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間里有個橫梁影響風水嗎?房間橫梁風水化解法
162 2025-09-03
昆明壩子四面環山懷抱滇池,其實就是個斷陷湖盆壩子,與大理壩子形成的原因大致相同:斷裂凹槽地勢低洼,周邊水流雨水匯聚成湖,水流帶來的泥沙,慢慢填平湖盆底部,自然因素或人為干擾,湖水水位下降,相對平整的土地就顯露出來了。
700多年前,元政權設立云南行省,首任平章政事即行政長官賽典赤·贍思丁,把省會從大理遷到昆明后,隨即主持鑿低滇池出水口降低水位,并在滇池主要供水河流——盤龍江上游修筑松花壩,利用北高南低地勢,在壩子北部沿東西兩則靠山高地,開挖金汁河和銀汁河,自流水灌溉新增土地。
松花壩一角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四面環山也不準確,壩子形狀并不規則,比如石灰巖山體的長蟲山,就從北南下深入壩子,還在壩子北部露出五華山、螺峰山、祖遍山幾個小山包。明初重修昆明城,設計者堪輿家即風水先生汪湛海,看出這個這幾個小山包的來路,確定這一帶地勢高地質結構穩定,圍繞著山頭并向南延伸,營造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的磚墻新城。
有山有水有平壩,山出、壩種、水生,山地物產、平壩物產、滇池水產,整體物產水平,就這樣立體多樣起來。壩子里面及周邊生活的各個族群,生計模式不一,飲食喜好也不一樣,又再度強化了這種立體多樣。
昆明壩子生活的漢族,歷朝歷代出發地不同到來定居的以外,主要還是1382年即明洪武十五年后,由明政府所組織的軍事屯墾移民,以“大江東南人民”為主。羅養儒有言:昆明之當地人,十有六七原籍是江南。又說:往昔昆明人之語言,實多與南京人之語言相同,其最顯明者,與人談話,口頭恒不離去“您家”兩字。還說,往昔昆明人之烹調口味,與往昔江南人之口味,不大懸殊。
600年前南京話如何江南口味什么樣,我不可能知道,但一些比較直觀的東西,還是可以觀察到。
比如昆陽鹵鴨與南京鹽水鴨,烹煮方法和口味,都比較接近。再如滇池周邊的老醬篤魚(正字火+篤),與包郵區腌篤鮮的篤,意思相當,屬于吳語、江浙官話,都是小火慢燉的意思。昆明地名中大量出現的“營”、“鋪”、“哨”,大多是那個時代的遺留。
多年以前,我和一口京片子的北京人小王閑聊,他說起女友是云南保山人,下意識我接了一句:保山話嘛,我們叫小京腔。當時并沒有留意小王的情緒變化,估計不佳。過了幾年,小王成了老王,有天微信上突然問我:您說保山話小京腔的京,南京吧?我:當然南京!保山和昆明一樣,屬于明代軍事屯田的重點地區,小王或老王的疑惑點可能在于:南京和北京,都是明代的都城,他北京人不自覺會偏向北京??偠灾?,南京,無疑云南漢族的精神故鄉。
昆明壩子臨山部分及周邊山地,以彝族為主,按羅養儒的話說,有子君、傒卜、撒尼等支系,還有苗族、白族等族群。話鋒一轉,羅養儒接著說道:然近于城者,又早與漢人同化,今難窮其根源,惟距城較遠之處,彼夷族(彝族)尚能保持其固有之語言和習俗。
這種情況我也體會過。2010年左右,我到開遠市郊區拍攝了20多個彝族村子,發現這些村子早就沒有了彝族的語言、服飾,只有飲食偏好上還能隱約感覺出一點漸行漸遠的背影。
這些山居族群,居住的海拔高度不盡相同,生計上農耕和放牧山羊黃牛以外,還有采集的文化習慣和相關知識,對褶皺山地非常熟悉。早先,昆明周邊的壩區和山區的街子天,就是山區族群與平壩族群交流物產的定時定點場所。目前,昆明的菜市場中,賣山貨的固定攤、臨時攤,還真不少,開春野花野菜,雨季的菌子,更是鋪天蓋地來。
昆明彝族聚居地早年的稻田,現在改種菜豌豆。
彝族菜農
山地菜
《昆明之蔬菜》一文中,羅養儒談到昆明不包括菌類有近百種蔬菜,其中就有不少產于山地,比如金雀花、苦刺花、馬齒莧、鮮核桃、山藥、紅薯、藠頭、甘露子、香椿、竹筍等等。
目前來說,山地菜,特別是野菜,昆明市場供應的品種,遠遠超過羅養儒時期。而整體蔬菜供應水平,各地出場加上近年引種的外來品種,就我的觀察,起碼200種以上。
汪曾祺也寫過昆明山地物產:一截葛根,粗如手臂,橫放在一塊板上,外包一塊濕布。給很少的錢,賣葛根的便操起有點像北京切涮羊肉肉片用的那種薄刃長刀,切下薄薄的幾片給你。雪白的,嚼起來有點像干瓤的生白薯片,而有極重的藥味。據說葛根能清火。
葛是很早就被運用的植物,葛根可以洗出葛粉,葛皮纖維可以作為編織紡織原料,干枯的葛藤會生出葛蟲,油炸出來蘸椒鹽,下酒一等。目前昆明市場上,葛根的操作,還是汪曾祺寫的那樣。
全云南食用花卉加起來,有300多種,以野生花卉居多?,F在一些野生花卉,已經馴化而人工種植,比如金雀花。市場上野生家種的都有,大多數人不能分辨。昆明最尋常的棠梨花、苦刺花卻是采集的,焯水漂洗好,才拿出來賣。核桃花也是這樣操作,但還要去掉花蕊。
白花杜鵑花俗稱“白花”,賣的是鮮貨,去花蕊焯水漂洗后,炒了吃煮湯喝。山上的彝族還會做成“白花鲊”。鲊,原本為南方百越民族保存食物、營造風味的手法,湖北、湖南一帶多見,云南更是汪洋恣肆。百越民族、白濮民族、漢族,都會做自己喜愛的鲊。彝族屬于氐羌系統,制作白花鲊,應該是各族群飲食融合的結果。
順便說一下,與很多族群一樣,彝族有植物崇拜文化,核桃樹和白花杜鵑樹,被視為族群的祖先或者恩人。
野山茶花、側柏也崇拜之列,昆明春節前,菜市場賣山茶配側柏做為室內插花,根源就是彝族的,野山茶花是“神花”或者“佛花”,象征著愛。側柏是族群的祖先或者恩人,象征吉祥。
核桃花
菜市場售賣的白花杜鵑
插山茶花和柏枝
楊梅和藨
汪曾祺說:昆明的楊梅很大,有一個乒乓球那樣大,顏色黑紅黑紅的,叫做“火炭梅”。
這個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燒得熾紅的火炭!一點都不酸!我吃過蘇州洞庭山的楊梅、井岡山的楊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今年楊梅面市最早的時間,是在3月27號,上的就是火炭楊梅。
昆明周邊山地,另有一種野生楊梅——云南矮楊梅,核大果小,熟透也不酸。這種矮楊梅,主要并不是當水果鮮吃,而是熬楊梅醬、泡酒的原料,半生半熟時候正好,糖度不高。城里人喜歡用來煮點酸楊梅汁冰鎮,山里人蘸鹽巴辣椒鮮吃,審美并不一樣,但都認為矮楊梅更有楊梅滋味。
幾乎與楊梅同時,漫山遍野都有的黑藨和黃藨,市場中也很常見。藨,一般俗寫成“泡”,野生漿果,黑瑣莓和黃瑣莓。
云南矮楊梅
黑藨和黃藨
黑藨
山羊黃牛
汪曾祺說:我一輩子沒有吃過昆明那樣好的牛肉。又說:吃一次牛肉館是花不了多少錢的,比一般小飯館便宜,也好吃,實惠。
羅養儒說到昆明的羊肉館、羊肉攤子很多,又有羊肉館子,除賣羊肉、羊雜碎、羊蹄筋、油腰等外,而賣羊肉燒麥、羊肉米線、羊肉面者,云鋪子則有五六間,擺攤子者亦有十數處。還說一般米線攤也賣羊血米線,又說昆明人中秋節吃完月餅,還要上街轉轉,吃上一碗羊血米線。
按1924年版的《昆明市志》民國十一年即1922年數據,市區人口統計下來,不到12萬,羊肉館、羊肉攤的密度,那顯然不低。昆明的山區的彝族等族群,有放養山羊的習慣,山羊對植被破壞性極強,以云南低緯度高原植被的生長速度,才快得過山羊的消耗速度。在我記憶中,直到1990年代后期,昆明牛羊肉的價格比其他大型家畜肉都要低,與省外城市完全不同。而現在牛羊肉價格早就遠高于其他大型家畜肉類,與省外城市一樣了。交通條件人口密度改變,價格也跟著變。
云南山羊
昆明趕街羊肉攤
松花膏和松毛
羅養儒說:從前昆明地方,有幾種好吃食,真正好極。一是松花膏,系取松枝尖上的黃粉末,雜以他種質料而做成,一吃進口,即覺其清香、清甜、清涼極。
松花膏昆明已經多年不見,云南其他地方還有。松花粉出自云南松,云南松也是彝族植物崇拜的對象。云南松的松毛運用非常廣泛,松毛的揮發物可以驅趕蚊蠅,有清潔的含義,升華為吉祥。
鋪松毛迎貴客
打松毛卷
松花糕
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就說到彝族的先輩“烏蠻”:雖貴,床無褥,松毛鋪地,惟一氈一席而已。延續到羅養儒時代,慶典要搭松枝門,吃席地上要鋪松毛,過年院子堂屋鋪松毛。這種習慣,昆明遠郊山區依然保持。1980-1990年代,昆明街上蒸小籠包,甑子底要鋪上層松毛。云南昆明城區以外,燜爐烤鴨燃料,用的是干松毛卷。
(作者系云南飲食田野調查者,著有《綠了芭蕉紅了花》、《山水壩子探食記》;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味人間》顧問、《風味原產地·云南》總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