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鄂爾多斯烏審旗:10臺“無人律所”亮相服務大廳智慧法務觸手可及
200 2025-09-05
文 | 方丈
編輯 | 方丈
1938年冬,河北中部的冀魯交界地帶,三九嚴寒沒能讓村里熱鬧平息。大趙村外,軍區司令楊靖遠的死訊就這樣飛快地四處扎根,似乎地下的風也開始流轉了?消息帶著點血腥和詫異,像從鐵皮爐子里撲出來的火苗,帶著碎屑,吞吞吐吐地闖進了村民們的耳朵——堂堂八路軍司令員被地主剁成三段。此事詭譎,竟無一絲回轉余地。
此時,蕭華剛剛接到報告,他原以為這地方不過是小股摩擦的泥沼,沒料到惡勢力之手可以這樣猖獗。說來冀魯邊區一向是塊難啃的骨頭,地頭蛇翻云覆雨,農人屏氣凝神。不少剛脫離舊習的百姓,陸續搬進鹽山、滄縣,楊靖遠硬是在這里拉起抗日政權,填補著國破家亡的縫隙??梢磺胁]有想象中順利。
**楊靖遠明明本有其他前程。**他出自醫學世家,祖上給人拔牙治眼,風水輪流轉,本可做個清閑郎中。九一八炮響,他頓覺太平不過是多余的妄想。于是穿灰布軍服,拿起步槍,南下北上,兵匠、情報、地下組織他都干過,也算搞了點“跨界融合”。到底還是一條道走到黑?
說他熱血,倒不如說他天真。他信奉“為百姓謀?!?,可惜世道不容稚嫩。曲折的前進路上,他也害怕過窘迫和失敗,只是沒得選罷了。
另一頭,孫仲文。有人罵他惡霸,有人說他有手腕。國民黨鐘麟倚仗著,孫仲文狡猾得很。平日里帶著鄉勇挖溝筑壕,八路軍過不來。他常招呼老百姓:“共產黨不過也是一群泥腿子!”轉身卻在卡口扣押、殺人,手段令人咋舌。據《河北近代史記》2018年修版(河北人民出版社)統計,冀魯邊區1938年約有三成地塊為地方豪強把持,未及收復。
孫仲文對楊靖遠虎視眈眈。兩人初次見面,楊靖遠帶著點文人客氣,他話音未落,話里一半希望一半無奈。孫仲文嘴笑著,眼里卻冷。“咱們換個角度聊聊?”楊靖遠坐在爐邊,孫仲文沒讓他多坐,說外面還有事。村民們站在院子口,不明所以。
次日清晨,氣溫降到零下十度。楊靖遠一夜未眠。第二天再去村口,有人勸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偏要去。所謂“誤人子弟”,恐怕也是他心軟。到頭來,被人“禮數周全”地支開。他回營地后,情緒低落,不信善意能敵得過謀算。有戰士問他:“還講不講交情?”楊靖遠大概自己也覺得答案難堪。
之后,楊靖遠召開臨時會議——他說:“勸和已盡,一紙空談留不得命?!卑l言并無太多激烈言辭,反是平靜得讓人后背發涼。他布置兵力,說白了就是拼命。士兵們的面孔在火光下一個賽一個青白:“這回不是你死就是他亡!”
天快亮的時候,楊靖遠部隊殺奔大趙村。風沙迷眼,他率先沖鋒。新聞資料里雖然沒有詳細記載具體彈道,可有人回憶他剛翻過土墻就倒下了。子彈是冷的,土地是僵硬的。孫仲文把他剁了,再掛首級示眾。風中旗幟飄搖,有誰還能平靜?
八路軍各營區一時慌亂,悲傷像瘟疫一樣傳遍軍營。**“司令員死了!”院子里,帳篷外,年幼的通訊兵哭了出來。**戰士們咬緊牙關,卻沒人示弱,每個人都只會想,復仇,復仇,還是復仇?
蕭華剛滿22歲。這年頭再年輕也脫不了身。他怒火攻心,想殺回去又怕人心浮躁。他的參謀聚在油燈旁一夜沒睡,推敲著該不該全軍覆沒,只為那口惡氣?到底是蕭華,定下計劃,不許意氣用事。
1939新年剛過,他命令部隊包圍大趙村。一小時激戰,孫仲文投降。他的投降看起來滑稽,實則毫無退路。有人說宣布槍決那一刻,群眾一呼百應,根本沒人可擋。孫仲文“咔擦”倒下,似乎村里積年的鬼魂都在鼓掌。有的人說這輩子沒見過這么解氣的場面,哭都哭出來了。
那天冀魯邊區炸鍋了。有人說:八路軍能管住鄉紳咯?有人說:干脆全家投八路。消息一路傳進縣城,連國民黨州府都震了一下。鐘麟后悔不迭,可還有什么補救可言?不過有意思的是,部分地主反而躲進深溝不敢露頭——孫仲文再壞,總是“自己人”,一下子沒了倚仗,誰敢再作威作福?
當時戶口普查顯示,僅僅半年,鹽山一帶有700多戶家庭主動要求加入自衛隊。八路軍辦了招新茶話會,還沒籌備好就擠滿了。史料顯示1940-1942年間,該地農民參軍率上漲了近30%。沒人統計有多少人咬牙說“要給楊靖遠報仇”,但鄉下成了當時抗日主力來源之一,也是不爭的事實。
征伐后的日子里,不少父老都來楊靖遠的墓前送酒。老鄉們講:“有出頭的機會就不能怕事?!庇袘鹗繋痹跅罹高h墓前發誓,再有孫仲文那樣的,根本不會再讓他存活。時間久了,也有人提起——這仇怎么就還完了?哪有還得完的仇?有苦水只能咽肚里。
蕭華后來常?;貞洠X得計劃一點都不完美。按說該順勢肅清地頭蛇,但因為兵力分散,其實很多村還沒收拾得干凈。假如鄧萍在的話,沒準兒能多點人手,更圓滿?其實沒什么圓滿,哪有不死人?處理“復仇”這件事,他曾覺得需要冷靜,最終卻還是靠大伙的憤怒贏了。事情有矛盾,后來想想,或許憤怒才最管用——但也許那天他真的不夠清醒?
大環境有變化。1940年,鹽山改名靖遠縣。路碑子上多了“靖遠”二字,老百姓照著念,有人還念錯,平仄搞反。其實鄉下人關心的是地里收成??h志里說,“紀念烈士,彰顯正氣”,可誰能說得清是紀念還是日常?
時間走到了1974年。蕭華上將第三次踏上靖遠縣的土地。四周莊稼地滿目蒼翠,原來荒蕪的地方早成了水稻田。旁人說“他該笑”,其實他臉上啥表情都無。只是仰頭看了塊紀念碑。碑下年輕人說:“蕭華同志,您請上香!”他說,他什么都明白,可香煙點得很慢,燒了一半就熄滅了。
幾十年以后,2014年,楊靖遠終于被列入第一批抗日英烈名錄。網絡上有新聞(見人民日報客戶端專題報道),也有人考證細節,補足了流傳已久的模糊誤會。那年,縣里特意修繕了墓碑,卻偏偏沒修老宅。后來的后人東拼西湊也沒湊出線索,小輩知道他的事只剩下幾句話。
如今,說起楊靖遠,靖遠縣外的年輕人多半沒什么特殊感覺。村里老人講得起當年,好像是自己的曾叔祖一樣。有人把他當做“八路軍傳奇”,更多人則覺得他不過是個有勇氣的年輕人。怎么選擇,說到底還是那一代人的事情。
對過往,不必去考究他完全做得對不對。若非孫仲文那般殘暴,冀魯邊區的形勢未必能有當時的反轉。要說歷史是被復仇推動,或是被情勢所迫,都算不上錯。有人慶幸楊靖遠去了,也有人替他握拳不平。反正世界不會因此變慢半拍是肯定的。
至今靖遠縣街頭,依舊能找到那個曾掛過楊靖遠頭顱的老城門。門下人流熙攘,誰還會駐足?地上的塵土,踩過一個將軍,也能埋沒一場悲劇。過去的一切,誰也說不清,翻篇也罷。
有句大白話總結:有些人活在書里,有些人只能活在一口氣里。歷史就是這樣,不會叫你滿意,也不是誰都能做主角兒的。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支持作者,寫作不易,文中會有5s廣告,觀看后可免費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