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農村俗語說“不怕蛤蟆進家門,就怕三樹立門頭”?
194 2025-09-15
中國古人對電磁學的認知與應用
在當今AI產業快速發展時代,電學、電磁學、微電子物理學等促進新質生產力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系統梳理古人在電學、磁學等領域的探索與認知,比較中西方關于早期電學的研究與應用,對于維護文化主權,建設文化強國,促進中國式現代化崛起具有積極意義。
一、對靜電的認知與利用
據現代物理學研究,靜電是物體表面電荷的積聚,通常有接觸帶電、摩擦帶電或者感應帶電三種方式。這些多余的電荷通常是電子,它們在物體間的不平衡分布,造成一個物體表面帶有正電,另一個物體表面帶有負電。在干燥環境中,兩者容易產生靜電放電現象,伴隨著聲音與微光,在暗處尤為明顯。我國古代文獻對于琥珀、玳瑁、人發、獸毛、鳥羽、絲綢等物體因摩擦起電的現象多有記載。
西漢末年,《春秋緯·考異郵》提及“瑇瑁吸喏”。玳瑁是一種海龜類爬行動物,其甲殼干燥后是一種絕緣體,經摩擦能生電,“喏”指草屑之類細小物體。“瑇瑁吸喏”指玳瑁甲殼經摩擦后帶電能吸引草屑,這是最早關于靜電現象的記載。東漢,王充《論衡·亂龍篇》記載“頓牟掇芥”?!邦D牟”即“玳?!保敖妗敝感〔莘N子。頓牟經摩擦后起電,能吸引小草種子。
王充畫像
琥珀作為透明的松樹樹脂化石,自古為人們所珍視,被雕琢成各種裝飾品?!度龂尽侵尽び莘瓊鳌酚涊d:“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針?!薄盎⑵恰奔寸?,他在這里明確指出帶電的琥珀不能吸附腐爛的草芥。腐爛的草芥水分含量大,具有導電性。南朝時期,醫藥家兼文學家陶弘景提出“唯以手心摩熱拾芥為真”的琥珀真偽鑒別方法,即用手掌心摩擦琥珀,使之生熱帶電,試其能否吸附輕小物體,以檢驗琥珀的真偽。藥物學家雷敩在《炮炙論》記載:“琥珀如血色,以布拭熱,吸得芥子者真也”,他提出用布摩擦琥珀,使之發熱,看其能否生電吸附輕微物,琥珀的真偽立辨。由此可見,古人已深刻理解靜電現象,并用其鑒別琥珀真偽,彰顯了古人應用靜電的創新性。
西晉,張華(232-300)在《博物志》卷九“雜說上”描述了“磷火”:“斗戰死亡之處,其人馬血積年化為磷。磷著地及草木如露,略不可見。行人或有觸者,著人體便有光,拂拭便分散無數,愈甚有細咤聲如炒豆,唯靜住良久乃滅。后其人忽忽如失魂,經日乃差。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亦有咤聲?!?/span>
他在這里將磷火的火光聲與梳頭發、解衣服產生的靜電火光聲相提并論。在黑夜里梳理頭發,常能看到梳齒尖端放電亮光,聽到微弱的放電爆聲。在黑夜猛地解脫毛皮或絲綢質料衣服,也能看到閃光,并聽見聲音。他首次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靜電釋放現象。古人很早就觀察到帶電物體尖端放電時,伴有淺藍色光暈。《漢書·西域傳下》記載:“姑句家矛端生火。”王姑句家的士兵看到長矛尖端放電發光現象。干寶《搜神記》記載:“晉惠帝永興元年,成都王之攻長沙,……戟鋒皆有火光,遙望如懸燭。”
《博物志》書影
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記載:“貓,黑者,暗中逆循其毛,即若火星。”在黑暗中用手逆向摩擦黑貓身上的毛可以看到靜電火花。宋代,張邦基在《墨莊漫錄》記載:“孔雀毛著龍腦則相綴,禁中以翠羽作帚,每幸諸閣,摸龍腦以辟穢。過,則以翠羽掃之,皆聚,無有遺者,若磁石引針、琥珀拾芥,物類相感然也?!饼埬X是一種制作香料的有機化合物,以孔雀羽毛扎成的翠羽帚可以吸引龍腦碎屑。用帚掃地時,翠羽之間相互摩擦產生靜電,帶電的掃帚吸聚了龍腦碎屑。這也是對靜電吸物原理的利用。
中華書局《酉陽雜俎》書影
明代,宰相張居正(1525-1582)在文中記載:“凡貂裘及綺麗之服皆有光。余每于冬月盛寒時,衣上常有火光,振之迸炸有聲,如花火之狀。”都卬在《三余贅筆》中記述絲綢摩擦起電現象:“吳綾為裳,暗室中力持曳,以手摩之良久,火星直出?!敝袊墙z綢的故鄉,古人對這類靜電現象非常熟悉。明代科學家方以智提出布料摩擦起電:“青布衣、大紅西洋布及人身之衣,氣盛者皆能出火?!薄皻狻奔础半姎狻?,“氣盛”即通過摩擦產生足夠的電量。
在西方,人們對琥珀摩擦帶電現象的記述較少,到17世紀才進行較深入的研究。1600年,英國人W.吉爾伯特(William Gilbert)開始研究靜電,記述了玻璃、硫磺、火漆和寶石的靜電現象。英國人波意耳(1627-1691)在二個小姐的假發上偶然觀察到頭發也能摩擦起電。德國人蓋利克(1602-1686)發現貓皮的起電現象。英國人牛頓(1642-1727)發現絲綢織料的起電現象。這些靜電發現比中國晚得多。
近代科學告訴我們,物體由原子構成。原子包括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電子繞著原子核運動。通常情況下,原子核帶的正電荷數跟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相等,原子不顯電性,整個物體呈中性。原子核里的正電荷數量很難改變,電子卻能擺脫原子核的束縛,轉移到另一物體上,從而改變核外電子帶的負電荷數目。當物體失去電子時,就顯示出帶正電;相反,本來是中性的物體,得到電子后,就顯示出帶負電。在深入探究靜電現象的發現歷程后,中國人在靜電領域的觀察與記錄,不僅歷史悠久,且詳盡豐富,遠遠早于西方。古人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靜電現象鑒別琥珀真偽,無不彰顯了中國人在利用靜電研究上的卓越貢獻與深刻洞察。因此,中國人率先發現并系統記錄了靜電現象,這一科學事實不容置疑。
二、對磁的認知與利用
早在二千多年前,隨著制陶、冶銅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了天然磁鐵礦。先秦時期,“磁”寫作“慈”?!豆茏印さ財灯酚涊d:“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边@是我國古籍關于磁鐵礦石的最早記載?!秴问洗呵铩ぞā酚涊d:“慈石召鐵,或引之也?!薄痘茨献印び[冥訓》記載:“以慈石之能連鐵,而求其引瓦則難矣?!薄秴问洗呵镒ⅰ酚涊d:“慈石,鐵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慈石是一種能吸引鐵的特殊石頭。對于磁石的同性相斥,古人也有所認識。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磁棋相斥”的游戲?!坝谑巧鲜跪炐》?,斗棊,棊自相觸擊。”棊即棋,小方即方形棋子。斗棊,以磁石做棋子,讓在棋盤中相互吸引或排斥。這是最早關于磁體相互作用的記載。劉安《淮南子》亦記載:“慈石拒棊?!边@體現了同性磁體相互排斥的原理。
《呂氏春秋》書影
古人利用磁制成指南針,以辨方向。傳說黃帝與蚩尤大戰,發明指南車?!俄n非子》記載:“先人立司南以端朝夕?!薄八灸稀奔粗改掀鳎岸顺Α敝阜直鏂|西南北四向。北宋曾公亮(999-1078)在《武經總要》中記載:“若遇于景曀霾,夜色冥黑,又不能辨方向,則當縱老馬前行,令識道路,或出指南車及指南魚,以辨方向?!?/span>
北宋朱彧《萍州可談》記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边@是北宋將指南針用于航海的最早記錄。宣和五年(1123),徐兢奉旨出使高麗,在《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中記載:“是夜海中不可住,維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入夜舉火入舟,皆應夜分?!蹦纤螀亲阅猎凇秹袅讳洝分杏涊d:“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誤差,蓋一舟眾人性命所系也?!Q蠼浇竸t水淺,撞礁必壞船,全憑指南針,或有少差,即葬魚腹?!?/span>
古代堪輿家用羅盤勘察風水,發現羅盤磁針所指南北方向(即地磁子午向)與立表測影所得南北方向(即地理子午向)存在偏差,這種偏差角度稱為地磁偏角。1041年,楊維德在《塋原總錄》記載,指南針指向是在正南(午)與南偏東15度(丙)之間,“中而格之”約7度,這是關于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
沈括(1031-1095)在《夢溪筆談》第24卷《雜志》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偏東,不全南也?!敝改厢樎晕⑵珫|??茏趭]在《本草衍義》中也是這樣記載。13世紀初,曾三異在《因話錄》中寫道:“地螺或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縫針,天地南北之正當用子午?;蛑^江南地偏,難用子午之正,故以丙壬參之。”“地螺”即羅盤,子午即地理南北方向。明代,朱載堉和徐光啟組織測量地磁偏角。
《夢溪筆談》書影
徐光啟在《新法算術》中寫道:“指南針者,今術人恒用此以定南北,凡辨方正位,皆取則焉。然所得子午非真子午,向來言陰陽者多云泊于丙午之間,今以法考之,實各處不同,在京師則偏東五度四十分。”他進一步指出地磁偏角一般不超過20度,且隨時間、地點而變化,北京的地磁偏角為5度40分。在古代,掌握這個規律,需要經過長期細致觀察,才有可能取得這個成果,真是難能可貴。這比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的地磁偏角早400多年。
古人以磁制門防兇。秦始皇建阿房宮,為防止刺客進入宮內,用磁石造門,歷代文獻對此多有記載。漢代《三輔黃圖》記載:“阿房宮亦曰‘阿城’”,“以木蘭為梁,以磁石為門,懷刃者止之?!北蔽横B道元(472-527)在《水經注·渭水》中記載:“鎬水北,靈臺西,又建磁石門,門在阿房前,悉以磁石為之,故專其目,令四夷朝者,有隱甲懷刃入門而脅之,以示神,胡亦曰‘卻胡門’?!?/span>
唐朝李吉甫(758-814)在《元和郡縣志》中記載:“秦石門在東南十五里,東南有閣道,即‘阿房宮’之北門也,累磁石為之,著鐵甲人者,磁石吸之不得過,羌胡以為神?!卑⒎繉m磁石門是世界上第一個磁性安檢警衛裝置,后世得以推廣應用,甚至在野外扎營的轅門口安裝磁石門。北周庾信《從駕觀講武》寫道:“開營雁翼,門嫌磁石礙?!贝送猓攀T也用于戰爭中御敵?!稌x書·馬隆傳》記載,晉武帝泰始年間,大將馬隆與羌人打仗,“奇謀間發,出敵不意?;驃A道壘磁石,賊負鐵鎧,行不得前。隆卒悉披犀甲,無所留礙,賊以為神?!鼻架娕F鎧,鐵鎧被磁石所吸,行動不便;晉軍披犀甲,不被磁鐵吸附,行動無礙。羌軍戰敗,不明晉軍獲勝的奧秘,以為有神助。明代黃道周贊曰:“磁石旁拖,羌甲被束。我兵披犀,盡驚神速?!?/span>
我國陶瓷業歷史悠久,產品做工精細,質量上乘,優質釉料是制作陶瓷的關鍵。工匠用磁石在釉水缸中旋轉,吸附并祛除釉料液中的氧化鐵、氧化鈦雜質,以這種工藝所得的優質釉料燒制瓷器可提高成品的潔白度和透明度。清朝,朱琰在《陶說》中記載:“回青捶碎,有朱砂斑者曰上青,有銀星者曰中青,每斛可得青三兩。敲青后,取奇零瑣碎,入注水中,用磁石引雜石。澄定,每斛可得真青五六錢。”
此外,古人還以磁石治病?!吨芏Y·天官·瘍醫》記載:“凡療腸,以五毒攻之”,“五毒”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其中的“慈石”即磁石。《神農本草經》記載:“慈石,味辛寒,主周痹風濕,肢節中痛,不可持物,洗之酸消,除大熱煩懣及耳聾。”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慈石三十兩,白石英二十兩,搥碎,甕盛水二斗,浸于露地,每日取水作粥食,經年氣力強盛,顏如童子?!边@是關于飲用磁化水可強身健體的最早記載。明代屠隆《考槃余事》卷四《起居器服箋·枕》也有以磁石增強視力的記載:“有磁石者,如無大塊,以碎者作成枕面,下以木鑲成枕,最能明目益睛,至老者可細讀書?!?/span>
三、古人聽筒是電話電報的雛形
在中國,竊聽作為獲取秘密情報的手段,由來已久。《左傳》已有關于情報竊聽的記載,周文王謀巨呂牙設“耳目”,專司“聽風聲,觀動靜”。《管子》記載:“墻有耳,伏寇在側,微謀外泄之謂也”,強調要加強保密防范竊聽,“隔墻有耳”出典于此。戰國時期,竊聽刺探秘活動頻繁?!赌印溲ā酚涊d了聽甕的制造和使用方法。將一口小肚大的陶甕埋于地下,甕口蒙以薄皮革,耳貼近皮革,可聽到方圓數里內的動靜,這可謂最早的竊聽裝置。此后,聽甕不斷得到改進,成為有效的竊聽工具。
沈括《夢溪筆談·器用》記載了一種以空心精瓷制造的偵聽器,稱為“地聽”或“箭囊聽枕”,其原理是“虛能納聲”。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記載:“予見淮西村人多作炙手歌。以大長竹數尺,刳去中節,獨留其底,筑地逢逢若鼓聲。男女把臂成圍,撫髀而歌,亦以竹筒筑地為節?!彼谶@里描寫的是鄉民歌舞的場面,以竹筒碰地代替擊鼓,以控制歌舞的節奏。人們還將去節竹筒直埋于地中,留一段竹筒露出地面,以耳朵對著竹筒諦聽,就能聽見遠處人馬聲。這種地聽器,亦稱為“竹信”,可實現長距離地傳送聲音。
明將戚繼光曾“以竹筒貫地穴而耳之?!敝裥乓部芍糜谒凶龀伤犉?,用于捕魚。古人在黃花魚(即石首魚)魚汛到來之時,將去節長竹筒插入水底,聽到水下魚群活動的聲音,可判斷魚群出現的方位和數量。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游覽志余》卷二五中記載:“杭人最重江魚,魚首有白石二枚,又名石首魚。每歲孟夏,來自海洋,綿亙數月,其聲如雷,若有神物驅押之者。漁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流取之,有一網而舉千頭者。”
明人王士性在《廣志繹》中也有類似記載。他言及寧波、溫州等地漁民以巨艦下海捕撈之情形。魚汛之時,“魚如山排列而至,皆有聲。漁師皆以篙筒下水聽之”。清人郭柏蒼在《海錯百一錄》中寫道:“或以洋山魚能鳴,網師以長竹筒插水聽之,聞其鳴,則下網?!敝裢驳墓δ茴愃片F代的“聲納”??梢?,最晚在明代,古人已發明了以去節竹筒探聽水下魚聲的技術,并沿用至今。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袁枚撰寫志怪小說《子不語》,“江秀才寄語”提及“千里傳音”。江秀才是江西婺源人,本名江永,“能制奇器”。他用木牛耕田,騎木驢郊游,木牛木驢都“不食不鳴”,隨他的指揮而行動。他還制造一種傳聲“奇器”:這種裝置是用竹筒做的,中間用玻璃做一個蓋子,有鎖,必須用鑰匙才能打開。打開蓋子后,“向筒說數千言,言畢即閉”,然后蓋好蓋子鎖上,只要距離在千里之內,“人開筒側耳,其音宛在,如面談也”,一旦超過千里,“則音漸漸散不全矣”。
《清稗類鈔》詳細記載了傳聲筒的制作方法。準備兩個紙杯、一根長棉線、一根針。在兩個紙杯底部中間各打一個小孔,將細線的兩端分別穿過紙杯的小孔,并在線端打結,使線不脫落。將線要拉直,一人將杯子放在嘴邊說話,一人將杯子放在耳邊聽,就可以聽到對方說話的聲音了,這就是土電話。其發聲的原理是通過線傳播振動。從竹管竊聽器到電話,只要加入電的應用,就自然而成了。國際電報聯盟ITU出版《電話一百年》,認為“竹信”是電話的雛形。
中國人早就知道并利用電、磁的相關原理。據《東西學書錄》“卷下,電學,三十六”記載:“所謂磁電者,即磁石引針,同類有相感之理焉。法以軟鐵條與磁石相切。所謂干電者,以二物磨擦而生焉。因琥珀吸芥、玻璃吸紙之理推之,乃試推引定正負,測傳阻,驗收放,相磨相擊而干電生。所謂濕電者,乃金類感化而成,如以異類二金片,如鋅與銅,浸淡硫強水中,即成濕電?!睆漠a生方式,將電分為磁電、干電、濕電三種,符合中國人的認知習慣。
明末清初,中國人在聽筒的基礎上,以磁石生電的電流傳導聲音,發明電話,就不足為怪了,只是西方人不知道或故意隱瞞而已。據金永森《西被考略》記載:“中國字有六體,音義兼備。西洋文字以音相傳,僅知諧聲,久則變易,流傳失實,紀事不詳,近人論之已悉,如‘德律風’見查氏《人海記》,康熙時已有此物,而西人不知。”“德律風”即電話英語telephone的音譯。
電報也可能最早出現在中國。1899年,徐維則《東西學書錄》“卷下,電學,三十七”記載:“其用之于通信者,曰電報。其法用木盤一,裝指南針,先用二銅絲,一通陰電,一通陽電,俾陰、陽二電線交接于木盤之指南針。電到,則針瑟瑟移動。傳報時,兩處各置一盤,以為發接,盤面各書號碼,送報者搖針指碼,而此感彼應,萬里若比鄰矣。其讬線之瓶必以磁罐,蓋金鐵引電,而磁器隔電。此電報之用也?!彪妶蟮墓ぷ髟聿⒉粡碗s。明末清初,古人在了解電學的基礎上,會自然認識到這個原理。玻璃、松香、指南針都是中國常見之物,陰電、陽電的定義,用“氣”解釋“電”,都是中國元素。
1903年《西學關鍵》“卷六,磁電學,二十九”:“問:電報之機何如?答:西人創電報之機業有多種,初制針盤,如鐘面,以二十五字母書盤上,軟鐵推針旋轉,以指某某等字,其法不甚靈,故今不用。又有用二十五鉛字母者,亦覺重笨,現在用白紙繞于輪軸,電針觸紙上,計其點數,便知所代為何字或代碼數幾何。近有人能于紙上繪花卉人形,唯不甚精美,倘日后得寫字之法,則報事尤易矣。”中國人發明的電報之法,因漢字有偏旁部首,組合容易,傳遞信息通暢。西人學習此法卻遇到困難。他們將25個字母書寫在盤面上,通電后以軟鐵推動指針以指某字母,結果此法不甚靈便,只能棄之不用。改成25個鉛字母,也因笨重,效果不佳。最后才想到以電針觸白紙計其點數的法子。
《西學關鍵》書影
《西學關鍵》傳言為英國人勃利物所著,他從未來過中國,書中卻出現大量歐洲沒有的竹、笙、簫、瑟等中國獨有元素。1866年《格物入門》“卷四,電學下章,論電報,四十一”記載:“問:濕電之用,何為最大?答:通音信也,故名千里信。又名法通線,又名電報?!庇纱丝梢姡袊俗畛醢l明電報時,稱其為“千里信”或“法通線”。這種命名方式帶有濃郁的中國風格。
《西學關鍵》書影
美國傳教士丁匙良在《格物入門》“卷四,電學下章,論電報”:“問:電報始于何時?答:非由一人,非出一時,遂致若是之精巧也。”他強調,電報的發展不是一人之功,也不是一時之力,是眾人之力不斷改進而來。現代西敘事卻說美國畫家塞繆爾·摩爾斯(Samuel Morse)于1835年研制出電磁電報機樣機,創造一套將字母及數字編碼的摩斯電碼,1837年申請專利,被譽為“電報之父”。丁匙良是美國傳教士,與摩爾斯生活在同一時代,都是美國人。如果摩爾斯真的發明了電報,他肯定會大書特書,極力推介,絕不會三緘其口。由此可見,摩爾斯是否發明了電報也值得懷疑。
四、中國是電磁學之源頭
傳言由美國西醫瑪高溫口譯、中國學者王韜筆錄、于1851年在寧波出版的《博物通書》在“第五章電氣連吸鐵”闡述了“電流產生磁場”的實驗:“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間,西洋人深究其理,將五金電器上增、減兩銅線平接于指南針上。增線在南,減線在北,則針之北極必轉而向西。接于針下,必轉向東……蓋針之南、北極欲繞增、減二線而旋卻又左右不同之故?!边@個實驗驗證了“通電導線周圍的指南針會旋轉”的規律,這也是早期的“直流電動機”實驗。這里提到一個特別的年份“1817年”。在這一年,傳教士在中國發現了電學實驗的科技信息,將情報資料寄回西方,幾年后歐洲便興起了電磁學。
《博物通書》書影
1820年,丹麥人奧斯特“意外”發現了“導線電流引起小磁針偏轉”的現象。消息傳至巴黎,安培如獲至寶,重復其實驗,向巴黎皇家科學院提交論文,論述“磁針轉動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系”,這也是電磁學中判斷電流和磁場之間關系的“右手定則”。一周后,他又向皇家科學院提交論文,論述了“平行載流導線之間的相互作用”。他發現兩個通電流的螺線管如同兩個條形磁鐵,會相互吸引或者排斥。1822年,安培闡述了電流產生磁力的基本定律,即“安培定律”。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梳理這些時間節點,就會發現,現代西方電磁學正來自中國。
在中國,具備首創發電設備的理論知識與制造材料。中國人在發現靜電與靜磁存在互相感應現象后,知道了電生磁、磁生電的規律,繼而發明磁石發電設備,順理成章地寫出“通電導線周圍的指南針會旋轉”的定則。西方發現“磁生電”和“電生磁”的順序搞反了,不符合以電磁感應制造發電機的順序。西方對導體、絕緣體等相關知識毫無積累,不知道使用金屬導線導電。這表明西方是通過中國發明的電池、發電機才認識了“電”,再以通電知道了“電生磁”。西方不可能是發電機的“原創者”。西人關于電磁學的發明創造存在大量自相矛盾的表述,那些由傳教士“口譯”的《博物通書》等著作充斥著“氣”“電荷”“琥珀”“吸鐵石氣”“通電導線”等中國元素,并且用中文寫成,正說明了這些電學發明創新源自中國本土,而不是西方傳教士所賜!
五、“電學中源說”由來已久
明末清初,黃宗羲首倡“西學中源”說:“嘗言勾股之術乃周公商高之遺,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竊其傳。”方以智在《游子六<天徑或問>序》一文中論述了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并寫道:“不知其皆圣人所已言也。子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王錫闡多次論述“西學中源”:“今者西歷所矜者不過數端,疇人子弟駭于創聞,學士大夫喜其瑰異,互相夸耀,以為古所未有,孰知此數端者悉具舊法之中,而非彼所獨得乎!”
康熙曾在《三角形推算法論》文中寫道:“歷原出自中國,傳及于極西。西人守之不失,測量不已,歲歲增修,所以得其差分之疏密,非有他術也?!?711年,康熙帝巡視河工,與直隸巡撫趙宏燮談及丈量田地之法:“算法之理,皆出自《易經》。即西洋算法亦善,原系中國算法,彼稱為阿爾朱巴爾。阿爾朱巴爾者,傳自東方之謂也?!笨滴跽J為西洋算法、歷法都是從中國傳去的,西學的源頭在中國。
1721年成書的《數理精蘊》寫道:“湯若望、南懷仁、安多、閔明我相繼治理歷法,間明算學,而度數之理漸加詳備。然詢其所自,皆云本中土流傳。”天文學家梅文鼎亦強調:“古人歷法流傳西土,彼土之人習而加精焉爾?!鼻螌W派興盛時,阮元、戴震等大力宣揚“西學中源”說。阮元在1799年編成《疇人傳》,多處論述“西學中源”,影響深遠。1882年,查繼亭重刻《疇人傳》,強調“西法雖微,究其原,皆我中土開之。”由此可見,西學東源之說起于清初,康熙帝亦積極參與,影響深遠。
清末,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電磁學知識日漸普及,在“西學東來說”基礎上又出現“電學中源說”。黃遵憲在《日本雜事詩·其五十四》中將西學與墨學相關聯,談到“電學中源”:“中國之言電氣者又詳矣。近同文館丁韙良說電氣道本于磁石引針、琥珀拾芥,凡彼之精微,皆不能出吾書。第我引其端,彼竟其委,正可師其長技?!?/span>
晚清“經世文編”將電學源頭追溯到中國古代。1901年麥仲華《皇朝經世文新編》收錄清朝總理衙門頒布的《覆奏設立官書局摺》:“天學、化學、氣學、光學、電學、重學,皆見中國載籍。試取《管》《墨》《關》《列》《淮南》諸書,以類求之,根原具在??芍鲗W者,中國固有之學。西人踵而行之,所謂‘禮失而求諸野耳’?!蔽闹袑⑽鲗W諸多學科上溯到古代典籍中,指出西學是中國歷史文本的衍生物,而非西方近代科學實驗發展而來。1902年《皇朝經世文編五集》收錄《近年各省書院改課實學得旨施行并所擬章程》,提出:“西學之精,莫非原本中國”,“重學、光學、汽學、化學、電學諸大端,散見于周秦各書,尤不可殫數?!?902年版《皇朝經世文四編》收錄《論西學》,提出唐末宋初的道家文獻“《關尹子》‘石擊石生光,雷電緣氣以生,亦可為之’,是即電學?!?/span>
據上海格致書院“課藝匯編”資料,學生們在回答“格致之學中西異同論”時,大多引用中國古籍論述“電學中源”。彭瑞熙回答道:《經》曰“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百物露生?!薄蛾P尹子》曰“石擊火生光,雷電緣氣而生,可以為之?!薄痘茨献印吩弧邦D牟掇芥、磁石引針之類,中國之言電氣者詳矣!不過藥物配合,久失其傳耳。鐘天緯認為電學“然其端則仍中國發之。中國以琥珀拾芥,西人因之推究其理,名之琥珀電氣?!崩疃︻U在答“圣人有四府論”時寫道:“《易》言地載神氣,神氣風霆,風霆流形,百物露生。則電學所由祖也?!薄拔鞣礁裰轮畬W,源于中國,有書可證,皆見于經典。是格致之學,何莫非圣人啟其先!”
現代人們普遍認為,電學誕生于西方近代科技大爆炸時代,未經歷漫長發展期,突然興起。中國的電學完全是舶來品,通過引進借鑒西方研究成果而得以發展。究其實,中國古人對電和磁的認識和利用由來已久,文獻記載歷歷在目,學者溯源孜孜以求,中國可謂現代電磁學的真正源頭,卻被無意地忽略了,甚至被故意埋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