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中國第一空中樓閣,是如何建成的?服

    147小編 81 2025-09-02

    文 | 星球研究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星球研究所”(ID:xingqiuyanjiusuo),原文首發于2019年7月24日,標題為《中國第一空中樓閣,是如何建成的?》,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中華上下五千年

    我們曾營建過無數傳統建筑

    至今仍有

    263885處

    散布中華大地

    (上述中國古建筑數量依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下圖為中國主要古建筑分布,制圖@鞏向杰&張靖/星球研究所)

    它們中的大多數

    或建于平地

    或建于坡度相對較緩的山地

    而在大約1500年前

    山西北部的群山中

    卻出現了一座“空中樓閣”

    兀然“懸掛”于崖壁之上

    人稱“懸空寺”

    (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樓閣的上方是危危巨巖

    遠古海洋沉積形成的石灰巖層理清晰

    如陣列般排列整齊

    斜刺天空

    形成地質學上的“單斜構造”

    (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下方則是一條時常泛濫的河流

    夏季驟然而至的雨洪

    裹挾著泥沙碎石

    不斷沖刷山谷

    (左為懸空寺,右為唐峪河,攝影師@楊柳岸)

    直到現代

    人們才在上游修筑水壩

    形成了一個1330萬立方米的水庫

    將洪水之災逐漸消除

    (恒山水庫,1960年建成,以防洪為主,兼顧灌溉,右下為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懸空寺就位于這樣的山水之間

    其最高處的殿閣底部

    距離下方河谷約90米

    相當于30層樓

    或自由女神像的高度

    (懸空寺高度示意,此處為初建時的相對高度,后來因為河道淤積,相對高度降為60-70米,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為什么要在此處

    修建如此高度的樓閣?

    1500年前的古人

    有著怎樣的想象力和智慧?

    01

    緣起

    1500年前

    中國正處于分裂的南北朝時期

    拓跋鮮卑從草原南下

    在北方建立北魏王朝

    疆域直抵黃河以南

    (北魏疆域,公元449年,制圖@鞏向杰&張靖/星球研究所)

    它的都城平城(大同)

    位于山西大同盆地

    四面山地環繞、峰嶺交錯

    南部的恒山山脈尤為險要

    最高峰天峰嶺海拔2016米

    以其絕塞天險而被尊為北岳

    皇帝坐鎮天險之中

    以兩條交通要道控制中原

    一條縱貫山西

    南抵并州(太原)

    一條鑿穿恒山

    連接華北平原

    (大同盆地及周邊地形示意,制圖@張靖&鞏向杰/星球研究所)

    道路由上萬士卒在恒山之中

    日夜開鑿

    浩大的工程遺跡

    至今留存

    (山體上的石孔即為北魏棧道遺跡,位于懸空寺附近,攝影師@楊柳岸)

    各種宗教也向都城匯集

    皇帝與貴族的信仰

    左右搖擺

    在道教的影響下

    皇帝大量修建道教廟宇

    五層高的天師道場

    在國都拔地而起

    由國家祭祀的岳廟

    矗立于恒山主峰

    (恒山北岳寢宮,始建于北魏,圖片源自@圖蟲創意)

    而在佛教的影響下

    他們又在大同開鑿云岡石窟

    在敦煌擴建莫高窟

    當他們南下之時

    則又把開鑿石窟的風潮帶到了洛陽

    形成龍門石窟

    中國的三大石窟居然都與北魏密切相關

    (云岡石窟第20窟,依照北魏皇帝形象雕刻,圖片源自@VCG)

    佛道爭奪信眾

    皇帝貴族又傾力支持

    這些都為建造更具想象力的寺廟

    奠定了基礎

    它必須建于特別之處

    展現特別的效果

    令人特別地崇敬

    懸空寺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應運而生

    02

    修建

    寺廟的建造者

    選擇了恒山腳下的一處山谷

    山谷東側是主峰天峰嶺

    西側是海拔1600余米的翠屏峰

    中間是桑干河的二級支流唐峪河

    山景、水景

    營造出仙境福地

    連接國都與華北平原的棧道

    又從山谷穿過

    南北行人往來穿梭

    既是“仙界

    又接近紅塵

    堪稱寺廟的絕佳選址

    (寺廟建造時的宗教是佛教還是道教,并無可靠記載;下圖為懸空寺周圍景色,攝影師@楊柳岸)

    但是

    如何才能將重達十數噸的寺廟

    懸掛到山體上呢?

    首先

    它需要一組掛鉤”

    山谷西側翠屏峰的半山腰處

    并非直上直下

    而是一處天然的凹槽

    工匠們從高處懸下

    利用工具擴大凹槽

    鑿出一個可以施展的平臺

    (山體開鑿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再在平臺上鑿出巨大的石孔

    石孔內大外小

    深達數米

    “掛鉤”將在這里安裝

    (石孔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掛鉤”本身也頗為奇妙

    它選用質地堅硬的鐵杉木

    并且用桐油長時間浸泡

    防腐防潮

    最神奇的是木材的一頭

    預先打上了楔子

    當這些木材插入石孔

    楔子便會將木材撐開

    恰好卡在內大外小的石孔內

    等同于現代的“膨脹螺釘

    (“膨脹螺釘”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這些木材超過2/3的長度深入山體

    以巖石平臺為支點

    每根可以承受數噸的重量

    “掛鉤”便制作完成了

    (“掛鉤”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框架

    有了“掛鉤”之后

    工匠們再次展開“懸空作業”

    將建筑材料運上山崖

    再懸吊至“掛鉤”處

    (材料運輸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在半空中

    工匠們以“掛鉤”為橫梁

    橫梁上設立柱

    立柱上再搭梁、枋

    利用中國傳統的榫卯梁架組合

    將建筑材料拼接為一體

    (榫卯梁架組裝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類似搭積木一樣層層垛堞

    一個完整的框架

    便成形了

    (榫卯梁架系統,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殿閣

    有了框架之后

    屋頂、門窗、欄桿接連鋪設

    一層層殿閣躍然而出

    (殿閣搭建,因現存懸空寺主要重建于明清時期,所以本文呈現的建筑樣式亦為明清時期,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殿閣內部

    為了獲取更大的空間

    工匠們向山體一側繼續挖掘出石窟

    窟連殿,殿連窟

    形成木結構高空摩崖建筑

    (石窟與殿閣,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懸空寺的建筑主體

    南北兩座閣樓

    正是這樣搭建完成

    其中

    南樓高三層

    長約8米,寬約4米

    從低到高依次是

    純陽宮、三官殿和雷音殿

    (南樓,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北樓亦高三層

    長約為7米,寬約為4米

    最低層為五佛殿

    樓中層為觀音殿

    最上方為三教殿

    (北樓,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于是

    包括寺院、禪房

    佛堂、鼓樓、鐘樓在內的

    大大小小殿堂40間

    南北錯落排列

    (懸空寺建筑群,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殿閣之間

    則用棧道連接

    后世更是加建為上下兩層棧道

    形成一個閉環

    人們行走其上

    樓梯或明或暗、曲折迂回

    有如攀登天梯

    (懸空寺內部棧道示意,下層棧道為現代增設,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最終

    一個完整的懸空寺

    一個形制毫不遜色于平地寺廟的懸空寺

    便呈現在了我們眼前

    堪稱奇跡

    (請橫屏觀看,懸空寺建筑群,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03

    奇跡

    從外部觀看

    懸空寺建筑群和巖石融為一體

    仿佛它們都是從絕壁中

    自然生長出來的

    這在人們的心中

    制造出了相當贊嘆的效果

    “云邊覺岸”“瞻漢云閣”

    “青霄獨步”“絕壁層樓”

    “空中色相”“公輸天巧”

    “北地天臺”“騰云皈夢”

    歷朝歷代的贊美層出不窮

    (懸空寺旁的“壯觀”二字,傳說為李白所題,原跡不存,1990年重新以華嚴寺李白筆跡拓片摹刻,旁邊多出的一點喻意“比壯觀還多一點”,攝影師@楊柳岸)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

    于公元1633年游覽恒山

    見多識廣的他見到懸空寺時

    卻需要鼓起勇氣才敢攀登

    (語出自徐霞客《游恒山日記》)

    “層樓高懸…仰之神飛,鼓勇獨登…為天下巨觀”

    金庸先生則在武俠世界

    稱贊懸空寺

    (語出自金庸《笑傲江湖》)

    “于松不能生、猿不能攀之處,發偌大愿力,憑空建寺”

    (懸空寺,攝影師@楊柳岸)

    懸空寺的奇跡

    首先是力學上的奇跡

    它成功塑造了

    一種輕飄飄的“懸空"假象

    只有深諳其中原理者才知曉

    其嚴密精巧的結構

    令它相當穩固

    (懸空寺木構架,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而后世又在樓閣下方

    增設了數十根纖細的立柱

    從而制造出另一種假象

    仿佛整個建筑

    都由這些顫顫巍巍的柱子支撐

    (懸空寺立柱,攝影師@胡澍)

    (晃動的立柱,攝影師@石耀臣)

    而實際上

    在一般情況下

    這些立柱并不承重

    但是遇到極端情況

    立柱相當于為懸空寺增加了一份保險

    這讓懸空寺從一般的“靜定結構”

    躍升為能抵抗極端情況的

    超靜定結構

    據當地縣志的記載

    在最近的40年內

    曾發生過2次6級左右地震

    而懸空寺依然挺立

    這里面就有中國傳統木構架梁柱體系

    以及下方立柱的功勞

    (超靜定結構示意,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其次

    懸空寺的奇跡

    也是選址的奇跡

    它的選址烘托了“懸空”效果

    還為懸空寺增添了許多優勢

    懸空寺倚靠的翠屏峰

    山腰為一處天然凹槽

    頂部自然向外延伸

    可以阻擋雨水沖刷

    較高的位置又避免了洪水的侵襲

    (雨淋不到的懸空寺,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翠屏峰和天峰嶺之間

    形成港灣形山谷

    起到避風港的作用

    減少了對懸空寺的侵蝕

    就像慈母的雙手將它捧在掌心

    全方位地呵護

    (風吹不到的懸空寺,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山體還為懸空寺遮擋了陽光

    平均每天陽光直射時間

    只有2-3個小時

    可以避免暴曬引起的木材風化

    (懸空寺的陽光被山遮住,攝影師@許兆超)

    最后

    懸空寺的奇跡

    還是宗教融合上的奇跡

    經歷過佛道相爭

    經歷過不同信仰的沖突

    至遲到金代

    懸空寺變成了

    一個儒釋道三教融合的獨特寺廟

    純陽宮中

    供奉著道教的呂洞賓

    (懸空寺純陽宮,攝影師@楊柳岸)

    雷音殿中

    供奉著佛教的釋迦牟尼

    (懸空寺雷音殿,攝影師@王寰)

    三教殿中

    則同時供奉老子、孔子和佛祖

    更有人將“懸空”二字解讀為“玄空”

    “玄”代表道教教理

    “空”代表佛教教理

    (懸空寺三教殿,圖片來源@繪圖網)

    04

    尾聲

    經歷過1500余年的風霜

    懸空寺看盡了人來人往

    云起云涌

    歷經了王朝更替

    星月沉浮

    它在戰亂天災中屢經修葺

    今天我們看到的樣貌

    基本上是明清時期重建的遺物

    (2016年懸空寺危巖體加固工程,腳手架從山腳直抵山頂,攝影師@霧雨川)

    創造它的北魏王朝

    已埋入歷史的黃沙

    而它依然在那里,細數著滄桑

    與時間同流

    (冬日懸空寺,攝影師@城市穿梭客)

    正如建筑學家羅哲文的評價

    “一個仙山樓閣式的、藝術價值很高的組合”

    這就是

    中國第一“空中樓閣”

    來自1500年前的想象力

    (懸空寺,制圖@張靖/星球研究所)

    本文創作團隊

    撰稿:所長、李張子薇

    制圖:張靖

    圖片:余寬

    地圖:鞏向杰

    審校:擼書貓

    【參考文獻】

    1. 李憑,《北魏平城時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 張劍揚,《北岳恒山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郝蘊等,《北岳恒山之三圣懸空》,CCTV,2012

    4. 郝維和,《千年懸空寺》,文物世界,2007

    5. 張影鳴,《特殊自然地形環境下中國傳統寺廟道觀建筑營建藝術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6. 許月梅,《懸空寺“懸而不險”的力學揭秘》,力學與實踐,2011

    7. 趙強,《工程技術支撐和制約的山岳風景區景觀建筑設計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8. 馬磊,《建筑的輕盈感表達研究》,昆明理工大學,2012

    9. 梁變鳳,《技藝載道,道藝合一:中國古建筑科技、倫理、藝術融合的案例與理論探索》,山西大學,2012

    10. 宋昱含,《由懸空寺三教殿小窺魏晉南北朝三教合流》,東方企業文化,2012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于探索極致世界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余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系公號方。

    庫叔福利

    庫叔的贈書活動一直都在!中信出版集團為庫叔提供7套《盛世》系列贈予熱心讀者。關注影響深遠的兩大盛世,探究歷史深層的運行機制,還原民族延續的精神力量。請大家在文章下評論,點贊最高的第1名(數量超過30)將得到贈書。

    總監制:蘇會志

    監制: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李浩然

    上一篇: Excel制作日常進度甘特圖
    下一篇: 奇門遁甲:“天干”怎么和“地支”發生作用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