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去杭州西湖,別忘了上孤山訪古,滿山鮮為人知的歷史遺跡光陰故事

    147小編 53 2025-07-21

    西湖里有座孤零零的山,叫孤山,游人通常都是從山下走過,繞著圈地看西湖

    孤山的海拔不高,只有38米,卻是西湖里唯一的天然島嶼

    孤山的年紀很大,據說滿山堆疊都是白堊紀火山噴發的流紋巖

    孤山不孤,孤山上有漫山遍野的歷史遺跡、光陰故事

    那年春日,白堤上草長鶯飛、亂花迷人眼,杭州刺史白居易打馬湖東,即興吟哦: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700年前,南宋理宗在孤山南坡修建西太乙宮,把大半座孤山劃作御花園,西湖歌舞幾時休

    300年前,康熙皇帝下江南,在杭州建孤山行宮,兒子雍正勤政不愛游山玩水,御筆一揮改行宮為圣因寺,旅游達人孫子乾隆六下江南深愛西湖,又在圣因寺西重建行宮

    孤山靜靜地佇立在西湖西北處,四面環水,只有白堤與城市相連,東望是白堤上白娘子遇見許仙的斷橋,西北邊是南朝名伎蘇小小乘著油壁車轔轔走過的西泠橋

    山東南是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山南麓有清行宮遺址、西湖天下景和浙江博物館,山北麓有放鶴亭,北宋隱士林和靖在這里結廬隱逸、留下梅妻鶴子的傳說

    孤山上有"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孤山下有百年老店樓外樓

    還有,清代學者俞樾的俞樓,上海灘大佬杜月笙的寂庵,有紀念歐陽修的六一泉、有紀念范仲淹的范公亭,有綠樹蔽日的綠云徑、四照亭,有楊虎被蔣委員長嚇得不敢住的青白山居,有因為誤會做過財神廟會的敬一書院,有林啟、蘇曼殊、秋瑾、陳士英、、、的傳奇故事

    天高云淡的初秋,沿著指示圖,去刷一遍孤山

    走過蘇小小的慕才亭,站在西泠橋上東望,左邊是北山路,右邊是孤山,這里湖面總是澄清,這里空氣充滿寧靜,,,

    西泠橋邊這幢別墅是上世紀30年代杜月笙用來金屋藏嬌的地方,叫做寂庵,女主人是杜月笙寵愛的二姨太,這位舞女出身、15歲就嫁給杜月笙的溫順女子,給他生下了3個兒子

    杜月笙常把寂庵當作招待達官貴人的西湖會所

    解放后,寂庵收歸國有,成為中國第一座印學博物館,展示印學發展史,以及西泠印社收藏的數千件珍貴的印章、印譜

    其中有一批珍品,是第一任西泠印社社長吳昌碩自鐫自用的田黃石印章,共十二方

    西泠印社的正門在前山,沿著湖邊孤山路左轉,近兩年這個轉角成了網紅打卡地

    這時看著不咋地是吧,如果到了深秋

    會不會讓你心底泛起一點想在轉角遇見誰的漣漪?

    轉過去,最先遇見的是俞樓,和《楓橋夜泊》詩碑的傳奇故事

    一幢兩層三開間的中式樓房掩映在綠蔭叢中,俞樓是清末國學大師俞樾的舊居

    德清人俞樾(1821-1907),與李鴻章同為曾國藩的門生,曾國藩這樣評價他的兩位高足: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蔭甫拼命著書

    俞樾滿腹經綸,但不善應對,僅當了一任河南學政便被彈劾去職

    回到江南,俞樾在孤山之陽浙江巡撫阮元創辦的詁經精舍掌教三十余年,章太炎、徐琪、吳昌碩等都是他的門生,著書五百余卷,稱《春在堂全書》

    晚年所書《楓橋夜泊》詩碑,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鎮寺之寶,被譽為中華第一碑

    侵華戰爭時期,松井石根為了討好想一睹詩碑真容的裕仁天皇,搞了個“天衣計劃”想偷偷換走這塊詩碑

    寒山寺住持靜如法師擔心國寶落入日本人之手,請來金石篆刻家錢榮初,讓他刻一個一模一樣的假碑替換,誰知被大漢奸梁鴻志發現、派人劫下假碑

    就在日軍“天衣計劃“將要實行的前一天晚上,寒山寺發生了一起驚天命案,著名雕刻家錢榮初暴斃在寒山寺門口,口袋里留下鮮血寫就的遺書:刻碑,褻碑者死,勿忘祖訓,合遭橫事

    據說,酷愛《楓橋夜泊》詩的唐武宗在第一塊詩碑上下了詛咒:詩碑與他合葬,后人再刻《楓橋夜泊》詩碑者必萬劫不復

    北宋時,第二塊《楓橋夜泊》詩碑由翰林院大學士王珪書寫,碑成后不久,王珪一家屢遭變故,王珪暴斃

    第三塊詩碑出現在明朝,是當時著名的書畫家文征明所書,碑成后不久,文征明染病身亡

    第四塊詩碑便是晚清時俞樾書寫的這塊,鑒于前人教訓,起先俞樾有點猶豫,但最后還是壯著膽子寫了下來,碑成后不久,俞樾染病身亡

    詛咒的傳說和錢榮初的血書嚇住了裕仁天皇,命令松井石根放棄偷碑計劃

    舍身取義以死嚇退日本人的,并不是錢榮初,而是他的同族知己錢達飛

    滿腹經綸、拼命著書的俞樾長這樣

    俞樓往東便是西泠印社的正門,孤山路31號

    一道花窗白墻隔出一番玲瓏天地

    門外遠山如黛,西湖微瀾,湖上輕舟短棹,湖邊垂柳依依

    門內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層疊有序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浙派篆刻家丁輔之、王福庵、吳隱、葉為銘召集同人集資、規劃,買山立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創建了西泠印社,集中國印學之大成,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譽

    吳昌碩、李叔同、沙孟海、趙樸初、啟功、、、近代書畫印學史上那些閃閃發光的名字,都在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跡

    入門有蓮池,蓮池畔是竹閣和柏堂

    柏堂門楣上掛著首任社長吳昌碩題寫的匾額:西泠印社

    廳內正中屏風上,是畫著印社四位創始人和前后五任社長的“西冷先賢圖”

    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中的孤山寺曾經就在此處,南朝天竺僧所建,初名永福寺,北宋時改名廣化院,南宋《咸淳臨安志》中記載:陳文帝天嘉二年建廣化寺,寺有當時所植二柏,,,僧志詮作堂于其側名曰柏堂

    南朝,同時代的蘇小小是否也曾到孤山寺進香?青松翠柏的山間,一道明黃的僧墻,白雪紛飛的冬日,一位紅衣的佳人躑躅而行

    柏堂西側是竹閣,同款的朱紅木閣,四周翠竹掩映

    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常在竹閣中宿夜,留有《竹樓宿》詩:小書樓下千竿竹,深火爐前一盞燈;此處與誰相伴宿,燒丹道士坐禪僧

    后來的蘇東坡也愛坐竹閣,南宋《墨莊漫錄》記:東坡在杭州,一日游西湖,坐孤山竹閣前臨湖亭上,,,湖心有一彩舟漸近亭前,靚妝數人,中有一人尤麗,方鼓箏,年且三十余,風韻嫻雅,綽有態度。二客競目送之,曲未終,翩然而逝,公戲作長短句,,,

    這是900多年前某一日,孤山、西湖歲月靜好的模樣

    如今孤山寺已不見蹤影,徒留柏堂竹閣的名字和傳說

    穿過柏堂竹閣往山上走,左邊是“西泠印社”前山石坊

    ?一棵250歲的老樟樹顫顫巍巍地站在山崖上?

    建于1912年的石交亭,寓意“結交金石”

    拾級而上,月洞門里,左手邊是山川雨露圖書室

    右手邊是1905年在明代舊址上重建的仰賢亭,三面匾額分別由沙孟海、趙樸初、王個簃書寫

    中堂壁間巨額石碑,鐫刻“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畫的浙派篆刻開山鼻祖丁敬身像,亭中有創社四君子聯手共作的石圓桌:丁仁銘,王壽祺篆,葉銘監造,吳隱刻石

    再往右,與仰賢亭以曲廊相連的是寶印山房

    這里有個中國印文化主題郵局,這郵筒仿的是1896年的大清郵筒,據說一模一樣

    一套印有“西湖十景”的明信片,十方西泠印社篆刻大師設計的十景印章,十個對應十個景名的孤山郵局的郵戳

    去年,郵局還推出“我在西泠印社寫給你”的聲波明信片制作,游人可以DIY一張印有專屬記憶相片的明信片,掃碼錄下想對未來的自己或Ta說的話,蓋一方西泠印社紀念章,“寄出”一份穿越時空的浪漫

    最早這個印文化主題郵局是在山頂的四照閣,21年郵局三周年的時候入駐了寶印山房

    出仰賢亭旁邊的月洞門,迎面是西泠四泉之一的印泉和鴻雪徑

    1911年久雨墻圮,掘地得泉,一路往上,依次還有潛泉、文泉和閑泉

    鴻雪徑之名出自蘇東坡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一如金石將時光的痕跡印在紙上

    鴻雪徑旁的山壁爬滿青苔和藤曼

    其中一塊石頭上刻著“印藏”兩字,曾經這里是一個石匣

    1918年李叔同在虎跑寺剃度為僧前,將所藏的94方自用印贈給西泠印社,印社創始人之一葉為銘仿昔人“詩家”“書藏”遺薰,在此處石壁上開鑿收藏

    1963年啟出時94方印保存完好

    紫藤架下一路上行,鴻雪徑的盡頭是涼堂,相傳南宋紹興年間,畫師蕭照曾于此斗酒作畫,令涼堂聲名遠揚,1924年在南宋遺址上重建此堂

    孤山之巔有個平臺,中間一座細高的石塔,西泠印社的標志性建筑,華嚴經塔,八面十一層

    此處原為古四照閣舊址,1924年,西泠印社在此建塔,第一層鐫刻有弘一法師李叔同撰書的《西泠華嚴經塔寫經題偈》,字跡已漫滅不清,上八層華嚴三圣像依舊精巧剔透

    塔下有文泉

    平臺的西面是1922年的漢三老石室,外形仿吳越國阿育王舍利塔,內藏國家一級文物、東漢建武年間的“漢三老諱字忌日碑”

    漢代的“三老”,是一種掌管教化的虛職,這塊碑文刻的是一位“三老”及其后兩代人的名諱與忌日,全碑217字,書體介于篆隸之間

    這是浙江現存最古老的漢文石質碑刻,西泠印社的“鎮社之寶”之一

    1921年,此碑輾轉上海,滬上外商欲出重金收購,印社創始人之一丁仁、首任社長吳昌碩集資11270元大洋贖之

    浙派篆刻開山鼻祖丁敬身默默守護在石室旁

    石室東上側是吳昌碩紀念室,1920年的觀樂樓

    1927年,吳昌碩曾在此小住

    平臺東側有題襟館,1914年由海上題襟館書畫會籌資建造

    題襟館下有閑泉和小龍泓洞,小龍泓洞人工鑿就,穿洞而過,直達西泠印社的北門

    題襟館前的平臺,是眺望西湖的絕佳場所,康有為曾應創社人葉銘之邀,為西泠印社題寫“湖山最勝”書作

    憑欄遠眺,雷峰塔,湖中三島,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館前平臺上有師生在寫生,臺階下飛檐翹角、明窗灰瓦的茶室就是1914年仿著宋代古跡、重建的四照閣

    印社的北門沒有開,原路折回下山,一路樹木蔥蘢,鳥語清脆,摩崖石刻間碑亭錯落隱現

    看一下西泠印社歷任社長的年譜:

    第一任社長吳昌碩,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享年83歲

    第二任社長馬衡,著名金石考古學家、故宮博物院院長、著名金石鑒賞家,享年75歲

    第三任社長張宗祥,著名書法家、版本學家,享年84歲

    第四任社長沙孟海,著名學者,文學泰斗,享年93歲

    第五任社長趙樸初,著名學者、書法家、佛教活動家,享年93歲

    第六任社長啟功,著名書畫家、文物鑒賞家,詩、書、畫"三絕",享年93歲

    第七任社長饒宗頤,國學大師、漢學家,享年101歲

    發現了沒,除了術業專攻,學富五車,還有一個共同點:七任社長都是高壽,是孤山上的西泠印社如紅塵中的桃源,還是九住心專注一趣者壽?

    從山上下來,回到凡間,一縷人間煙火氣飄來,西泠印社的隔壁,是樓外樓,西湖醋魚、龍井蝦仁、宋嫂魚羹、東坡肉、西湖莼菜湯的樓外樓

    還想去找后山的蘇曼殊墓、放鶴樓和南坡上的清代行宮遺址,不走白堤,又繞回印社正門西邊的綠蔭里

    綠蔭里遇見一座雕像,面容沉靜地看著遠方,不知道是誰,回來查了查,原來是中國美院院長、西泠印社社員潘天壽

    隔著樹叢,雕像西邊是六一泉

    此處原為宋代高僧惠勤講經處,1071年,蘇東坡任杭州通判,經歐陽修推薦,與惠勤相識于孤山,品茗論禪,結為詩友

    18年后蘇東坡第二次來杭州任知州,彼時歐陽修、惠勤已相繼過世,蘇東坡不勝感慨,適有泉出講臺下,遂取歐陽修的號“六一居士”命名此泉

    亭中石壁上有幾個空龕,不知原來是否是放置題記碑文之處?如今空留斑駁的歲月足跡

    上到山頂,一座1879年重建的西爽亭,海霞西爽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碑文說此處曾有望海閣,可賞海上朝霞

    滴溜溜原地轉了一圈,并未見海,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滄海桑田?

    下山東轉,開了導航去找蘇曼殊墓

    一個只在世上活了34年的詩僧、畫僧、情僧,一個作家、翻譯家,一個革命者,一個匆忙一生三次出家三次還俗的傳奇人物

    路過西泠印社的后山石坊

    又忍不住拾級而上,想去看看印社的后門

    一共108級臺階,石階盡頭的白墻飛檐應該是題襟館的背面,后門沒開

    導航只顯示平面距離,不知道蘇曼殊是在山上還是在山下?看這石徑清靜可愛,先在山上找找

    石板路沿著山脊向東西延伸,兩邊綠樹蔽日,叫作綠云徑

    兩座玲瓏剔透的假山石,嵌著乾隆御題的詩文碑:徑紆探絕勝,森秀入蒼云;苔跡時留印,樵斤未許聞;蒙蒙濕鶴毳,濯濯潤螺紋;謝傅東山好,微嫌絲竹紛

    綠云徑的東端是四照亭,四照亭的臺基都是原物,亭子是1956年照原樣修復的

    所謂四照,說的是四面都能照見美麗的風景

    綠云徑的西端是領要閣,乾隆認為湖山幽邃,不可勝窮,只能差領其要,故名“領要”

    領要閣已經沒有了,只剩下二十幾平米的臺基,走上石階,便是孤山的最高點

    其實這一片已經是當年清代行宮的地盤,愛寫詩的乾隆曾經親提“行宮八景”:四照亭、竹涼處、綠云徑、瞰碧樓、儲月泉、鷲香亭、領要閣、玉蘭館

    200多年前,四照亭中,乾隆指點江山、隨興吟哦;100年前,孤山詁經精舍名儒俞樾的學生章太炎、徐琪、吳昌碩們在綠云徑上談古論今、激揚文字

    轉了一圈原路返回,蘇曼殊應該是在山下

    山下大草坪上,幾個少年正躺成一個個大字,興高采烈地擺拍

    導航說蘇曼殊就在附近,尋尋覓覓,終于在幽暗的樹叢中發現了一座高2米許的六角形石幢,刻著“蘇曼殊墓舊址”的銘文

    蘇曼殊,清光緒十年(1884)出生于日本橫濱,父親是廣東茶商,生母是其父的日本侍妾河合仙氏的妹妹,三個月時生母離開,6歲隨父回國后倍受族人冷遇,13歲一場重病,被單獨撂在柴房里等死,幸虧他大嫂照顧才撿回一條性命

    蘇曼殊通曉日文、英文、梵文,是將拜倫、雪萊的詩帶到中國的第一人

    蘇曼殊畫的是寒鴉瘦馬,淡雅出塵

    蘇曼殊寫的是風花雪月,清艷明秀,擅長鴛鴦蝴蝶派的文字,偏又靜心編撰了《梵文典》、《梵書摩多體文》、《埃及古教考》、《英漢辭典》、《粵英辭典》等多種專著

    蘇曼殊一生遇見過許多女子,初戀菊子投海自盡令蘇曼殊心灰意冷,回到廣州后便去蒲澗寺出了家,著僧衣而出入青樓,雪梅、金鳳、花雪南、百助楓子、、、流連花叢,卻不曾越雷池半步

    蘇曼殊還是位革命者,辛亥革命最先覺悟的知識分子之一,參加過留日學生青年會、拒俄義勇隊,每日練習射擊,以備參加武裝起義,與章炳麟、柳亞子交游,與孫中山關系密切

    魯迅曾感慨:我的朋友中有一個古怪的人,一有了錢就喝酒用光,沒有了錢就到寺里老老實實過活

    蘇曼殊在朋友間留下了諸多率真、糊涂、畏鬼、貪吃暴食的逸事,難以想象這是一名僧人所為

    蘇曼殊生前對西湖情有獨種,曾向好友表達心跡:終隱浮屠,夙戀此湖,藏骨于此,可無漸于林逋

    1913年冬,蘇曼殊又一次到杭州,獨往壺春樓小酌,盡興而歸,途中來到西泠橋畔的蘇小小墓亭,大雪紛飛,觸動情腸,隨即賦詩一首:

    何處停儂油壁車,西陵終古即天涯;

    拗蓮搗麝歡情斷,轉綠回黃妄意賒;

    玳瑁窗虛延冷月,芭蕉葉卷抱秋花;

    傷心獨向妝臺照,瘦盡朱顏只自嗟!

    民國七年(1918),蘇曼殊在貧病交加中告別人世,遺物僅有兩張未贖取的當票,枕邊一粒紙球,寫道:僧衣葬我

    數年后,聞訊的中山先生遣陳去病到杭操辦,葬蘇曼殊于西湖孤山之陰,與西泠橋畔的蘇小小墓遙遙相望

    34年的人生,竟可以活得如此豐富

    詩人劉大白憑吊孤魂:殘陽影里吊詩魂,塔表摩挲有闕文,誰遣名僧伴名妓,西泠橋畔兩蘇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蘇曼殊墓塔與其它墳墓被清除,那一場遷墳運動中,被拆遷的孤山名人墓還有:蘇小小、林和靖、明代才女馮小青、秋瑾、徐錫麟、陶成章、尹維峻、、、

    后來,蘇小小墓和墓才亭按原貌修復,蘇曼殊墓只復建了縮小的石塔

    沿著湖邊往東走,是之前常來的放鶴亭,孤山隱士、梅妻鶴子的林逋林和靖的放鶴亭

    放鶴亭中有一座的石刻“舞鶴賦”,南齊鮑照所作,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書寫,康熙皇帝也曾來此臨摹

    《宋史》卷四五七記載:林逋,字君復,杭州錢塘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孤山上,林和靖結廬而居,踏雪賞梅,飲酒賦詩,陪伴他的是兩只仙風道骨的白鶴

    若有客來訪,恰逢林逋泛舟西湖,家中小童便會在亭臺間放出白鶴,林和靖一見白鶴必棹舟而返,與客相見

    兩只仙鶴中,一只名叫“鳴皋”,每次客人來訪的時候,去給林逋報信的總是這只“鳴皋”,據說之前林和靖墓旁還有鳴皋的鶴冢

    放鶴亭旁白墻之內,是林和靖的墓園,園中芳草離離

    林逋詩詞書畫無所不精,“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傳唱千年,北京故宮藏有林逋所書詩卷,但他的繪畫卻沒有能保存下來

    林逋說:逋世間事皆能之,唯不能擔糞與著棋

    林逋終生未娶,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卻留下了一首長相思: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

    張岱在《西湖夢尋》說,南宋滅亡后,有盜墓賊挖開林逋的墳墓,只找到一方端硯和一支玉簪,端硯是林逋生前自用之物,玉簪是否與詩中相對淚盈之人有關?

    玉簪不言,往事不知

    北宋中期,杭州城的熱鬧市井在東南,西湖是一個離城好幾里的荒郊野地

    那時的孤山,荒墳累累,人跡罕至,林逋隱居孤山二十年,從未邁進繁華熱鬧的杭州城

    曾經的小隱于野,如今卻成了大隱于市

    孤山植梅自林逋始,“人間蓬萊是孤山,有梅花處好憑欄”,放鶴亭下,滿坡梅樹,每到歲末,紅梅初綻,暗香浮動,湖畔花下,游人如織

    孤山另有一個別名,叫作梅嶼

    走過九曲橋,池邊一幢灰墻黑瓦的小樓,是林社,林啟紀念館

    林啟是誰?比白居易、蘇東坡名氣小很多的一任杭州市長,但是他在提倡農桑、興立學校上的貢獻著實叫人崇敬:1896年-1900年,守杭4年,創辦了求是書院(浙江大學的前身)、蠶學館(我國最早的蠶桑學院,浙江省理工大學前身)、養正書塾(浙江近代第一所官辦中學),厲不厲害?

    館外有林啟銅像,林啟坐在綠樹蔭里目光炯炯地看著百年之后,百年樹人

    從林啟旁邊的小路上山,最后去找清代行宮,幸好孤山不高,爬上爬下如履平地

    路過凈因亭,傳說林凈因是林和靖養子的后裔,1350年東渡日本,以林氏饅頭風靡東瀛

    這似乎是這座山上唯一一處不同于名士風流的人間煙火

    路過紀念范仲淹的范公亭

    1050年,61歲的范仲淹被宋仁宗調任知杭州,恰逢大饑荒,“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市長帶領杭州人民自救,三項舉措中有一項是:利用本地賽龍舟的習俗,大興旅游業,促進飲食、住宿、貿易等服務行業發展

    林市長推動了新式教育,范市長開創了杭州的旅游業

    路過1685年浙江巡撫趙士麟創立的敬一書院

    敬一書院的簡歷有點狗血

    書院只開辦了一年,趙巡撫離開后此處成了杭州人紀念他的趙公祠

    清代后期,趙公祠的來歷在民間記憶中已漫滅不清,誤認為趙公祠供奉的“趙公”是財神爺趙公明,索性改建成了財神廟

    到民國時,財神廟年久破敗,參加1929年西博會的上海江湖大亨張嘯林和他的把兄弟黃金榮、杜月笙一起,出資將財神廟修繕一新,人稱"西泠財神殿",每月初一、十五杭州的生意人在此舉辦名為“財神會”的聯誼活動

    解放后做了浙江省博物館的宿舍,1994年動遷之前,在宿舍院子里挖出半塊殘碑,碑上刻有"敬一書院界"五個字,敬一書院歷經300多年終得正名,趙巡撫含笑九泉

    游西湖的人從眾,上孤山的卻著實不多,一個人在山上亂轉,只有鳥語蟲鳴相伴

    轉得有點心慌的時候,看到指示牌:清行宮遺址

    西湖環繞的孤山,背山面湖向陽之處,自然是風水寶地,清代《西湖志》記載: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南巡駐蹕西湖,臣民欣忭踴躍,創建行殿于孤山之南

    在這里,“康熙欽定、乾隆題詞”,確認了西湖十景

    雍正五年(1727),改行宮為圣因寺

    乾隆十六年(1751),在圣因寺西另建行宮

    咸豐年間,忠王李秀成為解天京之圍,于1860年、1861年率太平軍兩次攻占杭州,行宮在戰火中被毀,僅存遺址

    民國十六年(1927),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稱中山公園

    因為是從山上下來,所以走的是后門,最上層的綠云徑、領要閣、御碑亭、四照亭剛剛路過了,下面一層是玉蘭館、戲臺、鷲香亭、瞰碧樓和竹涼處

    西湖天下景的亭子在御花園的東北角

    亭上有一副用行書和草書相間寫成的疊字楹聯很出名: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走過300年未變的貯月泉池,西南高臺上是有機玻璃罩起來的行宮臺基、庭院、走廊和圍墻的遺跡

    2022年的陽光透過樹葉落在300年前的石子路上

    時光搖曳,芳草蔥蘢

    綠樹叢中露出兩個石亭的頂,是后建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為紀念南洋華僑資款救助浙江水災而建,西邊是武亭,東邊是文亭

    走下臺階,就是西湖邊孤山下、乾隆皇帝的楠木寢宮和辦公的奏事殿

    楠木寢宮

    從頭宮門進去,經過垂花門、月臺,就到了奏事殿

    曾經這里有踱著方步上朝的地方官、飛奔著通報傳旨的小太監

    頭宮門外一座牌坊,初建是為了慶祝行宮中的皇家藏書樓文瀾閣的完工,光華復旦: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思是說,美好的德行就像日月一樣,一天一天永遠流傳

    一圈下來,還剩浙江博物館和浙江圖書館沒去

    圖書館孤山館舍由三幢民國老建筑組成,1906年的紅樓、1911年的白樓和山頂的宮殿式別墅—青白山居

    青白山居是1936年國民黨陸軍中將、上海警備司令楊虎斥巨資建成的私宅

    據說,建成不久恰好蔣介石來杭,舟游湖上,一眼瞥見孤山之巔的這座豪華建筑,驚訝地問道:啥人的房子,介漂亮,好似一座宮殿!

    隨員據實告之,蔣介石面露不悅之色,楊虎聞訊,從此不敢享用此樓

    上世紀八十年代,浙江省圖書館將原藏于文瀾閣的《四庫全書》36000多冊移藏于此

    文瀾閣本是清行宮的皇家藏書樓,現在屬于浙江省博物館

    緣起于首屆杭州西湖博覽會、1929年創建的浙江博物館,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館"

    90多年來,經歷過戰火中的輾轉、停辦,和平年代的分拆、擴建、發展,形成了現在包括孤山館區、武林館區、沙孟海舊居、黃賓虹紀念室、古蕩文物保護科研基地在內的博物館群,2008年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寶藏》的取景地

    實在走不動了,下次專門來逛,仔細看看那些鎮館之寶:唐“彩鳳鳴岐”七弦琴,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玉琮,元龍泉窯青瓷舟形硯滴,五代十國吳越國瑬金純銀阿育王塔,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雙鳥朝陽紋牙雕,清金箔貼花花轎(萬工轎),戰國伎樂銅房屋模型,戰國越王者旨於睗劍,北宋泥塑彩繪觀音立像,,,

    在杭州很多年,看遍了西湖的春夏秋冬,卻是第一次細品孤山,沒想到光陰的故事一籃子都裝不下,這山竟是歷代文物、各朝名士的傳奇堆疊而成

    山上憑欄遠眺,一面湖水一座城,湖山絕勝;山中訪古尋幽,朱閣軒窗、水榭亭臺,鐘靈毓秀

    關鍵還人少,十分清靜

    上一篇: 54年西湖集體遷墓,毛主席特別指出:除岳飛墓,其他的一律遷走
    下一篇: 風水化煞與趨急,日課化災法(三丿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