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走進輞川

    147小編 70 2025-09-10

    輞川,是王維的桃花源,是唐詩的紀念碑。

    輞川,是王維的安葬之地,也是王維的靈魂所在。

    王維一生坎坷,外面的萬般苦惱,只有到了輞川,靈魂才能得到棲息滋養。

    王維多才多藝,也只有回到輞川,才情才可以盡情揮灑,迸發出無窮的創造力。

    讀懂王維,走近王維,就得走進輞川。

    一個深秋的下午,藍田縣土生土長的王維研究專家張效東先生陪同我走進輞川。

    一路上,張先生如數家珍地為我介紹輞川的點點滴滴。我也和他拉扯輞川的前世今生。

    輞川,原本是陜西藍田縣東南一個小山谷,此處風景秀麗,如詩如畫,但“養在深閨人未識”,寂寂無名于秦嶺北麓余脈。

    南北朝的東晉末年,宋武皇帝劉裕揮兵北進,占領長安。但南方的士兵不習慣西北的黃土高坡,思念南方的山清水秀,軍心不穩。一次行軍路過輞川,看見此地景色恰似江南,劉裕便在這里建起一個城堡,叫“思鄉城”,凡思鄉心切者,就到這里小住一段,以解鄉愁。

    這就是輞川的第一次青史留名。

    到了唐代初年,有個詩人叫宋之問,是隰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汾陽人。人長得“帥”;詩也寫得“好”,還特別會討好武則天。武則天稱帝后,宋之問“出入侍從,禮遇尤寵”。

    一次,武則天游洛陽龍門,命群臣賦詩。左使東方虬先交卷,武后一看大喜,賜予錦袍。等到宋之問呈上《龍門應制》,武后又驚艷宋之問的詩,與自己的貼身秘書上官婉兒一合計,覺得還是宋之問的詩更高一籌,又從東方虬的手里要回錦袍,轉賜宋之問。

    據說宋之問看晚年的武則天“雅好男色”,甚至想“以身相許”,只可惜武則天嫌棄他有口臭,喜歡歸喜歡,重用歸重用,但沒有讓他上床。

    這個宋之問,不知道如何發現輞川這一風景絕佳之地,悄沒聲地在這里建了一個“別業”,號稱“藍田山莊”,吟詠著“輞川朝伐木,藍水暮澆田;獨與秦山老,相歡春酒前”的詩句,享受士大夫的閑情逸致。

    如今我們看到宋之問的《藍田山莊》《別之望后獨宿藍田山莊》《見南山夕陽召監師不至》等詩,就誕生于此。

    公元705年,宮廷政變,武則天被逼退位,唐中宗復位。宋之問被貶瀧州(廣東羅定)。后又潛逃回洛陽,以投機鉆營、告密等謀得高位,但卻又一次卷入宮廷斗爭中,再次被貶。最終在唐玄宗繼位后,宋之問被“賜死于徙所”。

    宋之問死后,“藍田山莊”就流落在其弟弟宋之悌手里。宋之悌乃一驍勇過人的“武人”,不懂吟風弄月,哪有心思照看這個山溝里的“破院子”?空落破敗,無人打理。三十年后,宋家的后人考慮出手賣掉。

    這個接手的“買主”,就是當時的大詩人、大名士王維。

    唐天寶初年,王維得手“藍田山莊”,更名為“輞川別業”。

    從此,這里誕生了山水詩的典范《輞川集》、水墨山水畫的“神品”《輞川圖》、私家寫意山水園林的杰作“輞川別業”,號稱“輞川三絕”!

    王維在世時,風流雅士紛紛慕名而來。甚至選擇輞川附近比鄰而居。

    王維去世后,文人墨客絡繹不絕的拜訪,今日仍為唐詩圣地、網紅景區。

    輞川,因王維而知名于“中國詩歌史”“中國美術史”“中國園林史”“中國宗教史”。

    藍田縣在長安的東南方向二十多公里,輞川又在藍田縣城東南六點五公里。我們現在開車走公路,從西安到輞川不到一個小時車程。

    但當年王維從長安騎馬回到輞川,大概要一整天時間。

    如此看來,輞川雖好,王維在朝廷上班,也不可能每天“早去晚歸”。只能在規定的“休沐”期間,才能到輞川享受明月清風。

    輞川,是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川地峽谷,總長大約十一公里,寬度三百到五百米,四周山嶺起伏參差,最高海拔一千六百米。山上有許許多多泉眼,泉水匯成溪流,溪流匯入谷底的欹湖,欹湖下泄成輞水河,輞水最后匯入灞河。如果從空中俯瞰山谷,泉水、溪流、欹湖,形如車輪的“輞”,故名“輞川”。

    當年,這里生態豐富,氣候適中。

    這里植物有“紅萼”“茱萸”“垂柳”“宮槐”“幽篁”“木蘭”“荷花”“菰蒲”“松樹”“椒樹”“漆樹”“斤竹”“藤蘿”等。

    這里動物有“鹿”“麝”“白鷺”“山鳥”等。

    這里地形地貌有“岡”“嶺”“垞”“谷”“澗”“河”“湖”“塢”“泉”“灘”“瀨”“沜”等。

    這里的生活圖景是可耕、可牧、可漁、可獵、可休閑、可參禪、可獨處、可?集。

    絕佳的自然景色,良好的地理條件,多樣的生態構成,為王維的園林建造、詩歌創作和繪畫突破,提供了現實條件,激發了藝術靈感。

    原本寂寂無名的輞川,因為王維的詩畫而名噪古今,成為詩歌和繪畫的藝術高地。

    這個彈丸之地也因此有了一部專門的地理專著《輞川志》,分為圖考、名勝、人物、金石、雜記、文徵六卷。集前人各類文圖之大成,啟今人思接千載之幽情。

    《輞川志》作者是胡元渶,字筱碧,江西新建人。道光年間,他在陜西藍田任知縣,編寫了《輞川志》。也算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雅舉功德”。

    張效東先生,是藍田縣王維研究會長,對輞川一往情深,也深有研究。他說他依據資料和現場查勘,已初步找到了王維《輞川集》的二十個景點原址。

    從進入輞川谷口開始,張先生就不斷叫停車,下來給我指認“這個是白石灘”,那個是“華子岡”,左邊遠處那個是“北垞”,右邊遠處那個是“南垞”,那個橋下一大片河灘地,就是干涸了的欹湖。

    我調侃說《輞川集》我最喜歡“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今晚是否可以抱一把古琴,月夜長嘯,去“事發地”體驗一把?

    張先生哈哈大笑,說,地址可以找到,那個意境已不復存在。還是欣賞王維的詩,把完美留在心底。真到了實地,你會失望、失落的。

    我同張先生趕往大橋上,尋找當年碧波萬頃的欹湖遺跡。除了一灘荒草亂石和蜿蜒流淌的輞水,就是山崖上新刻畫的王維頭像與欹湖二字。

    當年王維“吹簫凌極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山青卷白云”的欹湖,不知何時竟干涸如此?

    張先生說,據藍田縣志記載,公元771年4月、879年2月,藍田“地大震,有聲如雷,山裂水出”??赡苁沁@兩次地震,造成地形改變,欹湖消失。因為晚唐的幾個詩人耿湋、白居易、元稹前來輞川拜謁,所寫詩歌中只提輞水,沒有提到欹湖,說明那個時候欹湖已不存在了。

    穿過崎嶇小路,進入荒草叢生的溝壑邊,一汪水池,清可鑒人,張先生說,這就是王維當年所寫的“金屑泉”。

    據當地人說,這口泉水可以滿足他們閆家村幾十戶人家飲用,而且水質特殊,保健作用突出。做粥,口感格外“油”,做豆腐,同樣一斤黃豆,用這個泉水比其他水,可以多做出半斤豆腐??磥硗蹙S的“日飲金屑泉,少當千余歲”所言不虛。

    隔著車窗,我看見一處“輞口莊”的牌坊,還有“大唐王維苑”字樣,很醒目。我急忙問張先生“這不是輞川別墅嗎?咋不停一下?”

    張先生笑著說:“這是個農家樂,糊弄外面人的”。

    路邊不少農家小院的圍墻上,隔三差五閃出“唐詩意境圖”,而且大多是王維的詩畫配。院墻的磚瓦顏色和拼圖,也很講究。

    張先生告訴我,當地政府曾有設想,把輞川打造成“唐詩小鎮”,這些詩畫配還有剛才看到山崖上的王維頭像,雖不精美,也算是個“起步”吧。

    到了輞川鎮官上村,張先生拿出打印的《輞川集》,讀著“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來者復為誰?空悲昔人有”,指著一片籃球場說,這里才是真的“輞川別墅”,王維購買宋之問藍田山莊的地方,也是王維到輞川的第一個居所。

    這里的確是整個輞川山谷最寬大的一塊平地,也是緊鄰欹湖的岸邊高地。

    張先生帶我走“宮槐陌”,指給我看當年“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的渡頭。望著大片干涸的河灘,雜樹包裹的所謂渡頭,已難想像當年那“渡頭燈火起、處處采菱歸”的詩情畫意了。

    村里幾位八十多歲的老人,也跟隨說,他們兒時如何攀爬高大的古槐,并說總共十三棵大槐樹,最大一棵要三四個人才能合抱。上一世紀五十年代,古槐全部被砍伐。

    我問他們:“你們知道王維不?

    他們笑著說:“知道知道,這咋能不知道呢。”

    “你們知道《輞川集》嗎?”

    “是在輞川趕集買東西的事?我們打小就常常趕集,熱鬧得很!”

    張先生聽我們的問答,尷尬地笑笑,對老人們說:“說岔咧,說岔咧?!?/p>

    當年劉裕所建“思鄉城”就在這里。王維搬來時,古城尚在,只是破落,柳樹衰老,神采猶在。唐時從長安出發,經藍田而南行至荊襄的一條道路通過這里,這里也是周轉休息之地,商業應當還算繁華。

    近代以來這里是輞川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撤鄉并鎮前,這里是輞川鄉政府所在地。

    可見老人們說《輞川集》是趕集,其實也是實情。

    我一直疑惑:王維既然買了宋之問此地的“藍田山莊”,為何又跑到山腳下再建一個居所?是規模小不夠用?還是不滿意?兩者是各自獨立?還是擴大建設連為一體?

    張先生推測說,這里雖風景絕佳,但不夠清凈,王維母親靜修參禪,不愿意被人打擾,所以才又另選偏遠的地方新建第二居所。兩個居所各自獨立,這個地方為王維和弟弟王縉居住休息,清源寺那個地方,為王維母親參禪靜修之所。

    我和張先生討論,整個輞川都是王維的私人園林?還是只有這兩個居所是王維私人產權?二十個景點是共有的自然景觀還是王維私家園林的人造景觀?

    我們都認為,以王維的財力、理念、做派,他都不可能把諾大一個輞川都圈為己有,建造園林。他真正私有的產權,就是這兩個居所,再加上一些小型的竹林、花圃之類。

    《輞川集》所吟詠的二十個景點,大多數是散布于輞川各處的自然景觀,被王維發現、命名、點化,引起大家注意。幾個人工建筑如臨湖廳等,也許就是王維出資建設的“公共建筑”。

    從王維的詩里,也可以看出,這里原本住著很多居民,他們“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王維與他們相處和睦親密,不會趕走他們,圈地造園,去獨享這份山水之樂。

    從孟城坳的第一居所,驅車到王維母親靜修并安葬的第二居所輞川鎮白家坪村,兩者相距五公里,且道路很不好走。由此可以推知,兩處居所不會是擴建連為一體,而是各自獨立。

    這里是輞川偏東南的飛云山麓一個山坳,居高臨下,可以俯瞰整個川谷地帶,又深藏不露,隱秘而封閉,是一個適宜閉關靜修的絕佳處所。

    怪不得王維選擇這里為母親營建“草堂精舍”。

    也難怪五十年代“三線建設”時,一個涉密的軍工企業“向陽公司”,也選擇這里建廠。

    王維晚年上表皇帝舍莊為寺,把自己苦心經營的輞川別墅捐為“清源寺”(宋代又改名為“鹿苑寺”),王維和母親都安葬于此。

    據《輞川志》記載,明代萬里四十五年,藍田縣令沈國華激憤于王維的《輞川圖》被粗制濫造的模仿,苦心求得陜西收藏家來復收藏的北宋郭忠恕的《輞川圖》模本,用心尋找能工巧匠,完成《輞川圖》石刻,鑲嵌于鹿苑寺墻壁上,供人欣賞。

    張先生說,這些石刻《輞川圖》,清代就收藏到別的庫房?,F在是藍田縣文物館的鎮館之寶。

    《輞川志》記載,鹿苑寺旁有王維母子墓地,背依飛云嶺,前臨輞川河,占地約13畝。墓前有兩個清代碑刻,一個是乾隆四十一年督郵程兆聲所立,一個是當時的陜西巡撫畢沅所立。

    鹿苑寺前,原有一“王右丞祠”,始建于何年代,已不可考?!遁y川志》只是記載了清乾隆四十六年和道光十五年,當地官員帶頭捐款并發動群眾勸捐重建的事實。

    只可惜特殊年代的“三線建設”,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鹿苑寺、王右丞祠、墓地及墓碑等一律鏟平。王維母子的墓地被壓在新建的廠房下,“唐右丞王公維墓”的碑石,當作石料,砌在水洞里。

    向陽公司的大門緊閉,隔著大門欄柵,張先生指給我看王維和其母親當年所安葬的大概地點。

    廠房外,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枝繁葉茂,黃燦燦的樹葉在藍天白云的襯托和夕陽照射下,如油畫般絢爛。

    樹上懸掛西安市古樹保護機構的標牌,樹高26米,樹圍5.2米,樹冠25米,樹齡1200余年。

    樹下立有一矮碑,上有“王維手植銀杏樹”字樣。

    清代乾隆年間有個進士、翰林編修叫馮敏昌,他撰寫的《重修藍田鹿苑寺并王右丞祠碑》說,乾隆四十六年,重修鹿苑寺時,那棵“傳為右丞手植而酷弊已久”的銀杏樹,“發秀重榮,開花再實……居人嘆美,邑里稱奇”。

    可見這棵古銀杏,幾經死生,大有來歷,極具傳奇。也是我們如今唯一能看到的“唐代遺物”了。

    銀杏樹旁邊,又有一石碑,上刻《鹿苑寺》,背面有文字介紹,列為文物保護云云。

    站在古樹旁邊,回看夕陽殘照下的輞川山水,令人感慨萬端。當年自然風景絕佳、造園藝術高超的“輞川別墅”,已蹤影全無。只有起伏的山巒勾勒出金色的曲線,如彩練當空,纏繞山間的公路似玉帶在深秋的青翠中飄逸,川底平坦的河床上,輞水在草叢的掩沒下默默流淌,偶爾裸露在夕陽下的河段,泛出閃爍的光芒。

    成群的花斑大蚊子開始熱情接待我們,口口見血。

    也許,這蚊子也是懂唐詩的“蚊才”吧,急于向我們訴說輞川的故事。

    來源: 光明網

    上一篇: 螞蟻莊園教育冬天吃炭火鍋哪種場所安全答案 古用作房屋保暖是
    下一篇: 古代的破水缸,遇到要珍惜,放在院子里養花種草,還能招財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