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泉州神秘“都督墓”竟是名宦邱養浩之墓

    147小編 127 2025-09-11

    該明代古墓位于泉州市浮橋街道金浦社區的眠牛山上,早年曾遭盜挖;墓主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泉州城內古有為其而立的牌坊

    臨漳門附近原有邱氏大宗祠,古已湮沒無蹤。

    臺海網12月6日訊 據泉州網報道 日前,記者在鯉城區浮橋街道金浦社區的吳世守老先生以及文史愛好者洪少霖、邱孝鑫等人的帶領下,前往金浦社區的眠牛山,尋找一座被當地人稱為“都督墓”的古墓。金浦人相傳,這座古墓的墓主為丘氏(今俱稱“邱氏”),是明代“御史都督”,因此這座墓自古便被人喚作“都督墓”,亦有人稱之為“邱厝墓”。

    蹊蹺的是,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相繼有村人在墓地附近聽到類似閩南“搬戲”時的鑼鼓聲,卻又不見人影,村民心生驚懼,落荒而逃。這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古墓變得越來越神秘,后來該墓便又被附近村民傳為“戲仔墓”。

    眠牛山(也稱睡牛山)上,朔風滾滾。但給我們帶來寒意的,不僅僅是這呼嘯的山風,還有眼前所見的凄清景象——一座被盜掘過的明式古墓、兩尊被“斬首”的石翁仲,以及一地的破碎“皇金”(即骨灰甕)遺下的殘片?,F場到處是齊腰高的雜草,分明告訴我們這座古墓被盜掘的時間已經十分久遠了。

    草叢中的石翁仲呈駐劍站立姿勢

    我們在現場發現,古墓墓園的建構范圍很廣,從現有地表堆土來看,似乎分為三層墓埕。整個墓園由南向北逐層抬高,從下方平地望去,頗顯巍峨之勢。最底下一層墓埕上如今圍滿了龍眼樹與雜草,據說這里早年有石虎、石馬、石羊及石翁仲。但我們現在僅在雜草叢中發現兩尊已經沒有“頭顱”的石翁仲。從殘存的石像軀體上可以看出,這兩尊石翁仲皆呈駐劍站立姿勢。其胸口上還掛有護心鏡,上有一個“令”字。兩尊石翁仲的造型十分古樸,衣袂、手指、腰帶等的紋路清晰,應為明代之物。未發現有望柱或神道碑等物;第二層墓埕據說古有碑亭,如今僅遺碑座。南安常年研究邱氏文化的邱永亮老先生告訴我們,他十多年前曾到此尋訪邱氏祖先古墓,那時曾見該墓前有一古石碑約1.6米高,碑文為“團字”(即篆書)書體。碑石當時已斷為兩截。碑的下半段據說當年被附近一所學校拿去磨平重刻為“芳名碑”,上半段則不知所蹤;最上一層即為主墓葬,在遭盜掘之后,已不見祭臺、墓碑等物,墓穴敞開,兩旁還有一些“皇金”及碎瓷片。墓葬前依稀可分辨有石臺階,墓葬兩邊的擋墻高聳,“墓護手”處還施以雕飾,足見墓主曾有的顯赫地位。邱永亮表示,當年在他調查時,曾有老村民告訴他,該墓早在1940年即遭盜掘。

    邱永亮表示,他在查閱大量文史資料并尋訪考古專家求證后發現,這座古墓竟是名宦邱養浩之墓。邱養浩(古稱丘養浩)是邱璦之子,邱璦為蔡清弟子,著有《易說》《皇極管鑰[yuè]》諸書。據清乾隆《泉州府志》載,邱養浩,字以義,號集齋,明代晉江人,正德丙子(1516年)舉于鄉,正德辛巳(1521年)進士。他曾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后改巡撫江西,避嫌還鄉,卒于家。在邱氏族譜中載,邱養浩“卒葬南安二都巖眼牛山,坐丙向壬”。金浦一地舊稱巖浦、嚴浦,古屬南安二都,眠牛山古稱“巖眼牛山”。而該古墓正是“坐丙向壬”。另據《瓊山邱氏族譜》載,邱瑗有三子:長子養潛,應貢授蘇州訓導;次子養浩,為右僉都御史,卒葬南安二都嚴浦山;三子養澄,授鴻臚寺序班,卒葬晉江四十四都五堡潘龍山。泉州文保專家黃真真表示,邱養浩之墓的發現對于研究泉州明代歷史極有幫助,應予妥善保護。

    《泉州府志》有邱養浩的人物傳記

    據查文獻,古時泉州城內有兩座牌坊與邱養浩有直接關系,據清道光《晉江縣志·卷十二·城中坊·明坊》載:“四科亭:為庚午舉人王羽等、癸酉舉人張缶等、丙子舉人邱養浩等、己卯舉人何時晉等立。此亭即坊,故附于此。在中和宮西。今廢?!庇州d:“大中丞坊:為僉部御史邱養浩立。以上俱在崇名鋪?!绷硗?,在泉州城外有一座牌坊是為其父邱璦而立,清道光《晉江縣志·卷十二·城外坊·明坊》載:“天恩薦錫坊,為封大理寺寺丞邱璦立?!鼻耩B浩一生頗具才名,與泉州明代歷史名人張岳、王慎中、俞大猷等多有交集?!稌x江縣志》稱其“才氣迅發”“痛懲墨吏”,而王慎中贊他“公材過人,千里一騁,在觚有稜,在錐有穎”,若從邱養浩一生的作為來看,可知這些評點確非空泛之談。(記者 吳拏云 文/圖)

    重英才,邱養浩曾力薦俞大猷

    邱養浩是“名門之后”,在余姚地方政績出眾,樹立“忠義”之風;鐵面無私,以澄清之氣治理川蜀;與俞大猷二人英雄相惜

    邱氏家譜揭示族源

    《遵巖集》內有《丘中丞傳》

    本期人物簡介

    邱養浩:字以義,號集齋,明代晉江人,正德辛巳(1521年)進士,曾官至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王慎中贊他“公材過人,千里一騁,在觚有稜,在錐有穎”。

    核心提示

    邱養浩在官場上可謂一波三折。他既受過貶謫,又下過詔獄,還備受謗擊,但在地方為政之時,照樣指畫利病,痛懲墨吏,毫不顧忌個人安危得失?!蹲駧r集》及不少地方史志,皆有載其史跡。

    學業有成 蟾宮折桂

    據《泉西錦塔邱氏家譜》《清源邱氏舊譜引》《瓊山邱氏族譜》等譜牒記載,邱氏(即丘氏,古今通用,以下皆同)入閩始于西晉末永嘉之亂時,當時“中原版蕩”,晉參軍給事中邱夷攜眷與八大衣冠姓氏入閩,邱夷遂為邱氏入閩始祖。夷生有五子:長子邱永之居大安,傳崇安派;次子邱困之居建溪,傳建安建陽派;三子邱全之居延平,傳延平派;四子邱成之居福州,傳福州派;五子邱元之居晉江清源,傳泉、興、汀、漳諸派。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永嘉儒學教諭吳禮所撰《邱氏舊祠堂記》稱,邱氏世家在城之西南臨漳門內植福里,舊有祠堂,因喪亂“殘毀殆盡”。迨至宋末元初,邱氏出了位大名人邱葵,著有《易解義》《書解義》《周禮補亡》《丘釣磯詩集》等。元初,清源邱氏有族裔留居海南繁衍,遂造就邱氏“瓊山派”。后來,“瓊山派”又有族裔回傳晉江,故泉、瓊兩地邱氏自古便互有通往。

    邱養浩生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他是明代晉江理學名家邱瑗之子,亦是邱葵之十世裔孫,算得上“名門之后”。在父親邱瑗的悉心督導下,邱養浩也是學業有成,先是舉于鄉,后來參加秋闈,順利蟾宮折桂,一時鴻運高照。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四十二·明·列傳》載曰:“邱養浩,字以義,號集齋,晉江人。正德丙子(1516年)鄉薦,辛巳(1521年)進士,授余姚知縣?!?/p>

    邱氏譜牒內收藏的邱氏入閩始祖邱夷畫像

    古墓早年已遭盜掘

    旌善抑豪 厘定賦役

    邱養浩進士及第后,被授予余姚令一職。當時余姚“地頭蛇”很多,各種勢力混雜。官場內外風傳該地是“劇邑”,難以管理,官員對到當地任職心有畏懼。與邱養浩年齡僅差4歲的惠安名宦張岳,對這種傳言嗤之以鼻。他致書邱養浩,表明自己的觀點,鼓勵養浩在余姚當個好縣令。這篇《贈丘君以義宰余姚序》稱:“正德辛巳榜進士,初入選籍,吾鄉丘君以義,注余姚令。余姚劇邑,有為以義難之者。余獨以為易,而有甚難者,乃在以義之身也。凡民性之剛柔、緩急、直詐,系于水土之習尚,而莫不受變于賢士君子。余姚賢士多矣,是其俗必知恥而能讓,敬吏而畏法令之勢,宜無撓者,故曰易。然習尚既美,其所是非與其所好惡,必甚嚴且公。矧夫虛心以觀令之初政意向,少失其平,彼且誹然議矣。未及于政也,則勢雖無撓,而宅心之難,又有甚者焉,故曰‘在以義之身’也……以義將行,問言于余。余不知令事,而以義高才,又足辦此,故獨推古人之意告之。蓋所效區區于以義者,又不止為令爾?!睆堅勒J為,余姚自古以來多賢士,這些賢者早在余姚民間播下“知恥”“守法”的種子,故在當地為政,只要官員做事能一碗水端平,百姓自然就會心服。張岳的這封信被收錄于他的《小山類稿·卷十二》中。

    邱養浩上任后,果然照好友張岳所說,悉心打理縣邑事務,“勸學興士,省賦役,懲猾蠹,民甚宜之”(清道光《晉江縣志》)。明代才子王慎中為邱養浩所撰的《邱中丞傳》亦稱:“余姚于浙東西,為最劇。公為之績業奮起,日升月長,賢名四出,無足而馳疆。聞壤望,或愧恚不及,或傳講以相師勵?!睔J定四庫全書《浙江通志》的敘述則更加完整:“(養浩)正德中知余姚,才識明敏,視義勇為,旌善良,抑豪橫,民皆知所勸戒。時姚賦役多奸欺,養浩洞見弊源,乃定為橫縱冊厘正之,最稱均平。”不難看出,養浩出任余姚縣令后,一方面掃黑除惡,一方面厘定賦役,如此一來使得奸猾之徒無機可乘,也讓百姓能安居樂業。

    為了在余姚樹立“忠義”之風,嘉靖二年(1523年),邱養浩還請準上司,于龍緒山南麓建忠烈祠,祀奉死難于寧王朱宸濠叛亂的大臣孫燧,浙江提學副使黃芳書為此撰《靈緒山忠烈祠碑記》?!墩憬ㄖ尽份d曰:“(忠烈祠)嘉靖二年,余姚縣令邱養浩建,有司春秋祭?!奔尉溉辏?524年),因在余姚地方政績出眾,養浩被擢升為監察御史。

    墓葬兩邊的擋墻高聳

    吳世守老先生帶我們尋找邱氏古墓

    條陳邊務 考藝興學

    作為監察御史,養浩在朝時,曾上疏彈劾近侍陳欽,卻遭貶謫永平推官。不過幸運的是,還未赴行,就因查明情況而被賜還原職。雖然有些受挫,但養浩依舊恪守御史職責,在出巡山海關后,又上疏舉報官員徐定國冒奪邊關屯地千余頃,挖出了一條大“蠹蟲”。當時御史臺里大多是一些道德素質過硬的官員,“清明侍從皆極一時之選”。養浩臨朝議政,如魚得水,與御史臺的宿老們關系融洽。當時的公卿也都很看好他,愿意跟他交朋友?!傲钕庐斪h事倚待決,公必得聞。雖入臺后,而預政與宿舊臺僚等大夫,中丞咨訪有加焉,公卿多欲致公與相締投雅?!?/p>

    嘉靖三年七月,因“大禮議事件”皇帝大興詔獄,眾多議禮官員被扔進大牢。這時,邱養浩也以御史身份參與案件審理,恰遇“永嘉張公來視臺事”。這永嘉張公即當時依靠大禮議之爭上位的閣相張璁,他是當朝大紅人,“巧者皆曲意媚之,以求進用”。邱養浩卻毫無媚附之態。甚至張璁暗示地對他說:“得君與我閱稿獄事,濟矣!”養浩也只是不卑不亢地說了聲“遜謝不能”。這么一來惹毛了張璁,從此對養浩心生芥蒂。不過,養浩就是這樣的人,從不肯諂媚來逢迎權貴。

    明中期,朝廷對于邊疆守衛將領體恤不夠,經??丝圮婐A,加之高級軍官的層層剝削,導致下層官兵積怨已久。嘉靖三年八月,素有“北方門戶”之稱的大同發生兵變。這次兵變,大同巡撫張文錦被殺,宗室王親受擾,邊防危殆。大同兵變后,邱養浩冷靜地分析了邊防局勢,上疏“條陳防邊十余事”“朝論韙然”。雖然朝廷很認可他對于鞏固邊防的建議,但卻并未真正履行。

    嘉靖六年(1527年),邱養浩再次提出中肯的“督辦火器”方案,這次得到了落實。當時,邱養浩為“薊遼邊務”進諫稱:“中國長技,惟火器可以及遠。今各關營銃炮甚少,而火藥率三歲一給,緩急無濟。宜出罰鍰多鑄火器,分給三路關堡;其火器除歲給外,仍以關稅委官督辦?!泵魇雷谥旌駸新牶?,“許之”。

    不久,養浩因母喪,丁內艱而去職。除服之后,正好南畿督學憲臣的位子空缺,而養浩又“故有文名”,所以朝廷便令其提督南畿學校。當時的“南畿”由留都應天府及13府4州構成,大致包括今江蘇、安徽兩省和上海市。原本就有意致力于儒學的養浩,對于擔任南畿督學也十分滿意,他上任后“謹條教、考藝文,專意于作人興學”,加強南畿的學風建設。不過,好景不長。沒多久,父親也病故了,養浩再因丁外艱而制歸。

    再次除服返朝時,養浩發現“僚多變易,宿舊少存者,因默自悲”(《丘中丞傳》)。在他丁憂期間,也有大事發生。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開始盤算以復古禮為號召,進行郊、廟等祭禮的改制。此事的背后,是明世宗打算祧遷德祖,讓有著帝系象征的太廟騰出空位來,以便使自己的親生父親“獻皇帝”能附廟。不過,由于禮臣的反對,廟制改革擱置難決。直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太廟突遭火災,面臨重建。明世宗抓住機會,擬以“都宮之制”興建太廟,將太廟一分為九,改合祀制度為分祭,并建獻皇帝廟。這次九廟重建是個重大工程,誰能擔任此役董事呢?嘉靖十四年,這個重擔最終落到了邱養浩的肩上。

    實際上,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差事。世宗給的旨意是“營立九廟,務極曼碩,以稱嚴祀”,九廟建得不夠奢華端莊,固然會得罪以皇帝為首的“改制派”。但如果過分氣派,靡費巨資,同樣會被國中宿耆老臣戳脊梁骨的。果然,九廟建成后,國庫空虛,朝野非議極多。不過,養浩在工程期間奉公辦事、潔身自好,倒也沒有讓人落下把柄。工程結束后,他因功還被擢為南京大理寺少卿。

    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廟中有八廟為雷火焚毀,明世宗與眾大臣們認為這是祖先們不愿分祀而雷火示警,故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重建太廟,恢復了“同堂異室”的合祀制度,這是后話。

    墓埕據說古有碑亭,如今僅遺碑座。

    邱養浩的墓葬位于半山腰

    杜絕墨吏 鐵面無私

    擔任南京大理寺少卿一段時間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邱養浩便又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之四十二·明·列傳》載:“(邱養浩)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四川。檄諭雜谷、白草番夷,先后納款。烏蒙、羅魁構播肆虐,責成土舍祿堂誅之。”當時四川之境,地曠山險,控扼西番,散居山谷的“番夷”部落眾多。邱養浩巡撫四川后,通過檄告的方式降服雜谷、白草等部落,并令地方衛所出兵剿滅了為非作歹的烏蒙、羅魁等部,使得四川境內一片晏清。

    清乾隆《泉州府志》稱養浩“才氣迅發,其入蜀也欲力持風裁,以振晏墮”。府志還記載了一個故事:邱養浩曾單獨帶“二蒼頭”入四川?!吧n頭”古時即指家仆。結果其中一家仆仗著他的來頭,竟向地方兵卒勒索錢財。邱養浩得知此事后,二話不說“撲殺而焚棄之”,以示自己對墨吏行徑絕不姑息。邱養浩與四川官員共審獄案時,一旦發現案有貓膩,便會追究其責任人,一點情面不留。不多久,邱養浩又彈劾“邊將李爵險譎”,用“廢將何卿起代”。也正因為邱養浩太過鐵面無私,所以“諸不悅者,競造蜚語”,地方貪官為求自保,勾結起來制造各種流言試圖以此毀掉邱養浩。乾隆《泉州府志》稱,邱養浩“以太猛中之故”移撫江西??缮形闯霭l去江西,又有人狀告養浩與何卿有私下交易,所以才會起用何卿。邱養浩為避嫌,于嘉靖二十三年八月返回都察院。后被打入詔獄。不過,朝廷在調查之后,還其清白,并欲令其重新巡撫江西。但經此折騰,邱養浩已心灰意冷,遂返鄉,后卒于家。明代名臣趙貞吉在聽聞邱養浩被誣一事后,嘆稱養浩“澄清之氣搖動岷蔡,再借三年,蜀其有瘳”。意思即指邱養浩以澄清之氣治理川蜀,如果多給他三年時間,川蜀哪里還會出現生民疾苦的慘象?!度莞尽贩Q,趙貞吉向來以剛直著稱,他對邱養浩的這句評價,“遂為定論”。

    據《明史·卷211》記載,邱養浩卒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邱養浩一生為官23年,展現了其雄才與魄力。他一身浩然之氣、剛直不阿,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除此之外,王慎中還贊他“為文不規規古法,才馳氣駕,姿態俊發,有以踰人。晚善為詩,歌藻澤腴,聲韻平妥,篇出皆可詠也。其最長在奏對移駁之文,指畫利病,摘抉情偽,元本法令,緣飭以典訓,使躬受者警服側聆者省畏”。據清道光《晉江縣志》所載,邱養浩生平著有《集齋類稿》18卷、《中丞輯錄》。

    發掘英才 恩重山岳

    邱養浩生平還有一大功績,那就是對于名將俞大猷這位人才的發掘與舉薦。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八月,北方韃靼大舉進犯山西,明廷下詔選將,以御外侮。時任金門千戶所千戶的俞大猷前往應試,得到巡按御史徐宗魯、兵部尚書毛伯溫的賞識。毛伯溫將俞大猷送到宣大總督翟鵬那里聽差。北邊征戰艱辛慘烈,將士們視死如歸。但翟鵬卻始終未重用俞大猷,無奈之下俞大猷只得辭歸。此時,已出任右僉都御史的邱養浩惜才重才,再度向毛伯溫大力推薦俞大猷,而后毛伯溫起用俞大猷為汀州、漳州守備。俞大猷對此感激涕零,在他的《正氣堂集·卷之四·書》中收錄了一篇《奉邱集齋書》,文稱:“念猷負書燕趙,空冉日月,躡屩廊廟,終涉踈狂,幾溝壑此身矣。乃仗明公施援長綆,褒揚一介。錐刀之勞未效,非次之任忽膺。伏自惟省,古有受人一飯而不敢忘,況義重山岳,仁同天地者乎!刻骨剖心,不足以報……”對邱養浩的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正氣堂·余集卷之三》收錄了另外一篇《祭邱集齋都憲》,這是俞大猷在得到邱養浩訃訊后,為其親撰的奠章,文內稱:“嗚呼!壯圖摧于厄運,長才屈于短日。才志未遂而身先死,國患未殄而天不慭遺。猷獨為翁恨恨者此也!感時永懷,痛心自忖。施重山岳,義足灰沒。今天下名公,尚有憂國奉公如翁者?俾猷得藉晨風,振勁翮,效錐刀之用,立毛發之功,以副翁愛國一念,知猷平生者耶!”聲聲如淚,字字錐心。這篇奠章,也成了二人英雄相惜故事的最終注腳。(記者 吳拏云 文/圖)

    上一篇: 老虎頭_黃魁宇遺作
    下一篇: 從巫術到科學,從墓葬到建筑,風水學是如何演變的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