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妹過度迷信,讓人有點寸步難行,我們都不想和她來往了
191 2025-09-04
潮新聞客戶端 石頭剪刀布
臘月祭灶過小年的習俗始于漢,盛于唐宋時期,而在民間影響極大流傳甚廣,故而小年祭灶也稱“送灶”或“辭灶”,并被位列“五祀”之一,最初源于古人拜火習俗。劉熙《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痹钌竦穆氊熅褪菆陶圃罨?,主管人間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宋·范成大的《祭灶詞》描述了臘月祭灶過小年的生活場景,杯盤交錯魚肉飄香熱熱鬧鬧,祭灶過后,春節就余咫尺。在江浙農村一帶,民間就有臘月祭灶過小年的習俗,一年又一年,燃起的不僅僅是一把爐火和魚肉的飄香,更是濃郁的人間煙火,親人間的思念和眷戀。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斗酒定膰吾?!边@是詩人蘇東坡蹭過的小年。而魯迅先生筆下的“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則是紹興貧苦人家臘月過的窘迫小年。
小時候在鄉下待過幾年,冬至過后就開始為過小年和春節忙著做各種準備了,烘繭豆、曬蕃薯干、打年糕、殺鴨醬雞熱熱鬧鬧,那是大人最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刻。我家祖母吃素加上父母不在身邊,故而我家臘月就顯得十分清淡,只是加工幾斤年糕、自己做點繭豆、番薯干,買點糖果零食之類的,到了臘月小年祭灶,祖母燒幾個素菜加三二點心幾棵糖果,并且在灶司菩薩下壓上二條紅紙對聯,對聯上不知寫了啥,點上香燭算是祭品了,很有“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的味道。
在我老家,不但臘月要祭灶,砌灶時還要祭地,謂之“迎灶”其形式與臘月小年祭灶差別不大,只是形式與祭品更為簡單,并由砌灶師傅主持,儀式結束后師傅才會砌下第一塊磚頭。以求家庭興旺順順當當?!稗r家院里農家樂,泥土青磚砌灶臺。一縷熏煙穿一嶺,三聞香氣醉三回?!痹?,土灶是家家戶戶的一道亮麗風景,如今傳統灶臺式微,鄉村的土灶頭也難尋蹤跡?!肮世锵〈嫱猎钆_,向天一孔落塵埃。燒星燉月炊煙去,惟剩瘋蒿沒老腮?!边@種鄉村土灶臺的親切畫面,以及對故鄉承載的許多美好回憶唯能從文字中方能體會感受了。但是,走進三墩村民文化禮堂三樓的鄉韻生活展示館,展館一隅最為醒目的便是一個按實際復原的農村土灶頭最為親切,那種不朽的情懷瞬間在心頭蕩漾開來。
灶頭型制多樣;有方型,多邊型、有單眼、雙眼的和三眼之分,也有通身彩繪和素白的,小小灶頭既是食物攝取之地,也是佳肴飄香里家人交流情感的場所。
小時候嘴饞了可以在灶堂里烤幾個番薯,冷了就著灶堂的余溫取暖,我家灶頭很有年代感,石灰刷制的臺面透著淡黃色的自然包漿。
灶頭的擺放位置頗有講究,是絕對不能與臥室連在一起的。因此,農村的廚房都是獨立單間的,而灶頭往往會在廚房一角,具體的則要按風水的“五行”確定朝向,砌灶時間也有規定,一般都在臘月十五前后,時辰還要請人占卜。小時候見鄰居家砌過一次灶頭,我家灶頭什么時候砌的不得而知了,但一面依墻,偏廚房一角南北朝向,燒火口朝西,灶頭為雙眼一大一小,中間鑲嵌著二只銅制鼎罐,外型砌成多邊型灶臺依雙眼的大小砌成弧形,從上往下看有點象半個葫蘆,又似一橫一豎的二個8字。
灶頭的結構分灶腳,灶身、灶臺、灶山、煙囪、灶頂、灶帽,灶的背面是下灶山,燒火口、出灰口、灰堂。灶腳約小,灶身大于灶腳,灶臺又比灶身大,灶身和灶臺是伸臂式筑法,牢固且美觀,而且符合人體功效,人在灶臺操作,腳和膝蓋都不會碰著灶身。灶山緊靠煙囪依灶身大小錯落砌成二至三層五個或八個方格,里面可以放各色調味瓶罐,最上一層放灶司菩薩,下面一層放煤油燈。灶頂是用木架子做的,上面放鍋蓋蒸架之類的東西,下面是灶帽,用來防屋頂的落灰。下灶山位于燒火口上方,這是一個裝飾性構件,多為屋檐式有“一字型、人字型、圓弧型”等,而灶頭的款式主要由砌灶師傅決定,平常人家的灶頭一般灶腳和灶身,出灰口和燒火口沒有明確的分界,下灶山和灰堂也會約去,這樣就省了不少建材自然要省下不少工錢。我家灶頭的另一側放了一個風箱,灶臺沿著鐵鍋和鼎罐還做了一圈排水槽,直接通向屋外,洗碗刷鍋后的污水只需用刷子刷向排水槽就行,使用極為方便。
砌灶頭是一輩子的事,因此,對砌灶師傅的技術要求很高,當然工錢也要比造房的泥瓦工高出幾倍,東家還要好酒好菜款待,以免師傅在砌灶時做了手腳,如果被做了手腳,以后使用時就會很費柴火,當然這樣的師傅是極少的。
灶頭用一世,很少有人家會扒了灶頭重建的,記憶中直到我奶奶去世,我家灶頭都沒有修過。當灶頭全部砌好放上鐵鍋,師傅會在爐堂中點上一把稻草,名曰“溫爐”,其實就是檢驗爐內火焰,好的師傅砌出來的灶頭火焰圍著鍋子均勻旋轉,煙囪出煙順暢且煙也不會從燒火口溢出,一切順當等灶頭干透就可以使用了。條件好的會給灶頭畫上畫,記得我家灶臺和灶身的邊沿畫了些如意祥云紋之類的裝飾,灶山上也畫了一些,都是單一的墨色。我在桐鄉崇福一帶見過灶頭畫,大多是花卉,石榴、仙桃、萬年青或是鯉魚,喜鵲等吉祥圖案,也有八仙過海,招財進寶之類的民間故事。灶頭畫一般色彩濃郁絢麗胞滿,而且畫得滿滿當當。灶頭畫介與壁畫之間,在有限的空間里,灶頭畫內容豐富,但表現形式上趨于隨意,以前農村有專門給灶頭畫畫的工匠,也有砌灶師傅自己會畫畫的,但這種看似隨意的繪畫,傳遞的卻是一種樸素的祈求平安如意的美好愿景,因此,灶頭從樣式,結構、造型等形式上,既是一個傳統的民俗建筑,其發展過程也慚慚地形成了其獨特的灶頭文化。
燒灶是門技術活,好的灶頭燒起來省柴,但燒法也有講究,燒法不當不但省不了柴火,煙還會從燒火口溢出弄得整個廚房煙霧嗆人。我從沒燒過柴灶,但見過我奶奶燒灶的技術,她點火從不用火柴,而是先把灶臺上要做的事全部準備妥當,鍋蓋四周也圍上毛巾,水罐里加滿水,而后從灰堂里扒出上一次燒火后留下的木碳,用一個毛邊紙卷成的紙棒輕輕一吹,便燃起一棵火苗,再用這個火苗點燃一小把稻草,將稻草扔進爐堂輕輕的拉幾下風箱,爐堂便燃起了大火,這時候放幾根小木柴進去,風箱都是輕輕拉的,吹向爐堂的風也是勻勻的,木柴就燃著了,然后再根據火勢一點點添加柴火。待到鍋里飄香,就不再添柴了,讓爐堂里的余火慢慢地燒著,偶爾拉幾下風箱,待爐堂里的火完全燒盡,這樣燒一鍋飯只需要三四根木柴加一二把稻草即可,銅罐里的水也剛好燒開,便是日常飲用的開水。新買來的柴禾難免會有點潮濕,這時再向爐堂的邊上放進一些干得不透的木柴,下次燒時就容易點著且不會冒煙,最后扒出幾塊木炭埋入灰堂里作為下次的火種。因此,我家的灰堂里永遠是溫暖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