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可不簡單,不只是裝飾品,鎮國石柱意義深遠
80 2025-09-10
北京天安門廣場前的天安門城樓,是令無數人向往的地方。無數人去往北京,一定會慕名前來瞻仰它的容貌。這里作為曾經明清兩代封建王朝的權力中心,有著很重要的歷史意義,而它歷經幾百年的風雨變化,經歷無數的滄桑,一切可能都已經物是人非,但它還是堅定的矗立在這里。而在近代中國的多次變革中,它作為最直接的見證者,意義頗深。因此它在人們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含義,被人們所關注。
天安門,原名承天門,建于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后稱天安門。此時的天安門前只是一塊封閉的T形宮廷廣場,為明清兩朝舉辦重大慶典和向全國發布政令的重要場所,也代表著皇權的威嚴。而根據中國古代坐北朝南的說法,這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正門,而在古代,正門是有著特殊的含義的,一般大門是不經常打開的,也只有在每年祭天、祭地、祭五谷時,或者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才會從這里經過,以代表其特殊地位。
而自清滅亡之后,天安門前仍然發生著一件又一件的大事。v1919年,這里爆發了震驚世界的“五四運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1926年,這里發生了反動軍閥鎮壓學生和市民的“三一八慘案”;1935年,這里爆發了著名的“一二九運動”,推動了中國抗日戰爭的發展;1949年時,這里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慶祝新中國的誕生,意義深遠。而建國之后,這里常常被當作閱兵場所以及會見外國元首的重要地方,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
而很多人去天安門前的時候,一定也會注意到它前面的那一對柱子,很多人以為它們是建國之后才修建的,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據說它們是與紫禁城一起修建的,也就說最早可能是在明代永樂時期,距今已經有了500多年的歷史。很多人可能會問:“那好好的天安門前,為什么要放兩根柱子”,其實這就與古代的的文化觀念以及建筑風格有著重要的關聯,畢竟古人有著很深的信仰理念,他們會將自己對于世界的認知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而這兩根柱子的意義可能有點類似于當時人家門口的石獅,只是這兩根柱子之上雕刻著龍這一代表皇權的圣物,自然也就更加意義深厚了。
而天安門前的這兩根石柱子,其實也有更專業的叫法——華表。這是我國古代一種意義深遠的象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華表”是什么?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桓表、表木,是一種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紀念、標識的立柱。古時候人們在交通要道設立一個木柱,作為識別道路和標志,這就是華表的最初形狀。后來的郵亭、傳舍也用它作標識,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來統稱為“桓木”。在古代,“桓”與“華”音相近,所以漸漸地就讀成了“華表”。古代稱:“表者,表也。”意思是指路標,即是在交通要道口立之木制路牌,形狀是在木柱上方加木橫板。而且因為它是木制的,也可以讓人們在上面刻上一些意見,來監督官府的行為。而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自然不會有這個意思,它更多的是一種象征意義,證明國家的包容大度。
天安門前后的在每根柱子底部基座之上都有雕龍圖案,柱身之上雕刻一只蟠龍盤,在石柱頂上有一個圓形的承露盤,對應天圓地方,上面蹲有一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而且前后兩對柱子之上的朝天吼的頭部朝向相反。天安門門前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外,人們稱之為望君歸,天安門后面的那對華表上的石犼,面向宮內,人們稱之為望君出。也就是說它也起著一種警示的作用,或者一定的吉祥寓意,古人信仰“天人感應”,也希望有著好的寓意帶來更多的和平。
也就是說,這兩對石柱其實有點類似于古代社會中的圖騰,它象征人們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人們向它祈福許愿,更多的是求個心理安慰,尤其是這里常常還會舉行一些盛大的儀式,比如皇帝大婚,將領出征,這都需要好的祝福的,這兩對石柱更多的是讓人們心里得到放松,進而能夠更加放心的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今,大清朝的覆滅也已經過了百年,紫禁城也早已物是人非,但這根柱子依然挺立,在新的時代里面發揮著新的寓意。作為歷史的見證者,它能夠給人們傳遞更多的聲音,也許透過它,人們才能真正感受所有的一切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