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新墳不過社,三年不立碑”,3年的新墳能不能立碑?
92 2025-09-08
后金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崛起后,多次擊敗明軍,更是在萬歷臨死之前1619年打了一場漂亮的薩爾滸圍殲戰,搞得萬歷臨死之前也沒放下遼東戰事,是不甘心地蹬腿的。明光宗朱常洛走了一個月過場后就噶了。因為光宗死得突然,朱由校太子還沒當上直接做了皇帝。繼位。他為了徹底打掉努爾哈赤,啟用王化貞巡撫遼東,累計投入軍費約 6000萬兩白銀,年均支出高達600萬兩以上。
結果,沒什么用。
王化貞違背經略熊廷弼“三方布置策”,分兵冒進,一場廣寧之戰下來,遭到后金集中兵力擊潰,明軍損失數萬,總兵劉渠、祁秉忠戰死。明朝喪失廣寧及周邊40余城,遼東防線崩潰,只能灰溜溜地退守山海關。
如此沉重的打擊之下,天啟帝朱由?;挪粨衤罚瑸榱伺まD頹勢,他劍走偏鋒。大臣中有個“神算子”將后金的強盛歸因于金朝皇陵(位于北京房山區大房山)的“王氣未絕”。勸說小朱:要挖了努爾哈赤400年前的老祖宗大金國皇帝的陵寢,斷了他的龍脈,我軍必勝!古代皇帝大多迷信把祖先陵寢視為龍脈,此乃“巫蠱厭勝”之術,風水學家之言。但是,小朱同學深信不疑!
當年金國大將粘罕攻陷北宋都城東京后,曾先后對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境內的北宋皇陵進行了大規模的瘋狂盜掘,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太宗趙光義的永熙陵,真宗趙恒的永定陵等八座陵寢無一幸免。更殘忍的是,金人將北宋皇陵盜掘之后,還將里面的所有尸骨全部拉出來鞭尸,將大大小小的北宋皇帝擺在一塊,任由太陽暴曬。既然金人能干,我們明人為何干不得?
天啟二年(1622年),朱由校首次派“工程兵”毀陵。先搗毀金陵地面建筑,包括享殿、碑刻、石柱等,并掘開地宮,并將地面巨大石頭碑刻,礎柱推入塞住墓道,掘開地宮曝尸??赡苁怯X得不解氣,天啟三年(1623年),明軍又受令出動搞了一次“斬龍脈”行動。在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睿陵所在地(九龍山“龍頭”位置)砍斷山脊,相當于刨開龍頭,將龍頭砍掉一截。并在“龍喉”處挖深洞,這就是讓臥龍咽喉生瘡。同時填滿鵝卵石,象征“扼喉斷氣”。以達到從“根本”上除掉女真這條“金龍”的目的。完事后,明軍還在陵址上修建多座關帝廟,又在睿陵原址建“皋塔”,以“鎮壓王氣”。
金陵遺址西側皋溝中的皋塔的,傳說它下面壓的是金兀術,之所以稱皋塔,指的是牛皋,也就是《說岳》中“氣死兀術,笑死牛皋”的那位。這兩次挖祖墳的行動,直接把金朝17座帝陵的地面建筑全部摧毀,地宮被掘,部分陵墓因破壞嚴重徹底消失。
歷史上皇帝帶頭盜墓的,大多是求財。金人就是這樣。還有后趙的石虎,出動十萬大軍掘了戰國趙的邯鄲王陵,也是求財。設立“摸金校尉”公開合法地掘墓,以充軍餉的曹操更是如此。像小朱這樣孜孜以求,僅以國事為念,絕不貪財,毫不利己的盜墓行為,也是史上少見了。
朱由校兩次“天啟掘陵”,活干得不錯,效果也很好,基本是反的。不僅明朝仍然毫無懸念地玩完了,還因為掘墳掘得太干凈,下手太狠,給現代考古挖掘工作帶來極大的麻煩。長期以來,國內考古工作者居然找不到金朝皇陵的具體位置。這可是統治北中國整整120年,共傳九帝的一個地區性的大王朝,有名有號的陵墓共17座。影響中國歷史的重要一環,居然沒得陵墓可尋!北京考古工作者一直在大房山一帶苦苦勘查數十年,一直到2003年,才終于在大房山系的云峰山找到了金太祖睿陵遺址,當年就被評為年度考古第一大發現。
關外的皇太極聽說小朱刨了他家“祖墳”,心里憋著一股“火”。他在1630年的“己巳之變”中第一次沖到北京城下,反間計逼崇禎干掉了袁崇煥,殺掉了滿桂,射死了趙率教,擄掠十幾萬百姓為奴,大獲全勝。中間,還不忘炫耀武力,故意跑到房山祭拜金太祖、金世宗陵。他還命貝勒阿巴泰致祭,親撰祭文,稱金朝二帝“功高德盛”,并譴責明朝“毀陵斷脈”是“不達天命”。
在祭文里,皇太極強調后金起兵是因明朝殺害其祖先(塔克世、覺昌安),我們這是復仇之戰。至于你刨不刨我家祖墳,其實沒多大關系。因為,皇太極自認是“胡里改人”,與“諸申(女真)”沒多大關系。他在1631年致信祖大壽時,自稱“朕非金之子孫”,明白無誤地表達了這一點。祭拜金皇陵,是給自己貼金之舉。同時大軍集結在北京西南方的房山,嘲笑一下明軍無法斷他后路,想來則來,想走就走。
但是小朱同學刨了金陵,打開了皇太極的思路。為了搶奪天下,原來還可以這么玩!
1636年,皇太極派阿濟格統帥八旗主力約8萬至10萬人,分三路突入長城,第三次入關搶劫。清軍選擇從京師西北方向的防御薄弱處突破,主力自獨石口(今河北赤城附近)毀邊墻而入,另兩路分別攻占龍門關、長安嶺,最終三路會師于延慶(今北京延慶區)。隨后,清軍南下攻破居庸關,直插昌平。明昌平總兵巢丕昌不戰而降,戶部主事王桂、提督太監王希忠等官員因抵抗被殺,致使清軍輕易占領昌平。
同時,清軍分兵劫掠順義、寶坻、房山、涿州、固安、文安等地,焚毀村莊,屠殺抵抗民眾。在寶坻殺知縣趙國鼎,在順義逼知縣上官藎自殺,并洗劫官倉與富戶。將青壯男女捆綁為奴,驅趕至關外。據記載,清軍擄掠時“所過一空”,甚至將兒童與婦女拴于馬后強行帶走。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援軍,卻畏敵怯戰,僅率軍尾隨清軍而不進攻。太監高起潛監軍掣肘,導致各鎮明軍(如大同、宣府兵)互不救援,坐視清軍橫行。退休官員鹿善繼在定興組織鄉民守城六日,城破后身中四箭三刀殉國;其余地區守軍多“閉門發炮”或棄城而逃。
明軍如此不堪一擊,被清軍攻克12城,大小56戰全敗。被劫掠人畜17.9萬余(含人口約10萬,牲畜7萬余)。崇禎帝事后將張鳳翼革職問罪(張服毒自盡)。同年9月,清軍攜帶滿載財物的車隊從冷口(今河北遷安以北)出關。撤退時清軍“俱艷飾乘騎,奏樂凱歸”,更在路邊豎木牌書“各官免送”嘲諷明軍。明軍雖集結于通州,卻無一人敢追擊,目送清軍耗時四日,施施然安然出境!
而且,此戰明廷最大的恥辱是,清軍把崇禎花了五年時間給他哥朱由校修得明德陵給燒了個一干二凈,夷為平地!既然你挖了我“祖墳”,我也要掘了你的墳!明德陵是朱由校與皇后張嫣的合葬陵,位于昌平天壽山陵區。清軍攻占昌平縣城后,專程奔赴德陵,縱火焚燒德陵地面核心建筑,包括祾恩殿(享殿)、祾恩門、明樓等。因是崇禎1632年完工,新修不過三四年的建筑,木質結構非常新鮮疏脆好燒,火勢蔓延劇烈,直接導致殿宇坍塌,部分石構件因高溫崩裂。陵園附屬建筑如神廚、神庫等亦遭破壞。僅剩臺基和殘垣,寶城(墳冢)因土石結構未被破壞,但地面祭祀功能完全喪失。燒完了,清軍還把崇禎給他哥陪葬的物件給搶了個精光!
崇禎帝在清軍撤走之后立刻派人給他哥重新修陵墓,因為打農民戰爭打得明朝沒有錢,僅僅只修復了一小部分,他就上煤山了。清朝的乾隆帝可憐崇禎,也為了彰顯下自己的正統性,在乾隆五十年替他把德陵給全部重修了一遍。因為是前朝皇陵,意思意思就得了,不可能全心全意。因此,所有建筑都是縮小版、微縮版的。就這么一套微縮版,在民國九年,又被當地農民給燒了。解放戰爭期間,因為戰火又燒了一遍,現在基本沒有什么了,成為明朝諸皇陵中保存最差的一座。
因為小朱刨墳掘墓的活干得太徹底了,清軍入關后,要粉飾文治武功,宣揚正統。皇位傳到康熙這,一想,還得上金陵找“祖宗”!于是,下旨把金陵的遺址給修了一遍,但康熙年間其實已經找不到金皇陵的具體地址,近100年過去,早就物是人非。沒辦法,立了一座碑,刻了一篇《金太祖世宗陵碑文》。據清康熙二年(1663)圣祖仁皇帝御制碑記載,“惟金朝之陵在房山者,前我師克取遼東,故明惑于形家之說,疑與清朝王氣相關,天啟元年,罷金陵祭祀;二年,拆毀山陵,劚斷地脈;三年,又建關廟于其地,為厭勝之術”。
康熙皇帝把小朱又罵了一頓,說明朝迷惑于形家之說,要斷我龍脈,給陵墓都刨了,為厭勝之術。但是因為康熙、乾隆都并不知道金陵具體位置,把明人建得關帝廟一拆,重新蓋了一套房子,都與最后發掘的金皇陵相去甚遠,都不在一個水平線上。朱由校的毀壞,加上乾隆的重修,一來一回,徹底給金皇陵給搞得基本消失殆盡了。
一次互相挖對方祖墳,惡心對方的風水大戰,除了一砵黃土,啥也沒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