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掛鐘不能隨便放 時鐘擺放有十項禁忌
91 2025-09-11
1.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釋義:堅持行動的人終會成功,持續前行的人必達目標。
2.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舝》
釋義:高山令人仰望,大道引人前行;比喻崇高的德行值得效仿。
3. 生如芥子,心藏須彌——《祖堂集·歸宗和尚》
釋義:生命雖渺小如草籽,心靈卻能容納天地;強調心性的無限可能。
4.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莊子·齊物論》
釋義:生死相互轉化,循環不息;體現道家對生死的辯證思考。
5. 山不讓塵,川不辭盈——(晉)張華《勵志詩》
釋義:高山不棄微塵方成其巍峨,江河不舍細流方成其浩瀚;比喻積累的重要性。
6.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釋義:至美的聲音近乎無聲,至大的形象超越具體;強調自然本真的境界。
7.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釋義:能洞察他人是智慧,能認識自己才是真正的清醒。
8.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經·第八十一章》
釋義:真實的話往往樸實無華,華麗的言辭常缺乏真誠。
9.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周語下》
釋義:行善如登山般艱難,作惡如山崩般迅速;警示善惡的不同路徑。
10.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周易·坤卦》(化用)
釋義:以深厚的德行承載萬物,以寬廣的胸懷包容他人。
11.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
釋義:君子專注于根本(如修身),根基穩固則大道自然顯現。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
釋義:自己不愿承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儒家“仁”的核心。
13.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釋義:聰慧且勤奮,向地位低的人請教也不覺羞恥;強調虛心學習。
14. 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周易·說卦》
釋義:探究萬物之理,通達本性,最終領悟天命;體現儒家的終極追求。
15.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盡數》
釋義:流動的水不會腐臭,常轉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比喻生命在于運動。
16. 塞翁失馬,焉知非?!痘茨献印と碎g訓》
釋義:福禍相依,一時的損失可能帶來長遠的好處。
17.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經《鶴林玉露》
釋義:持之以恒的努力終能達成目標;強調堅持的力量。
18.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孫子兵法·九地》
釋義:靜止時沉穩冷靜,行動時迅猛果斷;形容動靜皆宜的素養。
19.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國策·趙策一》
釋義:銘記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未來的指引。
20.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諸葛亮《后出師表》
釋義:竭盡心力奉獻,直到生命終結;體現忠誠與責任感。
21.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唐紀》
釋義:廣泛聽取意見才能明辨是非,偏聽偏信則易陷入愚昧。
22.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傳》
釋義:寧可為正義犧牲,也不茍且偷生;強調氣節與尊嚴。
23.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南朝)范曄《后漢書》
釋義:真誠到極致,連金石都能被感化;強調信念的力量。
2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漢書·班超傳》
釋義:不冒險就無法獲得成功;鼓勵勇敢探索。
25.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釋義:與其空想,不如付諸行動;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26.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晉書·安重榮傳》
釋義:機會稍縱即逝,錯過難再;提醒把握時機。
2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釋義:品德高尚的人無需自夸,自然受人敬仰;強調身教的力量。
28.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馮異傳》
釋義:此處失去,彼處收獲;比喻得失的辯證關系。
29.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燕策二》
釋義:雙方爭斗讓第三方獲利;警示無謂內耗的危害。
30.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
釋義:環境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強調近朱者赤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