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有九大支流,以前其年均輸沙量高達16億噸,誰的貢獻最大?
55 2025-09-17
|全文共1500字,深度閱讀需7分鐘,受益終生|
中國人是最講究風水的,不管是帝王將相還是凡夫俗子,古往今來,關于風水的探究從來沒有停止過。
那么究竟風水是不是迷信,到底什么是風水,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風水問題呢?
咱們先講故事,后說道理。
1
風水大師劉伯溫隱居時,有一次在大熱天趕路,口渴難耐,就向路過的一家討水喝。
女主人知道后,遞給他一瓢水,卻又在水中撒了一把秕谷皮。
好好的一瓢水,卻飄滿雜物,劉伯溫只好忍下女主人的戲弄,慢慢喝完了水。
休息的時間,女主人得知劉伯溫會看風水,就請他幫忙選一塊福地。
想到女主人剛才對自己的戲弄,劉伯溫隨手一指,將事情敷衍過去了。
十幾年后,劉伯溫辦事,又路過那戶人家,卻看到那家人家境殷實,父慈子孝。
女主人見到他,認出了當初給自己選地的風水先生,忙感激地請進家門。
說話中,劉伯溫又問起當年之事,女主人笑著對他說:
“那時候看你滿頭大汗,如果一下子喝那么多涼水,不僅不解渴,還可能會生病,于是我在水中灑下秕谷皮,讓你慢慢喝?!?/span>
聞言,劉伯溫才感受到這家人的善良,他感嘆說:“良善之家不用看風水,因為對于他們,哪里都是風水福地?!?/strong>
2
曾經有一個人請朱子看風水,他就很認真地替對方看了一塊風水寶地。
事后有人跟朱子說:“老夫子,你這樣做不太對吧,那是個小人,你也替他看那么好的風水?”
朱子說:“他是誰我不管,問題是我答不答應,如果我答應了,那我就要認真替他看一塊風水寶地。”
那人說:“那你這樣的話,不是幫助壞人嗎?”
朱子說:“不會,因為雖然我看的是風水寶地,但是是他在用,有沒有好結果,要看他有沒有福氣。他沒有福氣,我算得再好他也旺不起來。”
就風水而言,看歸看,但是該得的才會得,得不到的還是得不到。
一般人說的風水看對了就旺,那是不可能的,否則就沒有天理了。
福地還需要福人居,再好的風水,居住的人的品德不好,還是興旺不起來的。
故事講完了,大家應該都能看出來兩個故事都在強調同一個道理:福地福人居,人品才是最好的風水。
也許有人覺得故事不夠真實,道理雖然簡單,但是實際上它體現了中國人最樸實最高級的風水觀。
為什么這么說呢,下面從風水本身給大家深入說一下。
3
風水一詞最早起源于葬學,晉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書》中有云:
“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有意思的是郭璞還是溫州城的設計者。
他在建的時候不光是考慮到風水,還考慮到地質的實際情況。
因為溫州北岸的土是比較松軟的,受沙石的沖刷,地基不穩,故把整個城市建到南面。
溫州實際上是坐南面北的一個城市,他根據溫州周邊所有的山勢山形設計了溫州城,周邊的山勢山形正好是北斗七星的形狀。
溫州市為了紀念他,其中有個西公山,后來改成郭公山。
所以說,風水的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達到“天人合一”
風水學本身其實是一套很復雜的理論,它包含了:觀天、辨質、察形、乘氣、方位、定位、擇時、施工、循禮、積德等等各方面的內容。
用現代眼光看,風水理論實際上就是地球物理學、水文地質學、宇宙星體學、氣象學、環境景觀學、建筑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一門自然科學。
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
所以說,勉人盡孝,勸人為善,催人向上,使人得福,告訴人們順應自然規律、優化自然環境來改善提高人生和社會。
這才是風水學的基本理念與最高目標。
福由心生,地由心造。
我們講究外部的風水是為了改善適應環境,但起決定性的終歸是人內心的風水。
一個人勤勉自強,修德進業,廣種福田,風水自然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