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閩南瑪尼堆”:風水塔的前身(2024版)
論“閩南瑪尼堆”:風水塔的前身
林鴻東
塔源于古印度,最初為佛教高僧葬骨所,梵文稱為“窣堵波”,東漢時傳入我國。風水塔則是指具有祈福、禳災、辟邪、鎮煞等風水學功能的塔狀建筑物,其約略出現于宋,鼎盛于明清,閩南民間稱其為“塔仔”。明清時期,風水塔大量出現,與此時期風水學興盛有關。閩南風水塔,因區域內民間信仰的發達,既有一般風水塔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如更具原始性、多樣性、普遍性。就塔的功能而言,主要有厭勝塔(如鎮風)、文峰塔、航標塔三種,其中,以厭勝塔居多,且三者之間功能往往重疊;就塔的結構而言,有實心塔、空心塔、鑿空塔等,其中以實心塔居多;就塔的造形而言,有半球形、圓錐形、三梭錐形、四梭錐形、六梭錐形等,有不少還有分層 ;就塔的材質而言,主要有石、磚、石磚組合三種,石塔還可細分為條石塔、毛石塔、卵石塔、獨石塔等;就塔的建造位置而言,多修筑于水口、路口、島尖、山頭、湖邊、江畔等。
這里,我要談談瑪尼堆。
眾所周知,瑪尼堆是西藏地區常見的一種由積石壘成的祭壇。過往或者轉經的藏民路過瑪尼堆時,習慣于添加石頭,使其規模不斷擴大。藏傳佛教傳入時,人們往往還會在石頭上鐫刻六字真言?,斈岫咽遣孛駨氖伦诮袒顒拥穆短旒缐,斈岫褤f有兩種主要功能:一是祭祀神靈(如山神等);二是鎮壓妖魔。2019年9月11日,我到廈門市翔安區新圩鎮金柄村采風時,偶然發現村里有一座類似瑪尼堆的四棱錐形石壘祭壇(堆中有小神龕)。住在鄰近的村民告訴我,她也不明白這是什么,只聽說是用來拜拜的鎮風之物。
漳州云霄七高磜村“瑪尼堆”(攝影:王桑坤)
當天,我的關于新圩“瑪尼堆”的文章在《鷺客社》發布后,漳州市云霄縣文友王桑坤給我發來了兩張關于該縣下河鄉七高磜村的“瑪尼堆”照片。從照片上看,七高磜村“瑪尼堆”與金柄村“瑪尼堆”不同,它是半球體的,本地人稱為“大路堆”。與此差不多同時,漳州市長泰縣的王偉鵬也給我發來了他的家鄉枋洋鎮科山村(漳州狀元林震故鄉)的“瑪尼堆”照片。此類“瑪尼堆”酷似金柄村“瑪尼堆”與七高磜村“瑪尼堆”的合體,其地點位于溪道拐彎處,村里有把水尾的說法??粕健?/span>瑪尼堆”邊上有一石碑,碑上刻“笏砂”兩字。砂在風水學上指龍脈附近的突出物,如山、塔等。顯然,科山的“瑪尼堆”與風水有關。王偉鵬告訴我,他們把這石堆稱為“塔仔”。這些來自漳州的“瑪尼堆”信息,讓我隱隱感覺到,這些神秘的“瑪尼堆”很可能是種在閩南普遍存在厭勝物,且與風水塔有關。
漳州長泰科山村“瑪尼堆”(攝影:王偉鵬)
就金柄村、七高磜村、科山村等村落出現的“瑪尼堆”,我請教了廈門文史學者何丙仲。何丙仲贊同這些瑪尼堆是鎮煞的說法,他還向我提供了金柄村耆老黃奕管老先生的電話。電話中,黃老先生告訴我,金柄村“瑪尼堆”附近的山坑里曾經死過很多小孩,葬小孩尸骨的陶甕曾經到處都是,估計是山坑附近人家為防小鬼魂靈對其影響,方壘起石堆祭祀。此為一說。
2019年10月,莊國慶先生(網名金楓晚霞)給我發來三張關于長泰縣陳巷鎮山重村的“瑪尼堆”照片。此“瑪尼堆”又名水尾塔,與科山“瑪尼堆”一樣是用來把水尾。據《閩南日報》報道稱,“始建于宋末,明代因遭受雷擊,塔剎塌毀,清代修葺。整座塔由鵝卵石壘砌成七層臺階式的實心結構,通高8.45米,底層直徑14米,頂層直徑1.5米,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塔剎立一根1.2米高的八面石柱。石柱頂還附著一個石帽,柱上有四面刻字,分別陰刻【南無觀音佛、南無釋迦佛、南無彌陀佛、南無藥師佛】的繁體楷書字樣?!币颉艾斈岫选弊湎叄讼虼吮环Q為塔仔溪,溪上橫跨的石拱橋,被稱塔溪橋。至于為什么在溪邊建塔,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說法較靠譜:一是發生過瘟疫,故建塔鎮邪;二是在水流出口處把水尾。塔的一至六層鵝卵石是同一年代,七層和塔剎石柱則較新些,或是清代重修的結果。山重與科山的“瑪尼堆”同在長泰境內,同被稱塔,同有把水尾說法,可認定為同一事物,原始形態的風水塔,或者說,風水塔的原始形態。在造型上,科山“瑪尼堆”沒有山重“瑪尼堆”精致、講究,反而與金柄“瑪尼堆”較為接近,連石堆中的神龕都一模一樣。據此可知,金柄村“瑪尼堆”其實也是一種風水塔,一種較為粗陋質樸的風水塔。
漳州長泰山重村“瑪尼堆”(攝影:林鴻東)
《鷺客社》系列“閩南瑪尼堆”文章的不斷推出,引起了不少廈漳泉人文研究者的關注。與漳州長泰的“瑪尼堆”差不多同時,泉州永春的“瑪尼堆”亦陸續被發現。泉州市永春縣文史研究者林聯勇先生很快又給我發來三座永春“瑪尼堆”的照片,使閩南瑪尼堆的發現地點延伸至泉州北部地區。永春三座瑪尼堆分別是五里街鎮高垅村的米升塔、五里街鎮吾邊村的魚簍塔、吾峰鎮與德化縣三班鎮交界虎豹關附近的擋煞塔,其中,最為完整的是五里街鎮高垅村的米升塔。米升塔竟還設計了便于登塔的石階。此三座被稱之為塔的永春“瑪尼堆”的存在再次證明了閩南瑪尼堆其實就是原始形態的風水塔。
莆田市也有“閩南瑪尼堆”。2019年11月,我收到莊國慶先生發來的仙游縣菜溪巖“瑪尼堆”照片。值得重視的是,此座被稱為鎮邪塔的“瑪尼堆”位于菜溪巖寺廟內部,顯然與寺廟之間顯然有著較為重要的關系。有人稱其是陳聘君墓塔,也有文章稱其為僧塔(舍利塔),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菜溪巖開山祖師鎮壓蛇精的"鎮邪塔"。無法證實,無法證偽,作為一個謎團,以后慢慢了解也罷。
莆田仙游菜溪巖“鎮邪塔”(攝影:林鴻東)

視線不妨再回到漳州。2020年3月,漳浦縣林俊榮先生一張關于漳浦縣舊鎮霞嶼村塔山的采風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發現照片中的所謂“石塔”正就是我一直在關注的“閩南瑪尼堆”。此座石塔本地人稱為“塔尾尖”,因其塔頂有尖狀塔剎。此瑪尼堆位于漳浦舊鎮霞嶼村塔山上。石塔呈六邊錐形,直徑5.5米,高9.2米。塔身北面陰刻“第一峰”,落款右為“明天啟甲子(1624年)”,左為“元春坂上立”(“坂”字林俊榮原寫作“協”字,這是錯的,其實是坂上。坂上即苑上,為舊鎮一村莊)。塔尾尖石塔的存在,使漳浦縣亦成為“閩南瑪尼堆”的分布地區。霞嶼“瑪尼堆”是我知道的第一座有確切紀年的閩南瑪尼堆。
漳州漳浦霞嶼村“瑪尼堆”(攝影:林俊榮)
2020年8月,南安市文史學者洪少霖在朋友圈里發布了一些圖片,圖片中又出現了我一直在追蹤的“閩南瑪尼堆”。這次出現的“瑪尼堆”極為震撼,它竟然有十二座之多,可以說是瑪尼堆群。此瑪尼堆群位于泉州市臺商投資區張坂鎮崧山村的山頭上,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12座中大多只剩基座,僅有三座較為完整,村民稱之為“三座石塔”。石塔底部直徑大約3米多,頂部直徑大約2米多,殘高大約2米多。石塔叢邊上有一石碑正面豎刻“天官賜?!?,背面自上而下為“元亨利貞”(橫刻),八卦圖案,“神卦驅煞降禎祥”(豎刻)。有人稱,石碑是附近遷移而來。崧山“瑪尼堆”群其最主要的功能極有可能是鎮風。崧山的位置,其實就是一個巨大的風口。崧山的瑪尼堆群,與我之前了解到的那些“閩南瑪尼堆”,沒有太大的區別,僅是數量較多,但這一點也不奇怪,敖包最多也有十三個的。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崧山村“瑪尼堆”(攝影:洪少霖)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崧山村“瑪尼堆”(攝影:洪少霖)
泉州市臺商投資區崧山村“瑪尼堆”(攝影:洪少霖)
就廈門而言,除了翔安新圩,島內很快也發現了“瑪尼堆”的痕跡,如鴻山有名的“和尚石”?!昂蜕惺痹涬[沒于草莽,以至被人遺忘。2016年,廈門老照片研究者通過比對老照片,在“延平”石刻后面找到了它。此塊高達十米的巨石之所以被稱為“和尚石”,是因為清代美璋照相館發行的鴻山明信片中標注了“The Budist Monk Rock, Amoy”。老照片研究者認為它是指“和尚石”。2021年1月30日,我到鴻山采風,就近觀察起了“和尚石”。真是意外!“和尚石”的頭部竟然很像我一直在追蹤的“閩南瑪尼堆”。此“塔”以紅磚為塔基(紅磚或是后期修補),呈圓形,已坍塌,僅存一米左右的塔身。也就是說,這“和尚石”的頭部壓根就不是頭的造形,而是塔身的殘存。此塔之粗樸,與我了解的其它“閩南瑪尼堆”無異?!昂蜕惺钡暮币娭幵谟?,它竟然建于巨石之上。其在文獻中不見記載,或與規模小有關,還有一種可能,它是石筍造型,故較為低調!
2021年2月1日,郭永泉先生給我發來一張照片,照片中是漳州詔安太平鎮河邊村的“瑪尼堆”。此“瑪尼堆”本地人似乎稱為“伯公”(土地神)的意思,由于所詢問的老人家聽力不佳,郭先生對此“伯公”說法也不太確認。如果確實是“伯公”,說明“閩南瑪尼堆”也有可能用來作為小土地廟。
漳州詔安河邊村“瑪尼堆”(攝影:郭永泉)
得悉我到處在尋找“閩南瑪尼堆”,2021年3月5日,《鷺客社》讀者馬承威發來兩張大帽山上拍攝的照片,照片中正是一座“瑪尼堆”。此“瑪尼堆”呈三角錐形,石堆正中設置有小神龕。其地點位于廈門市翔安區大帽山農場村門村,是馬先生2月27日旅行時所發現。村門“瑪尼堆”與新圩鎮的金柄“瑪尼堆”極為相像,只不過金柄“瑪尼堆”是四角錐形。據村門村村民黃團結介紹,神龕中供的是土地公,此“瑪尼堆”與鄰近小溪有關,估計是“把水尾”之用。2022年8月8日,我走進了村門村,在黃團結的引導下,找到了前述的村門”瑪尼堆“。僅僅一年多,此“瑪尼堆”已經坍塌了一角。據悉,大帽山”瑪尼堆“,早先曾有一些,現已所剩無幾。村民在”瑪尼堆“邊上,蓋了一座土地公廟,與此“瑪尼堆”作用一樣,都是”把水尾“之用。大帽山農場與新圩鎮相鄰,兩座風格相似的“瑪尼堆”的發現,使翔安北部成為“閩南瑪尼堆”民俗文化的重要區域。廈門翔安大帽山農場的“瑪尼堆”(攝影:林鴻東)
翔安南部同樣也有。2021年3月12日,我冒著中午的炎熱在翔安新店蔡厝找到一座奇特的“瑪尼堆”。蔡厝故名思義,蔡氏的村落。元末明初,金門蔡氏開基于此,為古鹽村。蔡厝有三座塔:文筆塔、水尾宮塔、三角鎮風塔。文筆塔位于蔡厝的田野上,據說原來是一塊筆狀巨石(不知是否石筍),與大嶝一塊硯臺形巨石形成呼應。明朝萬歷年間,蔡厝人于此立塔,用來激勵學風。這個村也確實人才輩出,因此被稱為才子村。文筆塔被寄生的榕樹層層包裹,形成“塔即是樹、樹即是塔、塔樹合一”的榕塔奇觀。這樣的文筆塔遺存,在廈門是極為少見的。

在了解閩南瑪尼堆的過程中,一種叫石筍的壓勝物引起了我的關注。這是一種與生殖崇拜相關的瑪尼堆。之前,早就聽說,泉州市臨漳門外有條筍江,江畔有一“石筍”,江因此物得名。2021年4月14日,我到泉州采風時,專程到臨漳門外尋訪“石筍”。此“石筍”由石頭壘成,形如男性陽物,極古,或唐或宋,亦或更為久遠。有學者認為,“石筍”與婆羅門教、印度教的生殖崇拜有關。我個人認為,更可能是古閩越時期生殖崇拜的遺存。類似的“石筍”還出現在同在泉州的德化碧坑村。只不過與筍江石筍不同,碧坑石筍是單一石頭。筍江“石筍”與碧坑“石筍”一樣,筍身都有刻紋(半圓),且都與“龜”有關,如筍江“石筍”所在地為“龜山”,德化“石筍”所在地為“龜穴”(碧坑即鱉坑)。由此可知:泉州古代素有“石筍”崇拜的傳統。類似的石筍還出現在漳州市區。現石筍崇拜已慢慢演化成厭勝物信仰。從廣義上講,也可將它歸類為“閩南瑪尼堆”。
泉州筍江“石筍”(攝影:林鴻東)
2021年4月15日,張哲民先生在東山縣給我發來康美鎮城垵村的“瑪尼堆”照片。此瑪尼堆的出現,將“閩南瑪尼堆”的版圖擴大到了東山縣。

2021年6月9日,根據洪少霖提供的線索,我親自趕到泉州南安市柳城街道祥堂村大塔寨尋找一座神秘的“閩南瑪尼堆”。此“瑪尼堆”位于高高的山尖,在山下的祥堂村遠遠地便可看見。此“瑪尼堆”也被稱為“塔”,故瑪尼堆所在的山叫大塔寨山。山上有寨,寨心有塔。寨只剩部分石墻,塔則仍然位于寨之至高點。塔高三米左右。山上原有供“大塔寨王”,現其木刻神像已不在山上。在塔的附近,我找到數片破瓷殘陶,年代待證,部分山巖上似有一些刻痕,但卻漫漶難識。塔的年代無從考證,寨的年代或宋或明。塔的功用,很可能是文筆塔。如果有更為久遠的歷史,其功能就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了。大塔寨山第二高峰當地人叫“二尖”,近期曾遭遇火災,山體祼露。在二尖,似乎有古棚屋遺址,中一小石堆極類火塘。
泉州南安大塔寨“瑪尼堆”(攝影:林鴻東)
“閩南瑪尼堆”有部分還保留著較為粗樸的原始形態,但大多已明顯已經受到佛教、道教、風水術的影響,特別是風水術的影響。這在其它的瑪尼堆類型中同樣可以發現。
正如前述,類似的“瑪尼堆”以塔為名在閩南地區普遍存在。只是之前很少有人會有興趣對此進行究根問底,也很少有人將其與瑪尼堆聯系起來。經過這近五年層層深入的調查研究,可以初步推定為:“閩南瑪尼堆”是閩南風水塔的原始形態,與全球性的瑪尼堆現象之間或有著密切的同源關系,是一種古老的靈石崇拜的遺存。然而,因“閩南瑪尼堆”造型太過原始且分布太過零散,很容易被研究者所忽略。為方便對其進行系統的梳理與研究,我決定將其命名為“閩南瑪尼堆”?!伴}南瑪尼堆”概念的提出,豐富了閩南風水塔的內涵,是閩南塔文化研究的一個分支。
作者簡介:林鴻東,鷺客社創辦人,福州大學當代閩臺文化研究所特約研究員,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理事,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