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故宮最全文字講解,輕松玩轉紫禁城

    147小編 100 2025-08-30

    2022年8月27日陪母親去了一趟故宮,這是我第四次去故宮游玩,附上一些講解。

    故宮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北1km,景山南門對面。故宮外圍是一條護城河,河內是周長3km、高近10米的城墻,城墻四面都有門,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城墻四角還聳立著4座角樓,造型別致,玲瓏剔透。

    故宮大體可分為兩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北為生活區,即內廷。其所有建筑排列在中軸線上,東西對稱。在居住區以北還有一個小巧別致的御花園,是皇室人員游玩之所。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有綜合性展覽,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是中國文物收藏最豐富的博物館。

    現在是疫情期間,故宮至少提前一天預定。

    預定的渠道

    美團預定大眾點評故宮博物院公眾號預定

    值得注意的是,故宮的門票是成人60元一位,不包括珍寶館和鐘表館,這兩個館需要另外收費,10元一個館,推薦珍寶館,里面有鎮館之寶—明清皇后鳳冠。

    故宮如何進?

    從2011年7月2日開始,故宮只能自南向北單參觀,午門(南門)只作為參觀入口,神武門(北門)和東華門(東門)只作為參觀出口

    為什么呢?一來游客太多要保證安全,二來午門以前只有皇上能走,是故宮正經八百的正門!

    故宮平面圖

    路線

    進入故宮,首先是外朝區域。

    外朝由中路三大殿、東路文華殿和西武英殿3個官區所形成的3條軸線,中路為主,東、西兩路為輔弼。國家大事、慶典朝賀至君臣公務都在此進行。

    三大殿:

    三大殿是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或者舉行盛典時用的宮殿。

    太和殿是三大殿中最大的宮殿,中和殿最小。

    三大殿是中國明清宮殿建筑,體現了中國宮殿建筑的以下特點: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為主體,取左右對稱的方式排列諸殿堂、樓閣、臺榭等建筑,殿堂建筑以木構架支撐,都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墻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上蓋金黃色琉璃瓦屋頂。

    太和殿: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中國現存規格最高的宮殿,被稱為“東方三大殿”之首。

    殿內裝飾十分豪華,金磚鋪地,擺放著金漆云龍紋寶座,鑲嵌了成千上萬條金龍紋,精美異常。

    殿前還設有日晷、銅龜、銅鶴等,并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同時,這里也是紫禁城的重心所在,用來舉行各種盛大典禮,如皇帝登基、皇帝大婚、冊立皇后等。

    中和殿:

    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并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中和殿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中和殿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清代每七年纂修一次皇家家譜。纂修工作完畢后就會在中和殿上舉行儀式,送呈皇帝審閱。有時候皇帝也會在這里召見官員或賜食。

    保和殿:

    保和殿于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朝大典前皇帝常常在此更衣,冊立皇后、皇太子時,皇帝在此殿受賀。

    清朝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賜宴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場面十分壯觀。賜額駙之父、有官職家屬宴及每科殿試等均于保和殿舉行。每歲終,宗人府、吏部在保和殿填寫宗室滿、蒙、漢軍以及各省漢職外藩世職黃冊。

    清朝順治三年(1646年)至順治十三年(1656年),順治帝福臨曾居住保和殿,時稱“位育宮”,大婚亦在此舉行。

    康熙自即位至八年(1669年)亦居保和殿,時稱“清寧宮”。二帝居保和殿時,皆以暫居而改稱殿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試地點由太和殿移到保和殿。殿試是封建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由皇帝親自命題,指定大臣問卷,皇帝還要親自閱看前十名的卷子??既〉谝幻臑?/span>狀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稱探花,高中者均被賜予進士及第并委以高官。這樣的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參加者一般須經過鄉試、會試考中貢士方能得到參加殿試的資格。殿試的儀式十分隆重,舉行時間有過幾次變動,清初曾規定在四月初,后改在五月初。乾隆十年(1745年)曾改在四月二十六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舉行,以后遂成定制。

    當日,捧題官及內閣官由內閣經中左門至保和殿,將皇帝欽命之題陳于殿內東旁黃案上。新貢士由鴻臚寺官引導至丹陛兩旁排列,按會試中所種名次,單數者列東,雙數者列西?;实塾?,作樂鳴鞭,眾貢士和王公大臣皆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禮。禮畢,皇帝回宮,禮部官員散題,貢士跪受,然后入殿,在殿內兩旁試桌答卷。殿試日給二餐,早餐,每人饅頭四個、湯一碗;午餐,每人餅四張、梨二個、茶一巡。

    試卷所采用白宣紙,每份考卷的第一頁,填寫應試者的姓名、年齡、籍貫及三代履歷。考畢交卷之后,首頁由彌封官折疊成筒,密封后加蓋關防。其余卷面、卷背及騎縫之處,則加蓋禮部之章??季碛苫实廴蚊陌嗣x卷官評閱。讀卷大臣認為答得好的卷子,就在上面畫一個圈,最佳試卷就畫八個圈。試卷以畫圈多少排名次,然后將前十名進呈皇帝,由皇帝欽定名次。

    進士甲第的選定也并非全都出于真才實學。有時是憑皇帝的一時高興。

    如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殿試,吳情中了狀元,因“吳”與“無”同音,嘉靖帝便說,“無情”豈宜得第一。當天夜間,嘉靖聽到雷聲轟鳴,不假思索,決定讓秦鳴雷做狀元。這真是會寫文章不如有個好名字。 再如光緒二十九年殿試,名列前十名的有個叫王壽彭的,讀卷官對壽彭兩字大加贊賞,傳說中的彭祖活了七、八百歲,為了博得西太后的歡心,并且慶祝她十月初十的壽辰,于是認為“壽彭”兩字富有吉祥喜慶之意,因此主考官破例把王壽彭提拔為狀元。

    五月二十五日,公布考試結果。新科進士們由午門進入太和殿廣場向皇帝行禮,爾后,出宮。這時,順天府尹已為狀元準備好了傘蓋儀仗,府尹給狀元披上紅帶,戴上大紅花,并向狀元、榜眼、探花各敬酒一杯,扶狀元上馬,送狀元回府第。第二天,禮部設宴款待新科進士們,稱為“恩榮宴”或“鹿鳴宴”。

    我國最后一次殿試是光緒三十年(1904年),共取過進士150人。從此以后,在中國推行了一千余年的封建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了。

    武英殿:

    武英殿位于外朝熙和門以西,建于明初,為帝王齋居和召見大臣的地方。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在武英殿舉行了即位儀式。清兵入關之初,多爾袞也曾在這里辦公。其后,武英殿成為清廷政務活動的重要場所。如今這里稱為展覽書畫的場所,各種珍貴名畫再次輪番展出,其中最轟動的是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展覽。

    遺憾的是,到的時候已經閉館。

    文華殿:

    文華殿始建于明初,位于外朝協和門以東,與武英殿東西遙對。因其位于紫禁城東部,并曾一度作為“太子視事之所”,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太子使用的宮殿屋頂覆綠色琉璃瓦。

    文華殿初為皇帝常御之便殿,明天順、成化兩朝,太子踐祚之前,先攝事于文華殿后因眾太子大都年幼,不能參與。如今這里被改為陶瓷館,展出各種造型精美的瓷器制品。

    后宮

    宮寢生活區主要包括紫禁城的后寢稱內廷)部分,即皇帝和他的后妃們日居住的地方,還有一些內廷便殿,如養宮寢生活區主要包括紫禁城的后寢稱內廷)部分,即皇帝和他的后妃們日居住的地方,還有一些內廷便殿,如養心殿區、齋宮區。

    后三宮:

    乾清宮始建于明永樂年,曾數次遭焚和重建,現存建筑為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扒濉睘榍烨逭狻G鍖m建筑規模為內廷之首,自明至清康熙時期,這里都是皇帝居住的正殿。明代皇帝駕崩后亦在此停欞,以示“壽終正寢”。

    據記載,明代乾清宮有暖閣9間,宮內共置床27張,連近侍也不清楚皇帝究竟在哪張床睡覺。但皇帝們仍然無法做到高枕無憂。嘉靖年間的“壬寅宮變萬歷年間的“紅丸案”和“移宮案”均發生在乾清宮。

    清雍正以后,皇帝寢宮移至養心殿,乾清宮成為君王理政和舉行節慶大典的重要宮殿之一,清康熙、乾隆兩朝曾在乾清宮舉行千叟宴。一些日常辦事機構,包括皇子讀書的上書房,也都遷入乾清宮周圍的廡房,乾清宮的使用功能大大加強。

    坤寧宮是內廷后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時期屢次重建、重修?!袄帯睘槔さ貙幎ㄖ?。宮殿面闊連廊9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后的正宮。第一位住進坤寧宮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徐氏。其后,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寧宮為寢殿,李自成攻入北京時,明朝最后一位皇后在此自縊而亡。

    清代,坤寧宮雖仍稱正宮但皇后日常不住在這里,只是作為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帝以及遜帝溥儀大婚時均先在此居住二日,再遷居乾清宮或養心殿。

    坤寧宮在清代的另一主要功用是作為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殿內按滿族在東北時的習俗改建成了“口袋房,萬字炕,煙筒座在地面上”的形式。每天這里都要宰殺烹煮兩口毛色純黑的豬祭神,還會分派給王公大臣和宮廷侍衛們吃。

    交泰殿是內廷后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與坤寧宮之間,約為明嘉靖年間建,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當年重建。“交泰”取自《易經》中“天地交泰”,意為乾坤、陰陽、上下相交,萬物通暢而得以生養。

    交泰殿與中和殿略同,體積是后三宮中最小的一個。紫禁城從太和門到乾清宮,一直是以龍作裝飾,交泰殿才開始出現龍飛鳳舞的圖案。殿內懸掛著清康熙帝題寫的“無為”匾,東西兩間設巨大的銅壺滴漏和機械自鳴鐘宮內時刻即以此為準。

    清乾隆年以后, 象征皇權的二十五方寶璽平日貯藏在殿內。正月擇吉日舉行開寶儀式,標志一年的政務開始,歲末則有封寶儀式。明代宦官專權,清順治帝為了吸取前朝教訓和嚴戒太監不得干預朝政,曾將“內宮不許干預政事”的鐵牌樹立在交泰殿中。

    東六宮

    東六宮在故宮中軸線東側的東一長街,是一組由六個相同形式的院落組成的建筑。六宮分別為:景仁宮、承乾宮、鐘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寧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后修繕。

    景仁宮明代為嬪妃居所。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康熙帝生于此宮??滴跛氖?1703年),和碩裕親王福全喪,康熙帝為悼念其兄,再次于此宮暫居。其后此宮一直作為后妃居所,乾隆帝生母孝圣憲皇后、咸豐帝婉貴妃、光緒帝珍妃均曾在此居住。

    承乾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承乾”一名,意思是在承乾宮居住的妃子,一定要順承皇帝,不能于皇帝不敬。

    此宮在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順治帝孝獻皇后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后、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云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鐘粹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鐘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鐘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后殿曰圣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后復稱鐘粹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于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后于道光十一年(1831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多次修葺。清晚期于宮門內添加垂花門、游廊等。

    鐘粹宮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后妃居所。清咸豐皇帝奕詝幼年在此居住時,道光皇貴妃,即恭親王奕訢之母亦居此宮,代為撫育奕詝。咸豐帝孝貞顯皇后(即東太后慈安)自入宮即在鐘粹宮居住,直至光緒七年(1881年)去世。光緒大婚后,隆?;屎笠苍诖司幼?。末代皇帝溥儀入宮后也曾在此宮住過。

    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玉器類文物的展示。

    鐘粹同鐘萃,古代是匯集精華、精粹的意思。

    景陽宮,位于鐘粹宮之東、永和宮之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朝舊稱,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后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后改作收貯圖書之所。

    后院正殿名為“御書房”,面闊5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次、梢間為檻墻、檻窗,檐下施以斗栱,飾龍和璽彩畫。清乾隆年因藏宋高宗所書《毛詩》及馬和之所繪《詩經圖》卷于此,乾隆御題額曰“學詩堂”。東西六宮年節張掛的《宮訓圖》原收藏于此。東西各有配殿3間,明間開門,黃琉璃瓦硬山式頂,檐下飾以旋子彩畫,西南角有井亭1座。此宮保持明初始建時格局。

    常年在此進行故宮藏琺瑯器文物的展示。

    永和宮,位于承乾宮之東、景陽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后,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后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后為瑾妃居所。

    延禧宮,人們可以見到一座不倫不類的“西洋爛尾樓”,這就是俗稱“水晶宮”的延禧宮了。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于東二長街東側。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延禧宮起火,燒毀正殿、后殿及東西配殿等建筑共25間,僅余宮門。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提議復建,但未能實現。

    宣統元年(1909年)端康太妃(光緒帝的瑾妃)主持在延禧宮原址興工修建一座3層西洋式建筑--水殿。當時隊這座西洋宮殿的設想是:水殿的墻壁隔著兩層玻璃,玻璃夾層里注水養魚,在建筑外面也注水養魚,環以假山相饒。主樓每層9間,底層四面當中各開一門,四周環以圍廊。水殿的四角各接3層六角亭1座,底層各開兩門,分別與主樓和回廊相通。據《清宮詞》、《清稗史》記載,水殿以銅作棟,玻璃為墻,墻之夾層中置水蓄魚,底層地板亦為玻璃制成,池中游魚一一可數,荷藻參差,青翠如畫。當時端康太妃像借助修筑此水殿而虎炳千秋,甚至還拉著隆裕太后題匾額曰「靈沼軒」,“可惜”呀,水殿還沒有修筑好,清王朝就覆滅了,所以,就留下了這座皇宮中的西洋爛尾樓。俗稱「水晶宮」。

    西六宮

    位于中軸線左側,與東六宮對應。清朝在雍正朝以后的歷代皇后,皆不再以坤寧宮為寢宮,而是在東六宮或西六宮選定一坐空宮為寢宮。晚清時期西六宮的格局改動較大,不再與東六宮對應。

    包括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

    永壽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毓德宮,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又更名為永壽宮。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皇帝曾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清代順治帝恪妃,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孝圣憲皇太后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并詣永壽宮問安。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于永壽宮。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于永壽宮。光緒以后,此宮前后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F辟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后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壽辰時移居儲秀宮,曾在此接受朝賀。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所居。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壽昌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曰儲秀宮。清代曾多次修葺,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祝慈禧五十壽辰,耗費白銀63萬兩進行大規模整修,現存建筑為光緒十年重修后的形制。

    儲秀宮原為二進院,清晚期拆除了儲秀門及圍墻,并將翊坤宮后殿改為穿堂殿,稱體和殿,連通儲秀宮與翊坤宮,形成相通的四進院落。儲秀宮前廊與東西配殿前廊及體和殿后檐廊轉角相連,構成回廊?;乩葔Ρ谏翔傎N的琉璃燒制的萬壽無疆賦是眾臣為祝慈禧壽辰所撰。

    儲秀宮的庭院寬敞幽靜,兩棵蒼勁的古柏聳立其中,殿臺基下東西兩側安置一對戲珠銅龍和一對銅梅花鹿,為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所鑄。東西配殿為養和殿、綏福殿,均為面闊3間的硬山頂建筑。

    后殿為麗景軒,面闊5間,單檐硬山頂,有東西配殿曰鳳光室、猗蘭館。慈禧入宮后曾居住儲秀宮后殿,并在此生下同治皇帝。光緒十年慈禧五十大壽時又移居儲秀宮,并將后殿定名為麗景軒。

    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咸福宮,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又加修整。

    咸福宮為后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后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崩,嘉慶帝住于咸福宮守孝,下令不設床,僅鋪白氈、燈草褥,以此宮為苫次,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后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帝琳貴人(莊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于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后仍經常在此居住。

    長春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后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并將啟祥宮后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

    此宮明代為妃嬪所居,天啟年間李成妃曾居此宮。清代為后妃所居,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后曾居住長春宮,死后在此停放靈棺。同治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一直在此宮居住。

    啟祥宮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于此,故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清光緒十年(1884年),為慶慈禧五十壽辰,曾在此演戲達半月之久。明萬歷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養心殿(未開放)

    養心殿位于內廷后三宮的西側,西六宮的南面。初建于明嘉靖年(16世紀中),一直做為皇帝的便殿。自從清雍正朝開始,這里做為皇帝的主要居所和日常理政之處,遂成清代皇帝實際上的正寢?!梆B心”意為涵養心性。

    養心殿在宮中的位置比較便利,殿內空間布局豐富而功能集中,廳堂、書房、寢室以及分別用來批閱奏折、密談、休憩、禮佛的小室等一應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間,是清代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下更適宜皇帝起居活動的場所。養心殿中最著名的是雍正皇帝的“勤政親賢”室、乾隆皇帝的三希堂以及東暖閣的晚清垂簾聽政處。

    御苑花園

    紫禁城中共有四座花園:內廷中路的御花園、西路的建福宮花園、外東路的寧壽宮花園和慈寧宮南面的慈寧花園。

    最后出去就是神武門,故宮的北門(出口)!

    上一篇: 沈陽故宮(下)——遼寧游(3)
    下一篇: 遼寧省的世界文化遺產(一)沈陽故宮篇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