峙天下的劍門關鎮?!皠﹂w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關如其名,當年諸葛亮統兵伐魏,見兩巖奇峰,倚天如劍,下令鑿巖造閣,憑險據守。從此,這一劍之關成了千年兵家必爭之地。然而,劍門關再雄再險,也不過是一道人工屏障,建關而不守關,是諸葛丞相的曠世偉略,他以攻為守,六出祁山,把戰場拉到遠離四川門戶的甘肅禮縣一帶,使司馬懿忙于迎戰之中,還要遙想劍門的堅固,遲遲不敢南下攻蜀??上?,“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最后,魏國名將鐘會、鄧艾率10萬大軍兵臨劍門,姜維以3萬人御敵于關外,為飄搖的蜀國支撐起最后的一抹殘陽。
新場古鎮,四川最大的水鄉古鎮
在成都市大邑縣新場古鎮趕集時,可以見到很多人買賣菜秧和樹種,這是天府之國發達的農耕文明的延續。歷史上,新場古鎮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之一,地處成都平原與邛崍山脈交界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水陸便通。古鎮上古建筑群落的面積多達數十萬平方米,是四川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水鄉古鎮。攝影/劉亁坤
劍門關是三層翹角式箭樓,正中有道匾額,上書“天下雄關”,古往今來,南來北往的過客都要嘆其雄奇,感其滄桑。劍門關,像一位孤獨的勇士,以一己之軀阻擋南下鐵騎,任憑寒光雪刃,在一次次慘烈的戰斗中守住了領地,但無法挽救命運的劫數。
劍門關以南,便是劍門關鎮。當今的旅游廣告語說,“看天下雄關,品劍門豆腐”、“不吃劍門豆腐,枉游天下雄關”,四川人以特有的幽默方式向游客講述姜維如何用豆腐為軍糧,以豆渣為馬料,閉關堅守擊退鄧艾的故事。唐玄宗避難入蜀,在落入圍困之際,一碗劍門豆腐令龍顏大悅,并賜名“皇豆”。百姓避諱,稱為“黃豆”。如今的劍門關鎮已經失去了軍事的功能,一處處石牌坊、石牌樓、石經柱、拴馬樁、戲樓、財神殿、石闕等古跡,留下一段故事的銘記。坐在古鎮的房檐下,看著橫亙在眼前的巨大山體屏障,仿佛拉開了三國紛爭的歷史帷幕。
有了劍門,身后的劍閣就多了些倚仗。從歷史淵源看,劍閣古城源于昭化,從軍事區位看,昭化與劍閣互為犄角之勢,控制了川北的水陸交通,素稱“川北鎖鑰”。從劍門關鎮通往劍閣老城的古道已經改建成通衢大道,兩旁的千年古柏斷續相連,如入古幽之境,最密集的一段已經開辟成翠云廊景區。傳說中的張飛駐軍植樹也許是戲說,征戰之時哪還有植樹造林、綠化祖國的閑情。在關中王朝和四川政權之間,布滿馬蹄印的石板路與偌大的參天古木分明是迎接皇恩的林蔭大道。四川許多古城的北門都名為“迎恩門”,由此可見一斑。果然,“安史之亂”后,避亂入蜀的唐玄宗就駐蹕在此,使得偏僻小城增添了幾分王氣。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州楊鳳羽在明代基礎上維修城門?,F存南門箭樓,通高13米,石砌拱券門洞,雙扇木門,外護鐵皮,乳釘鉚固,門額刻字“秀分閬苑”,可見清朝入關后的乾隆盛世,使防御城門也變得詩情畫意,軍鎮城樓也與昆侖仙境的“閬苑”凌風爭秀,生機盎然。
劍關不是關,劍門亦非劍,昭化古城、劍門關、劍門關鎮、翠云古道和劍閣古城,在關中蜀中之間鑄劍為犁,進則天下,退則天府。
古鎮生活,享受慢節奏的愜意
春節期間,孩子們正在堯壩古鎮的老街上燃放煙花。這座石牌坊是川南地區獨有的武進士坊。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皇帝特敕堯壩武科進士李躍龍修建牌坊,以示彰表。牌坊高達8.8米,上題刻書法對聯,雕刻瑞獸圖案。文革時期,當地百姓為了保護此坊,將其涂上白色的灰漿,上書文革標語,才得以躲過劫難。攝影/袁蓉蓀
這是堯壩古鎮專門打紙錢的老手藝人,他正在給一摞紙錢打上銅錢的印記。川南一帶重視祭祀,民間將這種打上銅錢印的草紙用于祭祀,意即給在陰間親人的錢幣。雖然現在有了很多不同幣值的冥幣,但人們還是要選取這種自制的紙錢用于上墳和祭祀。攝影/喻磊
堯壩古鎮的一家店鋪經營黃粑,這位中年漢子正用糯米漿制作黃粑。黃粑是川南一帶的特色小吃,用糯米漿為主料,添加紅糖,入口軟糯,回味悠長。攝影/曹鐵
剃頭匠,在城墻下堅守傳統
堯壩古鎮保存著古老的城墻,每逢趕集日,一溜剃頭攤子就在城墻下擺開,為鄉親們服務。古鎮上的老人們習慣了傳統的剃刀和推子,逢上趕集天,剃頭匠就會先后到來,為他們最后的粉絲們服務。攝影/喻磊
元通古鎮,這里的人們在清明節狂歡
元通古鎮位于成都崇州市中部偏北方向,最早的建制可追溯至東晉初年。因其地處河汊縱橫之地,溪河眾多,歷史上曾經叫過水渠鄉,至今有1600多年的風雨歷程,為我們留下了諸多歷史余韻:古樸的建筑、井字形的古街以及獨特的人文景觀。元通周圍水美土肥,物產豐富,發達的水系曾經使元通成為重要的水陸要津,古時候山區的土特產和外界的生活用品就在這里交易。清代光緒年間編撰的《崇慶州志》稱,元通“有小成都之稱”,走進元通,便可以看到益州(今成都)的縮影。歷史上的元通商鋪林立——明清時代,元通的土陶、竹器、斗笠、棕鞋、繅絲、織綢、皮蛋、釀造等產業發達,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多山貨,這一帶主要的外銷產品是木材、菜油、糧食、牲畜、家禽,集山區物產與平原農產品的綜合優勢,明清以來,一直是崇州的商業大鎮。在崇州市文管所翻開古舊的光緒年間編撰的《崇慶州志》,可見這樣的文字:元通“諸市俱全,為一州貨財之藪”。
清明會舉辦的時間是每一年的清明節前后三天。舊時的清明會被稱為“清明河壩”,也叫元通清明會。這種民間集會是當時川西平原上最大的農資產品交易會,其規模迄今也是最為盛大的。清明會始于何時沒有具體年代,從最初發源的名字——“勸農大會”推測,應該起始于清朝康熙年間。當時四川有勸業道官署,負責勸業道的周孝懷關心政務,將每年二月的花會更名為“勸業會”,這個以發展農業經濟產業為目的的會便叫“勸農大會”。數百年來,元通的工商業和農業都很發達,崇州的味江之上舟楫往返穿梭,商人如潮,以至于上千米的長街店鋪相連,白天人潮洶涌、摩肩接踵,夜晚燈紅酒綠,通往元通的路旁也是擺攤設點的鄉民小販,清明時節的盛會逐漸形成。這種集會在數百年來不斷催生元通的經濟向富庶的方向發展。
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不少商家和戲班就來到元通,河畔的空地上會搭起戲臺,戲臺周邊是農產品市場,各種農具、家具一應俱全,還有日雜百貨攤點、大型電動游樂設施,當然其間少不了各種美食攤點招徠顧客。到了這幾天,元通鎮上的原住民要換上大鍋煮飯炒菜,以待前來的親友,商家提早預訂桌席、旅店招待遠方的客戶,在推杯換盞、觀賞游樂中,洽談當年的所有生意。這是元通物產豐富、地處水陸要津的重要區域地位而催生的商業經濟。
春天的成都平原上,很多地方都有農具交易會,通常被稱為春臺會。元通的清明會比一般的春臺會時間更長、規模更大、節目更多,而且時間特別——別處的清明都是對亡者的追思,緣何這小小的元通卻這樣的熱鬧?有人從積極的意義來這樣解讀:清明時節,百花盛開,大規模的春耕就要開始,這時可以集中展銷各種農具和種子,利于農事。相對于祭祖,這樣更有積極的生產意義,便將上墳祭祖移到了春節期間,在春天專注于農業生產。這樣,清明會就在人們的歡樂氣息中流轉了數百個春秋。這樣的調整,農業生產和上墳祭祖兩不誤,才有了這獨特的元通清明會。
上里古鎮,古代規劃設計的典范之作
公元前316年,秦滅巴蜀,蜀太守營建了成都平原上最早的三座城池:成都、郫邑、臨邛,三城成犄角之勢,互為依托。“臨邛自古稱繁庶”,漢代“福布斯”首富卓王孫在臨邛冶鐵求富,“傾滇蜀之民,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獵之樂,擬于人君”。但繼續前行,便逐漸進入路遙蠻荒之地,西周時代就有固定的道路館舍之設:“凡國野之道,十里有廬,廬有飲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名侯館,侯館有積?!?/p>
從臨邛出發,翻過龍門山后的第一個驛站就是上里。翻開地圖你就會發現,上里古鎮到雅安、蘆山、名山和邛崍的距離基本相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茶馬古道和南方絲綢之路這兩條重要的古道交通線均從上里穿過,上里、中里、下里,層層遞進,連接起商賈云集的興旺市鎮。
走進上里,立即會感受到古代驛站的交通繁忙,小小古鎮分布有各式古橋,隱約有些江南小橋流水的韻致,在山野中透出清新自然的氣息。清朝年間,上里古鎮內有五大家族居住在此,故俗稱“五家口”。
進入上里古鎮有三座石橋,河的下游稱為下場口,這里架設的平橋離水面不高。位于上游的上場口有座石橋,被稱為“中國第一立交橋”,比下場口的平橋要高一米多;最高的橋是距古鎮上百米的二仙橋,在古鎮的上游方向。二仙橋是上里古鎮最有名的,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屬單孔大跨度古橋。橋上長滿青苔和藤蔓,蒼老中蘊涵著靈氣。登橋瞭望,合圍在古鎮外的山頭構成了十八羅漢拜觀音的吉相。佛道之間,人神之間,也許通過這座仙橋得以溝通,保佑著驛站上奔波辛勞的行商坐賈。
拱橋我們見得多,被稱為“古代立交橋”的平橋可不多見。上場口這座橋橫跨河面,架在護河的河堤之上。河堤是沿河行走的道路,高于河堤的橋面會影響人們沿河行走,古代的建設者便在橋面下修建了寬達一米多的“旱橋孔”,方便行人通行。這樣,橋面跨河可以行人走車,橋下沿河也可以行人走車,形成了立體交通,有機地分流了人群,也創造了橋梁史上的奇跡。
上里古鎮,這里有中國最早的“立交橋”
這是上里古鎮上場口處的古代“立交橋”。橋的兩端有平行于河面的兩處旱橋孔,供人沿河堤行走,旱橋孔上方是進出古鎮的平橋,可過車馬,為茶馬互市時期馬幫的主要通道。在河的西岸還有石雕的龍頭,以佑平安。攝影/冉玉杰
二仙橋,它的設計以人為本
這是上里古鎮場鎮外的二仙橋,拱形的橋面高過河面很多,是為了確保洪水期時進出古鎮的交通不會受影響而設計的。攝影/袁蓉蓀
進入上里古鎮的三座石板橋相隔不遠,平行排列,乍看起來似乎有些多余:短短的幾十米河道,有一座橋足矣,為什么要建三座橋?仔細觀察,三座橋的高度明顯不同。原來河道的水位隨季節變化,考慮到枯水期和洪水期的差別,分別設計低、中、高水位的平橋和拱橋,保證絡繹不絕的馬幫進出之通暢。
令人驚奇的是,由橋進入市鎮,市鎮上下游數百米的河堤路沿岸并沒有商鋪,多為房屋的后立面,并沒有形成常見的半邊街、臨河街。這其實是古人的良苦用心:首先,河堤除了防洪還是交通要道,如果興建鋪面,臨河街人潮涌動容易發生落水事件;其次,河堤不建街市,有效地將人氣聚往市鎮中心;再者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河堤的正常防洪功能,不至于因為鋪面眾多、人流量加大而影響河堤的壽命。
廊樓下的茶館,在趕集天最為熱鬧,是四周鄉鄰、親友間聚會的主要場所。攝影/劉亁坤
石牌坊,無言勝有聲
這是達州市石橋古鎮列寧街上的石牌坊,紅軍當年在上面刻了不少標語,由于正中印堂部分刻上了“列寧”二字,這條老街后來就更名為列寧街了。古鎮上還有“打倒國民黨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活捉劉湘,活捉楊森”、“一切歸無產者所有,哪能容那些寄生蟲”等23幅標語。攝影/冉玉杰
周子古鎮,嘉陵江畔的風水聚落
自古以來出入四川的陸路通道主要有三條:金牛道、米倉道和嘉陵古道。如果從時間看,嘉陵江水道借舟楫之利,應該是最早的古道。嘉陵江從秦嶺發源,與源自甘肅天水的西漢水匯合后,流經陜西略陽,穿越大巴山,至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古鎮納白龍江后,繼續向南,流經南充,在重慶市合川區先后與涪江、渠江匯合,然后在重慶市注入長江。
人們常常思考一個問題:在中國的長江和黃河這兩條母親河之間,有什么支流可以將她們聯系起來?考古學已經證明的一條紐帶是漢水,因為中原的青銅文明需要湖北的銅礦,所以,商周的鐘鳴鼎食之中也許回蕩著漢水的波濤,混合著大冶市銅綠山的共鳴。而嘉陵江,則是以一種神秘的文化意象溝通著南北的文化之河。在中國古代的選址中,曲流形成的山水環抱之地往往成為風水吉地,嘉陵曲流尤為眾多,人類活動依偎其上,擇吉地而居,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
在中國風水史上,這條連通甘肅、陜西、四川和重慶的水系,堪稱風水文化和景觀的代表:甘肅天水——伏羲畫卦傳說地,奠定了中國風水的源頭;劍門昭化古鎮——昭化與嘉陵江組成了八卦圖案,有“第一山水太極”之稱,見證了風水擇吉的奇跡;閬中古城——中國最典型的風水古城布局,唐代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的歸葬地;南充凌云山,中國第一風水奇觀,有最完整的自然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典藏吉地;最后,嘉陵江在重慶注入長江的瞬間,還在回望“朝天”的門闕,重慶古城的“九宮八卦”布局似乎與西北天水伏羲畫卦地有著天然的淵源。
前述嘉陵江畔的聚落堪稱中國傳統風水學上擇吉而建的典范,而周子古鎮卻是反其道而行之。周子古鎮位于南充市蓬安縣,原名舟鎮。顧名思義,沿江河舟行,可停泊于此。因為是漢代文豪司馬相如的故里,宋代大儒周敦頤慕名前來朝圣懷古,蓬安士紳學子又仰慕周敦頤的學識人品,聞訊列隊于驛馬道旁,歡迎并盛情挽留周敦頤逗留講學。之后立碑銘詩,以作紀念,舟鎮從此更名為周子鎮。
太極八卦與風水對古鎮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古鎮的位置正對河流彎弓,不聚財且有殺氣。為了彌補地理上的缺陷,古時候的商人們便紛紛籌集資金,修建了財神樓,祈求諸位神仙護佑古鎮人民吉祥平安。修建之后,成為千里嘉陵江唯一的財神樓,被稱為“嘉陵江上第一樓”。
在歷史典故的背后,我還是相信周敦頤到舟鎮,是為了在嘉陵江流域擷取周易八卦的密碼。從人文資料到自然形態,嘉陵江堪稱中國風水文化之脈。在周子古鎮,走進愛蓮池和紀念周敦頤的濂溪祠,誦讀太極圖說,真有暢品天地與人和的暢快淋漓。
雕刻,復原古鎮富家生活
雕花木門是四川古鎮大戶人家喜愛之物,每個古鎮都有名門望族,高墻大院,除大門外,內屋的門都有雕花,多為福祿壽喜等吉祥圖案。攝影/冉玉杰
四川很多古鎮上的大戶人家也喜歡用磚雕來裝飾華堂,這是閬中一個大院中的磚雕。圖中一主一仆,主人策馬而行,仆人在后撐著華蓋,多少帶有這戶人家的生活寫意。攝影/冉玉杰
毛裕古鎮,鮮為人知的安靜之地
巴中市通江縣毛裕古鎮是一個鮮為人知的古鎮。古鎮嘉靖門外的這棵樹下,有一對新人正在拍攝婚紗照,引得當地人好奇地觀看。嘉靖門的城墻上刻滿了紅軍標語。攝影/冉玉杰
龍華古鎮,羈縻邊疆的西南重鎮
“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中國第一部地理著作《禹貢》的論斷影響了中國傳統地理觀幾千年,把岷江看成長江的源頭,流經天府平原時,又分出沱江,兩條中國遠古的人文之河分別在宜賓和瀘州匯入長江,也并列成川南的兩大重鎮,成為朝廷羈縻西南的半壁江山。
廊橋,龍華古鎮的守護者
龍華古鎮上的廊橋,曾經是宜賓與樂山之間往來的要津。橋上修筑了瓦屋,形成長廊,因此不僅是交通要道,也是當地人乘涼憩息之所。由于交通繁忙,堅固的橋身為木石結構,可抵御夏日山洪暴發時洪水的劇烈沖擊。攝影/喻磊
尋古訪幽者,他們和古鎮都是風景
龍華古鎮的建筑與石板街面都沒有被改變過,依然保留著歲月的記憶。龍華古鎮已經逐漸成為繪畫、攝影愛好者的創作基地,每年來此繪畫、攝影的人越來越多,成為古鎮上的另一道風景。攝影/喻磊
川南古鎮的代表有宜賓市的龍華、瀘州市的福寶和堯壩等,在三省交會之處呈現多元的民族和邊疆特色。龍華古鎮是鮮為人知的一處古鎮,藏在深山之中,保存著完好的古鎮形態和生活場景。龍華古鎮曾為古蜀族居地,后為彝人居地,是彝漢爭奪之所,三國時諸葛亮南征孟獲,曾親率大軍從這一帶進入涼山、云南。
唐代為穩定邊關,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羈縻統治,在瀘州設都督府,在宜賓設戎州。到宋代,川南等同于成都的軍政地位,面對長江以南的“瀘夷”,宋神宗于元豐四年(1081年)設瀘南安撫司,元豐五年(1082年),又將四川四個路中的梓州路和夔州路的兵馬鈐轄司遷至瀘州,使得瀘州的軍政地位幾乎與成都相當。所以,蒙宋戰爭時,川南的軍事地位成了抵抗蒙古大軍的重要橋頭堡,瀘州建神臂城與沿江城堡呼應,慷慨悲歌,千古絕唱??梢?,川南在宋代的地位之重。同時,宋代是四川古鎮形成的關鍵時期。民間自由貿易形成初期的草市鎮,是市鎮的初期,瀘州草市鎮多達67個,發達程度僅次于成都,成為四川與貴州、云南交界邊地興旺的貿易之地。龍華古鎮便在這一時期形成。自明、清兩朝的發展,形成了川南地區大集鎮的規模,也是宋代以降歷代四川邊防駐軍重地。清咸豐元年(1851年)曾設平安營,并修筑城墻、炮臺等軍事設施,建筑衙署、房舍。
龍華古鎮背靠八仙山,山上有立佛為主的摩崖石窟。登臨八仙山,可以俯瞰龍華古鎮,四面環山,大小龍溪環繞古鎮,形似“二龍奪寶”之勢,其格局是三橋二溪圍一鎮。三橋之中最美的莫過于廊橋,龍華人稱為涼橋。此橋是昔日宜賓與樂山之間往來的重要交通樞紐。橋上筑瓦屋形成長廊,既為龍華到沐川方向必經之道,又是當地人乘涼憩息之所。由于交通繁忙,橋身為木石結構,堅固耐用而且體量較大,可抵御夏日山洪暴發時洪水的沖擊。橋基堅固加上通廊覆蓋,勇武堅強又不失纖麗輕柔,廊檐亭閣呈現向上飛動的輕快,韻律生動。
橋面的畫舫上題有匾額,“志在千里”、“廊納熏風”。從樂山到宜賓,古代鹽業是十分重要的物資?!把L”即南風,中華人文始祖舜彈著“五弦之琴”,吟唱《南風歌》:“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碑敃r山西的池鹽就是靠溫暖的南風結晶,使財富聚集,所以,“熏風”也是財富之風。樂山產的鹽通過這里運往川南,自然也是熏風財氣。
昔日的戰略要地和財富通道在時光中逝去了,龍華變成了川南建筑的活化石。俯欄遠望,伴隨河灘的水聲,浣衣女的笑語仍能讓你心動,和廊橋的風姿綽約一樣,浸透著邊城遺世的浪漫。
恩陽古鎮,宏大的紅軍博物館
恩陽全景,這里不愧是“小上海
這幅恩陽古鎮的全景圖得來不易。我們雖然經常拍攝恩陽古鎮,但從未窺見過其全貌。我們專程請巴中市通江縣航模航拍小組拍攝,才得以看到古鎮的中心原來呈三角形,所有建筑沿中心層層外延,形成一個巨大的聚落。仿佛依稀可見當年水陸客商云集于此的繁盛場景,不愧曾有“小上?!钡难盘枴z影/航模航拍小組:鄭榮武、李仕亮、何嗣猛
巴中市巴州區恩陽古鎮始建于公元525年,當時為義陽郡,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更名為恩陽,一直沿用至今。1980年設為鎮級治所,是川東北地區的重要商業中心。
恩陽河上通南江,下達重慶,是川東北出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水路,同時又地處古蜀道“米倉道”的重要節點上,水陸交通發達,商業興盛,是大巴山區的物資集散中心,400余家大小商號經營著各種商品,加上數十家餐廳、小食店和茶館、客棧,是一個極繁華的城鎮。在恩陽河的對岸,可以見到恩陽古鎮的青瓦屋面鱗次櫛比,起伏有序,蔚為壯觀,不愧其商業中心的歷史地位。走進古鎮,一進、兩進的四合院透著溫馨,臨河的房屋有吊腳樓,當街的建筑有美人靠。所謂美人靠多為未出嫁的閨秀在樓上看景的陽臺,柱子與屋面有起支撐作用的撐弓,上面有精美的雕刻,有戲曲人物,有花卉圖案,是很有特色的地方建筑構件。
恩陽古鎮的街道多達28條,幾乎每一條都有紅軍文物存留。1933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解放了巴中縣城,于當年6月建立了儀閬縣蘇維埃政權,治所設在恩陽鎮(后改制為恩陽縣),轄區有1鎮10區37個鄉,總人口30余萬人,恩陽成為紅軍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當時這里建立了各級工會、貧農團、少先隊、童子團等群團組織,還興辦了鐵廠、被服廠,紅軍發行的貨幣也在這里印刷。
在古鎮的老街上行走,還會看到很多紅軍舊址,恩陽正街78、79、80號是當時中共儀閬縣委縣蘇維埃舊址,鎮敬老院是紅軍時期中共恩陽市委、市蘇維埃舊址,恩陽一條名為正街的街道上,還有恩陽縣革命法庭舊址、恩陽縣政治保衛局舊址、恩陽縣郵政局舊址和恩陽縣交通局舊址等20余處革命舊(遺)址。當時紅軍在這里完成了一個國家所需的機構建設。恩陽古鎮是當年恩陽縣(儀閬縣)經濟文化交通軍事活動的中心,縣級、市級機關均設在古鎮上?,F在這些舊址依然保存著原有的面貌,述說著恩陽的革命歷史。
紅軍在此3年的時間里,遺留下眾多的石刻標語。隨處可見的紅軍石刻標語有“紅軍勝利萬歲”、“粉碎川陜會剿”、“為土地歸農民而戰爭”、“只有革命才是出路——紅三十軍政治部制”等,達87幅之多,是一座巨大的紅軍博物館。
新添古鎮,守護一方凈土
雅安市滎經縣的新添古鎮,是從四川盆地進入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的交通重鎮。從這里往西抵達天全,經蘆山縣可達康藏,往西南可達滎經,翻越大相嶺可達瀘定和漢源,是連通茶馬古道與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攝影/劉亁坤
清河古鎮,秦巴深處的歐式古鎮
四川素有巴山蜀水之稱,巴山的崇山峻嶺延續著巴人的豪氣,“巴為將,蜀為相”,歷來是巴蜀的文化分野。令人奇怪的是,四川和重慶以長江為界,有關“巴”的地名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如大巴山、巴中等,而巴人后裔土家族幾乎都分布在長江以南。
秦巴山地的巴人遺風造就了川東地區的江湖情結,達州市大竹縣清河古鎮是最典型代表,四川袍哥首領、曾任國民黨第八十八軍軍長的抗日名將范紹增就出生在這里。袍哥是指清末民國時期四川一帶的哥老會組織,在四川一帶叫袍哥。范紹增沒有讀過書,大字不識幾個,而且生性豪放,表面憨厚內里機敏,人稱“范傻兒”,四川方言劇《傻兒師長》、《傻兒軍長》、《傻兒司令》就是以他為原型。
閘門,鄉土建筑的時尚“風向標”
清河古鎮的南北入口各有一道閘門,均為希臘式圓柱與中國傳統雕花相結合的樣式,是上世紀30年代四川鄉土建筑最為時尚的式樣。閘門上有清河名士“郭舉人”親書的牌匾。這道閘門上書“清場雅鎮”,另一道閘門上則是“河引利源”四個大字。攝影/曹鐵
廊樓,中西合璧的特色建筑
清河古鎮的這條主街全長385米,街道兩旁的建筑都是二層樓房,均為中西合璧的磚木結構。108根羅馬柱既起到支撐的作用,同時又營造了兩米寬的通廊。這通廊被稱為“廊樓”,是行人遮風避雨的通道,也是商家的貨攤。攝影/劉亁坤
天井閣是清河古鎮的特色之一。兩邊的通道直達后街,大門一關,自成一方天地。攝影/劉亁坤
將軍街是范紹增為光宗耀祖而修建,為了顯示自己開過眼界,專門從上海收集西洋建筑圖樣,再根據清河鎮所處的地理環境請人設計,將西洋的建筑風格與丘陵山地相融合,并結合四川東北部民居的一些特點,建設出了一個全新的清河古鎮。于是,清河古鎮成為四川乃至全國唯一地處鄉村的西洋建筑街區——全長300余米的廊樓頗有些氣派,整個建筑群均為磚木結構,瓦頂懸山式,天架椽屋,一律采用外廊式穿榫結構的兩層樓房,街道兩旁各有通廊和108根仿希臘式圓形廊柱,柱身均有人物、動物及花鳥等淺浮雕圖案。這個西洋風格的建筑街,窗戶和門框卻是典型的中式風格,許多細部雕塑為白菜等純粹中國的造型,將中國民俗中的“百財”之意寓意其中。從街面走進室內,內部更是保留了中式的傳統四合院造型,通風、采光沿襲古法,天井四壁的廊柱上,依然雕刻傳統的圖案。上個世紀在都市中盛行的中西合璧風格來到了西南的山鄉之中,呈現出獨特的西洋建筑與鄉土氣息相和諧的氣質。
除此以外,還可以看到范紹增的親屬、同僚的西洋公館建筑。走進清河,一片鄉野背景中,偶爾會突兀起一座碉樓、散落幾家洋房,很難說出這是文化的沖突還是文化的融合。
清河古鎮的日常小吃具有江湖的味道。大竹特產“仁”字豆腐干就和四川的“袍哥”文化有關。四川袍哥歷來有仁、義、禮、智、信五大堂口——五大堂口相當于五個字輩,仁字輩是最高的。大竹縣興隆場的劉炳然是“仁”字輩的袍哥,于1920年發明制作了風味獨特的豆干,采用優質上等春豆,以本地狐貍山下的一種野生植物酸甜梗作上色原料,經過十多道工序精制而成,浸潤山香余味,并且每塊豆腐干上都印有一個“仁”字。從巴人勇猛到袍哥豪氣,一方水土,一方風氣濃縮在這小小的食品中,讓你在西洋古鎮的堂口老屋,細嚼慢咽,談笑回味。
歷史悠久的四川,精彩的古鎮不止于此,這些古鎮目前還與時下的工業文明、信息時代有著一定的距離,讓我們還能看到往日的家園是那般的親切、閑適和溫暖。在那里,有鄉情,有歷史,有傳奇,還有我們向往的生態居所。古鎮,是我們心中的一種棲居夢境。
地理君
本文選編于《中國國家地理》2012年3月刊,撰文/劉乾坤 李小波 攝影/冉玉杰 等 責任編輯/周曉紅 圖片編輯/王彤 劉乾坤。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就請轉發到朋友圈吧!
每天我們選出1~3條出彩的評論給予禮品獎勵,篩選標準主要看被點贊的數量和觀點是否精辟到位;每周末確認這一周的獲獎得主,只要你的評論被回復“恭喜你中獎了!”,加地理君微信號即可領取。好玩刺激,但我們更希望能激發你對我們的興趣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