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許多農村庭院里會擺放大水缸?有什么講究用途以及寓意嗎?
69 2025-08-15
古代“風水術”首推“地理五訣”,就是“覓龍、察砂、觀水、點穴、立向”。所謂龍,就是指起伏的山脈。因山脈在形態上多方面與龍相似,故古代風水學將山脈比喻做龍。土是龍的肉、石是龍的骨、草木是龍的毛發,在傳統堪輿學中,將“龍脈”視作一種特殊的地理形態。
龍脈也有布局結構和分級,類似一棵大樹有根龍、干龍、支龍、葉龍。一般龍脈靈氣聚集之地(開花結果)被認為是龍穴,將祖墳埋于此處,家族興旺,若是帝王陵寢葬于此處,皇位便會千秋萬代國運昌隆。但若是祖墳被挖龍脈斷了,就意味著家族衰落國家敗亡。據說歷朝歷代都有自己的龍脈,像是清朝,可能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野史筆記民間故事甚至是小說影視劇傳的那叫個邪乎!最記憶猶新的當屬《鹿鼎記》中。韋小寶和天地會要挖的大清龍脈,便是在關外的“鹿鼎山”云云。
電影《鹿鼎記》 東郊皇陵
民間傳說,當年發現清朝龍脈的,還不是努爾哈赤他們,而是明朝最后一個皇帝崇禎。說一日皇帝的高人奏報,遼東方向紫氣滾滾,如百條神龍奔涌。崇禎帝咯噔一下,便安排全國風水大師前去破壞龍脈。
到了東北,尋得所謂龍脈,大師便找人直接挖了一條溝,橫著將龍首割斷。一口氣破壞了99條龍脈。最后看到看到一條離地三尺的“懸龍”,大師大意了,覺得懸龍不接地氣,成不了氣候,便回去復命了。但他那里想到,這是此條漏網的“懸龍”,成了大清王朝定鼎中原的龍脈。民間故事,聽聽就好,不足為信。
完顏阿骨打睿陵
但包括清朝在內的歷代統治者,確實對龍脈深信不疑。清朝歷代帝王都認為,龍脈所在的圣地,決不能讓漢人進入。像是明朝在位倒數第二皇帝明熹宗,由于女真人勢力壯收拾不了了,便在天啟二年(即公元 1622年),下旨真的將于北京西南大房山系九龍山附近的女真人當年建立的金國歷代帝王陵寑,全給毀了,其風水,斷其龍脈,泄女真人之“王氣”。尤其是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說是在看似龍頭的位置“砍”掉一塊高大的山石,又沿山脈在“咽喉”鑿了一個大洞,欲將女真人的祖“龍”變成死龍。但我覺得,明熹宗明顯有氣亂發,不看歷史,清和金都是女真人建立的這不假,但金朝的皇室是完顏氏!不是愛新覺羅氏!就跟你要清算張三,結果你把人家老王家祖墳給跑了一樣,你就算是要斷,也得斷努爾哈他們一家的,跟完顏阿骨打一脈有啥關系呢?再說,都幾百年過去了!
大清定鼎中原后,統治者迷信地認為,必須守住關內龍興之地也就是龍脈)但絕不是鹿鼎記里編的那地方)不被破壞,大清根基穩固。便專門發布禁令,不準漢人東北墾荒,并派重兵把守。直到清末,實在活不下去了,國家內憂外患,禁令才被解開,闖關東風起云涌。
也即是說古代科學不昌明,風水龍脈堪輿之學,帝王們一個比一個迷信 ,出于政治目的,都會采取挖祖墳斷龍脈的極端方式妄圖讓對手一敗涂地一蹶不振!
周陵
最早開此惡劣先河的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有人說,之所以當年因養馬有功被周天子封為附庸遠離中原的,西北邊陲不起眼的小國秦,之所以幾百年間秦暴霜露、斬荊棘,實力與日俱增,稱霸西戎、變法圖強、大國崛起、一統天下,就是靠著奪人龍脈奪得的江山!奪誰的???《過秦論》 交代的清楚:“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 振長策而御宇內,呑二周而亡諸侯?!鼻卣菑闹芴熳邮种腥〉玫木胖?,一舉結束了長達五百年的分裂局面!
這說得點懸,但咱有考古證據!就是在前些年,考古學解開了一個歷史的千古謎團!
原本位于咸陽市城北渭城區周陵鎮的“周陵”,一直被認為是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王之陵和周太公墓。接連出土了不少甲骨文字,考古意義十分重大。
秦始皇陵
目前探明了西周的周文王陵,外形為截錐體(即“覆斗狀”),平面基本為方形。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陵北100米處為周武王陵,外形基本為截錐體,方錐體略圓,底部周長285米,高12.3米。兩個陵丘保存基本完好,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條,平面均為梯形。還發現了6處建筑遺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
深受封神演義的影響,埋葬的都是武王伐紂封神榜中的真實歷史原型,離他們如此之近,更別說后世都知曉的昆侖山與西王母約會的周穆王、烽火戲諸侯褒姒一笑的周幽王他們了,這一帶肯定是西周王室歷代帝王長眠之地。換言之嗎,便是永鎮大周龍脈所在!考古學家都希望能有更多斬獲,探知那個聽萬民百世輕唱,人神共存的時代!萬萬沒想到,隨著考古的深入,結合文獻記載和調查勘探結果,越來越不對勁!明明是西周的陵寢卻意外出土了大量戰國晚期的殘磚塊、瓦片!上面的紋飾,繩紋、細繩紋、籃紋以及素面等,都指向曾對周王室俯首帖耳的秦國!
秦始皇
專家一下有點蒙,這一塊規模龐大的王陵好像又是戰國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周王陵。文獻確實也有證據說“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十五里也。”
陵園的布局分析,也符合秦墓規制。外加又相繼出土的青銅器其紋路等特征都指向,“大鼎脫手,砸斷脛骨,氣絕而亡的秦悼武王淫蕩或者秦惠文王羋月老公嬴駟時期。但很多權威性文獻可都說了這塊就是西周王室埋骨之地,怎么會冒出戰國后期的秦王墓嗎?
最大的可能便是,周朝從武王姬發伐紂建國滿打滿算挺立了八百多年,而周朝退出歷史舞臺,甭管周天子還沒有諸侯把他當回事,都是按照公元前256年滅亡時間來定的調,而這一年,東周正是被秦國所滅。
換言之,秦國越發強大,靠的就是不斷吞并蠶食周邊國家的領土!狼子野心的秦國,早就將其境內羸弱的周王室所管轄的土地和人民視為口中之肉!
金陵城
當時,百家爭鳴陰陽之術大為流行,周朝能立國幾百年,或許跟其帝王陵寢所在的龍脈有關,風水寶地,藏風納氣,才可護佑姬家王朝得以代代綿延!故而戰國時爭霸之戰中越來越自信的秦王。便按照陰陽風水家占墓穴討鴻運之說的影響,最終鳩占鵲巢,在不樹不封的西周諸王的陵寢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其實秦國老早就做準備了,當年流行起五行始終說,周為火德尚紅,秦國人就說我們是水德崇尚黑色,水滅火,“代火者必將水”
再奪了其墓穴,一來,宣誓奪周天子天下秦代之,二來侵占周天子的龍脈借用周朝鴻運來福澤贏姓子孫。這樣的假設可信度還是很高的!秦王代代都崇信這個,秦國滅六國,登基稱帝的秦始皇馬不停蹄所干的種種今人看起來很奇怪的舉動也可以印證這一點。
秦始皇為求長生,曾多次出巡!有同行方士告訴他金陵城東南的天印山龍脈地勢,氣勢非凡,必出王也!秦始皇一怒之下,便不惜動用人力截斷天印山,又煞費苦心,引淮河水貫穿城內以沖掉金陵的王氣。甚至把金陵改了個名字叫秣陵,“秣”是草料的意思,意即這里不該稱金陵,只能貶為牧馬場。
南京城
但好風水藏不住,據說當年蜀國丞相諸葛亮曾率軍順江而下,看到金陵古城,大加稱贊道“鐘山龍蟠,石頭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東晉有位大臣王導也曾說:“建康,古之金陵?!钡芷婀?,王氣旺盛的古城,歷史上確實有六個王朝定都于此卻都短命而亡,后世有好事者認為,歷代定都金陵的王朝都短命很可能跟秦始皇這次斷龍脈卸龍氣有關。
嬴政可不僅干了這一票。東巡路過丹陽時,又有術士占卜稱:境內云陽有“王氣”。丹陽會也要出王奪寡人江山,那不成!修筑古代高速公里馳道直接將經過丹陽原本比直的道挖的是彎彎曲曲,破其龍脈散盡“王氣”。不是丹陽“云陽”縣會出王嗎?直接將云中日出改為“曲阿”——彎彎曲曲的拐角之名。
曲阿荒陵
通過這樣的事例可以反推,秦始皇的祖先霸占西周王陵的方法以“竊 國”求奪取天下的說法,是很有可能的!但秦始皇一統天下,到底是不是感謝祖先這一出,總覺得是沒有根據的!像是后世隋煬帝得知親戚唐國公李淵這廝竟然也反了!氣急攻心,派人挖了李唐祖墳;明末崇禎皇帝恨李自成入骨,派人挖了李自成家的祖墳;清廷為滅太平天國挖洪秀全祖墳;袁世凱為當皇帝扒掉自己祖墳圍墻等,其實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王朝更迭的原因很多,哪里是所謂風水寶地上建了個王陵或者被奪了風水壞了龍脈所能決定的呢?最近的例子便是慈禧太后老佛爺,煞費苦心,龍脈上營造清西陵之定東陵,結果了,她埋進去沒幾年大清就亡了,牽強附會罷了!
喜馬拉雅《大力史》文字版,為防剽竊搬到今日頭條,歡迎留言點贊!
轉音頻、洗稿,剽竊者請自重,發現后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