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賢朱熹的風水論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中國南宋時期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偽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后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 [1] 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閩學代表人物,被后世尊稱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人們心目中想象的儒家大師朱熹,其實純屬道教忠實信徒的那不被人知的一面。
那么,三十一歲之后呢,也就是接受了李侗的理學思想之后呢,朱子是否如有些想當然的妄人所為,與道教徹底決裂了呢?
非也非也,不但沒有決裂,而且“潛意識”里興趣更濃厚了,他晚年化名“崆峒道士鄒訴”來研究《周易參同契》,就是最好的證明,當然這些隱私只有他亦師亦友的學問家兼風水大師蔡元定最清楚,一般人是不太明白的,因為在一般人的小心眼里,就喜歡把朱子歸入程頤程顥那種趣味缺乏的儒家大師的行列,他們喜歡高視闊步,動輒天理人欲,唯有對祠堂孔廟里的冷豬肉情有獨鐘,總之就是一個與真實生活完全不沾邊的特殊或另類人群。
歸來應念塵中客,寄與玄芝手自封。
三十一歲之后的朱熹,也就是后來的朱子,把這種渴望成為神仙的沖動,因為面子,不得已掩藏起來,成為弗洛伊德所謂潛意識的那種暗流,在心底潛藏起來,偷偷研究,悄悄摸索,甚至掩藏出處好比他的先天學,比如他的好朋友陸九淵或前輩周敦頤說:
自無極而為太極。
朱子就直接:
無極而太極。
一兩字之差,成其錢鐘書先生《談藝錄》抨擊善于篡改以歪曲原意的錢謙益時所謂“詞氣迥異”了,劉仲宇先生所謂:
以無極釋太極,修去了《太極圖》原出《無極圖》的明顯痕跡。以無極釋太極,實際上是將道教的唯心主義思想,融會進了理學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順此以下,《太極圖》的各個環節,都成了朱熹哲學體系的環節。
對于修身成仙,或煉丹成道,朱熹朱子先生,是做賊一般偷偷摸摸靜靜悄悄的,但對于風水學說,朱熹先生卻不用藏藏掖掖了,他不但正大光明的用其核心學說即“氣論”來發揮,甚至關于皇帝葬儀的家事,擔任朝官不過九十三天的他,也要過問,那么,讓我們看看作為風水大師的朱熹先生的風采吧。
其實,宋代的許多理學大師如程頤程顥,包括朱子,都是吾國風水之道的發燒友。

比如程頤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他與其兄程顥共同開創了所謂“洛學”——河南洛陽人嘛,所以是洛學。
但程頤也非常相信風水,比如他在《葬說》中就以一種太上感應篇的風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地之美者,則其神則安,其子孫盛,若培壅其根而枝葉茂,理固然矣。地之惡者,則反是.........
你找的土地好了,葬下先人,你的先人的神靈就得到安樂,你的子孫就會繁盛壯大,否則,就相當不好了。
父子祖孫同氣,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亦其理也。
為什么葬地好子孫就好呢,因為:氣論。
在宋儒一干人等眼里,祖先與后代的終極存在,是氣,祖先之氣與后代之氣都是相同的來源,DNA成分趨同,于是:
彼安則此安,彼危則此危。
而朱熹呢?——要更勝一籌。
因為他不僅在理學思想上要集大成,在風水思想上亦然,后來居上嘛,何況,據錢鐘書先生說,朱子比一向手不釋卷要通六藝之文的韓愈韓夫子更加勤奮好學。
再說了,朱熹雖然在福建生活多年,但他祖籍卻是今天江西上饒人,那里可是楊筠松開創的江西風水派的大本營,朱熹從小耳熏目染,自然對風水有濃厚的興趣,民間傳說他為了尋找風水寶地為父母安葬,曾苦苦尋覓,而且在高端大氣上檔次的風水終極理論上,朱子也貢獻多多,比如他用理學來解釋陰宅風水理論,就不乏道理。
在宋代的氣論思想認為,萬事萬物都生于五行二氣,五行為金木水火土,二氣為陰氣陽氣,所謂的“鬼魂”也不例外,所以朱熹就接著這個茬發揮說:
鬼神只是氣,屈伸往來者,氣也。天地間無非氣,人之氣與天地之氣常相接。無間斷,人自不見。人心才動,必達于氣,便與這屈伸往來者相感通。如卜筮之類,皆是心自有此物,只說你心上事,才動必應也。
朱子這一大堆發揮,無非是想說:
人死了,但氣還在,只不過未必是原來的形體了,所以,風水學說之最大的背后的理論支撐,就是氣的存在,而氣在則感應在,所以風水學說不是荒唐無稽,而是言談有根,盡管玄之又玄,要眾妙之門了。
風水為什么存在?因為“乘生氣”而存在,所以要如郭璞所言“藏風聚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朱子的風水學說,主要是與其亦師亦友的風水大家蔡元定(蔡季通)切磋而來,關于二者的關系,有人說蔡元定是朱子的老師,也有人說錯了錯了,其實朱子才是蔡元定的老師,不管了,所以我用亦師亦友,兩面都兼顧了。

蔡元定有《發微論》一說,本身就是宋代著名的風水大家,他的事情我們另文來說,這里還說朱子。
朱子在風水史上最大的名頭,是關于孝宗皇陵的選址,這就是他有名的《孝宗山陵議狀》。
根據《宋史.朱熹傳》,孝宗崩了以后,當時的朝臣自以為有兩把刷子的,都來聒噪,天天都在那討論不休,各執己見而不可開交,比如日官荊大聲就認為:
我認為孝宗應該在思陵一代找吉穴下葬,反對我的,都是半罐水。
而按察使趙彥逾強烈表示不服,他說:
那地兒我去踏勘過了,土肉淺薄,下有水石,風水完全不歐克,萬萬不能把孝宗陛下萬萬年的龍體放到那個破地兒,會貽害萬年滴。
還有喚作孫逢吉的——也認為要重新選擇吉壤,“江山社稷啊,陛下三思.......”
剛剛進入“朝官”行列的朱子,也要爭奪屬于他那一份的“話語權”,好不容易才從在野而轉入在朝的他,新官上任,躊躇滿志,當仁不讓,迅速加入這所謂的皇陵之議的“混亂”當中,也渴望發出自己屬于時代的:
最強音!?。?/p>
在這篇流傳史冊的《山陵議狀》里,他強烈要求:
博訪名山,不宜偏信臺史,委之水泉沙礫之中。
看來,他與按察使趙彥逾同一陣線。
他要求選擇一個最為吉祥之處,方可使
壽皇遺體得安于內,而宗社生靈皆蒙福于外矣.......
有人高度評價朱子的這次擬議,認為他將“皇陵地址的選擇與國勢的盛衰聯系起來”,在我看來純屬老生常談,因為在講究天人合一要天人感應的古代士大夫心目中,屁大個事情也必然始終肯定絕無例外的,要把“皇陵地址的選擇與國勢的盛衰聯系起來”。
再說了,當時的南宋,偏安一隅,早衰得不行了,不想點辦法重振雄風怎么可以。一貫講究夷夏大防儒家之道的朱子,手中心頭的這份《孝宗山陵擬議》,基本上就等于南宋小朝廷這個嚴重陽痿患者的偉哥或神油,不謹慎從事然后考量之后服下,怎么可以?
這份《孝宗山陵議狀》,是好不容易混到朝廷希望成為“核心”的朱熹先生的第一個奏狀,他敢于發出“時代的最強音”,正如有人所謂他對自己的風水造詣還是相當自信的。
朱子選擇吉壤即所謂“形勝之地”的根據,有五大準則:
一為主勢之強弱;二為風水之聚散;三為水土之淺深;四為穴道之偏正;五為力量之全否。
老實說,朱子所說這五大準則,其實都是一些風水常識,算不得什么特別精辟,因為稍有一點常識的風水師尋龍點穴,都會依照這五大常識而行事,但最終能不能夠選到吉壤或風水寶地,那就是昆德拉所謂:
生活在別處了。
當然,朱子提出的這些大原則也是有個前提的,因為宋代以前歷代陵寢,一般都喜歡坐北朝南,而這次孝宗陵寢有論者選定的方位卻是“坐丙向壬之穴”——這就是坐南朝北了。
在朱子看來,你丫幾個給皇陵選擇坐南朝北也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深度考慮我所提出的這五大準則即:
主勢之強弱,風氣之聚散,水土之淺深,穴道之偏正與力量之全否。
還有,當時的宋朝皇室,選擇皇陵一般堅持五音姓利說,這派學說的“精髓”主要是所謂“五音相墓”。
比如宋代皇帝姓趙,在宮商角徵羽所謂五音中屬角聲,當在南偏東、北偏西的軸向定址為宜。比如《宋會要輯稿》中對宋真宗趙桓的記載:
按經書,壬、丙二方為吉地。
壬者北方水,丙者南方火也。
這就是上述坐南朝北的孝宗皇陵擬議的由來,或出處。
又趙彥衛《云麓漫鈔》也說:永安諸陵,皆東南地彎,西北地垂;東南有山,西北無山,角音所利如此.........
老實說,這個五音姓利說,站在易學易理的角度,我個人認為根據不大,所以這派學說從漢代王充到唐代呂才,都把它批評諷刺挖苦揶揄了個夠。
大賢朱熹,自然對這派學說也不太感冒,于是才會相機提出他的五大準則或原則。
他這五大準則,其實就是有人所謂宋代漸成氣候的形勢派理論。
所以,朱熹不但建議采納自己的理論,而且還建議在自己理論的大本營即江西、福建等地往朝廷輸送精通相地之術的專家,好為皇室擇地,這說明了他很受當時興起的形勢派與理氣派的影響,他要用行動來表示對他們的支持。
最后,我們還需要知道,關于后來金元明清的建都北京,朱熹的風水理論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滴,因為他曾專門分析過北京(當時金朝燕京)的山川形勢,一陣你們未必能懂——脫胎于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四靈說之后,大賢朱熹發出了這樣一句總結性的感嘆:
冀都是正天地中間,好個大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