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玉州篇:穿越千年古州的文化記憶

    147小編 116 2025-08-17

    在玉州,有那么一座橋,架在鬧市,橋上人來車往;有那么一口井,藏在窄巷,井里歲月無聲。若非此次“玉林文化地圖”采訪組專門的探尋,我們當中很多人已經模糊了它們的名字——云龍橋、紫泉;正是此次的探尋,它們所蘊含的重商重義、崇文尚武等文化記憶一點點被重新喚醒。

    虎豹無文,則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資丹漆,質代文也。在玉州,“文”與“質”歷經千年歷史演變,相輔相成。那靜靜流淌的南流江,那粗獷嘹亮的八音音律,那素雅古樸的明清建筑,那說不盡道不完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還有如今那些散落在民間的文化工作者、藝術愛好者們的群體畫像,他們展示的正是玉州積淀千年的文化內核,可以使我們直接感觸到的心靈歷史。

    文化既是城市的記憶,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源泉。優秀的文化傳統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在我們腳下的土地積淀下來,感染著我們的思想、情感、觀念、意緒,讓人自豪,催人奮進。在振興中華傳統文化呼聲高漲的今天,喚醒城市的文化記憶,提取先人的智慧,是我們從歷史走向未來的重要法寶?!坝窳治幕貓D”采訪組適時開啟的,便是這樣一個探尋文化之美的旅程。

    玉州區著名文化景觀、有500多年歷史的明清古建筑群——高山村。(航拍圖片)

    【追溯傳承中發展的玉州文化】

    “哇,我小時候經常在云龍橋附近玩,竟不知道這兒還有那么大一塊橋碑!”3月21日,玉林日報“玉林文化地圖”全媒體大型新聞采訪活動開啟首日,報道組成員“本地土著”禤繁就有了新發現。3天采訪時間里,報道組在玉州區的熱心學者和群眾的帶領和介紹下,追溯玉州文化的根源,重新認識了不一樣的玉州文化。

    熱鬧的騎樓街散發著玉州這座城市獨特文化底蘊。

    得益于玉林市大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近年來玉州區各地興建了一批新的基層基礎文化設施。

    古老的云龍橋,今天還發揮著作用,玉州區多元文化的印記一直在延續。

    位于玉州北面的高山村,更能反映玉州人知學務耕的傳統。

    多元包容的玉州文化

    一座有著自己獨特文化底蘊和精神氣質的城市,肯定是讓人難忘的城市。如何確定報道組3天里的采訪路線,通過采訪淋漓盡致地展現出玉州悠久的歷史文化與豐富的現代文化,玉州區文體局局長譚艷艷煞費苦心。她說:“玉州文化多元,受歷史上的移民遷徙、漢越融合、經濟發展、對外交往、自然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方言、習俗以及社會心理、人文性格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特點。帶著鮮明的南北文化融合的特征,既有傳統的土著文化,又有鮮明的中原文化?!?/p>

    位于玉州區大南路與沿江北路交會處的古石橋云龍橋,歷經明清兩代多次修繕,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云龍橋是古時南北陸路交通要道,燦爛的中原文化在此“靠岸”輸入玉林。

    “南橋古渡鯉魚游,這云龍橋可是玉林八景之一。”跟隨著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總編禤光銘的腳步,采訪組來到南北橫跨南流江接竹美路的云龍橋。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龍橋古渡”盛極一時的絢爛被歲月湮沒,已成引車賣漿者流的生存之所。然而,橋面青石被古時拉貨物的“雞公車”壓下的深深車轍,無聲地向探訪者訴說著“嶺南都會”的昔日榮光。

    禤光銘介紹,明清時期,云龍橋的上、下游停泊了許多玉林至廉州往返的船只,大量物資經過玉林源源不斷地輸往海疆,合浦、北海的海產品溯江而上,運至玉林集散。至南宋,玉林得到“嶺南都會”的美譽,光緒《鬱林州志·卷五》記載,“況鹽利所在,舟車之會,巨商富賈,于此聚居?!?/p>

    玉州文化的多元,從舊城區多樣化的建筑風格可見一斑。在玉州區大北路,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藝術精品玉林粵東會館,與修繕后的商業騎樓建筑隔路對望。

    禤光銘介紹說,明清時期,眾多廣東南海、順德商人來玉林經商,為了解決旅桂商人的商業利益、群體歸屬感等需要,具有“聯誼、祀神、合樂、義舉、公約”功能的會館應運而生。廣東商人在玉林的經商活動,促進了廣東文化與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且不說有著廣泛群眾基礎的粵劇,如今玉林的舞獅,就很有順德的特色。

    騎樓建筑是西方古典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的居住民俗文化相結合的一種建筑形式。沿街樓房底層的房子往里掏空兩米左右,在樓下形成一條寬敞的人行走廊。南方潮濕多雨、炎熱高溫,舊時,商鋪的老板往往會熱情地招呼路人到騎樓下躲雨、納涼。禤光銘說,這也體現了玉林人開放、通融的淳樸品格。

    在繼承中發展的文化發展觀

    由廣東梅州移居玉林的黃氏家族的第四代人黃炳粵不會想到,其200多年前建造的硃砂客家圍屋保存至今并煥發生機,成為當下廣西區內外游客游覽休閑之地。客家民系聚族而居,固守其語言、習俗,講求文化傳承的傳統,以新的形態流傳下來。

    近年來,玉州區以位于南江街道嶺塘村的硃砂垌客家圍屋為中心,建設規劃占地約200公頃的客家文化生態園,打造了一個宜居、宜產、宜游的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園區。

    游客在硃砂垌客家文化生態園不僅能欣賞到客家文化與玉州本土文化交融的精品。還能通過了解建筑的布局、形式,從中領略客家民系強調宗族團結和耕讀傳家的優良秉性。

    玉林氣候好、土地肥、少天災,是農耕生活的“風水寶地”。南宋地理書《方輿攬勝》記載,鬱林風俗淳古,民知孝悌,“力田務本,良才秀民,好學者多”。

    玉州區文化館原館長牟健認為,除了玉州南面的硃砂垌,位于玉州北面的高山村,更能反映玉州人知學務耕的傳統。

    3月22日上午,采訪組來到高山村時,村主任陳代勤正和玉州區有關領導及旅游行業相關負責人,商量加快推進高山村旅游項目建設。

    高山村重視教育,在廣西區內外極富盛名?!队窳值孛尽飞嫌小案呱轿娜溯叧觥钡挠涊d,自明代建村至清代,村中各姓氏都興辦私塾、蒙館、大館,形成相互競辦,你追我趕的局面。明清時,高山村出進士4名,有舉人16名、秀才238名。

    陳代勤告訴記者,高山村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大量詩詞歌賦、對聯、民間軼事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民間,存在老人的記憶里,隨著歲月的流逝,高山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迫在眉睫。高山村堅持“合理利用、傳承發展”,在推動旅游開發的同時,加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傳承好、發展好高山村寶貴的文化遺產。

    去年,結合旅游開發,高山村舉辦了多期國學培訓班,深受學生及家長的歡迎。陳代勤介紹說,在高山村明清古民居群的紹德祠,小朋友身著漢服,席地而坐,聽高山村的大學生村官講授高山村的歷史和傳統文化,學習傳統的拜師禮,齊讀高山村傳承百年的《朱子家訓》,感受傳統民俗文化和國學文化經典的魅力,感受高山村“耕讀傳家”和“勤有功,謙有益”的傳統,以及溫良恭儉讓的遺風。

    報道組在高山村高低錯落、縱橫有序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中行走,看到一些破敗的古居正在進行維修,街巷的道路也在進行修繕。道路兩旁還將掛上古香古色的宮廷燈。新的變化,將為文化積淀深厚的高山村注入新的神采。

    在繼承中發展,成為政府及民間振興玉州文化的普遍認識。

    源自秦漢時期宮廷和軍中的吹鼓樂的玉林八音,其曲調優美、嘹亮,演奏風格熱烈、歡快,各種慶典、紅白喜事以及舞龍、舞獅和地方戲曲、舞蹈中都少不了用玉林八音來伴奏,深受玉州群眾喜愛。

    今年56歲的州珮社區居民張耀東30歲開始接觸八音,“要是幾天不碰樂器,人就沒精神?!卑艘舻镊攘梢娨话?。然而,時下八音隊伍鮮有年輕人的身影亦是不爭的事實。

    近年來,在著名民間樂器演奏家、廣西八音傳承人龐偉元的八音隊里,出現了薩克斯風的身影。龐偉元認為,西洋樂器的融入,能吸引更多的人關注了解八音。龐偉元13歲學藝,15歲已上臺“夾扣肉”(出師),談起年輕時學習、傳授八音的經歷,已60多歲的龐偉元神采飛揚,聲音如嗩吶一般高昂,八音的音律已融入他的血液。

    2004年,出于對民間藝術保護的責任感,龐偉元著手籌備廣西八音的申遺工作,用了一年時間跑完7個縣(市、區)收集資料,摸清各地八音的源流、樂器種類、曲調、社會影響等。2011年,玉州區文化館成功申報“廣西八音”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所愛之事投入熱忱,為他人之需釋放才情,玉林人對于文藝和文化的態度,一代一代相傳。60年前,還是紙廠老板的城西街道玉豸村村民李恩階在村里的老藝人的呼吁下,出資建起村里的陂頭藝術團,傳承發揚桂南采茶戲。多年來,他率藝術團踏遍兩廣舞臺,聲名鵲起?,F在,已80多歲的李恩階對民間藝術的熱忱分毫未變,出錢出力催促村里的年輕人加入到藝術團里“唱春牛、唱采茶”,當年村里老藝人對他所講的話已深深印入他的腦海里,“恩階,你去組織年輕人唱春牛吧,你們現在不唱,以后就沒人唱了。”

    日益豐富的文化體系

    在高山村采訪時,村主任陳代勤告訴記者,小時候物質匱乏,村里的古戲臺是全村最熱鬧的地方。數百年來,高山村人在古戲臺演戲、演藝、舞獅,傳統文化代代傳承。如今,古戲臺已成壘土,村里新建的百姓大舞臺順利“接班”,又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每到節假日,村里人會聚在一起開展文體活動,在強身健體的同時,增進村民之間的感情。

    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人口遷移、拆舊造新,玉州昔日的古城墻早已不在,但是城市公共文化資源并沒有變得稀缺,城鄉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各路文藝高人活躍于鬧市鄉野,城鄉群眾文化活動蓬勃發展。

    “古詩文經典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成了我們的基因?!庇癯墙值牢骶蜕鐓^玉州詩詞學會西就分會的活動場所嶄新明亮,墻上貼著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摘要。由于西就社區地處城區,以及社區對詩詞文化的重視和呵護,玉州詩詞學會的成員們喜歡聚集在此交流。

    玉州詩詞學會會長吳伯才介紹道,玉州詩詞學會成立于1981年,是全國成立最早的縣級詩詞研究會,甚至比1987年成立的中華詩詞學會成立的時間還早。近年來,由于各級政府對詩詞文化的重視,學會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去年,新入會會員24名,是玉州詩詞學會有史以來吸納會員最多的一年。

    自2014年以來,玉州區大力開展創建“中華詩詞之鄉”、“中國楹聯文化區”工作,創建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并取得了豐碩成果。近日,中華詩詞學會將“中華詩詞之鄉”牌匾授予玉州區。

    此外,得益于玉林市大力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近兩年來玉州區各地通過多渠道籌集資金興建了一批新的基層基礎文體設施,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

    玉豸村新屋屯的村民朱軍以前的文化活動就是“看電視、打牌”。2015年9月,位于玉博公路玉豸村段的玉州區圖書館新館建成后,朱軍成了圖書館的“??汀保f:“還是看書好?!?/p>

    報道組來到玉州區圖書館看到,館內設有總服務臺、多功能報告廳、采編室、圖書借閱室、報刊借閱室、少兒借閱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本書庫、地方文獻室、玉州畫院、詩書畫展廳、藝術訓練廳等功能室。藏書量達到了32萬冊,僅去年開館之后4個月的借閱量就達到了近5萬冊。

    報道組3月21日下午來到南江街道江濱社區時,天空飄著毛毛細雨,社區嶄新的舞蹈室里,78歲的池惠華帶著“舞動玉藥”文藝隊在練舞,備戰數天后舉行的玉林市廣場舞比賽?!斑@個舞蹈室面積500平方米,比江濱社區原來的辦公地點還大?!背鼗萑A老人非常高興。

    “舞動玉藥”文藝隊成員都是玉藥集團退休的員工,和報道組此次接觸到的潘嶺村文藝隊、騰飛文藝隊等,玉州區大多數民間文藝團體一樣,她們的節目基本是自編自排,鮮活有趣,創作靈感來自生活,常常緊扣黨的方針政策開展創作,并積極參加玉州區舉辦的“平安玉州”文藝巡演等活動?!拔覀兲氖乾F代的舞蹈,歌唱的是新的生活。”池惠華老人笑著說。 (記者 王彥臻/文 陳東/圖)

    【堅守,讓文脈延續】

    “無論黃昏時的樹影有多長,它總是和根連在一起?!庇《裙糯娙隋壤嫱渔兜脑姡ぺぶ械莱隽宋幕恼嬷B。是的,文化的根在民間,民間文化匠人的堅守,讓古老的文化藝術得以在時間的長河中被永恒鐫刻。

    本報“玉林文化地圖”全媒體大型新聞采訪活動(玉州篇),報道組從玉州區千千萬萬民間藝術的守護者和傳承人中擷取其中幾人,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不計時間與成本的付出背后對于民間文化藝術的熱愛與守護,以此向所有民間文化藝術的守護者和傳承人致敬。

    守護玉林人的文化印記

    禤光銘,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總編,致力于玉林本土文化研究。

    “蒲塘飄色是桂東南傳統民間藝術花叢的一枝奇葩,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濃郁的地域色彩……”玉林市文化時空研究會副總編禤光銘正在撰寫《蒲塘飄色》一文。作為一位土生土長的玉林人,他對玉林文化有著極深的感情,退休后的他更忙碌了,也感覺人生更有價值了。

    節日民俗是他最為關注的玉林特色文化。他認為玉林過節的習俗特別與眾不同,在《玉林春節民俗》一文中,他從尾牙(農歷十二月十六)的牙祭日說起,將“灶美上天人發癲、一年不梭梭卅晚、大年初一發利是、正月初二迎姑爺、初十十六掛花燈”等習俗娓娓道來,成就一幅玉林人溫馨喜慶的過年畫卷。作為研究會雜志的副總編,他也肩負著編輯的重擔?!翱矗∵@是我們新一期的《文化時空》?!边@一本玉林文化雜志越來越厚重了,厚達300頁,精美的銅版紙印刷,內容既有對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帶一路等最新政策的宣傳,也有方言研究、氏族文化等對本土文化的研究,還有散文詩會、書畫彩墨、創意詩聯等文化交流。禤光銘和一群同樣熱愛玉林文化的老朋友一起用異乎尋常的熱忱和生命記錄著玉林文化的點點滴滴。

    用鏡頭記錄玉林的傳統文化!禤光銘的另一個身份是桂東南攝影學會會長。該學會自2014年成立以來,系列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幾乎馬不停蹄?!扒安痪眠€組織會員到興業縣蒲塘鎮開展民俗攝影采風活動呢?!倍P光銘隨即打開電腦,指著照片介紹說,被列為我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玉林“寒山誕”是玉林及周邊地區民間最重大的民俗節慶活動,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蒲塘二月初十飄色巡游。近兩年,他一直腳步不停,真武閣、客家古屋……這些玉林文化的特色代表是他追逐記錄的對象,在光與影的世界中體現文化的韻味,不僅留下了印記,更刻錄到他生命中。

    每一個音符都是生命力

    龐偉元,“廣西八音”傳承人,醉心于八音藝術的發掘和編譯,為廣西八音申遺作出巨大貢獻。

    鼓、鑼、鈸、笛、簫、弦、琴,奏出一曲曲或喜慶或歡樂或哀愁或悲切的“桂東南交響樂”,這就是玉林八音。“每一場演出都是一次傳播!”2011年,“廣西八音”正式由玉州區文化館申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西八音中,玉林八音流傳時間最久,演奏水平最高,保存曲目最多?!盁狒[喜慶啊!”玉林八音的傳承人龐偉元說。龐偉元13歲開始學習玉林八音,與玉林八音相伴了半生,如今更是全心投入其中,要將這一瑰寶繼續傳承和發揚下去。龐偉元介紹說,八音在演奏曲目、程序和樂器分工上都很有講究,在演奏前要根據服務的對象和演奏場合,選擇相應的曲目,按“龍頭”“虎腰”“鳳尾”這三個曲目程序進行演奏。

    八音之聲在年節喜慶、廟會壽誕,或是歌舞晚會中便會徐徐響起,不同的民俗活動、場合選用不同曲調。《大開門》《一枝花》《朝天子》《八仙賀壽》《虎落平陽》等曲譜流傳至今。

    采訪當天,龐偉元和他的同伴隨即演奏了一曲玉林八音《一枝花》,只聽得時而高亢激昂、喜氣洋洋;時而行云流水、平展舒緩;有時排山倒海、氣勢浩大;有時回歸自然、了然于胸……

    “玉林八音曲譜極為獨特,是八音中的集大成者?!饼媯ピ榻B,乾隆年間《南北九宮大成譜》流傳民間,玉林八音大部分曲調源自其中,但又汲取了玉林山歌、采茶調以及其他藝術品種的精華而成,非常珍貴。如今,玉林的八音隊已有近200支,遍布玉林各縣(市)區。

    除了玉林人耳熟能詳的曲譜,龐偉元和其他老藝人還不斷挖掘和編譯新的曲譜,甚至可以做到一天演奏不重復,音樂表現力十分豐富,讓玉林八音在新的時期有更強大的生命力,深受人民群眾所喜愛?!斑@正是民族音樂的根基所在?!饼媯ピf,玉林這一方沃土讓八音這種演奏形式得以生長繁盛,響徹玉州大地。

    在傳承與突破中前行

    蘇華東,州珮功夫第十三代傳人,在發揚傳統武術的同時大膽創新,將經典文化與武術結合,既能強身健體,又能教化育人。

    身體精壯、四肢敏捷有力;面容堅毅,雙眼精光四射;出拳迅猛、動作如行云流水……蘇華東整個人精氣神十足。作為州珮功夫第十三代傳人,蘇華東努力讓當年南少林僧人傳授的武功在玉林大地開花結果。

    “我每天都練武,和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少?!奔依锏娘垙d成了練武場,蘇華東每天茶余飯后的樂趣就是練上一套兩套拳法,興致來時甚至把十幾套拳都練上一遍才過癮。他特意拿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練拳的過程。為何要錄制下來?而且還是從頭到尾,難道是要上傳到網上去?“這也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泵鎸τ浾叩恼{侃,蘇華東解釋說,他會經常仔細觀看自己練拳的過程,注意每一個動作的細微變化,力度是否適合,動作是否流暢,變化間是否連貫……在他看來,這些小細節都是提高水平的關鍵所在。他就這么每天練著,思索著,傳播著。

    功夫之道在于變,這是蘇華東習武多年悟出的道理。2013年,蘇華東開始了一個大膽的新嘗試——將州珮功夫與傳統經典文化相結合。“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口中念著“三字經”,隨之緩緩出拳、踢腿,一句經文配合一個動作,整篇下來竟然就是一套擒拿格斗防身術?!白屩莴樄Ψ蚰芪哪芪洌 碧K華東說,鑒于來武館學習的多是孩子,他才萌生了這樣的想法,“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無論思想也好,功夫也罷,都能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而一邊強身健體,一邊朗誦古文也不失為二者最好的結合。”如今,玉林市玉州區古定小學、玉州小學、玉州英文學校等處的孩子都開始接受這樣新奇的文武教育。“孩子們真的聽話些了?!币晃话嘀魅胃锌卣f,小學階段的孩子大多活潑好動,讓他們習武無疑激發了極大的興趣,再將三字經和弟子規等經典教育融入其中,不知不覺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和三字經拳一句一個動作相比,弟子規拳則更復雜,一句中融合組合拳、摔跤、擒拿等動作,成為一套剛猛的空手搏擊拳。

    他還在不斷創新著,將更多拳法改編成動作簡單易學的新拳術,讓州珮功夫融入玉林大地,融入玉林人的血脈中。

    每一部作品都是生活的刻畫

    陳武鉅,被稱為“玉州趙本山”“農民編劇”,將生活小事創作成小品,引人崇德向善。

    陳武鉅很忙!

    “哎,我正急著準備節目參加玉林市第八屆三月三山歌會比賽呢?!痹谟裰輩^仁東鎮鵬垌村見到陳武鉅時,他口中念念有詞,皺眉思索著歌詞曲調,手中還不時揮舞著動作,作為喜洋洋文藝隊的領頭人,他特別認真而用心。努力讓每一個小品都有意義——這是陳武鉅的堅持。

    “一開始是趕鴨子上架?!标愇溻犘χf,家里祖祖輩輩都是農民,他則是以幫人拉貨為生。2003年,群眾文藝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各村紛紛成立了自己的文藝隊,但多以歌舞為主,沒有小品,村里找到他幫忙想辦法,沒想到后來竟然造就了“玉州趙本山”。

    “小品最核心的東西就是要以笑見效?!睘榇耍愇溻爮牡谰呖鋸?、動作夸張、表情夸張三方面入手,自編自導自演,多年來編導了幾十個農民喜聞樂見的小品。報道組采訪他時,陳武鉅翻出道具、戴上假發當場表演了自創的小品《二元理發》,他的表演動作夸張、表情到位,詼諧有趣,顯示出極高的表演水平和天分。

    今年的山歌會比賽,陳武鉅又有了新想法:“這一次我們將演出山歌小品?!彼嬖V記者,以往的小品多是以白話對話為主,于是他在寫劇本時萌生了用山歌來替代白話的想法。陳武鉅說,小品中的對話大多是生活化的口語,用山歌這種同樣通俗易懂的表現形式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一張皺巴巴的紅色稿紙上,這個名為《美麗家園》的劇本還頗有意思,“男(吃芭蕉上)唱道:千州萬州不比我玉林州,番桃黃皮又石榴;有事在此等班車,打扮瀟灑又時油?!保S手丟果皮)。女(撿果皮)唱道:你是誰家爛仔頭,亂丟垃圾在地頭,罰你掃地兩三日差得……”他告訴記者,他創作的小品靈感多來自于自己的生活和身邊的小事,他每天都在忙碌著,既忙于生計,也忙于把各種有啟發意義的小事或片段記錄下來,為創作小品積累素材。他拉貨的車上隨時備著紙筆,等活的空隙,他有時背臺詞,有時揣摩角色扮演的動作和表情,努力讓他創作的“玉林小品”為更多人喜愛和接受。(記者 禤繁/文 陳東/圖)

    【文化標簽】

    文化是我們的根,是我們的精神命脈。玉林日報“玉林文化地圖”全媒體大型新聞采訪活動,循著歷史文化、民間藝術等脈絡進行尋找、梳理和提煉,重拾玉州文化碎片,搜集、挖掘、整理歷史人文故事,引導全民認知本土文化,激發文化自強的內在動力,達到文化浸潤心靈、以魂塑魂的境界。

    騎樓街

    騎樓街,以玉州路與人民路交匯處為起點,向東、西、南三面輻射,延伸至人民路、五燈坡、西街口、解放路、大北路等路段,是繁榮的商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

    玉林的老騎樓多建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年久失修。為了保護和發展這一具有濃郁嶺南風情的騎樓建筑,自2004年始,玉林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巨資,全面啟動改造騎樓街的工程。改造后的騎樓街風格統一但又獨具特色。

    騎樓街中最別出心裁的應是一幅鋪在地面上的玉林地圖。這幅地圖位于騎樓街的中心位置,占地170平方米,用不同顏色的石材標注了玉林所轄7個縣(市、區)的區域位置,并且設有路標和指南針,內容嚴格按照地圖的制作規格和要求完成,為過往行人了解玉林的地理提供了方便,創意新穎,是騎樓街一個亮麗的風景點。

    高山村

    2007年5月31日,高山村被國家建設部、文物局批準獲得第三批“中國歷史名村”稱號、2013 年1 月獲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稱號、2014年10月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2009年5月4日,高山村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核定公布成為第六批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

    在4.5平方公里的村域里,自明朝萬歷年間辦起第一家私塾——“獨堆坡書房”起,隨后各個家族競相開辦啟學蒙館、大館、私塾等,到清末全村共有15間,被人們稱之為“進士村”。

    以耕讀傳家,以詩書繼世,在無形的文化熏陶下,高山村完好地保留了有500多年歷史的明清古建筑群落,成為玉州區著名的文化景觀。

    萬花樓舊址

    萬花樓建于700 多年前的南宋時期,是供奉文曲星君的地方。文曲星君,也就是古時候的文化、科舉之神。建成之后700多年的時間里,這座樓始終是玉州城里最高大氣派的建筑,默默地接受著一代代士子文人的供奉,是玉林文脈的標志。

    文革之后,當時的玉林縣在全國開風氣之先河,在1981 年成立了最早的縣級詩詞研究會,毅然打出了復興傳統文化的大旗。詩詞研究會出版的詩刊最早的名字,就叫《萬花樓》?!度f花樓》的出版,在那個年代無異于文化界的一聲春雷,驚醒了全國的詩詞愛好者們。

    玉州區圖書館

    位于玉州區城西開發區玉公公路玉豸村路段,占地15畝,該館樓高五層,1~4層共3000平方米,館內藏書5.8萬冊。于2015年9月11日正式開館、對外免費開放,成為集學習、娛樂、健身于一體的綜合文化大院。

    玉州區文化館

    位于玉州區內環南路231 號,占地面積1127.59㎡,建筑面積2634㎡,為國家一級館。

    仁厚鎮文化站

    位于仁厚鎮政府旁,建筑面積600 平方米,有健身路徑一個,內設有辦公室、電子閱覽室、多功能培訓室(未成年人校外活動中心)、圖書室、棋藝書畫室、音樂娛樂室和文物博覽室,全部免費對外開放。

    云龍橋

    被譽為玉林八景之一的“南橋古渡”,所指的就是騎樓街南端不遠的云龍橋。

    從元朝開始,這座橋就屹立在商旅如織的南流江上,期間多次被毀壞,都是在商人們的大力支持下得以修復。清朝嘉慶年間,云龍橋再次重修,玉林各界募捐白銀七千余兩,修復后的石橋平整堅固,串連起南流江兩岸,沿用至今,成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陂頭村藝術團

    因其踏遍兩廣,讓桂南采茶戲聲名鵲起,成為玉州區聞名的民間演出團體?,F年80多歲的李恩階是團隊發起人,老爺子曾經叱咤商海,手創辦起遠近聞名的鄉鎮造紙企業。他表示,能用半輩子的時間做文化,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廣西八音傳承人:龐偉元

    “廣西八音”于2011 年5 月由玉林市玉州區文化館申報成為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吹打)名錄。

    玉林八音是廣西八音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稱桂南八音、吹笛兒、吹六笛,是玉林地區唯一的吹打樂。這是一種特色鮮明的民間音樂,因其曲調優美、嘹亮,風格熱烈、歡快,具有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音樂界同仁為此給它取了個非常形象的雅號——“桂東南交響樂”,是一種在玉州區的社區和農村尋??梢姷拿耖g藝術形式。

    州珮功夫傳承人:蔣長全、蘇華東

    “州珮功夫”于2014年10月由玉林市玉州區文化館申報成為第五批廣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傳說是數百年前,由一位南少林僧人傳于居住在玉州城北的蘇昌垂一族,從此在玉州扎根生長,派生出武林莊、長勝居、義勇居、浩然居、愛國堂、明善堂、慶善堂等“一莊三居四堂”的武館格局。

    粵東會館

    位于騎樓街西邊的粵東會館,清朝初年所建。依托會館,來自廣東的商賈們與當地玉商充分交流融合,興辦義學、扶貧濟困,開創和諧共生的商業氛圍,攜手造就了繁盛的玉林。歷經二百多年,粵東會館留存至今,是玉林不可多得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藝術精品。如今,粵東會館成為大北小學的一部分,昔日噼啪的算盤聲,換成了瑯瑯的讀書聲。

    大成殿

    離粵東會館不遠,是玉林孔廟的主要建筑、古時候文人士子心目中的圣地,由當時的玉林官府聯合商人們共同興建。如今大成殿已經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安然坐落在古定小學的校園里。文化的藩籬早已被打破,再不是士林獨享的特權,如同一陣春雨潤物無聲,播灑在群眾的身邊。

    寒山誕

    寒山誕是玉林人的一個傳統節日。最初,這一民俗活動的核心是求雨。演變至今,這一活動十分熱鬧,背后承載了民眾祈求祖國繁榮昌盛、生活風調雨順、莊稼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近年,擁有歷史淵源的寒山崇拜及寒山誕活動,被我市文化部門列為玉林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寒山及其信仰崇拜活動已作為玉林一個獨特的文化元素,經千年沉淀已成為一個地域的文化符號。

    “紫泉”

    玉林八景之一的瑞泉井,位于云龍橋附近的一條小巷內。

    民間傳說這口水井,周圍有1 米高的磚墻圍住,井下壓著一條龍,一到天旱,這條龍就會呵呵喘氣流出紫色的口水來,故稱龍泉,或稱龍井。史書記載,這口井5次流出紫水,所以改名“紫泉”。有人認為,這是天下太平、科舉興盛的吉祥的征兆,所以又命名為“瑞泉”。當時在瑞泉井附近還有一所瑞泉書院,不少文人學子匯聚于此,文風甚盛。

    硃砂垌客家圍屋

    玉林市硃砂垌客家圍屋距今近270 年的歷史,占地面積18000平方米,是客家典型的九廳十八井建筑,也是目前廣西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圍屋。其建筑水平、歷史沉淀、文化內涵堪稱玉林古建筑之翹楚,是玉林本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形態和文化遺產。2004年,硃砂垌圍龍屋被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為保護和傳承客家傳統文化,當地部門已聯系企業進行保護開發,建設規劃占地約3000畝的客家文化生態園。

    “牛大叔”玉林牛巴

    “玉林牛巴”于2008年3月由玉林市玉州區文化館申報成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同”玉林月餅

    玉林月餅于2008年3月由玉林市玉州區文化館申報成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何老”玉林涼茶

    玉林涼茶于2008年3月由玉林市玉州區文化館申報成為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化標簽”的基礎材料由玉州區文化與體育局提供。在收集材料中,玉州區宣傳文化部門積極配合并給予許多很好的意見建議,還廣泛發動各級文化工作者、鄉土文化能人參與其中,特此感謝。)

    上一篇: 廣西玉林:一座出了一進士九舉人的古祠,如今它風釆依舊
    下一篇: 風水學核心:五行相關術語大全(知識普及)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