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李明 陳永毅 ‖ 堅定文化自信 促進文化繁榮——以樂山市為例

    147小編 91 2025-09-03

    本文刊于《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所持有的堅定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strong>

    樂山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被歷史打上了太多的文化烙印,也擁有太多的文化積淀。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塵的湮滅,隨著那些承載著過往歷史文化積淀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遺址的逐漸消逝,那些寶貴的文化遺產的生命力正在慢慢走向枯竭。

    如何再現樂山祖祖輩輩的文化家園,重塑樂山文化精神,堅定樂山文化自信?筆者認為,當前要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樂山文化繁榮,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積極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厚重的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屢次強調要積極傳承和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四川是國學重鎮和傳統文化的搖籃。近現代以來,通過私塾及書院教育而傳承的儒學,在四川有著非常深厚的根基和土壤,哪怕在“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沒有因短暫的反傳統運動而衰退。在形形色色的書院教育中,最有名的當屬復性書院。

    1942年四川樂山復性書院留影,前排中間持拐杖者為馬一浮(圖片來自樂山日報)

    復性書院于1939年初經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和教育部長陳立夫批準,由著名國學大師馬一浮在樂山創辦,院址由馬一浮先生親自選定在大佛烏尤寺,自任院長兼主講。復性書院是當時正規教育學院體制之外的一種社會教育研究機構,由政府創辦并提供所有經費。書院從1939年9月15日開始講學,到1941年5月25日停止講學,前后共一年零八個月。此后,復性書院也沒有倒閉,而是轉為以刻書為主,馬一浮先生希望以此保存一點文脈。復性書院在樂山辦學期間,各路群賢畢至,講學論道,文化學術氣氛異?;钴S,很多當時的社會賢達和知名人士,如陳布雷、梁漱溟、熊十力等都擔任過其籌委會委員和教師。

    樂山烏尤寺(復性書院舊址)

    2017年9月,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樂山市從打造沫若文化品牌、推進文旅融合、建設文化強市出發,在樂山文廟成立樂山沫若書院。書院以“崇文弘德,成風化人;凝聚人才,厚植文脈;兼容并蓄,傳承創新”為宗旨,主要承擔國學文化傳承教育、學術研究以及培訓交流等任務,具有傳承、學術、講學、服務四大功能。這種風景與人文的有機互動是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

    大力發揚革命抗戰和愛國主義文化

    革命是中國近現代史發展的主線。中國革命文化成長于中華文明的危難之際,在中國革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精神引領作用。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里,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中國革命者牢牢把握最先進的革命理論——馬列主義,并緊緊植根于人民群眾,煥發了中華文化的偉大創造力,形成了中國特色的革命文化,對后來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均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立足樂山,至少有以下事件,在西南地區抗戰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故宮國寶南遷 故宮國寶南遷,是指民國時期主要由故宮博物院發起組織的大型文物保護行動。為躲避戰亂,1933—1936年,故宮、頤和園、國子監和北平古物陳列所等地的1.9萬多箱文物(其中故宮1.3萬余箱)發起南遷行動。1937年“七七”事變后,故宮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前身)等單位的文物又分3路運往四川,巴縣存80箱,峨眉縣存7287箱,樂山縣存9331箱。在四川樂山和峨眉山“避難”達七八年之久,抗戰勝利后才陸續集中到重慶,直到1947年才遷回南京。在15年里,南遷文物行程上萬里,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幾萬箱上百萬件文物竟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什么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跡。

    存放故宮文物的洞穴(圖片來自華西都市報)

    在故宮文物保護史上,這場文物南遷承載了太多厚重的東西,而樂山為這段崢嶸歲月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也被歷史和眾多學者所銘記。有知情者回憶說,“到了樂山,存放文物需要占用人家的祠堂,幾個村子的族人都沒有二話。包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招募工人、找船、談價這類事,很多地方百姓都會包下來,他們也覺得這是責任。”

    樂山百姓肩挑背馱運送文物(圖片來自華西都市報)

    據了解,1946年4月,故宮博物院曾以國民政府名義為樂山市中區安谷鎮7處文物庫,各頒贈“功侔魯壁”金漆牌匾一塊,以示嘉獎。據了解,“功侔魯壁”牌匾長3.1米、高1.07米,大部分為黑底金字,每字高47厘米、寬40厘米,為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書寫,匾正中有邊長8厘米的正方形印章,刻有“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印”字樣。頒贈“功侔魯壁”金漆大匾,是對樂山民眾守護故宮文物巨大貢獻的高度評價。

    樂山市中區安谷鎮“功侔魯壁”金漆牌匾(圖片來自華西都市報)

    武大西遷1938年初,日軍進攻華中,武漢岌岌可危。為躲避戰亂,保護廣大師生安全,武漢大學決定西遷。經多方考察,最后選定大后方的四川樂山作為臨時校區。經過幾個月的水路搬遷、顛沛流離,武大的師生陸續抵達樂山。據說樂山市民用全城大掃除的方式熱烈歡迎武大師生的到來,部分市民還免費為武大學生提供住宿,一些工廠的經營者甚至將廠房無償捐獻給武漢大學作為教學設施。在當時物價飛漲的情況下,正是樂山人民的無私幫助為武大師生提供了強大支撐。

    1938年4月29日,“國立武漢大學嘉定分部”在樂山正式開課。之后8年,武漢大學的學生人數由600人增至1700人,樂山籍學生由原來的1人擴大到幾十人,這一時期被稱為武漢大學辦學史上的“樂山時期”。 直到1946年10月31日,武漢大學師生才離開樂山返回武漢。樂山時期的武漢大學與西南聯大、中央大學、浙江大學一起,并稱民國“四大名?!保瑓R聚了當時中國學界一批大師級人物,如周鯁生、王星拱、劉永濟、朱光潛、蘇雪林等。武大樂山時期的艱苦奮斗與輝煌業績,在武大校史和中國歷史上都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愛國主義文化一是抗戰文化。早在宋朝,樂山人民就曾奮力抗擊過元朝士兵的入侵;明朝,許多峨眉武術的傳人曾參加過戚繼光的抗倭隊伍;抗日戰爭時期,樂山曾直接遭受過日本飛機的大轟炸,作為抗戰的大后方,樂山人民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貢獻。除故宮國寶南遷和武大西遷,樂山還為抗日前線組織抗戰物資,提供人力、財力、物力支持,不論是三百萬川軍出川抗日,還是遠征軍進駐南亞戰場,里面均有不少嘉州兒女的矯健身影,其中有很多人流落或戰死在異鄉,至今沒有回歸。

    二是紅色文化。井研縣竹園曾是解放四川時在樂山境內打過的一次有名的硬仗“竹園鋪戰役”的發生地。1949年12月13日,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10軍28師進軍大西南時,途經井研竹園,遭遇國民黨胡宗南、宋希濂部號稱“天下第一團”的91團,我軍英勇奮戰,全殲敵軍。那場持續18個小時的攻堅戰是成都戰役中打得最艱苦、最慘烈的一次。28師也為此付出傷亡兩百多人的代價。戰后,特修建竹園烈士陵園以茲紀念。

    矗立在烈士園中央的“竹園鋪戰斗勝利紀念碑”(圖片來自樂山日報)

    竹園烈士陵園歷經多次維修擴建,現有烈士墓69座,有烈士亭、竹園鋪戰斗戰史陳列室等。劉華清上將(原國家軍委副主席)曾為竹園鋪之戰兩度題詞,李來柱將軍(原北京軍區司令員)也曾親臨竹園祭奠英烈。竹園烈士陵園是我們憑吊革命先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此外還有五通橋的丁佑君紀念館是紀念為樂山解放而犧牲的女英雄丁佑君所建。

    “文化為魂”,文旅結合,促進樂山文化繁榮興盛

    樂山是歷史文化名城,堅定文化自信,促進文化繁榮,應走文旅結合之路。從旅游的角度看,樂山的文化可從主脈和與主脈共生的其他文化去把握。

    把握樂山文化主脈: 山水文化、佛禪文化、茶文化

    一是山水文化。“山為根,水為魂”。樂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既有高山峽谷,也有淺丘平原,還有三江匯流,賦予樂山獨特的自然山水架構。

    秀甲天下峨眉山。峨眉山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山西五臺山并稱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據《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艷也,故名峨眉山。”峨眉山地勢獨特,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峨眉山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

    金頂春色(圖片來自樂山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網站)

    大佛、睡佛臥波凌云山 。樂山市凌云山位于樂山城東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與樂山城一水之隔,屬于樂山大佛風景區。凌云山古名青衣山,因青衣江得名。海拔448米,面積約0.6平方公里。凌云一名則是因為凌云寺的修建而來。據史料記載,南宋進士邵博曾游訪凌云寺,請教照禪法師,了解凌云山清音亭歷史,寫下著名的《清音亭記》,指出“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州之勝曰凌云”。

    樂山睡佛(圖片來自華西都市報)

    鼎鼎大名的樂山大佛就坐落于凌云山上。它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大佛,歷時90余年(始鑿于唐開元元年<713>,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方建成,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大佛。樂山大佛雙手撫膝正襟危坐,其造型莊嚴,姿態安詳,佛身內部的排水設施隱而不見,設計非常獨特巧妙。被近代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巨型睡佛(隱型睡佛),坐落于樂山城側的 “三江”匯流處。該睡佛全身長約4000米,佛頭、佛身、佛足分別由烏尤山、凌云山和東巖三山連襟而成,四肢齊全,體態勻稱,安詳靜謐地躺臥在青衣江山脊上,仰面朝天,慈祥凝重,蔚為奇觀。

    三江水文化。樂山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興、傍水而居的城市,水是樂山城市符號的代表之一。樂山市域內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河、湖、濕地面積之和約占樂山市土地面積的6.65%(江河水域面積約500平方公里,水庫湖泊水域面積約100平方公里,濕地面積約253.2平方公里)。樂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遺產都離不開水,樂山的繁榮得益于岷江水運,樂山的碼頭文化、鹽鹵文化、貳柒拾文化等都源于水;詠誦樂山的著名詩篇都融于水,大詩人李白曾著《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彪m然題目不是寫水,內容卻有三句都寫水。良好的水生態環境、獨特的水資源稟賦、悠久的水文化歷史,是樂山最具魅力和最富競爭力的獨特資源和寶貴財富,這需要我們好好保護和進一步發掘。目前已開啟的“三江夜游”項目就是一種全新嘗試,雖然效果尚待進一步完善,起碼邁出了新的步伐。

    夜游三江(圖片來自樂山日報)

    二是佛禪文化。樂山的佛禪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樂山市文旅經濟發展的重要構成部分。迄今為止,佛教已經傳入中國2000余年,傳到四川樂山至少也有近2000年的歷史。宗教文化的歷史沉淀為樂山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首先,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是彌勒佛文化的象征。彌勒佛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據佛經說彌勒佛出世就能天下太平,所以武周時期,武則天曾下令編造了一部《大云經書》,證明她就是彌勒佛轉世,以此安撫百姓,坐鎮天下。很可能正是老百姓對彌勒的崇拜才幫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能力排眾議登上權力巔峰。由于武則天的大力提倡,全國塑鑿彌勒之風大行。樂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則天時代僅20余年,所以當海通修造樂山大佛時,自然選擇了彌勒佛,而且他認為彌勒佛是能帶來光明和幸福的祥瑞之佛,對于鎮壓三江水患也極有幫助。

    樂山大佛(圖片來自樂山日報)

    其次,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千百年來,峨眉山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據考證,大約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四川峨眉山,藥農蒲公在今金頂創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等學說在山中廣泛傳播,中國僧人慧持大師在峨眉山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即今天的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峨眉山全山禪宗一統。到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貒?,僧繼業奉旨來峨眉山營造佛寺,譯經傳法,鑄造重達62噸、高7.85米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于今萬年寺內,文化、藝術價值極高,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2016年1月22日,峨眉山市獲批創建首個“中國國際佛教文化旅游目的地”,成為四川省唯一的獲批城市。

    三是茶文化。樂山茶史源遠流長,有史料記載,西晉前已是名聲在外。宋代,樂山茶葉主產地就在峨眉山。范鎮《東齋記事》載:“蜀之產茶凡八處:雅州之蒙頂,蜀州之味江,邛州之火井,嘉州之中峰,彭州之堋口,漢州之楊村,利州之羅村?!逼渲小凹沃葜蟹濉本褪嵌朊忌教扑瘟竺轮坏闹蟹逅隆V摹岸朊佳┭俊本彤a在中峰寺一帶。大文豪蘇東坡、詩人陸游等都曾有詩稱贊過峨眉雪芽。學者周靖民還指出:“阿拉伯人很早就知道茶產在中國的嘉州,是唐代峨眉山僧人首先運去的?!笨梢?,峨眉雪芽還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峨眉名茶除了峨眉雪芽,還有竹葉青。竹葉青為綠茶類茶,外形扁平挺直似竹葉,色澤嫩綠油潤;湯色黃綠清亮,葉底淺綠勻嫩;滋味清醇爽口,飲后余香回甘,也是中國名茶系列之一。

    竹葉青茶葉

    相較于樂山城郊和峨眉山,樂山邊遠山區的產茶業也很興旺。每年外銷幾千斤。樂山各區縣均有產茶的相關記載。在夾江縣,《雅安府志》載:“夾江城南七里依鳳山產茶,乾隆九年始依制上貢?!币簿褪钦f,夾江在清代一度還產“貢茶”上貢京都皇室。在峨邊,民國《峨邊縣志》載:“茶法。峨邊略產茶,向無官引,惟土人自采自制,銷用本地而已。”峨邊之茶,自給自足而已。馬邊產茶的記載見于《光緒井研縣志》:“茶,本境絕不生產,全資鄰縣濟用者,則有……馬邊、名山之茶。”清代至民國,馬邊茶尚能外銷他縣,故在馬邊有荍壩“貢茶”的傳說。

    發掘與主脈共生的次文化

    除了山水、佛禪、茶等主脈文化,樂山還有許多與主脈共生的次文化。

    一是農耕文化。“民以食為天”,人類要繁衍生息,首先要解決的是糧食問題。樂山轄4區6縣 1市(縣級),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條件,從事農業生產是歷代樂山人民的首要選擇。樂山從漫長的農耕社會走來,留下很多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印記。

    沐川縣的“烏蒙沐歌”和桃源山居就是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項目打造?!稙趺摄甯琛肥倾宕h立足本地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著力推出的原生態大型山水實景舞臺劇。該劇依托自然山水,融合生態文化、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和農耕文化等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元素,借助現代光影科技,將竹鄉沐川的生態魅力、歷史韻味和民俗風情盡情展現于山水之間。此外,桃源山居景區內圍繞農耕文化打造的“天地人和”節氣廣場、“春夏秋冬”四季長廊、惜時園、荷塘月色、“風調雨順”風雨廣場等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相互協調,充分反映地域自然文化特點。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農耕文化博物館景區內收集整理農耕擺件1000余件,館內藏品與村民傳統的農耕生產生活方式相互呼應,被省委宣傳部、省社科聯評為川西南地區唯一的“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普及基地之農耕文化社科普及基地”,是宣傳、展示川西南農耕文化的重要平臺。

    二是古城文化。樂山,古稱嘉州,從先秦時期“蜀王開明故治”起,經秦漢設南安縣,北周設嘉州,南宋置嘉定府,至今已有近3000年歷史。因嘉州之名,延續最長,故遺留古城稱為“嘉州古城”。

    古城門(圖片來自樂山日報)

    據《樂山縣志》載:“嘉州故城,北周始創,歷代治此?!笨梢娂沃葜?,始于北周。城墻依山臨水而筑,號為“江城”。現存的嘉州古城墻大體為明清兩代所建。城樓巍巍,城堞盤桓。“與千年大佛相守,與峨眉山遙對,融匯著天人合一的大氣,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意象?!睒飞焦懦菈凸懦情T因其獨特的結構和格局以及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研究價值,為研究中國古建筑和樂山城市建設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實物,被聯合國城市管理機構專家譽為“樂山的長城”。

    位于中心城區的老霄頂建筑群和樂山文廟,記載了老樂山城的發展歷史、文化內涵、宗教演變史,特別展示了明清時代的建筑風格和建筑水平,也是嘉州古城文化的標志和見證之一。

    三是名人文化。樂山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人杰地靈,人才輩出。中國歷史上各個時期各個行業領域都有不少名人曾在樂山留下許多足跡。古代有陸通、李冰、張道陵、孫思邈、李白、陸游等名人曾在樂山居住;近現代有劉光第、廖平、熊克武、郭沫若、丁佑君、曹葆華、陳敬容、堯茂書等名人。這些名人在樂山文化史上散發過耀眼的光芒,是樂山歷史文化長河中的燦爛星辰,是民族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尤其一代大文豪郭沫若及其作品,是樂山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

    四是碼頭飲食娛樂文化。民以食為天,特別古嘉州城,三江匯流,水路縱橫,發達的水上交通帶來的不僅僅是碼頭經濟,更有美食和娛樂文化的交融、積淀和傳承。

    古嘉州城號稱有九座碼頭,最興旺的時候據說一天就停泊著上千艘船只,致使碼頭附近的酒樓餐館和客棧就成為往來客商和碼頭工人們吃飯消遣娛樂最重要的場所。因為來自四面八方的客流不斷,樂山本地餐飲必須兼容并包、推陳出新才能滿足來自天南海北的食客口味。重慶人的麻辣與成都人的清淡融會貫通,最后產生了樂山人愛麻辣喜甜食的獨有口感。許多源自民間的樂山特色美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樂山有一種美食叫蹺腳牛肉,據考證主要起源于現在市中區楊灣鄉的周村鎮,故當地被稱為殺牛周村,因為當地村民都以殺牛買賣牛肉為生,殺了牛之后,牛雜一般不要。后來,有的村民覺得這樣太浪費,就在老石橋畔將牛雜洗凈后切碎丟到鍋中,加上生姜、辣椒、鹽,煮熟后就吃。慢慢地這道美食也就傳開了。最初蹺腳牛肉只能算是下層民眾的食品,飯館條件也十分簡陋,只有一張方桌,沒有凳子供客人落座,不過桌下有根橫木,可以供客人蹺著歇歇腳,因此,這道美味也因客人邊蹺著腳邊食用而得名為蹺腳牛肉。此外,還有西壩豆腐、牛華麻辣燙、蘇稽蹺腳牛肉、米花糖、徐涼糕、豆腐腦、五通橋缽缽雞和黃雞肉、趙鴨子等美食數不勝數。嘉興路美食街、張公橋美食街等地段很火爆,夜經濟非常繁榮。

    樂山碼頭娛樂文化的代表性產物就是“貳柒拾”。貳柒拾(二七十),又稱橋牌、字牌橋、字牌,是發源于五通橋區,流行于樂山和全川的一種紙牌,一直有著其特有的碼頭文化娛樂特色,被列入樂山市首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一種地域性極強的娛樂工具,貳柒拾從創立到現在,只有壹到拾10個數字,只分紅色和黑色兩種,但千變萬化的玩法特別吸引人。雖然迄今還沒有一套完整、規范和嚴謹的貳柒拾規則見諸書面,但僅憑口口相傳就能在民間流行,足見其魅力。

    2017年9月16日,四川樂山“夜游三江”正式啟航,4艘游船沿平緩的岷江水域穿行在大佛與古城間,光影婆娑中,厚重的嘉州歷史如一幅巨型山水畫卷徐徐展開( 王家斌 攝)

    五是峨眉武術文化。峨眉武術主要發源于道教文化。據考證,峨眉山在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位列第七?!抖刺旄5赜洝吩疲骸暗谄叨刺於朊忌?,周回三百里,名靈陵太妙之天,在蜀嘉州,真人唐覽治之。”葛洪在《抱樸子》中云:“峨眉……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贝呵飸饑鴷r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修仙訪道隱居峨眉山。其中峨眉武術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的武師司徒玄空(名白衣三,號動靈子),因其曾模仿峨眉山白猿的形態創造了白猿劍法(即猿公劍法)與白猿通臂拳,又稱白猿公。峨眉武術集儒、釋、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并充分結合自然規律、人文倫理與峨眉當地人們長期勞動生活的有關習性,在發展中還受到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熏陶,是數千年來巴蜀各民族文化智慧的優良結晶。峨眉派曾與少林、武當共為中土武功的三大宗派,也是一個范圍很廣泛的門派,尤其在西南一帶很有勢力,可說是獨占鰲頭。其特點亦柔亦剛,內外相重。2011年峨眉山市被列為“四川省峨眉武術產業基地”,這是全省第一個以武術為項目的產業基地。

    此外,還有科舉文化、鹽文化和小涼山彝族文化等等。

    臨江而立的樓觀與燈火,映射出古城壯美、古樸、滄桑( 王家斌 攝)

    總之,樂山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應該堅定文化自信,保護發掘歷史文化資源,“文化為魂”,文旅結合,促進樂山文化繁榮興盛。

    夜游三江(圖片來自樂山日報)

    (載《巴蜀史志》2019年第1期,總第221期)

    上一篇: 何為三會局 三合局 六合局 方法簡單
    下一篇: 資訊 | 秦/漢/唐/宋/元多車型可享,比亞迪王朝網送至高5000元全險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