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家居風水:讓你辛苦賺錢卻無福享受的風水
104 2025-09-14
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1952年10月27日,臺北基隆港,一個陰沉的午后。
碼頭上聚著不少人,幾位頭發花白的老人站在前排,神情肅穆。
風吹起他們的衣角,也吹動停靠在碼頭上的那面黑紗白字的挽聯。
那天,杜月笙的靈柩運到了臺灣。
沒人想到,這位曾在上海灘呼風喚雨的人,會以這樣的方式來到臺灣。
更沒人想到,他的墓,最后會朝向上海。
這事兒聽起來有點玄,其實一點也不復雜。
墓地的位置是在臺北縣汐止鎮的大尖山西側,山勢沉穩,風水講究。
可細看墓碑的朝向,正對著海峽那頭的上海老家。
這是杜月笙生前留下的意思,也是他最后一次“倔強”。
那段時間,上海已經易幟,局勢急轉直下。
可是杜月笙,始終沒答應去臺灣。
再往前推,1949年春,上海的街頭依舊有點春意,可氣氛早變了。
市中心還能聽到遠處的炮聲,人們走路都匆匆忙忙。
那天晚上,杜月笙一家登上了一艘荷蘭籍的輪船,目的地不是臺北,而是香港。
有人說他是怕熱,說他哮喘發作,香港氣候更適合養病。
可這說法連他自己都沒信。
真相是,他早就知道自己在國民黨那邊的“賬”,已經算不清了。
1948年年底,國民黨保密局給蔣介石送過一份密電,內容不輕。
說杜月笙在上海經濟管制期間,故意讓工廠停工,制造黑市交易,搞囤積居奇。
理由?就是不滿政府對孔令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卻把他親戚杜維屏拉出來當替罪羊。
蔣介石看完電文,氣得不輕。
后來在臺北,《中央日報》發了一篇社論,明著罵杜月笙,說他是“買辦流氓”“土豪劣紳”,還指名道姓地提到他當年拒絕擔任上海參議會議長,是“聞人”的代表。
這話傳到香港,杜月笙整個人都沉了。
誰都知道他這輩子講究“義氣”,結果反倒被罵成了“害群之馬”。
那段時間,他病得厲害,身邊人說話都得輕聲細語。
孟小冬后來回憶,那種沉寂,比什么都壓人。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在香港去世。63歲,一個時代的終結。
他的遺愿是葬回上海。
可這件事,沒那么容易。
孟小冬堅持香港,那里是他們結婚的地方;四姨太姚玉蘭傾向于臺灣,說蔣先生親自寫了挽額,總不能不領這個情。
孩子們分散各地,也沒個統一意見。
最后,是宋美齡出面,姚玉蘭帶著靈柩去了臺灣。
說起來,當年那場葬禮規格不低。
蔣介石親自題字,寫的是“義節秉昭”。
迎靈那天,碼頭上站滿了人,李石曾、許世英、陶百川、洪蘭友這些人都到了。
很多人都穿著黑呢大衣,站在風里不說話。
后來,墓地選在了大尖山,面對上海。
碑文寫的是“先考杜公月笙府君之墓”,上方是蔣介石題的“義節秉昭”,下方還有張群寫的“譽聞永彰”。
這八個字,一直留到了今天。
可墓地的維護,沒堅持幾年。
孩子們陸續去了美國,墓地漸漸荒了。
石碑縫里長了草,臺階也裂了。
只有那八個金字,風吹日曬,依舊清晰。
說到底,杜月笙其實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他靠煙賭起家,確實帶了不少風氣問題;但他也在抗戰時期捐過款、出過人,幫過不少難民。
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惡人,是那個亂世里典型的“灰色人物”。
他和蔣介石的關系也很微妙。
一開始是“拜把兄弟”,后來漸行漸遠。
臨終前,杜月笙拒絕去臺灣,是清楚自己已經沒了利用價值。
可蔣介石最后還是給了他體面,算是一種復雜的“政治送別”。
有個細節很少人提起。
杜月笙墓地不遠,就是姚玉蘭的墓地。
孟小冬沒有和他合葬,選擇了另一個地方。
從那以后,再也沒人提起“杜孟伉儷”這四個字。
參考資料:
張正隆,《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
龔小夏,《民國風云人物:杜月笙傳》,中華書局,2008年。
王豐,《1949:大遷徙與臺灣的命運》,遠流出版公司,2014年。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中正日記(1948-1952)》,臺灣中研院檔案。
李敖,《傳統下的獨白》,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