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風水寶地,曾被兩朝皇帝看中,結果因天意被清朝占為己有
140 2025-08-12
“清東陵”是一個帝王陵墓建筑群的名字,它作為陵墓群,在我國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它的規模宏大、布局得體、體系完整?!扒鍠|陵”于順治十八年開始修建,歷時兩百多年,埋葬著眾多皇室成員,如今,已經成為了國家級的歷史性旅游景區。
關于為何要將清東陵安置在河北唐山這個問題,有人分析說:這里緊鄰皇家獵場,方便皇帝的出行;有人則綜合環境因素說:這里風水好,是皇帝的初始之地;還有一種說法帶著迷信色彩,說:清東陵是前朝皇帝拱手相讓出來的。其實,這些說法都不準確,但是,也都沒有錯。
至今,清東陵的選址之謎波詭云譎,讓人無從下手抓原因。選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對于帝王來說,風水如何才是選址的關鍵。畢竟,天時地利的迷信色彩,這是誰也無法捉摸透的。至于清東陵是明朝皇帝讓出來的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荒謬,但是,卻道出了一段歷史的真相。
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清東陵是順治皇帝的偶然之選。話說,順治皇帝曾特地來了一趟清東陵所在地昌瑞山。而明朝的皇帝,也曾前來觀察過此地的詳細情況,但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皇帝來看過以后,竟然搖頭嘆息,最后,轉而拂袖而去。
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
根據清東陵文管處研究室主任李寅介紹: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將明朝的國都定在了南京。但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在繼位之后,深感北方游牧民族是明王朝的最大威脅。一旦他們南下入侵,那地處南方的南京朝廷,將無法做出及時有效的反映。因此,他不顧大臣的反對,依然將國都遷到了北京。
并且,朱棣還決定:將自己的陵寢選址也定在北京周圍,以表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決心。一天,明成祖朱棣移駕來到位于今天河北省遵化境內的豐臺嶺,也就是今天的昌瑞山。他要親自確定大臣們為他選中的風水寶地,究竟能不能作為修建自己陵寢的地方。
他站在山上向南望去,只見平川似毯,盡收眼底,兩邊的山巒,連綿起伏,萬綠無際。面對如此渾然天成的風水寶地,明成祖朱棣龍心大悅。然而,當他環顧四周,無意間的回頭一望,卻讓他的臉色,頓時沉了下來。他想了想,什么話也沒說,便拂袖而去。
原來,明成祖朱棣回頭一望,正好看到了遠處順著山勢蜿蜒的長城。而看到了長城,則意味著這里地處邊關,盡管大臣們推薦的這個地方確實是風水寶地,但是,明成祖怎么能把關乎自己江山社稷的陵寢,修在邊境線上呢?明成祖雖然看上了昌瑞山這塊風水寶地,但是,最終還是放棄了這里。
其實,這個地方很受皇帝們的青睞,明朝的崇禎皇帝也曾被這塊風水寶地深深迷住。他本來都敲定自己死后就安置在這里。但是,出乎他意料的是,沒過多久李自成就造反奪了他的權。在萬般無奈之下,崇禎皇帝只能吊死在了煤山上。
而這塊由明朝兩位皇帝親自挑選過的風水寶地,也終究無法成為明王朝的安息之地。不過,在清朝的史料中,卻從不提及這段歷史,而是講述了一個關于清朝皇帝在清東陵選址的傳說。
在清朝順治八年時,一對手拿弓箭,完工狩獵的狩獵隊伍,出現在了遵化境內的群山之中。而一馬當先,飛馳而來的則是14歲的少年天子愛新覺羅·福臨,即:清朝入關以后的第一代皇帝順治。
順治策馬馳騁來到昌瑞山腳下,他向北極目遠眺,群山蜿蜒起伏,林蔭繁茂,生氣盎然。轉身南望,群山之中環抱著一塊坦蕩肥沃的土地。東西各有一泓碧水,波光粼粼,緩緩流淌。世祖福臨凝神片刻,心中大悅,欣喜之言脫口而出:“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
說完,他便取出白玉扳指拋向遠方,并說:“扳指落處即為吉穴?!贝蟪紓冺樦庵笣L落的地方尋覓,在草叢中找到了那枚玉扳指。于是,眾大臣便將扳指掉落的地方做了記號,并牢牢記住了這個記號,以便皇帝逝世后,將龍體安置在這里。
傳說,在順治皇帝死后,康熙為先帝修建地宮之時,將風水大師被請來后,毫不猶豫地就指定了當年扳指掉落的地方。而事先,他對此一點都不知情。在順治皇帝駕崩后,眾人便在昌瑞山建了順治皇帝的陵寢,因為這里是順治皇帝親身試驗出的福地。此后,清朝所有皇帝的遺體,都被安置在了這個陵寢。
之后,清東陵便擁有了眾多皇室成員。
其中,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
清東陵的經營,跨越了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幾乎與清王朝相始終,葬有許多對清朝歷史有著重要影響的、聲名顯赫的人物,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不僅是研究清朝陵寢規制、喪葬制度、祭祀禮儀、建筑技術與工藝等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還是研究清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學、藝術的典型例證。
參考資料:
【《清東陵總體規劃》、《世界遺產名錄》、《五百年權力者的歸宿——明清皇家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