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風水:床單被單大花者多生女? 網友感嘆——好準
99 2025-08-01
文|高寶寶
一、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作為清軍入關前的皇宮,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但受戰亂影響,它掩藏著許多未被揭示的謎團。
1、努爾哈赤倉促遷都沈陽的原因之謎
1625年,努爾哈赤在已定都遼陽的情況下,突然遷都盛京(今沈陽),他的決定引發了諸多猜測。
民間傳說認為,努爾哈赤此舉是出于風水考量:在遼陽修建的3座廟宇,僅壓住了“龍”的頭、爪、尾,未能壓住“龍脊梁”,故需在“龍潛之地”建新城(沈陽)。
但專家指出,努爾哈赤此舉是為了戰略需要:沈陽地理位置四通八達,便于北征蒙古、西征明朝、南征朝鮮。而且遼陽滿漢矛盾尖銳,沈陽人口較少,更易于管理。
2、沈陽故宮具體建造年份的爭議之謎
沈陽故宮的具體建造時間,在清史中并無明確記載,有觀點認為,因當時戰亂頻繁、百姓生活困難,修建皇宮被視為勞民傷財之舉,史官因此選擇回避記載。而關于設計者,《侯氏宗譜》雖提到侯振舉參與建造,但具體設計主導者仍存爭議。
3、工程總負責人的身份之謎
關于設計者,根據《侯氏宗譜》,已知侯振舉家族參與了故宮琉璃瓦的燒制,并因此獲工部職位。但故宮整體工程的總負責人,以及核心設計者,因史料缺失仍無定論。
4、十王亭左右翼王的身份之謎
沈陽故宮大政殿兩側呈燕翅排列的十王亭,是入關前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的辦公場所。但清朝歷史中并無“左右翼王”的明確記載,因此其身份與設立背景至今成謎。
5、鳳凰樓石碑與“葉赫那拉”的關聯之謎
鳳凰樓為沈陽故宮制高點,傳說它的地基曾挖出過石碑,上面刻有“亡大清者葉赫那拉”。
巧合的是,導致清朝衰落的慈禧太后正是葉赫那拉氏,這一傳說與歷史人物是否存在關聯,尚無權威解釋。
6、清寧宮煙筒“一筒天下”的設計意圖之謎
清寧宮后的煙筒是故宮唯一的煙筒,共11節,頂部有3塊磚。傳說,皇太極曾下令“城中煙筒不得高于此”,取“大清江山一筒(統)天下”之意。
不過,這根煙筒的具體設計意圖,以及象征意義仍需進一步考證。
7、獨特的建筑布局及設計意圖之謎
沈陽故宮的清寧宮比崇政殿高出3.2米,這樣的格局,暗含著滿族軍事民主制遺風。
大政殿內八根龍柱的龍鱗間隙刻有滿、漢、蒙三種文字的《七大恨》,其三維立體銘文技術至今無法復刻。而北墻原本應該延伸,但卻突然離奇截斷,具體原因至今不明。
二、清昭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以及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它有三大顯著特點:
1、歷史悠久
清昭陵始建于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初建成。此后,康熙、乾隆及嘉慶各朝又曾多次改建和擴建。
2、一陵獨大
清昭陵位于沈陽古城北約10華里,占地16萬平方米,是清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3、風景獨好
清昭陵園內的綠化一流,古松、草木、湖水、樓殿相映其中,充分勾勒出皇家陵園的雄偉、壯麗、清雅、秀美。
圍繞著這座清朝第二代開國君主的陵墓,有著三大待解之謎:
1、皇太極墓為何取名昭陵?
“昭陵”一名,是順治元年八月初九太宗駕崩一周年,火化校宮時確定的。但后人對“昭陵”兩字的來龍去脈一直持不同看法。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觀點。
據說,乾隆皇帝在東巡盛京祭掃昭陵時,曾說清昭陵的石馬是仿照唐昭陵李世民的“六駿圖”建造的。
“六駿”是唐太宗生前的6匹寶馬,而清昭陵石像中的兩匹石馬,也是皇太極坐騎的雕像,所以模仿唐昭陵也叫“昭陵”。
但究竟皇太極為何名為昭陵,至今仍不得而知。
2、護陵獸為何被鐵鏈拴著?
在昭陵隆恩殿后,有一座懸山式琉璃瓦頂的石柱門,門兩側各有一方形石柱,頂上各雕有一個坐南朝北的石獸。
傳說陵寢的地宮門,就在石祭臺下面,兩只石獸是護衛陵寢的。但仔細觀察會發現,護陵獸身上有一條鐵鏈與石柱連在一起。這是為什么呢?
相傳,當年雕刻二柱門的石吼時,石匠的手不慎受傷,血滴在石獸的身上。后來石獸有了靈氣,常常跑到陵前的護城河里飲水,還經常傷害守陵的士兵,一時間談獸色變。
守陵官員將此事上報了朝廷,皇上命令將石獸用鐵鏈鎖在石柱上。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至于為何在石獸身上鎖鐵鏈,至今仍是個謎。
3、孝莊文皇后為何沒有葬入昭陵?
孝莊文皇后是皇太極的寵妃,也是順治皇帝的生母,她聰穎、睿智,是史上有名的賢德皇后。
昭陵陵墓不僅葬有皇太極的帝后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而且還葬有關睢宮宸妃、麟趾宮貴妃等一批后宮佳麗。但令人費解的是,孝莊文皇后卻沒與丈夫一同入葬沈陽的昭陵,而是葬在了河北遵化的昭西陵。
孝莊文皇后為什么沒有與清太宗皇太極葬在一起,歷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根據史料記載,孝莊文皇后在臨終前曾吩咐說,太宗(皇太極)在盛京(沈陽)已經安葬很久了,不要再為她打開地宮與之合葬了。
于是,康熙遵照祖母的囑托,在孝陵旁另建莊妃陵,名為“昭西陵”。
第二種,有專家認為這與孝莊文皇后的再嫁有關,而且這種說法流傳甚廣。
崇德八年夏,皇太極猝死,未能留下遺囑。此時的皇子福臨年幼,根本無法和皇長子豪格相爭,而且對皇位虎視眈眈的,還有努爾哈赤的14子睿親王多爾滾。
為了將幼子福臨扶上皇位,孝莊文皇后忍辱負重,決定下嫁多爾滾。也正因此,孝莊文皇后死后自然不能葬入昭陵。
但孝莊文皇后究竟是否曾再嫁,還是個未解之謎。
第三種,清朝初年執行的是火葬制度,清太祖、清太宗及其他后妃死后都是火化后再入葬。但到了孝莊文皇后晚年,已經廢除了火化制度。如果葬到昭陵去,則必須按舊制火葬。孝莊文皇后不想火葬,因此選擇了改葬它處。
作為清軍入關前的皇宮,沈陽故宮在清朝取代明朝之前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
圍繞著沈陽故宮和清昭陵的這些謎團,既反映了二者的歷史復雜性,也為它們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因此吸引著人們孜孜不倦地去求索。
期待著真相大白,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作者簡介:
15歲寫小說,
38歲考上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生院,有20年的中文教育經驗。
她一手把女兒培養成香港大學一級榮譽學士、
世界排名第一的倫敦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碩士。
畢業僅一年,小姑娘的年薪已達50萬。
寶寶姐的親子教育文章,溫暖而有力量,
助你在育兒的路上豁然開朗,少走彎路。
微信公眾號:遇見寶寶姐(ID:gaobaobao-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