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風水:床單被單大花者多生女? 網友感嘆——好準
99 2025-08-01
人文景觀:江夏 赤磯山古戰場 留云亭 槐山磯 金口古鎮 靈泉寺 昭園 楚昭王墓 婆婆樹 遠眺亭 樊噲墓 白云洞 三臺八景九廟一庵
話說神游號游船離開嘉魚縣,順流而下,進入長江南岸的武昌縣境。
武昌縣(江夏),東與鄂州、大冶毗鄰,南與嘉魚交界,西與漢陽隔江相望,北與東湖接壤。是武漢市的南大門,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公元前350年(周顯王十九年),楚宣王熊良夫(前369年—前340年在位)在此地設置沙羨(音yi )堡于涂口(武漢市江夏區金口)。至西漢時,這里已成為一方軍事和政治中心,成為長江邊上的一座繁華市鎮。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首置沙羨縣,治涂口(今金口),為建縣之始,屬江夏郡。因古沙都城涂口(金口)所在地的長江與涂水(金水河)之濱,江河之水冬竭夏漲。當其水竭之時,河床敞露,到處沙漕,形似羨道,沙羨因而得其名。 據稱當時的縣域范圍南至咸寧,北抵河南,面積寬廣。
三國吳黃武二年(223年),析沙羨縣西南境置蒲圻縣。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吳孫權始筑沙羨城。吳太平二年(257年)沙羨侯降魏,沙羨縣廢。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沙羨縣。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6年),穎州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亂,流寓江南,因僑治汝南郡,改稱汝南縣,郡治設涂口。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因古時境內有江水(長江)和夏水(為漢水其中一段)流經而得名??h治遷至郢城(今武昌),郢城亦為州治。唐時江夏縣先后隸鄂州、江夏郡和武昌郡。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李自成過武昌,改江夏縣為瑞符縣。六月,清軍占領武昌,沿明制。宋、元、明,清屬鄂州、武昌府。此后,縣名縣治至清末未再變。
中華民國(公元1912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寓"因武而昌"之意。初隸江漢道,1995年撤縣建區,成立武漢市江夏區。
【晉】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閑居三十載, 遂與塵事冥。 詩書敦夙好, 園林無世情。
如何舍此去, 遙遙至西荊! 叩栧新秋月, 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 夜景湛虛明。 昭昭天宇闊, 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 養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唐】許渾《將歸涂口》
西巖一磬長,僧起樹蒼蒼。 開殿灑寒水,誦經焚晚香。
竹風云漸散,杉露月猶光。 無復重來此,歸舟凌夕陽。
春尋采藥翁,歸路宿禪宮。 云起客眠處,月殘僧定中。
藤花深洞水,槲葉滿山風。 清境不能住,朝朝慚遠公。
【唐】宋之問《涂川宴別》
水廣不分天, 舟移杳若仙。 清江浮暖日, 黃鶴弄青煙。
積水移官蓋, 遙風逐管弦。 嬉游不知極, 留憾此山川。
【宋】李壁《赤壁》
赤壁危磯幾度過, 沙羨江上郁嵯峨。 今人誤信黃州是, 猶賴水經能證訛。
【清】李樹瀛《登黃鶴樓》
隔江山欲渡江過,奈此層樓砥柱何? 蜀楚帆檣金口下,東南天地水鄉多。
洲邊芳草千年憾,笛里梅花五月歌。 愁絕畫欄憑吊處,幾朝宮殿鎖煙蘿。
【現代】李求實《涂川》
涂川久系古城池,雄踞金江盛一時。史冊猶存千秋墨,留云還誦淵明詩。
涂水入長江口處的金口史稱涂口,此地為雄距長江中游之要沖,赤磯山(古赤壁)與紗帽山(古百人山),槐山與大軍山,上下夾江相峙,扼鎖大江,形成軍事上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成為武漢上游的重要門戶和兵家必爭之地。
赤磯山位于江夏區金口街赤磯山村赤磯山上,當地人把“赤磯山”又叫“赤壁山”,緊臨長江南岸,地理位置開闊,西北隔江對峙有紗帽山(百人山),北面大軍山、小軍山,東面南屏山祭風臺(斬龍臺),之間距離不過五公里。公元208年江夏太守黃祖抗吳孫權兄弟,三國赤壁大戰之江夏就發生在此。
相傳208年春,背叛黃祖投靠孫權的甘寧建議新主全面襲擊江夏。他說,黃祖已經年邁,身邊的人只知道經商和欺凌下屬,黃祖的軍械也早已不充足了。
孫權不顧主要謀士張昭反對,命凌統為先鋒,呂蒙領水軍,周瑜為前部大督。這次戰役有兩個目的:消滅在襄陽之戰中使孫權的父親孫堅喪命的黃祖;征服江夏,打通進軍荊州的道路。
最初,面對孫權的入侵,黃祖任部將張碩為先鋒,陳就為艦隊首領,本人留守江夏。戰前,張碩率部乘大船偵察江岸,卻被同樣在偵察的凌統發現。當時,乘小船的凌統身邊只有數十勇士,但仍登上了張碩的船,可能是在夜幕掩護下偽裝成張碩部卒,奇襲張碩軍。張碩被凌統所殺,所部水兵盡數被擒。
得知張碩被殺,黃祖當即命陳就率兩艘蒙沖艦守沔口,還讓大力士和弓箭手在河邊的崖頂埋伏,向敵軍的大船投擲石頭和火把。為了打敗黃祖的蒙沖,周瑜派出大艦隊,卻被崖頂擲下的石頭摧毀。幾小時的戰斗過后,周瑜認識到黃祖的軍械并非如此欠缺,孫權只能面對士卒疲憊傷亡慘重的現實。
為了扭轉戰局,周瑜命凌統、董襲率100敢死隊每人穿上兩件盔甲乘大船冒著石頭和火把沖鋒。經過艱苦的戰斗,凌統、董襲最終成功切斷了兩艘蒙沖間的聯系,這也鼓舞了孫權軍的斗志。呂蒙在近戰中格殺陳就。失去首領的黃祖大軍反被處于少數的孫權軍殲滅。在呂蒙全殲黃祖軍之前,凌統分兵攻陷江夏。
無力抵抗孫權的黃祖逃離江夏,卻被騎士馮則追上梟首。孫權下令將黃祖首級盛放在容器中驗看。得到黃祖首級后,孫權將其獻祭亡父孫堅。
黃祖之死意味著孫權成功復仇,但凌統的父親凌操先前在夏口之戰中被甘寧射殺的仇卻沒有得報。此戰后,凌統試圖在呂蒙家的宴席上挑釁甘寧。為化解爭端,孫權命甘寧駐守半州。
孫權將江夏戰俘押走后,劉表長子劉琦試圖接替黃祖,率部東遷。但劉表病亡后不久,荊州北部未經太多抵抗就落入曹操之手。無法控制江夏的劉琦駐軍漢津,遇見逃避曹操追殺的劉備,合兵去夏口求助于孫權。因為江夏以黃氏發源地聞名,在得知曹操奪取荊州北部后,孫權放棄了控制江夏的想法。劉表部將文聘在劉表死后投降曹操,成為新的江夏太守。
【宋】黃庭堅《十二月十九日夜中發鄂渚曉泊漢陽親舊攜酒追》
接淅報官府,敢違王事程。 宵征江夏縣,睡起漢陽城。
鄰里煩追送,杯盤瀉濁清。 秪應瘴鄉老,難答故人情。
【唐】陸龜蒙《讀陳拾遺集》:
蓬顆何時與恨平,蜀江衣帶蜀山輕。 尋聞騎士梟黃祖,自是無人祭禰衡。
【唐】陳著《挽黃祖勉》
夙是通家契,姻盟又此時。 相依百罹世,多活幾年期。
辰龍竟歸夢,子書誰續為。 九京不可作,喬梓北風悲。
【唐】胡曾《詠史詩·江夏》
黃祖才非長者儔,禰衡珠碎此江頭。今來鸚鵡洲邊過,惟有無情碧水流。
【唐】羅隱《游江夏口》
醉別江東酒一杯,往年曾此駐塵埃。魚聽建業歌聲過,水看瞿塘雪影來。
黃祖不能容賤客,費祎終是負仙才。平生膽氣平生恨,今日江邊首懶回
【唐】孫元晏《吳·甘寧斫營》
夜深偷入魏軍營,滿寨驚忙火似星。百口寶刀千匹絹,也應消得與甘寧。
金口古稱名涂口,以金水河(古稱涂川、涂水)入長江之口得名。那么金水古時為什么稱涂口,相傳此與大禹有關?!巴俊苯浛甲C實指“夏禹(也稱大禹)的王妃涂山氏女嬌,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夏禹因治水在涂口留下了他光輝的足跡。導嶓冢至荊山;內方至于大別。嶓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噬,至于大別,南入于江。
江夏金口的禹觀山(金水閘),鐵板洲(古名蜈蚣洲)漢陽龜山的禹功磯。涂口人民感念夏禹13年不畏辛勞治理中華至今仍奔騰不息的九條大河,并開創九州。更懷念助夫治水化為“啟母石”的涂山氏女嬌,所以稱為涂川、涂水。因而始以涂口命名。
舊志云:“有金雞從雞翅山南飛,唐宋之際,在涂口發現金礦,因此地產金,故改名為金口,涂水也隨之稱為金水。
涂口自古以來就是政治中心。公元前350年,東周楚置沙羨于涂口。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劉邦置沙羨城于涂口。三國吳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和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孫權兩次筑沙羨城于涂口。東晉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潁州汝南(今河南汝南)郡民避石勒之亂,流寓江南。太元初年(公元376年)于涂口置汝南僑郡。太元三年(公元378年)改汝南郡為縣,隸屬江夏郡,治所(城關)為涂口。
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改汝南縣為江夏縣,治所(城關)涂口,
至此,涂口作為一郡一縣雙城并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中心長達790年,史稱"江南一大都會"。
直至唐宋之際,在涂口發現金礦。北宋年間《太平寰宇記》載:"金水在江夏縣南",涂口最遲在北宋更名為今金口。金口是古代商品集散地和中轉港口。在戰國時集市已成雛形。漢隋間,為郡縣治地,上起川湘,下至江浙的商船,多來此進行商品交易,有“黃金口岸”和“小漢口”之稱。
金口雄居長江中游要沖,赤磯山,槐山分別與對江紗帽山、大軍山夾江相峙,扼鎖大江,形成軍事上易守難攻的天然屏障,是武漢上游重要門戶,乃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人描繪為“兩山斗咽喉,群石矗牙齒”、“中流爭峽過,清絕楚南天,纜急知風轉,帆低覺浪縣”。東漢時期,孫權、劉備聯軍拒曹操軍隊于赤壁(今赤磯山),火攻曹營,使曹操兵敗北還,是為著名的赤壁之戰。清咸豐年間,太平軍三克武昌城,金口鎮為太平軍北上南下的休整地和據點。1938年10月24日,中山艦在長江金口水域英勇抗擊日軍機群,因艦體受到重創而沉于金口龍床磯水域,艦長薩師俊等25名官兵壯烈殉國。清人段燦撰文云:“踞口比屋而居者,星布棋列如畫,四方百貨,日夕牣集,舶艫帆墻,絡繹不絕”。清末正街與西橫街青石板鋪成的街道兩側商鋪櫛比,攤販密布,市面繁榮。
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都在金口停留,并留下了美麗的詩篇,證明金口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唐】宋之問《涂川宴別》:
水廣不分天,舟移杳若仙。清江浮暖日,黃鶴弄青煙。
積水移官蓋,遙風逐管弦。嬉游不知極,留憾此山川。
【晉】 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口》
閑居三十載, 遂與塵事冥。 詩書敦夙好, 園林無世情。
如何舍此去, 遙遙至西荊! 叩栧新秋月, 臨流別友生。
涼風起將夕, 夜景湛虛明。 昭昭天宇闊, 皛皛川上平。
懷役不遑寐, 中宵尚孤征。 商歌非吾事, 依依在耦耕。
投冠旋舊墟, 不為好爵縈。 養真衡茅下, 庶以善自名。
【宋】王冕《金水河》
金水河從金口來,龍光清澈凈無埃。 流歸天上不多路,肯許人間用一杯?
楊柳春融青霧擁,芙蓉秋霽錦帆開。 老夫白發少年志,適興時來看一回。
【唐】王十朋《金口》
派別從金口,江行過玉沙。風灣迂八疊,煙渚會三叉。
柳老馀春色,尊空負月華。端如退之語,江遠共蒹葭。
【唐】王周(《金口步》
兩山斗咽喉,群石矗牙齒。行客無限愁,橫吞一江水。
【清】鄭孝胥 《金口至青山堤閘告成賀廣雅尚書》
天回地轉事不同,鄂州行為天下沖。勢如奔蛇脊先起,誰歟見者抱冰翁。
見之非難謀豈易,一世沈沈在夢寐。下手驚看國手棋,殺意未呈機已備。
登山支頤久端相,城東渺渺連湖光。決湖捍江出平陸,何時事成眾方覺。
金口桃花青山柳,百里驅車一回首。湖水入江更不回,膽落江神避髯叟。
十年前后試商量,北燕南粵歸吾堂。要令土與金同價,那得高原可種桑。
槐山風景區,位于江夏區金口鎮,濱臨長江南岸,地勢險要。此山方圓0.1平方公里。原名迥峰山,因晉人李大槐居此而改名槐山。
臨江陡壁有清代修建的“望江亭”。山麓有“迥峰寺”、山下有“陶公祠”、“果老跡”等遺跡。
山西側臨江處有明代修建的石駁岸,長達236米,上下共分三級,有103個石望柱和石欄板,氣勢雄偉壯觀?;鄙缴现两袢员4嬗腥晏拼驳墓陪y杏樹,高數丈,粗數人圍。
山頂有明嘉靖年間武昌府奉旨在達達摩始祖“一葦渡江”處修建的達摩亭,后取名“留云亭”?,F存之亭為民國初年重建。達摩亭在江夏區金口鎮北長江南岸槐山頂部,傳說為菩提達摩"一葦航江"處,故古稱達摩亭。菩提達摩古印度僧人。南朝宋末(一說梁普通元年或大通元年)航海抵廣州,后入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達九年(一說十年),提出"理入"(舍偽歸真)和"行入"(去掉一切愛憎情欲)的修行方法,被尊為"西天"(天竺)禪宗第二十八祖和"東土"(中國)禪宗初祖。唐代宗賜溢"圓覺禪師"。亭建造年代不詳,明代重修。因發現詩碑所刻"昔有黃鶴在汝南,城遷一去不復返。此處空余亭春秋,白云千載留槐山"而易今名。即亭依詩名,詩以亭傳。
建國后修葺,木石結構,二層,六角攢尖頂,高15米,底層除正面外均置護欄。古樸使拔,直插云表。登臨賞景,令人激情奔放。
【宋】袁說友《壓云亭》:
一帶城頭四望全,壓云亭上更無邊。手攀北斗輕飛肉,目盼南樓僅及肩。
城廓千年高復下,江湖萬里后先還。平生頗負昂霄志,便欲乘風送上天。
【宋】劉克莊《達摩渡蘆圖》
長嘯生風白浪起,高桅千尺如折棰。佛貍百萬不敢渡,師跣雙髐踏一葦。
視魯叟桴差簡捷,比博望槎尤俶詭。豈小兒女狡獪然,亦大神通游戲爾。
老胡西來紛文字,遍東西旦撒種子。塔藏共禮熊耳骨,壁觀誰得少林髓。
吾聞至人未嘗死,歲晚翩翩攜只履。【明】秦燢《留云亭》
留云亭插最高峰,云去悠悠亭自空。 欲禮袈裟問生滅,可從云影去留中。
【清】程云楨《游留云亭》
欄外碧云落,高秋河漢橫。 天風吹玉笛,隨夢過江城。
潮涌燈無夜,帆飛月有聲。 言招古時鶴,矯首問長庚。
【清】彭孫貽《留云亭》
空亭無人來,惟有白云過。 山客掃孤峰,日日云中臥。
槐山磯石駁岸位于武漢市江夏區金口鎮槐山西麓長江邊。 因金口鎮槐山磯突兀在長江邊,岸邊礁石峭立,漩流湍急,船只到這里難以上行和停靠,不時有船只遇險。于是,明嘉靖年間,地方當局籌資修建了三層臺階式條石結構護岸防水堤磯,供過往船只拉纖和???,同時保護山體,防止江水沖刷。
自唐代興盛的靈泉古市,其交通要道就在金口。唐時靈泉古市在靈泉山,由于這里古代有四通八達的水路交通,東、南、北三面均瀕臨梁子湖,循水道直通樊口,西聯鲇魚口和金口,兩頭都可通達大江而比大江航道少了許多風浪之險。
梁子湖北出樊口,與長江水道相通,金口位居“黃金水道”長江的中游,長江與漢江的匯合處,形成以長江為主干,河湖密布的水運網。早在唐代,這里成為川、鄂、湘等地的漕糧轉運地。
金口與當時一座非常繁盛的南市相臨,這里江面寬闊,金水河入口處,水流平緩避風,適宜于木帆船的靠泊,是一個很好的泊船港埠。在金口青埠灣發現唐代至明清時代的磚窯碼頭,大量青磚從這里入長江運往明代都城南京、武昌府城、龍泉楚王陵園,在這些地方都發現金口青埠窯燒置的青磚。
在宋朝時,金口已形成江南名鎮,這里“商賈輻輳,人煙鱗集,桅檣如林,首尾相接,百貨盛集”,當時商人小販者坐于列肆,大者轉運于四方。
成為商業繁盛的市鎮,有“黃金口岸”之稱。
【明】 王靜《 江漢朝宗》:
岷江漢水合重流,遠接長天領素秋。滾滾煙波歸大海,滔滔雪浪渡芳洲。
魚吹萍靨通金口,鷗蕩蘆花過岸頭。飛鷺落霞吟趣處,云帆往來送行舟?!?/span>
【明】袁中道 《阻風登晴川閣予兩渡游此皆以不第歸》
苦向白頭浪里行,青山也識舊書生。 相逢誰勝黃江夏,不死差強皛正平。
天外云山金口驛,雨中楊柳武昌城。 漢濱父老今安在,只合依他隱姓名。
龍泉山離長江金口50多公里處。龍泉山東南北三面環水,東邊是以盛產武昌魚名噪海內的梁子湖,南北有兩條山脈東西延綿9公里,與處于盆地中的景區形成二龍戲珠之勢。
據《江夏縣志》載:“龍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饼埲巾橗埍P結,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云山、大龍山、二龍山、龍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里被視為山環水繞、湖山鐘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龍泉山的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這一地區為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為江夏,所以其山稱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因此又稱靈泉山。
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古市,“形勝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縣志》有載:“靈泉古市始于漢,迄唐宋而興盛?!?/span>
在環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為亭閣,或隨水為軒榭,建有靈泉寺、聽松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龍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臺等蔚然十二大景觀。這些金碧輝煌的樓臺亭閣,都是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家官府隱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萬卷書樓”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樓”是宋代詩人張蕓臾修建的;“萬壽臺”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龍泉山順龍盤結,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云山、大龍山、二龍山、龍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里被視為山環水繞、湖山鐘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明】張天佑《靈泉游春》:
遙看青山山郁郁,近觀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樹樹異,銷柳蒼煙處處風。
【明】黎淳《龍山消夏圖》:
水聲到地盡,山色入樓多,明月雙溪柳,香風十里荷。
【唐】李奚《靈泉山夜》
山靜云生石,水清月滿川,鄰雞聲喔喔,寒雁影翩翩。
【明】張祥《靈泉冬景》:
松骨挺天堅耐冷,梅腮破雪晴飄香,欲識靈泉景色好,憑樓百幅當盈窗。
龍泉山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這一地區為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為江夏,所以其山稱為江夏山。漢朝樊噲死后,就葬于天馬峰下。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古市。
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
在環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為亭閣,或隨水為軒榭,建有靈泉寺、靈泉書院,李蹊家中藏書豐富,其藏書樓稱為萬卷書樓。還有聽松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龍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臺等蔚然十二大景觀。
【宋】王安石《龍泉寺石井》
山腰石有千年潤, 海眼泉無一日干。天下蒼生待霖雨,不知龍向此中蟠
【明】黎淳《龍山消夏圖》:
水聲到地盡,山色入樓多,明月雙溪柳,香風十里荷。
【明】釋善珍《龍泉山中》
夜半巖間坐看星,千年老樹有精靈。前山月上青楓頂,照見白鷴來聽經。
【明】王守仁《憶龍泉山》
我愛龍泉寺,寺僧頗疏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松下。
一夕別山云,三年走車馬。愧殺巖下泉,朝夕自清瀉。
【清】姚燮《龍泉山》
抱郭落懸岫,紺梯亙苔色。拾衣凜顛仆,攀援鼓神力。
曉秀逼天爽,晴旭頂初接。云斂木華靚,風回市聲得。
引曠入平睨,戒勞坐中級。危江若無杪,一線去南急。
絡江萬瓦青,壓江萬檣黑。浮梁當其中,地勢賴鈐扼。
雙城互犄角,人霾慘相塞。其外浩空霽,茫昧越山即。
地靈洵固守,我思在人杰。肅袂謁忠祠,日月炯胸臆。
置身為丈夫,安使兩間仄?茲山雖培塿,千古與雄特。
使余生平心,默返愧彈劾。浩吟縱飆響,林禽不安匿。
俯首塵宇間,群囂徒唧唧。
【清】張天佑《靈泉游春》
遙看青山山郁郁,近觀碧水水溶溶。吐梅白玉樹樹異,銷柳蒼煙處處風。
繼續前行不遠,左前方有一個金碧輝煌的寺廟,這里是靈泉寺,占地面積130畝,始建于唐天寶八年(公元749年)。靈泉寺原名最初由寺之開山祖唐代高僧曉然所取,到了北宋初年,寺僧李無懷改名為龍泉寺。
靈泉寺在龍泉山天馬峰南麓,古時,這里是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前連牛山湖及梁子湖,像一朵美麗的九瓣金蓮花開在湖之東方,宛若琉璃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的懷抱之中。
建于公元749年,毀于明清。古靈泉寺有名僧曉然,俗姓李名洞,江都(江蘇揚州)人。他幼習儒家學說,后精通六經,唐太保六年(公元747年)因父李邕(唐杰出文學家,官至北海太守)慘遭奸賊所害,李洞被迫與胞兄逃到龍泉山隱居,拾草為房。
傳說一天晚上,八仙中的呂洞賓云游至此,看到龍泉山山環水繞,如臨仙境,就落下云頭,來到李洞的草房內,見李洞面帶愁容和衣而睡,便說道:“你身居佛地,何不在此修行?!?/span>
李洞答道:“吾久有此意,但無寺院,無法成全?!?/span>
呂洞賓說:“只要有誠心,這有何難,待我造來。送你法號,曉然是也?!?/span>
說完,只見霞光一閃,呂洞賓云帚一甩,駕云而去。
待李洞醒來,只見“靈泉寺”三個大字,古剎巍然雄峙,李洞跪在地下朝天拜,感謝呂洞賓一夜造出靈泉寺。他就削發為僧,爾后收了孟百巖、張古峰兩名高徒和一百多個弟子,依其衣缽。
靈泉寺當初的建筑規模,分大雄寶殿、天王殿、地藏王殿、羅漢堂、藏經樓、佛堂、鐘樓、鼓樓等一共有99間。寺廟依山勢而建,逐層拾級而上,至山頂閑閑亭和白云窩共有七重,殿堂多采用橫向長方形布局。法相莊嚴,勝跡靈顯,鐘聲在蒼煙暮靄中回響,別有洞天。鼎盛時期規模極其宏大,僧眾多達五百余人。寺里還有江夏王李道宗制的古銅鼎一口,重18公斤,珠光亮霞,燦爛奪目。
重建的靈泉寺位于龍泉山天馬峰南麓,明楚昭王寢西側,環山擁翠,林泉清幽,風景極美,占地面積130畝,建筑面積1.6萬多平方米。寺院整體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紅墻金頂,煞是壯觀,遠遠望去,重重的樓閣,無盡的莊嚴,依序而起的建筑有:牌坊、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客堂、上客堂、齋堂、方丈樓、僧寮、財神殿、地神殿、準提閣、龍王閣、素春齋、流通處、居士樓、書畫院、放生池等。
進入靈泉寺,便是財神殿。信徒拜財神,以求得好彩頭,祈求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職場順遂獲得豐厚收入。
【明】張壁《游寺題詩》:
南北高峰聳碧天,山頭靈處有靈泉,云深蕭寺無人見,笑傲煙霞自在仙。
【清】張鵬翮《春日重游靈泉寺》
杏花時雨浥輕塵,馬踏春泥不厭貧。如意歸來如意去,暫于林下作閑人。
【宋】郭印《游靈泉寺》
人日訪山寺,春風能借溫。柳橋通一水,柏徑隱重門。
泉竇來何處,梅花別有村。從容尋后約,假榻臥云根。
【宋】李新《過江游靈泉寺》
徐卿才力已無雙,幾日飛書約渡江。岸石有紋欺錦繡,野蘆無數認旌幢。
酒投渤澥難招偶,詩筑長城欲受降。玉塵清談更通昔,定容寒月半侵窗。
【唐】貫休《春游靈泉寺》
水蹴危梁翠擁沙,鐘聲微徑入深花。嘴紅澗鳥啼芳草,頭白山僧自捍茶。
松色摧殘遭賊火,水聲幽咽落人家。因尋古跡空惆悵,滿袖香風白日斜。
【宋】釋文珦《題靈泉寺更幽軒》
寒泉發靈竇,翠靄生重岡。偶因山岡鳴,得此林僧房。
高槐肅夜氣,短牖熙晨光??臻T了無事,歲月靜中忘
【唐】姚合《過靈泉寺》
偶尋靈跡去,幽徑入氳氛。轉壑驚飛鳥,穿山踏亂云。
水從巖下落,溪向寺前分。釋子游何處,空堂日漸曛。
靈泉寺不遠就是明楚王墓。是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九位楚藩王的陵寢。 系明朝八代九位楚藩王的陵寢。各寢占地均在百畝以上,除墓冢外,原都有碑亭、塋城、大殿、配殿、祭臺等建筑物,現多已不存。
楚昭王墓坐落在天馬峰南麓,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紀初,至今已有近六百年歷史。磚室墓頂有木炭層30公分﹙防潮﹚,糯米三合土50公分﹙防盜﹚緊貼墓磚。墓室為長方形、磚砌、券頂,墓室長16米,寬9.8米,墓室東南角有一排水溝,隨葬品分布在主室及東、西兩龕和后室內。主室供桌上放有祭品,棺床上放有佩飾,三龕內放明器,在墓門與壙志之間,供桌與棺床之間各立一靈牌,供桌上放“五供”,即銅香爐、燭臺、雙耳瓶、金蓮花,還有一寶一冊﹙皇帝冊封金冊與金印﹚。棺內隨葬品有金腰帶、青銅鏡、串飾等,供桌東南角放一瓷壇,壇內裝有洪武年間御窯燒制的青瓷碗,此碗屬明代罕見。陳臺有玉器佩蝕﹙飾﹚、圓形瑪瑙等318件。
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楨就藩,至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武昌,沉朱華奎于江。明楚國共傳八代九王,立國263年。另,南明政權續封有朱華壁、朱華堞、朱華廛三位楚王,永歷年間始廢。
據《明史》記載:“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惫?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統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
楚昭王生男10人,女9人,俱封為郡王郡主,其平生自警恭慎,苦而好學,曾多次平息云南、道州、金州農民起義,受到朝廷嘉獎。楚昭王薨于永樂二十二年(1424)2月22日,同年5月下葬于龍泉山天馬峰下,享年61歲,享國54年。
相傳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庇谑?,經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鐫上“龍泉特結許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懸”……的詩碑,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
因“吉地”內有漢舞陽侯樊噲、元相沈如鈞、明吏張添佑等大官的墓和后裔,朱楨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別處兩畝地換此地一畝的方式將其遷走,當地八大姓不服,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難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許下,朱楨最終在此為自己修了塋墓。
朱楨死后為昭王,這里成為昭、莊、憲、康、端、愍、恭、巴陵卓簡九王的陵寢與陵園。 到元代,在龍泉山一帶形成了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望族,建有亭臺樓閣,花圃蓮池。明朝就藩武昌的楚王又相繼在這里建起八代九王的陵墓,另有歷代先賢陵墓共48處。于是文人墨客也紛紛前來卜居或漫游,這里遂被人視為世外桃源,詩鄉福地。
這9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占地100余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規模最大,墓群坐北朝南、方圓24萬平方米。
昭王寢,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楨的陵寢,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周圍城墻高3.3米,寬1米,全長1500米,占地169 畝,是龍泉山明楚王陵中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王陵。
楚昭王朱楨生于元至正甲辰年3月3日,洪武三年四月﹙1370年﹚授金冊、金寶,冊封為楚王。洪武四年入大本堂讀書9年,洪武十四年就藩武昌。王妃王氏為定遠侯王弼之女,洪武十二年﹙1379年﹚冊封為王妃,28歲時去世。楚昭王生男10個,生女9個,俱封郡王、郡主。昭王平生自警恭慎,苦而好學,曾多次率軍征討云南、道州、全州之農民起事,屢建戰功,受到朝廷嘉獎白銀30萬兩。楚昭王于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二十二日去世,同年五月入葬龍泉山天馬峰下,享年61歲,享國54年。
九座陵寢基本相同,由荷花池、配殿、神帛爐、地宮等建筑構成。昭、莊、端三國各有一碑亭,亭內石碑保存較好。九陵寢中昭王陵保存最好,其地面建筑臺基、中央“神道”、東西“御道”基本完好,地宮保存完好。莊、靖、愍三陵,部分建筑臺基基本保存完好。出土了金冊(銅質)、玉印、腰帶等100余件文物。明楚王墓布局規整,保存完好。
正門是一幢單檐歇山式建筑,琉璃瓦覆頂,三個拱形門洞,墻體和屋面似乎是近年重修的,五踩斗拱中間掛著一塊“昭王寢”的豎匾。門前的青石臺階和石板甬道都是舊物。
城墻與墓園呈“回”字形,陵園墻高3.3米,全長1,500余米,用明代官窯特制的大青磚砌成。正門有三道轅門,兩邊為側門,中門上端有李爾重書“昭王寢”三字。
昭園的垣墻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制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
走進陵園大門,進門后可見漢白玉鋪成的神道,依序是三孔金水橋、欄桿、棱恩門、棱恩殿、東西配殿、享殿、拜臺等建筑群,富麗堂皇。
中軸線上立有一座單檐歇山式碑亭,亭中有一通巨大的石碑。龜趺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碑文清晰可辨,為明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其孫憲王為昭王所建,由須彌座、龜、碑、亭四大部件組成,高7米,龜碑重達45噸,碑面雋刻 著1265個字,詳盡記述了昭王朱楨的生平,及后妃、子女分封等情況。并與莊王、端王兩碑地址形成等邊三角形,間距800米。
碑亭后面是長長的甬道,兩側綠化帶中是高大的柏樹,甬道邊點輟兩行紅花櫸木球,高低搭配,紅綠交錯,頗有氣勢。甬道盡頭是三座并列的石橋,橋面如虹,
走過石橋是一片荒蕪的臺基,臺基上石階、柱礎清晰可辨,為“稜恩門”舊址。稜恩門是楚昭王陵內紅門之正門,建筑面積3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三環柱系列梁架結構,五踩斗拱,單檐歇山頂,琉璃瓦屋面,臺基置漢白玉,門庭前后裝有護欄,左右協調,制式考究,莊重典雅。明末崇禎十七年﹙1644年﹚被張獻忠起義軍所毀。
過“稜恩門”舊址臺基,前面是白石砌筑的祭壇,祭壇四周裝有白石欄桿,四角落水口裝有造型生動的石雕龍頭。走過祭壇是享殿、焚帛亭,及左右對稱的祭祀用房。這一組建筑像是剛修復的。
享殿為單檐歇山式琉璃瓦屋頂,紅漆大柱,飛檐斗拱,雕梁畫棟,非常華麗。內有《九王寢簡介》:九位楚王共傳八代,他們是: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其中憲王朱季堄、康王朱季埱分別是楚莊王朱孟烷的長子和次子,憲王朱季堄21歲病故后,朱季叔弟繼兄位為康王。最后一位楚王名朱華奎,系楚恭王長子,母妃高氏所生,萬歷元年﹙1573年﹚嗣位為賀王。崇禎十六年﹙1643年﹚五月三十日,張獻忠攻克武昌,活捉朱華奎,問其王府事由,因賀王年事已高,閉目而搪之,激怒獻忠,命隨從將其裝入竹兜投入江中,然后縱火燒毀楚王府,又到龍泉山毀其廟宇,掘其墓,一時間磚石遍地,拋尸棄骨。
除楚昭王墓僅存外,其余墓葬毀掘一空。接著抓其人,遷其莊,朱氏宗族逃往他鄉,改其姓,易其名。至康熙四年﹙1665年﹚朝廷頒發諭旨:朱氏宗族歸其順,有官品者給其房屋,無官品者給其田地,各王陵寢由朱氏宗族派人看守。賀王朱華奎終年87歲,享國71年,是在位最長的一位楚王。
享殿后面是一座紅墻門樓,是墓區的正門。走過紅門,甬道盡頭是一排高高的石階,石階下面置有一張石桌,桌上放著五只石香爐。
踏著石階登到上面看,是昭王地宮入口。入口入建有三間單檐歇山式門廳,應是近年修復的。門廳內掛著楚昭王與王妃的畫像。
婆婆樹位于武漢光谷的龍泉山風景區楚昭王寢南隅,是一棵樹齡約 700 年的珊瑚樸,據當地老人講,這棵樹被當地歷朝歷代的婆婆們保護著,才奇跡般地存活至今,因此人們親切地稱之為 “婆婆樹”。此外,此樹是明洪武年間戶部尚書曾泰之母所植,后曾泰因學問品行公允而為人信服,鄉親們為了紀念他,稱之為 “狀元樹”。
此樹屬淺根樹種,隨著時間的增長,樹根逐漸裸露地上,盤根交織,因凸出地表的樹根有九根,宛如九龍盤踞,故稱“九龍赴會”,寓意九位楚王相聚與此。
龍泉山天馬峰峰頂上的眺望亭,站在眺望亭,山下景觀盡收眼底。極目遠眺,梁子湖的湖光山色,其與周邊的山巒、田野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絕美的山水畫卷;俯瞰山下靈泉寺,寺廟的山門、寶殿、鐘樓、鼓樓等建筑,寺內香煙裊裊;再看,明楚王墓群墓群近在眼前,垣墻、金水橋、漢白玉雕刻等,這些遺跡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讓人感受到當年的皇家氣派;環望四周,龍泉山山脈連綿起伏,山巒疊嶂,山上植被茂密,綠樹成蔭。站在遠眺亭中,可將這一片大好山色盡收眼底,山間的云霧繚繞,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圍,讓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宋】余靖《靈泉山上晚望》
野曠樹還亂,林深煙更微。 天隨殘日盡,云掣斷山飛。
玉壘風煙闊,秦城草木腓。 憑高無限事,今夜客沾衣。
【唐】李商隱《夢澤》
夢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
順著昭王寢宮往前走幾百米就是樊噲墓了。據說原先的樊噲墓就在昭王寢宮處,因朱楨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連壓帶詐,強行將樊噲墓向東遷移了200米,這塊地就成了他的寢宮。
明楚王陵原是漢朝舞陽侯樊噲墓地,被楚昭王遷至一旁,現仍保留有樊噲墓?;系囊蛔疸~像。走近看,一位長滿絡腮胡子的壯漢立于基座之上,只見他身穿鎧甲,左手持盾,右手提劍,滿臉殺氣。
雕像基座正面刻有一篇《樊噲墓記》:樊噲﹙?—前189年﹚漢初名將,沛縣﹙今江蘇西北﹚人,少以屠狗為業,初隨劉邦起義,以功封成賢君,后隨劉邦入咸陽,勸劉以天下為重,勿貪戀秦宮女子財貨,又在鴻門宴上持盾直斥項羽,劉邦乃得脫走。漢初又有破臧萘、陳豨、韓王信謀反之功,得封舞陽侯﹙舞陽在今南陽以東﹚。噲夫人呂媭為高皇后呂雉娣,被封為臨光侯。高后又以江夏黃武之地封噲孫樊建。后朱虛侯劉章誅滅呂黨,殺建父樊伉,建遂造樊噲墓葬于江夏靈泉山。漢文帝時樊建復封,故地有樊湖﹙梁湖﹚、樊山﹙黃岡西山﹚、樊口﹙梁湖出江口﹚,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楨奪樊噲墓地自葬,遷噲墓于此。樊氏后人明初有洪武巡江道樊時中,進士樊鏞,楚王奪樊噲墓地后樊氏子孫遷往黃岡。
【清】王錫九《樊噲墓》
不讀兵書不學劍,狗屠別創英雄傳。如何耳食紛紛者,論功但說鴻門宴。
憶昔沛公入關中,留居幾作富家翁。威加海內志乃爾,真人亦與項籍同。
賢如蕭曹皆噤口,孤忠獨奮批鱗手。炎劉得失爭毫釐,一言悟主功不朽。
秦任趙高咸陽亡,臥枕宦者宜預防。鹿馬之禍前車鑒,排闥直入何軒昂。
留得河山四百載,將軍雖死今尚在。漢家本自薄功臣,全軀不共韓彭醢。
區區勇力安足論,祇有忠義能常存。至今汾上西風咽,猶是當年壯士魂。
【宋】徐鈞《樊噲》
后黨興戎釁已成,龍髯忽墮幸逃生。不于呂禍身先死,未必終能保令名。
在龍泉山中,有唐代宰相、藏書家江夏(湖北武昌)人李磎后裔李沈修建的萬卷書樓。
李磎,字景望,黃巢起義軍起,他攜帶尚書八印敗走河陽。黃巢派人索要印信,拒而不給。后入為中書舍人。乾寧中,進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后為崔昭緯、李茂貞所嫉,罷官太子少師,被李茂貞所殺。
一生好學,喜聚書,家有藏書萬余卷。家居長安時。建樓以聚書,世號“李書樓”。后平反昭雪,謚號“文”。后裔李沈,有巨資10萬,廣求天下秘籍,并建有“萬卷書樓”。又刊刻圖書甚多,史稱“天下秘書俱出李氏之門”。李氏書樓歷經唐、宋、元三代,直到明代方被毀壞,
【清】蔣春霖《題萬卷書樓圖》
從來物聚天能嫉,況復胸羅八斗才。夢里鄉園仍漢土,焚馀文字即秦灰。
蟫魚食古終何益,旅燕尋巢亦可哀。莫道柴門秋色冷,吳宮花草半蒿萊。
【清】沈梧《萬卷書樓圖題贈子馨》
盤溪記取熟游途,寫入丹青似也無。家有奇書難竟讀,問君何事歷江湖。
白云洞位于江夏區紙坊街八分山南,是前后貫穿的天然大溶洞,俗稱石洞。民間傳說昔日黃鶴飛離黃鶴樓后,曾在此棲息,留下了“白云黃鶴”之美譽,故由此得名“白云洞”。
全長約300米,分前洞、中洞、天井(天竅、天竇)和后洞四部分。洞口朝南,呈圓形。洞口右上壁刻有"白云洞"三字,為明代兵部尚書、江夏(今武昌)人熊廷弼所書。洞口兩旁原有一對武士石雕,是朱元璋駐兵于此攻打武昌后所建。
除白云洞外,還有七星譚洞、牛鼻子洞、黃道士洞、黑龍洞等溶洞。這些溶洞各有特色,異彩紛呈。白云洞規模較大,景觀集中,四周山巒重疊,風光迷人。
洞外紅樓碧瓦相映。石鐘乳、石幔、石柱、石筍、石佛等景觀30余處。在五彩繽紛的燈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藝術雕塑迷宮。洞附近還有白云橋等景觀。
金口自便有“三臺八景九廟一庵”之說,“三臺八景九廟一庵”。其“三臺”即:祭風臺、梳妝臺、鳳凰臺;“八景”即:龍床疊被、犀牛望月、獅子盤球、金雞報曉、回峰落雁、鳳凰展翅、鯉魚撩花、紗帽圓頂;“九廟”即:張王廟、東岳廟、吳主廟、關帝廟、丁公廟、藥王廟、楊泗廟、龍王廟、七圣廟;“一庵”為白衣庵。
祭風臺位于金口金水河南岸。相傳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在此設七星祭風壇,借得東風助周郎,火燒赤壁。
梳妝臺位于金口鎮金水閘街禹觀山北面,與祭風臺遙遙相望。相傳在遠古時期,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曾路過此地,在此臺上歇息時,面對大江,梳洗云鬢,因此傳為梳妝臺。
鳳凰臺位于金口鎮槐山東南面。相傳在遠古時代曾有一只鳳凰飛臨此臺歇息,爾后便向鳳凰山飛去,故后人稱之為“鳳凰臺”。
八景分別是:龍床疊被、犀牛望月、獅子盤球、金雞報曉、迴峰落雁、鳳凰展翅、鯉魚撩花、紗帽圓頂。
龍床疊被指龍床磯,在距金口街約兩公里長江邊,奔騰的江水在此處形成巨大回漩,當地漁民稱此地為龍床磯。長江邊有磯石,天然奇特,石面平坦,層層疊疊。相傳宋太祖在磯石上睡了一覺,后來他做了皇帝,便將此地封為“龍床磯”。
犀牛望月位于金口鎮北1公里的牛頭山。此山北頭似一牛頭,昂首面對長江。在月光之下,朦朧中似一頭雄壯的公牛探望皎月。故稱為“犀牛望月”。
獅子盤球 位于金口牛頭山東南面的獅子山。此山狀如雄獅伏地,在此山前面有一塊巨大的圓形石頭,如同彩球,故稱“獅子盤球”。
金雞報曉位于金口槐山磯頭。昔日槐山有石磯,狀如雄雞立于江岸引頸啼鳴,有漁夫在此捕魚,聽到槐山東麓山腳下的雞窩村雄雞啼曉,稱之為“金雞報曉”。
迴峰落雁位于金口槐山。相傳,梁大道三年,天竺國高僧達摩,泛海至廣州,武帝遣使迎至建業,不相契合,遂渡江入魏,到嵩山少林寺。達摩于金口槐山折葦渡江,后人在金口迴峰寺建達摩亭以祀之。夕陽西下時,若站立山頭,看雁陣南飛,寺中鐘鳴,夕陽迴峰,故有“迴峰落雁”之稱。
鳳凰展翅 位于金口鳳凰山。此山勢如鳳凰展翅欲飛,故有“鳳凰展翅”之稱。
紗帽圓頂 位于金口對江的漢南紗帽山。其山與赤壁山對峙,站在江邊,隔江相望,其山如官帽狀,故稱之為“紗帽圓。
如今三臺,只存下了一個鳳凰臺的名字,而八景除了龍床、槐山依舊在,三臺八景難見容。九廟一庵俱已毀。
九廟中的一廟就在后山街。后山街上的這棟小廟,最早建于明代,供奉藥王孫思邈,稱為藥王廟。大約在清代時,開始增供劉備、關羽和張飛。由于劉關張桃園結義的緣故,凡供奉他們三人的廟宇皆以三義為名。金口的藥王廟也因有了劉關張,改稱為三義殿。藥王廟的廟名漸漸被人遺忘了。后重新恢復廟宇,改稱三義寺,幾乎是古鎮中僅存的老廟了。
【唐】李白《江夏寄漢陽輔錄事(節選 )》
誰道此水廣,狹如一匹練。江夏黃鶴樓,青山漢陽縣。
大語猶可聞,故人難可見。君草陳琳檄,我書魯連箭。
【唐】李白《題江夏修靜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濱??胀o玉樹,高殿坐幽人。
書帶留青草,琴堂冪素塵。平生種桃李,寂滅不成春。
【唐】李白《江夏送友人》
雪點翠云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瑯玕實,何以贈遠游。裴回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唐】李白《江夏別宋之悌》
楚水清若空,遙將碧海通。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
谷鳥吟晴日,江猿嘯晚風。平生不下淚,于此泣無窮。
[唐] 李頻《江夏春感舊》
東風出海門,處處動林園。澤國雪霜少,沙汀花木繁。
暖魚依水淺,晴雁入空翻。何處陽和力,生萍不駐根。
【唐】羅隱《江夏酬高崇節》
臘雪都堂試,春風汴水行。十年雖抱疾,何處不無情?
群盜正當路,此游應隔生。勞君問流落,山下已躬耕。
【唐】羅隱《游江夏口》
醉別江東酒一杯,往年曾此駐塵埃。魚聽建業歌聲過,水看瞿塘雪影來。
黃祖不能容賤客,費祎終是負仙才。平生膽氣平生恨,今日江邊首懶回。
【唐】王昌齡《送人歸江夏》
寒江綠水楚云深,莫道離憂遷遠心。曉夕雙帆歸鄂渚,愁將孤月夢中尋。
【唐】陳陶《送謝山人歸江夏》
黃鶴春風二千里,山人佳期碧江水。攜琴一醉楊柳堤,日暮龍沙白云起。
【宋】岳珂《后江行》:
西望沙羨東秣陵,湓江中道是歸程。 柳陰系纜人歸后,頻有黃鸝三四聲。
【宋】賀鑄《江夏秋懷》
此身豈復系西東,流浪江湖伴塞鴻。曲突非圖三爵客,直鉤何羨六鰲翁。
千年陳跡只今日,萬里故園猶個中。冗散偶逃人指數,未應吟嘯坐妨公。
【明】楊士奇 《寄題聶訓導清碧書舍(節選)》
沙羨初來識君面,旨酒高堂促歡宴。鸚沙鵠嶺遽分攜,五載相思不相見。
片帆來往蕭灘下,見爾灘前舊精舍。碧嶂清江凈俗氛,古木流云起炎夏。
【明】薛綱 《臨湘舟中有懷孔儒太守李承恩進士三昆季》
朝離沙羨暮臨湘,萬種新愁七澤長。泛泛世情鳧逐浪,飄飄身計雁隨陽。
沽來竹葉不成醉,采得蘋花空自香。卻憶相知阻相見,溯游宛在水中央。
欲知下游何處,請隨神游號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