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愛好者不可錯過的8本好書!
67 2025-09-10
本文共5307字|預計閱讀15分鐘
在過往的目的地書單里,我們推薦過不少城市相關的好書,在新的一年里我們會增加一些更明確的、主題性的好書,比如上次的考古系列、這次的建筑系列。
這篇文章里我們推薦了8本建筑學相關的好書,其中5本是適合深度閱讀的煌煌著作;另外3本則是文字輕松詼諧、圖文并茂的通俗科普讀物。
它們或被公認為是建筑領域的“圣經”,講的是全球建筑通史;或是早期面向西方讀者、為中國建筑正名的圖解書,其中的精美手繪至今仍值得收藏;或是囊括多數中國經典建筑、還把手繪圖畫的像“X光片”一樣精確的“絕版”書(幸運的是去年出了增訂版);或是把建筑之美寫成散文般優美、讀起來讓人直呼享受的通俗科普讀物……
建筑大師貝聿銘曾說:“人類只是匆匆過客,唯有建筑永存”——不管你是想系統地學習建筑,還是閑暇之余的愛好者,相信這些書都能為你理解「建筑、自然、歷史、文化」帶來新的視角。
作者:李乾朗
副標題:剖視中國經典古建筑
豆瓣評分:9.3
如果你想找一本囊括多數中國經典建筑、并圖文并茂地講解清楚的書,那么首推李乾朗的這本《穿墻透壁》。這本書有多經典呢——它暢銷10余年、累計銷量10萬+,穩居豆瓣“熱門建筑史圖書”第二名,僅次于梁林夫婦的《中國建筑史》!
作者李乾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踏訪考察了我國各地古建筑,被譽為“中國古建筑的知音”,而且他擅長通過手繪和注解將建筑一一解剖,經過解剖、掀頂和鳥瞰等方式把每座建筑的亮點直白地表達出來,出自他之手的建筑解剖圖堪比古建筑的“X光片”~
延慶寺大殿
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
山西應縣木塔
李乾朗從2005年起就著手撰稿和繪圖,這本書首次出版于2009年,一度絕版,但24年底悄悄地出了一本增訂版,對比老版厚了128頁你就知道新增了不少內容:增加了21處建筑個案、64張手繪圖,新增的內容超過1/3,還隨書附贈了4張建筑線描圖和1張古建分布圖。
主要古建筑分布示意圖
可以說,這本書匯集了一個頂尖建筑學者30多年的研究精華,用“190幅建筑解剖圖+900多幅實景照片”,重點解讀了72座著名建筑,年代涵蓋了唐至明清各個時期,所選取的都為中國建筑史上最經典的作品,覆蓋17種建筑類型,比如:
“年代古老且稀少,具代表性,并能反映審美及建筑智慧者”的五臺山佛光寺、南禪寺;“在中國建筑史上,具孤例之角色”的登封嵩岳寺塔、正定隆興寺、蘇州城盤門、大同云岡石窟及敦煌莫高窟;“建筑構造及技術艱深罕見者”的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太原晉祠圣母殿等等……
書中還為部分經典個案附上了《延伸實例》和《延伸議題》,前者延伸解讀了34處建筑實例,后者則歸納整理了欣賞中國古建筑必備的基本知識。通過這種舉一反三、圖文并茂的方式,你很容易就能對這些建筑的歷史背景、規劃布局,以及梁架結構、斗拱布局、裝飾彩繪等有深入了解。
作者:梁思成
豆瓣評分:9.7
這本書是梁思成先生早年用英文寫成的一部簡明的中國建筑史,目的是向西方讀者和建筑研究者講述古代中國的建筑技術,因此文字生動、深入淺出,并輔以220余幅精美珍貴的插圖及照片??梢哉f是一本理解中國古代建筑有機結構的入門讀物、一部不甚完備卻獨一無二的圖像中國建筑史。
梁思成手稿
這本書的內容包括:中國建筑結構體系的起源;明清保存下來的兩部中國古建筑基本法規;佛教傳入以前的中國建筑;石窟建筑;從唐到清以來中國木建筑的三個發展時期;中國佛塔(方形、多層式、密檐式);其它磚石建筑,如陵墓、券頂建筑、橋、臺、牌坊等。因種種原因,書稿未能及時出版。
梁思成手稿
《圖像中國建筑史》和大名鼎鼎的《中國建筑史》一起,都寫于抗日戰爭時期的四川省李莊。在那個社會動蕩、物質資料匱乏、交通極其不便的年代,梁林夫婦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對全國近200個縣城的2000多個古建筑項目進行了考察和詳細的測繪,為中國古建筑的研究積累了大量翔實的文字與圖片資料,并撰寫了詳盡的科學研究報告。
梁思成手稿
這本書是在梁思成逝世十多年后,經過費慰梅的努力才得以面世;中英文雙語版則是由梁思成之子梁從誡先生翻譯成中文。這本書的英文版曾獲得過1984年“全美最優秀出版物”的榮譽,即使放在今天,這也是一本值得收藏的精美手繪集。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些細致的手稿,很難想象在沒有CAD的當年,梁思成先生是如何忍受著身體的病痛,穿著笨重的“鐵馬甲”支撐彎曲的腰椎,僅僅使用簡陋的鴨嘴筆和墨水,繪制出如此精美的建筑圖紙。
作者:(英)丹·克魯克香克
豆瓣評分:9.4
以往我們談論的比較多的是中國古建筑,而如果想涉獵全球的建筑通史,那非這本已經出到第20版的《弗萊徹建筑史》莫屬。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具權威性的建筑通史之一,這本書史料確切、內容廣泛、插圖精致,被稱為建筑領域的“圣經”,也是建筑學界首選的教材和參考書。
據說梁思成在美國賓大讀書時,就是被這本書中插圖的科學性和藝術性所觸動,決心自己的專著和研究論文中的插圖也要達到這個水準。
這本書的首版由英國學者弗萊徹主編、問世于1896年,之后屢次修訂,到1996年出版100周年時再版了目前的第20版。
早期版本受 “歐洲中心論” 影響,對中國建筑存在誤解,比如開篇繪有一幅著名的“建筑之樹”圖,用樹的形式表示了世界建筑的源流,其主干是希臘羅馬一脈的西方建筑,而將中國建筑定位在“非歷史性”傳統的范疇內,也就把它排斥在世界建筑發展的主流之外,認為中國建筑不過只是發源早、但影響力小的一個次要分支。
弗萊徹“建筑之樹”圖
但隨著后續版本不斷糾偏,如今第20版中文版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鄭時齡主持翻譯,并在多方專家共同翻譯下,歷時七載完成,不僅給中國建筑界奉上有寬闊視野可資借鑒的世界范例,也充分展現了中國20世紀現代建筑風貌,比如:
中美合作的第一個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座后現代主義建筑「北京建國飯店」,中美合作的長城飯店、香港公和洋行設計的南京金陵飯店、貝聿銘設計的香山飯店,以及中國建筑師設計的作品,如上海龍柏飯店、廣州白天鵝賓館等等。
作者:劉敦楨
豆瓣評分:9.2
“今人只道梁思成,幾人識得劉敦楨”——在建筑學界有一位和梁思成齊名、兩人一起被稱為“南劉北梁”的建筑學家,他就是現代建筑學、建筑史學家,中國建筑教育及中國古建筑研究的開拓者之一的劉敦楨。
劉敦楨和梁思成分別擔任營造學社里文獻組(重資料收集)和法式組(重事物測量和法式整理)的主任,有人把他們稱作「中國建筑文化的雙子星」,一個偏浪漫主義,一個嚴肅厚重。
劉敦楨主編的這本《中國古代建筑史》最初是為了“一稿兩用”,一方面為蘇聯的《世界建筑通史》提供稿件,一方面用作國內教材,最后前后耗時七年、八易其稿,于1965年完成書稿、1980年出版。
全書共64萬字、搭配487幅圖片,簡要而系統地論述了中國古代建筑各歷史階段的發展和成就:先從自然條件對建筑的影響開始說起,從地形、氣候等角度解讀中國建筑的獨特風貌(如北方四合院的厚重保暖應對寒冬,南方干欄式建筑的架空防潮適應濕熱);
隨后依歷史進程詳述,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榫卯技術開啟木構先河;奴隸社會夏商周時期,城市格局萌芽,宮室、陵墓規制漸成,建筑彰顯等級秩序;再到魏晉南北朝佛教昌盛,佛塔和石窟林立,隋唐建筑雄渾大氣,宋遼金建筑技術精進,元代宗教建筑興盛等等。
可以說,這是一本關于中國古代建筑歷史研究的理論著作,書中旁征博引,引證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文字簡要,敘事詳明,資料圖片豐富,附圖質量較好,現在也是國內高校建筑專業的指定學習教材。
作者:李允鉌
副標題: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
豆瓣評分:9.2
這是國畫大師李研山之子李允鉌在1975年至1982年間,寫下的洋洋100萬字的巨著。作者在《華夏意匠》的卷首語中自述,從年青時開始他就盼望能有一本較為完整和系統地論述中國古典建筑的著作,卻一直未能如愿。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于是李允鉌自己到世界各地旅行考察,參觀了不少著名的、早已在書本中熟悉的東西方建筑經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觀點。
上面我們寫《弗萊徹建筑史》時提到過舊版書中對中國建筑的錯誤認知,李允鉌就在書中駁斥了其關于中國古代建筑沒有發展變化的觀點,列舉了大量生動、典型的對比實例,證實許多設計思想與技法屬中國獨有或首創,比如:
中國古代工匠充分利用準確的力學知識,以柱網框架式結構從技術上巧妙地突破了木結構不足以構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將木材的性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走上發展木建筑為主流的道路;而西方則大量運用磚石材料,走的是發展承重墻式磚石建筑為主流的道路——“中國建筑和西方建筑走著不同的道路,各自取得不同的成就,不同的經驗”,如果采用同一種尺度來衡量東西方建筑藝術的傳統與成就的做法是錯誤的,更不會獲得正確的結論。
洋洋百萬字,這本書的主要精髓是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與西方建筑的本質區別;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中西方建筑的巨大差異是如何產生的;以及中國古代建筑形式背后有哪些不同于西方的、獨特的美學和智慧。不管是專業人士還是一般的中國文化愛好者,這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用書。
作者:梁昊 / 歐陽星 / 丁靜 / 何世偉
副標題:圖解中國建筑
豆瓣評分:9.7
前面幾本書可以說是建筑類書籍里的“大部頭”,適合靜下心來深入閱讀,而這本《博物館里看文明:圖解中國建筑》就是一本很好的手繪科普讀物,很適合在閑暇的午后隨手翻閱或者作為親子睡前讀物~
內頁建筑細節
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建筑以木構為最大的特征,可以說在大眾的印象中,中國傳統建筑就等于木構建筑,但作者認為這種認識并不全面。所以這本書除了包含木構建筑,也特意將石窟、園林和經典的現代公共建筑納入進來。
建筑圖解
書中從遠古聚落、特色民居、宮殿廟宇、石窟園林講到現代建筑,挑選了26個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建筑,包括良渚遺址、故宮、佛光寺、應縣木塔、敦煌莫高窟等等,并輔以剖面圖、平面圖、結構線圖等手繪插圖,對每一個建筑都從歷史背景、建筑特點、細部結構等維度進行了科普圖解。
《圖解中國建筑》作為“博物館里看文明”系列的開山之作,歷時三年完成,全書還穿插了8張約1米長的卷拉頁,讓建筑結構纖毫畢現的同時也讓整本書顯得沒有那么厚重,對于非建筑專業的普通愛好者來說是不錯的入門書籍。
作者:彭明浩
副標題:山西南部早期建筑大木作選材與加工
豆瓣評分:9.1
古人究竟使用何種木材建房?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看似簡單,但長期以來卻只有模糊的答案。作者彭明浩本碩博都就讀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他借助古建筑修繕的契機,對山西南部30多處早期的唐宋金元木構建筑中大木作的選材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并結合樹種顯微檢測,發現了一些規律:
早期建筑在選材上并非雜亂無序,而是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區域性,比如松木一度被大量使用,但也因此導致晉南地區的森林資源告急。到了金元時期,人們因地制宜,逐漸采用鄉間常見的楊、榆、槐等樹種作為建筑主材,就連人們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楊木,也被廣泛應用于金元時期木構建筑的主體結構中。而且這些建筑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保存至今。
但建筑主材并非簡單替換即可,為了適應楊木等鄉土雜材,古人摸索出一套獨特的加工方式:即盡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額、大梁、大柱,依據木材形態巧妙構思,適度增加、簡化或變更節點構件,于是形成了金元時期獨具特色的“大額建筑”,并對明清建筑體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這本書叫做“何謂良材”,事實上良材固然可貴,但雜材在能工巧匠手中同樣也能成為撐起建筑脊梁的棟梁之材——“不是不堪為器用,都緣良匠未留心”。
書中重點分析了晉南的6處古建筑,分別是:運城萬榮縣的稷王廟、晉城澤州縣的小南村二仙廟、運城芮城縣的城隍廟、長治長子縣的成湯廟、晉城澤州縣的冶底岱廟、晉城高平市的清夢觀。除此之外還對25處古建筑展開了區域調查。如果你想著重游覽晉南古建筑,這本書提供了一種新的參觀思路。
作者:趙廣超
豆瓣評分:8.6
這是一本讀起來讓人非常享受的通俗科普讀物,書如其名,它講的不只是中國傳統木建筑,而且列舉了很多有趣的例子,將建筑和中國傳統文化很好地銜接在一起,可讀性非常強,文字輕松活潑,頗有閑適的情調。
全書從“家”這一主題開始,通過起家、伐木、文字、高臺、標準、結構、斗拱、基階欄、屋頂、屋身、空間、宮室、四合院、風水、園林、裝飾這16個章節,一步步將你帶入中國傳統木建筑的大門。
最令人驚喜的是,不同于教科書的枯燥教條,這本書的語言則詼諧而詩意,比如在形容榫卯時,趙廣超這樣寫道:“榫卯就活像是隱藏在兩塊木頭里的靈魂,當古代的工匠將多余的部分鑿掉之后,兩塊木頭便會緊緊地相互握著,不再分開。榫對卯說‘執子之手’,卯對榫說‘與子偕老’”;
在形容欄桿——這個中國建筑里不起眼的小物件時,趙廣超說:“設在低處的欄桿是攔著外人(不要闖進來);設在高處的欄桿則是為了攔著自己(不要掉出去)”;還有諸如“在家外月亮總是在照著別人,院子里看到的月亮可像自己家人一樣,院子其實就是將天地劃了一塊放在家里,一個可以讓樹木從家里向天空生長的房間”等文字,讀起來不禁讓人覺得溫暖,建筑書竟然寫出了散文般的意境……
作者趙廣超生于香港,早年肄業于法國貝桑松藝術學院及巴黎第一大學,20世紀90年代回港,這本書是他剛從法國回香港進行設計創作方面相關的教學工作時為他的學生而寫,前后花了五、六年時間,寫下了一個“中國傳統建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