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廣西南寧風水最好的地方
198 2025-08-29
這節課,聊一聊奇門遁甲的第一組參數:十天干與十二地支。
原始天干地支
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
這是《資治通鑒》開篇第一句。
看見這句了嗎?
這著雍攝提格,玄黓困敦是啥?
這就是最正宗的干支紀年法的表達。
原始十天干:閼逢(yān féng)、旃蒙(zhān méng)、柔兆、強圉(qiáng yǔ)、著雍(zhù yōng)、屠維(tú wéi)、上章、重光(chóng guāng)、玄黓(xuán yì)、昭陽。
后被簡化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原始十二地支:困頓、赤奮若、攝提格、單閼(chán yān)、執徐、大荒落、敦牂(dūn zāng)、協洽、涒灘(tūn tān)、作噩、閹茂、大淵獻。
后被簡化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所以著雍攝提格就是戊寅年,玄黓困敦就是壬子年。
那么從戊寅年到壬子年,之間是不是三十五年呢?驗證一下:
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
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
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
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
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
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
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
噫!古之人不余欺也。
所以,若想高逼格地測算八字,可以像司馬光一樣,用古法提交自己的八字,順便測一下算命大師的道行。
而這古法,就是攝提紀年(歲星紀年)。
歲星紀年
夜空中那些最亮的星,正好有一顆每十二次春夏秋冬就回到原位的胖大星——歲星(木星)。
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在五行學說誕生之前,原本的名字叫做:
辰星,太白(啟明,長庚),熒惑,歲星,鎮星。
太陽系十個主要天體,可能就是十天干的原型。
為啥如此命名?
水星離太陽最近,看上去總是在太陽兩邊擺動,離開太陽最遠不超過三十度。中國古代把一周天分為十二辰,每辰約三十度,故稱水星為辰星。
金星古名明星、大囂、太白。光色銀白,亮度特別強。除了太陽和月亮外,是天空看起來最亮的天體,最亮時比天狼星還要亮。金星于黎明見于東方叫啟明,黃昏見于西方叫長庚。
火星古名熒惑。以其紅光熒熒似火而得名?;鹦窃谔焐系倪\動,時而由西往東,時而由東往西,很迷惑人,故名熒惑。
木星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大約為十二年(11.862年),所以古人把木星在周天運行一圈的軌跡等分為十二份,一份就是一年,叫做十二星次。一次就是一歲(一年,一攝提)。因此這顆可以用來測量年歲的星,就叫做歲星。
土星古名鎮星。土星每約二十八年繞天一周,每年進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叫歲鎮一宿,好像輪流坐著二十八宿一樣,故名鎮星。(二十八宿的由來與月亮有關,月亮的恒星月周期約為二十七又三分之一天(27.32日),介于二十七與二十八之間,所以古代有二十七星宿,二十八星宿兩套體系,這個知識點日后再說。)
由歲星劃分出的十二星次,就是中國人自己的十二星座。
十二星次
由于歲星(木星)的公轉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方向,所以從地球上觀察,會觀測到歲星在天球上也是自西向東逆時針旋轉,每隔十二年,都會轉到夜空中的同一位置。
因此,古人以赤道平面和北天極建立坐標系,以赤道經度將周天劃分為十二等份,歲星在行經一個等份時,就是一年,叫做星次。運行一圈走完十二個星次,逆時針排列依次為:
星紀 (xīng jì)
玄枵 (xuán xiāo)
娵訾 (jū zī)
降婁 (jiàng lóu)
大梁 (dà liáng)
實沈 (shí shěn)
鶉首 (chún shǒu)
鶉火 (chún huǒ)
鶉尾 (chún wěi)
壽星 (shòu xīng)
大火 (dà huǒ)
析木 (xī mù)
所以,真要論星座,咱就論中國人自己的星座。什么獅子白羊金牛雙魚的,擱這開養殖場呢?能不能有點文化底蘊?東方詩意?華夏道統?
然而,十二星次的名字固然取得好,但是歲星這家伙運行起來可并不是毛驢拉磨,時而正著走,時而倒著走,本來明天是周末,抬頭一看這歲星沒病又倒著走了兩步,那明天又成周一啦?這可要血命了!
所以,聰明的古代中國人為了不讓打工人白加班,靈機一動,假設天上有個看不見但是非??孔V的星,名叫太歲星,它的運行周期是標準的十二年,運行方向與歲星相反,是順時針旋轉,所有擁有了這顆隱形的太歲,就仿佛給天空裝了個一年走一格,十二年走一圈的巨大鐘表。從此人們只要按順序數格子,就知道今夕是何年了。
注:從太陽系的北天極向下俯瞰,太陽系的行星都是逆時針環繞太陽運行,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都是逆時針,所以從地球上看其他行星,也是在逆時針運行。
自傳公轉相對時空位置簡化模型
如圖,兩個都是逆時針公轉的天體,在甲乙兩個時刻,對于小天體上的A點來說,大天體在甲時位于西方,乙時位于東方。
由于地球的運行軌道是橢圓形,所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存在近日點和遠日點,根據天文運行規律,天體在橢圓軌道上掃過相同的面積,所用時間相同。
因此,在同樣的時間段內,地球在近日點劃過的距離顯然大于遠日點劃過的距離,所以地球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快,遠日點公轉速度慢,對于北半球來說,地球行經近日點附近為寒冷的冬季,行經遠日點附近為炎熱的夏季,因此冬季較短,萬物迅速熬過嚴冬,夏季較長,萬物獲得更多能量,茁壯生長。同時,由于在近日點太陽輻射較強,遠日點太陽輻射較弱,這為寒冷的冬季補充熱能,為炎熱的夏季減少酷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由橢圓軌道導致地球公轉的速度是不斷變化的,因此當地球處于近日點附近,公轉速度變快時,從地球觀測,就會感覺比地球公轉速度慢的行星正在逆行,好比一輛汽車突然加速,看旁邊原速行使的汽車就像在倒車。
因此,從地球觀測歲星的運行,就會出現順行(木星自西向東,逆時針運行)和逆行(地球快于木星時,木星自東向西,順時針倒退)兩種狀態。
于是,只需要把天空分成十二份,讓這個看不見的太歲去勻速轉圈,走過一份就是三十度,叫做一辰,一辰就是一年,還記得水星為什么叫辰星嗎?
《續文獻通考·郊社考 卷一百九》:“太歲者,十二辰之神。木星一歲行一次,歷十二辰而一周天,若步然也。自子至巳為陽,自午至亥為陰,所謂太歲十二神也。
這是對太歲的另一種描述:太歲并不是一個人跑圈,而是十二個太歲輪值,輪到誰誰就出來微笑露出八顆牙,你好,請問要辦什么業務?
后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配出了六十甲子,就成了六十個太歲,每位太歲工作一年,休息五十九年,嘖嘖,還是體制內好啊!
六十個輪值太歲,今年輪到的是甲辰同學,其余五十九個帶薪調休。
甲辰太歲李誠大將軍,屬龍、牛、兔、狗,以及名字含李、誠的犯太歲。
那么這十二辰怎么表示?就是原始十二地支:
華夏先民認為時空一體,十二辰既是時間,也是方位。
那么,為啥十二辰從困頓開始,十二星次從星紀打頭呢?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知識點,斗建。
斗建(月建)
華夏古人通過長期觀測發現,夜空中所有的星都在繞著某個中點做周天旋轉,這個所有星辰環繞的中點,叫做北天極。
由于地球自轉,從地球的視角來看,仿佛是星空在旋轉。
恒星雖然叫恒星,實則也在按照各自的軌道運轉,只不過其運轉周期特別漫長,而且其相對位置變化的也很緩慢,從渺小而短暫的人類看來,把恒星們當作靜止的背景板看待,也沒毛病。
恒星們雖然約等于靜止,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人類站在地球上會看到滿天繁星每天都要繞著北天極轉一圈,滿天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會每年轉一圈再回到原位。
于是這就讓北斗七星產生了兩種動態變化(在北半球觀測):
1,每天繞著北天極逆時針旋轉一圈(地球自轉的結果)。
2,每年在天空中的位置繞北天極逆時針轉動一圈,導致斗柄的指向逆時針轉動了一圈(地球公轉的結果)。
于是,古人根據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就可以判斷季節。
北斗七星加上左輔右弼一共九星,就是奇門遁甲中的九個天時參數。
于北半球面北站立仰天觀測,北斗七星逆時針旋轉。
北斗七星在十二個月中斗柄指向的變化。
在北半球面朝北觀測時,斗柄的方向變化。
在北半球面朝南觀測時,斗柄的變化。
十二月建與二十四節氣對應關系
如上圖,十二地支在歲星紀年體系中表示十二個年份,是按照虛擬太歲的運行軌跡順時針排列,而在斗建(月建)體系中,十二地支表示一年中的十二個月,按照北斗七星的實際運行軌跡逆時針排列。可以表示為子月,丑月……或用古法表示為困頓月,赤奮若月……
二十節氣的分布是按照太陽黃經度數,以春分為零度,自西向東逆時針分為360度,每十五度對應一個節氣,將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因此從立春到立夏之間,北斗七星的斗柄大致指向東方,斗柄指東,天下皆春,夏、秋、冬以此類推。于是,古人就可以根據斗柄的實際指向來令歷法的確定符合天地運行的規律,使得農作物按照大自然實際的冷熱干濕規律來順勢生長。
因此十二月建與二十四節氣密不可分,若是二者脫離,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面:
夏朝的夏歷以寅月(將立春作為一年的開始)為正月,即“正月建寅”,商朝的商歷以丑月(農歷十二月)為正月,即“正月建丑”,周朝的周歷以子月(農歷十一月)為正月,即“正月建子”,史稱“三建”,秦朝至西漢中葉,以亥月為正月,農歷十月初一就是新年,人民群眾的生活充滿了懵逼,每個朝代都要彰顯自己的先進性,不顧自然規律強行把正月往前推,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克己復禮恢復夏歷正統,同時正月建寅完全符合農時,便于百姓使用,沿用至今。
以太陽為參照物產生的黃經度數。
中國古代天文的核心:赤道觀測系統
若將二十四節氣放入中國古代天文的赤道觀測系統之中,會發現一個宏大、整體、合乎天道的天文模型。
而西方古代天文的核心是黃道觀測系統,其本質是只看黃道帶上出沒的天體,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首先由于地球自轉的本質其實是陀螺運動(地球的地軸在輕微晃動,每26000年一個周期),因此地球赤道與黃道之間的夾角實際是不斷變化的(每40000年變化0.5度),這就導致該系統無法按照天體實際的變化而做出相對應的準確描述。
例如,按黃道系統劃分的白羊座時段,太陽實際上已經進入雙魚座。這個差異在占星學上被稱為熱帶黃道和恒星黃道之分,但天文觀察中,黃道十二宮與星座的不同步性是系統的一大局限。
由于黃道的變化,黃金圣斗士都不知道該怎么調休了。
黃道不準?教皇準時給俺們發工資就行!
地球在自轉中,地軸不斷晃動。
黃道帶即將地球的公轉軌道投射于天球之上,形成一個16度左右的圓環。
其次,黃道系統投影出的軌道帶是一個理想化的圓形軌道帶,對其等分以觀測出現于該投影范圍內天體的運行情況,超出該區域的一律不考慮。
顯然,這并不符合地球公轉的實際情況,也忽略了眾多天體對地球的影響。這種不靠譜的觀測導致的最大后果就是無法準確描述季節變化,只能粗略地區分四季。
而在中國古代天文的赤道系統中,以赤道面作為基準面,以赤道面與地軸的交點(暫稱赤地交點)為原點建立一個宇宙天球,宇宙天球上任意天體都可以用赤經(該天體所在的天球經線與本初子午線的夾角)、赤緯(該天體與赤地交點連線后與赤道平面形成的夾角)來表示其空間位置。
中國古代赤道系統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大道至簡,順勢而為,以靜觀動。在這套系統中,至高無上的北天極是宇宙萬物的主心骨,是恒定不動的。地球的地軸永遠指向北極點,基于地軸建立赤道面,對于北極點來說也是恒定的。將地球赤道投影到天球上,得到的就是天球赤道,因此,這個天球赤道必然是恒定的。
古人以北天極為中心構建出雄奇瑰麗的天國世界,日后精講。
雖然地球的地軸像陀螺一樣擺動,但是宇宙天球的北天極實際是地軸延長線與宇宙天球的交點,地軸指向哪里,它就相交在哪里,所以不論怎么擺,赤道系統內所有天體實際都是通過地球來定位的,贊啊!要想觀察別人,就得把自己定住,太偉大了!
觀察宇宙時,我們就是宇宙的中心。
有了一個準確的觀測系統,才能精準按照實際天候細分季節,因此二十四節氣只能產生于中國。
在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氣十五天,分為上、中、下三節,稱為初氣、中氣、末氣。也稱上、中、下三元。
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為中氣。
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為十二節。
其中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合稱八節。
在1645年之前,古人使用的二十四節氣與現代二十四節氣有所區別:
漢武帝頒布的《太初歷》中二十四節氣的確立采用的是土圭測日影(平均時間法)法:在黃河流域測定日影最長、白晝最短(日短至)這天作為冬至日,以冬至日為“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均分24等份,每“節氣”之間的時間相等,每個節氣間隔時間15天?!巴凉鐪y日影法”劃分的節氣,把冬至列為“二十四節氣”首位,始于冬至,終于大雪。
如圖,夏至影子最長,冬至影子最短,自冬至到夏至,影長從圓心向外排列,自夏至到冬至,影長從外向圓心排列。將影長軌跡點連接后就是神奇的太極圖。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1645年起沿用至今,這涉及明末清初著名的中西歷法之爭,日后單獨詳解)訂立的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西方的黃道觀測系統)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1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排序上仍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也就是視太陽從黃經0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在赤道上),每當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黃道圓周360度,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劃分的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
前文可知,漢武帝時期恢復夏歷正統,廢除了誤差較大的《顓頊歷》,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布了劃時代的《太初歷》,該歷法主要包括:
以回歸年為一年,以望朔月為一月,一年等于365.2502日,一月等于29.53086日。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將干支歷中的二十四節氣用于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
西漢時期,歲星紀年,干支紀年仍處于混用狀態。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朝廷下令在全國推行干支紀年。從此干支紀年固定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
那么,關于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節氣在奇門遁甲的運用,后面的課程繼續詳解。
下節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