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三季都結果的蓮霧,為啥在北方不討喜?它好吃還是難吃?
64 2025-09-06
在第三屆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中,開幕影片是郝蕾、金燕玲主演的文藝片《春潮》。
《春潮》講述了一家祖孫三代女人同住一個屋檐下生活的故事。
金燕玲飾演的姥姥紀明嵐強勢而外放。
郝蕾飾演的單親媽媽郭建波和母親“相愛相殺”。因為母親的強勢,性格變得隱忍又敏感。
年幼的外孫女郭婉婷在夾縫中成長。在極力調和外婆與母親矛盾的過程中,受到原生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大人”的樣子像極了媽媽。
影片海報中幾個大字分外醒目:你和母親的關系,決定你和世界的關系。
的確,母親作為家庭的核心,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個家庭的風水。
但顯然,正是因為這部劇里男性“缺失”,從而奠定了家庭的基調:姥姥紀明蘭對丈夫怨恨了一輩子,單親媽媽郭建波從來沒有告訴過女兒,爸爸到底是誰。
一家三代女性,都沒有從男性的家庭角色里得到力量和支撐。
她們的關系,時時劍拔弩張,卻又存在難以割斷的連接,親密,卻又分裂。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說過,父母和孩子構成了家庭的“三元關系”,孩子的內在心靈和外在關系,都體現在逐漸構建起來的“三元關系”中。
原來,父母和孩子的“三元”關系,真得在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他和世界的關系。
1
從“一元關系”到“三元關系”,尊重競爭與合作
奧地利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研究發現,孩子剛出生1個月內是“自閉期”。大部分時間都在睡覺的小嬰兒,只生活在自己的簡單世界里。
孩子2個月到6個月是“共生期”,他們會將自己和媽媽視為一體,希望媽媽隨時隨地在身邊。
所以,6個月內的寶寶,處于“一元關系”,即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
這個時期的孩子,媽媽的及時回應以及無條件地滿足他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
這期間,孩子建立起來的對世界的安全感,知道自己是被愛的,可以為將來的分離打下良好基礎。
孩子6個月到3周歲,隨著對世界的認識的加深,已經意識到自己跟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知道媽媽不會什么事情都滿足他,在一次又一次地拉鋸戰中,進入“二元關系”階段。
“二元關系”,即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獨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
在孩子3周歲之前,一般情況下媽媽是主要的養育人,所以“一元關系”和“二元關系”都是以孩子和媽媽的關系為主。
孩子3周歲以后,爸爸才真正逐漸進入孩子的世界,整個家庭也就進入了“三元關系”。
“三元關系”,即一個人能意識到關系的復雜之處。在復雜的關系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個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這個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
2
你和孩子的關系,影響著他的親密關系
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親密關系是否和諧,通常在他的原生家庭中就已經埋下了伏筆。
德國家庭治療師伯特?海靈格說過:“男孩在胎兒期和童年早期,主要是受母親的影響。如果他不能突破這種影響,母親的影響就會充斥著他的心身。他會深深感受到母親的力量和重要性。”
“如果母親的影響過重,他可能無法成長為一個珍惜女人并維持長久伴侶關系的男人,也無力維持一段平等的男女關系。他必須放棄那最原始、最親密的對母親的依附關系,去接受父親的影響?!?/p>
3—6歲這一“三元關系”構建的關鍵時期,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其實也是“俄狄浦斯期”。簡單說來就是,男孩會出現戀母傾向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傾向且嫉妒母親,他們都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與異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關系。
這一階段,如果異性父母和孩子建立了過于親密的鏈接,譬如媽媽與兒子建立無比密切的關系,并讓兒子感覺,媽媽在乎他更甚于在乎爸爸。
或者父親與女兒過于親密,并讓女兒相信,爸爸愛她更勝于愛媽媽。
那么,孩子就會發展出“俄狄浦斯情結”,因為正常的“三元關系”沒有被建立起來。
這種情況容易導致孩子過于依賴異性父母,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異性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干涉過多、控制欲過強,會導致孩子的親密關系發生一系列問題。
比如在《我家那小子》中廣受非議的朱雨辰的媽媽,從小到大用無微不至、無所不能、無孔不入“三無”式的愛對待兒子,連她自己都說:“我完全沒有自我,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的兒子的?!?/strong>
對朱雨辰來說,這沉甸甸的母愛,是無法喘息的壓力。
自始至終,我們都沒有聽到朱雨辰的媽媽提到孩子父親的影響,當她把全部的精力用到兒子身上時,這份愛其實對于孩子已經是一種困擾。
3
你和孩子的關系,影響著他的人際關系
阿瑪巴關有一段關于人際關系的論述:“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際關系都是孩提時代與父母關系的復制。人際關系反映了你與父母的關系,會真實反映你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事?!?/p>
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模式,是孩子與世界建立關系的基礎。一個人與父母的關系,往往會影響他的人際關系。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后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
相反,在父母那里感覺不到愛的孩子,長大后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4
直面“三元關系”,教會孩子愛和被愛
理清了“三元關系”,父母終究要明白,我們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三元關系”,將有助于他和世界建立更好的連接——
①父母要給到孩子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德國知名心理醫師、世界著名家庭系統治療師伯圖·烏沙莫說過:“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足夠的愛,就會問自己為什么?而一個孩子能夠得出的答案就是:那一定是和我有關。因為我不好,所以我的父母才不愛我?!?/p>
“三元關系”中,父母要對孩子無條件的支持和接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愛的,整個世界是安全而穩定的,從而形成最初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最重要的需求之一,而一個人最早的安全感就是來自于父母。
②男孩歸爸爸,女孩歸媽媽
3歲前,也就是沒有進入“三元關系”前,孩子沒有太大的性別意識。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與媽媽的關系最親密。
但從3歲左右開始,進入“三元關系”后,孩子會越來越渴望與異性父母親密,在約5歲的時候,這一愿望達到頂峰。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解釋說,孩子在向異性父母靠攏的過程中,從這一關系中吸納異性的力量,體會到自己對異性的吸引力,同時體驗到異性對他的吸引力。然后,男孩回到男性的世界,成為一個男人,女孩回到女性的世界,成為一個女人。
只有這樣,他們的心理才更健康,而這個世界,也才更和諧。
所以,進入“三元關系”后,男孩要像父親靠攏,女孩要像母親靠攏。
③夫妻關系高于親子關系,夫妻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在一個家庭里,如果夫妻關系是家庭核心,親子關系是配角的,這樣的家庭會穩如磐石。而如果親子關系是家庭核心,而夫妻關系是配角的,這樣的家庭就會麻煩不斷。”
也就是說,健康的“三元關系”里,夫妻關系應該是高于親子關系的。
如果父母的關系穩定而親密,孩子慢慢就會發現,自己親近異性父母的渴望就會逐漸下降,并最終表現得與同性父母更親近。
這樣一來,孩子就會懂得,盡管異性父母如此愛他,但強大的同性父母才是異性父母最好的伴侶,而他不過是個孩子,自己既不能獨“占”爸爸、也不能獨“占”媽媽。
于是,他們會安心地做孩子,享受父母給他們的愛。
黃磊和孫莉這對“神仙夫妻”,在做好爸爸、好媽媽的同時,一直都把對方放在第一位,結婚20多年來一直恩愛如初,他們夫妻倆的恩愛和親密,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家教。
當孩子在“我、你(媽媽)、他(爸爸)”的“三元關系”中,同時看到三個人的感受和意志,并尊重這個復雜的“三元關系”中的競爭與合作,會逐漸學會延伸到跟外部世界的關系中。
“我需要做好自己,也要尊重并接納別人的存在?!备改父⒆又g的健康的“三元關系”,會讓孩子明白世界是多元的。
讓孩子在被愛的同時,學會如何去愛,學會和別人建立親密關系的能力。
“關系”對了,很多事情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