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海城劉氏宗譜》之劉家祖塋

    147小編 84 2025-09-06

    宗族二十字輩:

    天國永鴻恩 漢家兆慶榮

    山人常延壽 瑞年錫豐盈

    祖塋位于遼寧省海城市王石鎮上英村上英水庫南岸松山內

    祖塋是先祖體魄埋葬之所在,是宗族報本之地,更是后世子孫緬懷、瞻仰祖先的集結地。劉家祖塋于清康熙年間初建,道光年間重建,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再建,共歷三次?,F位于遼寧省海城市王石鎮上英村上英水庫南岸松山內,即北緯40°51′26″,東經122°56′09″,標高約111米,距水庫攔河大壩300余米,山下為東西走向的海什線公路,公路北側即是上英水庫。祖塋依山傍水,可謂:北存碧水,南倚松山,清波蕩漾,林海聽濤。實乃福澤興旺之地。

    祖塋牌樓上有琉璃蓋頂下有七言鑲刻雖設計簡樸卻威嚴莊重

    一、康熙年間初建

    據舊譜及道光年間祖塋碑文記載:“康熙十五年四月初六,立祖塋碑于上英窩南山之陰?!奔催w徙海城25年后,于1676年選址初建祖塋,當年所立墓碑已不知所蹤。關于祖塋初建選址之說,有多個版本流傳:“相傳先祖聽信陰陽術士之說,放鷹落于上英窩南山之陰,選一靠椅地勢立碑修墳?!边€有一種傳說是:“先祖上山巧遇山蛇盤繞野兔,世間流傳‘蛇盤兔輩輩富’的諺語,因而在此置下山場立碑修墳。”另有傳說:“始遷祖承勛狩獵為生,一日在上英窩打獵巧見野雞戰蝮蛇,認為是龍鳳之地,故擇地立碑。”上述傳說,我們無意探其真偽,僅念先祖當年采擇福蔭之地,保后世延綿不絕、昌盛不衰之功德。

    祖塋是先祖體魄埋葬之地更是子孫緬懷瞻仰祖先的集結地

    二.道光年間重建

    據記載,祖塋于道光廿一年(1841年)三月十七日重建立,供奉劉門音遠三代宗親之位。當年因何重建未知,塋地是否為初建原址也未見記載。七十年代政府平墳伐林、掘山筑壩修建上英水庫,水庫建成后,祖塋地所處地形、地貌發生嚴重變化,全然不見當年祖墳巍峨、碑碣高聳、翠柏參天的景象,僅見墓碑半埋于路旁,碑身污泥遍蓋,致使族人對墓碑所埋位置是否為重建原址產生疑問。一些族人認為祖塋已經被毀,墓碑是在平整庫底時被推運至此,但大多數族人認為墓碑所埋之處即為道光年間重建祖塋原址,原因有三:(一)據多數知情族人回憶、斷定,老祖塋大致位置于此;(二)當年墓碑保持豎立狀態半埋于路旁,如有移動應被放倒;(三)發掘墓碑時連同出土的還有祭臺、香爐,同在一處。而1997年起碑再建時未繼續發掘先祖遺骸考慮有二:(一)按墓碑朝向,墳墓正好被鋪設瀝青的公路埋壓,此路為交通要道,已不可開挖。(二)墓碑上刻有三代先祖名諱,不同于普通墓葬,疑似衣冠?;驗闊o法分辨的墓葬群。

    1986年西腰村族人劉洪英俯身擦洗半埋于路旁的祖塋碑

    祖塋碑為道光年間所制距今已178年上面刻錄三代先祖名諱

    三、九十年代再建

    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日漸安定、強盛,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族人時常懷念因戰亂而被迫停辦的每年三祭之盛況,渴望宗親相聚,暢敘血脈親情。更讓族人痛心疾首的是因興修水利致祖塋地被毀,墓碑半埋于路旁,任牛羊踐踏。先祖遺物豈能棄之不理,再建祖塋已成族人夙愿。1997年6月,宗族召開百人大會,成立墓碑修建籌辦團,千余族人出工、獻款集資近三萬元,僅用兩月時間完工告竣。新塋以所埋路旁的墓碑位置為基準,于正南40米山坡處修建,巳山亥向。并由公路南側沿山向上修筑三段共26級臺階,全長15.2米。由下至上,第一段臺階共16級,每級臺階由三塊青石拼接鋪成,長約1.5米;第二段臺階共8級,先窄后寬,由磚石壘砌外加水泥罩面;第三段臺階共2級,與第一段臺階相同。在第二段臺階和第三段臺階之間建三間四柱水泥牌樓一道,高約4.7米,寬約6.5米,上有琉璃紅瓦蓋頂,下有七言對偶鑲刻,雖設計簡樸,卻莊重威嚴。對聯內容向族人廣泛征集,擇優選用。

    對聯橫批: 劉家祖塋

    正門: 靜臥蒼山恩百世 平視碧水澤千家

    側門: 碑前凝聚萬眾心 墓后傳留一族人

    從第三段臺階向上至墓碑長8米,中間為方形空場,供族人駐足祭拜之用。祖塋碑前再起三階長石臺,第一階石臺擺放著再建時與墓碑一同挖掘出土的石制祭臺一張、香爐一尊,第二階石臺可供放鮮花等祭祀物品,第三階石臺上方即是塋地主體部分,包括墓碑、墓丘、護圍、墓志銘及功德碑。其中,護圍依山勢由碎石壘砌成半圓形,高約1.5米。護圍東西兩端分別鑲筑墓志銘和功德碑,內容均篆刻在高1米,寬1.2米的黑色人造大理石板上。墓志銘與功德碑中點靠前位置矗立著宗族最重要的歷史遺物--先祖墓碑。此碑于道光廿一年祖塋重建時所制,迄今177年。碑身保存完好,由整塊青石打造而成,高1.23米,寬0.55米,厚0.16米,正面刻文,背面無字。碑座也由青石所制,長0.89米,寬0.68米,高0.38米,底部略有損壞,已用砂漿修補。碑后為半球形墳塋,墓丘高1.52米,直徑3.5米,內由板石堆砌,中空,外用鋼筋造型砂漿封筑而成,迄今未見裂痕。墓內無先祖遺骸,僅在小女寨漢松捐獻的三塊百年墳松木料上銘刻碑文所記三代先祖名諱,一代一牌位擺放在墓內砌起的三階石臺上。而細究漢松所獻墳松木料的由來,則引出一段壯舉佳話:

    民國六年(1917年)祖塋墳松慘遭盜賣砍伐,此劫有四棵油松幸存。此墳松受日月普照、大地滋陰數百年,三人環抱尚無法合圍,且終年陪伴先祖英靈,乃宗族之祥物。而1976年修建上英水庫時,不知何人所為竟將四棵墳松砍伐成段置于上英大隊院內出售送人。小女寨漢松聞訊后,索要未果,遂召集本村十余族眾乘夜駕駛拖拉機趕到上英,勸告住守夜人員,將剩余墳松裝車運回。次日被告至政府,終因祖塋之樹為公為私沒有定論而不了了之。事后,凡參與此事的族人都相應分得一段墳松留作紀念,而漢松所獻的牌位木料即來于此。1997年祖塋再建時,漢松又積極協調、落實祖塋再建所需林地,為宗族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1997年再建祖塋主要倡導人:前左劉洪英 前右劉漢生后左劉漢松 后右劉家軍

    當我們齊聚先祖塋前,整衣撣塵,雙膝落跪,虔誠叩首之時,會深深地感受到先祖開創基業的艱辛與偉大,內心深處滿懷感恩之情。前人的功德、事跡無法盡述,祖塋得以再建,足見族人敬宗孝祖之誠心,同時也是在教育后世子孫:“人在世,行孝道,知感恩?!?/p>

    2016年清明節組織的祭祖聯誼活動同時宣布續修宗族譜書

    上一篇: 小說:年輕小伙巧解奇門遁甲,充分利用九宮八門的知識
    下一篇: 論中國人的信仰體系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