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講究“廚房上不建臥室,客廳上不建廁所”都有何道理
195 2025-09-14
武林門派究竟起源于何時?這一問題可謂眾說紛紜。倘若你向一位峨眉派弟子打聽,他大概率會驕傲地宣稱,自家祖師爺能一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司徒玄空,如此算來,這門派歷史竟長達兩千余年。
然而與之截然不同的是,諸多學者堅稱,中國古代的幫派實則是在明清時期才逐漸成型。再看我們從小愛不釋手的武俠小說,情況又別有洞天。像金庸、梁羽生筆下,以唐代為背景的故事少之又少,而以大清為背景的,又多圍繞反清復明的主線展開,單純的武林門派紛爭基本聚焦于宋明兩代。
那么到底哪種說法才契合歷史真相呢?在我看來,將宋代視作江湖武林的起源,似乎更貼合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雖說游俠這一群體早在先秦便已現身,但他們同樣食人間煙火,需為生計奔波,故而彼時絕大多數游俠都依附于貴族階層,靠其供養為生。
就拿我們耳熟能詳的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專諸刺王僚的專諸,以及要離刺慶忌的要離來說,他們本質上就是雇主門下的門客,平日里盡享優渥待遇,畢竟像峨眉司徒玄空那般甘于隱居、耐受清苦的只是少數。
時光流轉至東西兩漢、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各路割據軍閥與世家大族林立,自然而然地成為身懷絕技的武夫們趨之若鶩的投靠首選。這些勢力集團為求生存、謀發展,也都不遺余力地招攬人才,搶奪這一寶貴資源。
試想,面對高官厚祿的誘惑,又有幾個練就一身真功夫的高手愿意浪跡江湖、風餐露宿呢?但到了宋代,局勢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轉變。五代十國的動蕩歲月里,傳統貴族門閥被新興的藩鎮武人集團屠戮殆盡,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之舉,加之北宋奉行的重文輕武國策,使得藩鎮勢力迅速瓦解,灰飛煙滅。
如此一來,往昔那些憑借投靠大勢力便可衣食無憂、盡享榮華的武人們,瞬間沒了生活依靠。投身軍隊、加入朝廷編制,看似成了他們唯一合法合理的出路。
可誰能想到,北宋時期當兵的境遇竟糟糕透頂。士兵不僅要在臉上被刺上一輩子都無法祛除的烙印,還動輒被人輕蔑地喚作 “賊配軍”,收入更是微薄得可憐。
這般情形之下,民間武人不得不另尋他途,去探尋一片屬于自己的世界,而江湖武林也由此匯聚起了群眾基礎。說到底,這背后還是經濟因素在起主導作用,就連武林各派的分類,也與之緊密相關。
在武俠小說的世界里,聲名遠揚的門派大致可歸為三類。其一,多與佛道兩家淵源深厚,選址通常在名山大川之間,諸如少林、武當、峨眉、華山、青城等等。
其二,門派名字頗為接地氣,像黑鷹寨、海沙派、巨鯨幫、伏威鏢局之類。
其三,是以反抗朝廷為行動宗旨的幫派,典型代表有明教、天地會,以及由天地會衍生而來的洪門。這三類門派中,論武功造詣最高、名氣最響亮的,當屬第一類無疑。
與佛道相關的門派,往往以名門正派自居,客觀而言,它們也的確是歷史最為悠久、傳承最為穩固的群體。為何會如此呢?追根溯源,還得歸結于一個 “錢” 字。不知大家小時候看武俠片時,是否和我有過同樣的感觸:總覺得那些名門大派的弟子整日無所事事,四處閑逛,美其名曰除魔衛道,實則順帶談情說愛。
他們住店打尖時,總吃的是美酒佳肴,住的是天字一號房,這般闊綽的開銷,既不偷又不搶,究竟從何而來呢?原來,自魏晉時期佛道蓬勃興起后,朝廷大多對寺院道觀給予免稅優待。這就使得佛道中人一方面能憑借信眾的香火供奉積聚巨額財富,另一方面,周邊的地主、農民為享受免稅政策,紛紛將名下土地掛靠到道觀寺院名下,條件是每年上交一定比例的收成。
年復一年,這些名門大派便在駐地周邊開設起店鋪、客棧、酒樓等產業,逐步構建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借此便利,它們既能培養出一批武藝高強的核心骨干,強化自身實力,又能守護自家產業,一切都顯得順理成章。
也正因條件太過優越,在某些動蕩時期,眾多普通百姓紛紛前來尋求庇護,致使佛道勢力在南北朝、中晚唐以及南宋時期迅速膨脹,甚至引發皇權的打壓,諸如武宗滅佛之類的事件,背后的緣由遠非表面那般簡單。
所以從明代起,老朱家便開始對這一群體加以限制,不僅各地設立專門負責相關事務的行政部門,僧司對寺院道觀周邊土地規模以及人員準入考核也極為嚴苛。如此一來,這些名門大派再也無法像往昔那般吸納大量人口,于是乎,上文提及的第二類門派應運而生。
這類門派在武俠小說中多為二三流角色,但它們都有一個共性,即擁有各自獨立的經濟來源,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來維持運作。其中既有占山為王、私設關卡、收取過路費的山寨,也有從事捕魚、販私鹽等經營活動的幫派,擴充幫眾規模有助于他們在所處的勢力范圍時搶占更多地盤與資源。
相較于山寨,各類鏢局靠為官府、富人押送貴重物品謀生,同樣需要眾多能征善戰的弟子。但與名門大派憑借朝廷供奉、信眾香火便可過得滋潤且備受尊崇不同,這類門派的弟子平日里需辛勤勞作,不能坐享其成,社會地位也相對低下。
這般差異使得一流武術家大多不愿投身其中,二三的流門派的形成也就不難理解了。
至于第三類與朝廷作對的門派,則主要活躍于清朝。其實宋明兩代也不乏造反的小團體,如方臘等人領導的起義軍,但彼時畢竟是漢人統治江山,工朝出兵鎮壓,或招安幾個頭目,底下的人便作鳥獸散,難以長久維持。
而清朝就大不一樣了,“反清復明” 的口號從清初一直喊到清末,像天地會、洪門之類的,相較其他朝代,生命力格外頑強。
當然,除了上述三類門派,還有諸多小規模的民間社團。比如以某某村、某某鄉、某某家族為基礎組建的自保型組織,就如同小說里常見的某某山莊,還有各類武館,性質也頗為相近。但無論何種門派,古代江湖門派大多具備獨立的宗法體系,掌門或幫主對下屬擁有絕對權威,門派之間常因經濟利益紛爭不斷。
故而,除了佛道體系的名門大派能夠憑借被動收入自給自足外,其余門派或多或少都帶有黑社會性質,企圖壟斷資源,游離于國家律法體系之外。
往昔,因通訊不便、地方治安薄弱,江湖門派得以擁有廣闊的生存空間。但時過境遷,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它們已失去扎根的土壤,如今唯有少林、武當、峨眉、青城這些坐擁旅游資源、承載厚重歷史底蘊、兼具香火收入的門派,還能延續昔日輝煌。
最后還有個小細節值得一提,這些門派并非一家獨大,就拿少室山來說,并非僅有少林寺一座寺院,武當山上的門派更是五花八門。就如網絡上頗有名氣的武當道長陳世鑫,他實則隸屬三豐派,山上還有其他諸多派別。
所以日后倘若遇見一位武當道長,可千萬別貿然說:“哎,我知道你們門派的陳詩行”,說不定人家壓根兒就不是同門呢。
文本來源@玄九塵 的視頻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