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臺家家有,買房的時候這種朝向的陽臺不要買,千萬不能忘!
172 2025-08-03
醴陵全景圖
文/彭雪開
西漢高后四年(前184),封長沙王相越為醴陵侯。醴陵之名始見于典籍。《史記·呂太后本紀第九》[集解]有“醴陵侯越”。長沙王相越,歷代史籍、地志,皆不言其姓。其實,他因非劉氏宗親,故諱其姓,實姓劉,稱劉越。
長沙王丞相(劉)越封醴陵侯,食邑六百戶。秦漢時,“百家為里,十里為亭,十亭為鄉”,管轄戶口約500戶左右。漢初,呂氏封長沙王相(劉)越,為醴陵侯,當為鄉侯無疑。民國《醴陵縣志》,亦認同此看法。
醴陵縣志
醴陵,何以名之,就縣名而言,迄今為此,多引唐元豐《九域志》:“醴陵有醴泉。”明代《名勝志》:“治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縣?!泵鞒绲潯堕L沙府志》、清光緒《湖南通志·名勝志》,皆沿襲《名勝志》的說法。民國《醴陵縣志》及今國內各級地志,莫不沿襲此說。似乎醴陵得名,以成定論。這是值得商榷的。
醴,在古文中至少有三種說法。一為甜酒?!吨芏Y·天官·酒正》:“二曰醴齊?!编嵭ⅲ骸磅藩q體也,成而汁滓相將,如今恬(甜)酒矣。”二為甘甜的泉水?!队衿の鞑俊罚骸磅?,醴泉,美泉也,狀如醴酒,可以養老也?!比秊樗?。
陵,古今文中亦有多種釋義。一為土石之山?!墩f文》:“陵,大阜也。”《爾雅·釋地》:“大阜曰陵。”原指大土山,后又泛指山、陵、丘、岡等?,F在泛指高隆的土山。二為墳墓。《廣雅·釋邱》:“陵,冢也?!薄渡胶=洝?、《呂氏春秋?安葬篇》中,已有“墓設陵園”的記載。
清同治《醴陵縣志卷一·沿革補注》:“按歷代沿革,醴陵之名始于秦。”這是說在秦代,醴陵已置鄉。其實,醴陵在置鄉之前,早已存在。
醴陵,何以得名?因史料文獻不載,難以稽考。但也非無跡可尋。得名當與境域內地勢、物產、民族、工藝等相關。共和國《醴陵市志》:醴陵古稱“山國”,歷有“六分山丘兩分崗,分半平原半分水”之稱??h域內自古多山陵丘岡,河溪縱橫,水量豐沛,氣候溫和,盛產稻、魚、酒等。
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濱文化兩處遺址的發掘,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南方的原始部落,已大量種稻,大量飼養豬、狗、水牛等家禽。從馬家濱遺址發掘盛酒的器具等情況看,公元前5000年左右,飲酒已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醴,為三苗、百越人,最早發明釀造的甜酒。酒的發明,并非定尊于中原夏族,南方越族及三苗族,也早在舊、新石器時期,發明了黃酒釀造技術。
《吳越春秋》中關于酒的記載,不勝枚舉??梢娋圃缭趨窃揭粠?,已成濫觴。從原醴陵境內磨山遺址及銀子園遺址地下文物考古情況看,遠在新石器時代,境域內就已使用磨制石器工具,進行農耕、制陶、漁獵等活動,居住在干欄式建筑的房子里。
乾隆八年醴陵縣志
《株洲文物名勝志》記:今株洲地下文物考古發現,湘東地區沿湘水、瀏水、淥水(漉水)、洣水、攸水等河流兩岸,開始出現少量越人的印紋硬陶文化。從商到東周早中期,印紋硬陶文化,已占主導地位。這說明東周早中期以前,越人已取代三苗人,廣泛地生活在這一區域。醴陵得名,與一支越人后裔,取淥水以粘糯稻釀酒,密切相關。
《楚辭·大招》中有:“吳醴白蘗,和楚瀝只”的記載。說明其時的吳國的“醴”,已借助楚國“瀝”的方法,釀造出了醇美的清甜酒了?!队衿び喜俊罚骸磅罚鹁埔?。”醴,即是甜酒。至今湘東乃至湖南一帶,夏季仍可一天(24小時內),用糯米可釀制甜酒,曰“對時酒”,意思是一天一夜釀成的糯米酒。
醴陵縣大橋 ——恩斯特·柏石曼(德國)攝
醴陵之“醴”,應是漉水(淥水)流域古揚越人的發明,而它的源頭應是烏程酒。烏程,戰國時楚菰城地。東漢《越絕書·越絕外傳吳地傳第三》記:秦并楚,改名烏程,置縣曰烏程。這說明烏程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時置縣。因地域內原有烏、程二氏,善釀黃酒而得名。又傳為烏巾、程林二氏所居,故名。漢屬會稽郡,歷代相因。清宣統三年(1911年),改稱吳興縣,屬浙江省。據《輿地志》言烏程縣內箬溪,夾溪生箬,沿溪“二箬皆村名。村人取下箬水釀酒,醇美勝于云陽,謂之下箬酒?!本莆丁按济馈?,必為黃酒無疑。烏程人有取下游清澈溪水釀酒的習慣。
戰國末,楚國以吳起(?~公元前381年)為相,變法圖強,南收百越,北并陳、蔡,威震秦、晉。公元前334年,楚威王興兵伐越,殺國君無疆,滅其國,盡取其地。自此,越人流散江南各地。約在此時,一支越人烏、程二氏后裔,從今江蘇太湖流域南岸(今吳興縣),迫于戰亂被迫回遷漉水(今醴陵市淥水)北源源頭,聚族而居,仍以善釀烏程酒而得名。
淥水,古稱漉水。何以得名,應與遷駐漉水源頭的烏程氏有關。漉,《廣雅?釋言》:“漉,滲也?!逼鋵?,“漉”為古越人常用語,晉稽含《南方草木狀》:“南人有女數歲,即大釀酒,即漉,侯冬陂池竭時,實酒罌中,密固其上,瘞陂中,至春潴水滿,亦不復發矣。女將嫁,乃發陂取酒,以供賀客,謂之女酒,其味絕美?!边@“南人”準確地說,應指古越人。唐《投荒雜錄》亦有同樣記載。這就是今紹興一帶“女兒酒”(女兒紅)的由來。
由此可見,“漉”為古越人語,是特指一種民間嫁女飲食風俗,故稱之為“漉”。漉水,即為古越人在楚威王時,烏程二氏后裔命名的一條河流。
重造淥江橋記事
其時,烏程后裔已取漉水釀酒,沿漉水(今淥水)流域,種糯稻釀醴,形成習俗,故得名“醴”。后漉水中游,今淥水流域醴陵市轉步鄉古城村一帶,有大村落,越人聚族依山陵而居,亦取漉水(淥水)釀酒,故得名“醴陵”。開始為村落自然地名。至戰國末期以后,形成區域地名,最遲至秦始皇設長沙郡,置湘縣,醴陵才成為湘縣所轄鄉區劃地名。至此,官方才錄此地名。
西漢官方文書史籍地志中,并無漉水之名。桑欽《水經》:“漉水出醴陵東漉山,西過其縣南?!边@說明漉水,其時屬醴陵縣。據江西《昭萍志略》《晉書·王鑒傳》等史籍記載:今萍、醴交界處,應在江西省蘆溪縣古崗附近。這也佐證其時漉水北源源頭“東漉山”,在醴陵縣域之內。
《晉書》:太康元年(280年)五月丁卯,薦酃淥酒于太廟。淥酒是淥水(漉水)流域產的醴酒。酃酒,《湘州記》:“衡陽縣東有酃湖,釀酒醇美,所謂酃酒。晉平吳,始薦于酃酒于廟是也。”西晉太康元年(280)。晉滅吳,一統天下,醴陵縣和衡陽縣之縣官,分別進獻酃、淥酒,祀太廟,慶吉祥。這就是后世所稱的古代名酒“酃淥酒”。
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淥水出豫章康樂縣,其間烏程鄉有酒官,取水為酒,極甘美。與湘東酃湖(酒)嘗獻之。世稱酃淥酒。”這說明其時的淥水北源源頭“醴陵東漉山”,已成為豫章康樂縣的轄地。康樂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以陽樂縣改名。而陽樂縣為三國吳黃武中析建城縣,置陽樂縣。共和國《醴陵市志》載﹕醴陵東漢初置縣。至三國吳黃武(222~227年)時期,約200年間,漉水源頭“東漉山”,始終歸醴陵縣管轄,是可信的。
《水經注·漉水》:“(醴陵)縣南臨漉水(淥水),水東出安成鄉翁陵山。余謂漉、淥聲相近,后人即便以淥為稱,雖翁陵名異,而即淥是同?!边@說明漉水,轉稱淥水自此始。文中“翁陵山”,經考證今屬江西省萍鄉市與宜春市交界處,屬宜春市袁州區水江鄉楊岐山千拉嶺南麓大塘西北側山坳,為淥水源頭。
由此觀之,盛弘之《水經注》,不廢《水經》《荊州記》之說,并建議“后人即便以淥為稱”,根據“河源唯遠”的原則,他認定淥水(漉水)源頭,在萍鄉縣安成鄉的翁陵山(安陵山、楊岐山)。事實證明,這是正確的。
醴陵淥江書院
綜上所述,醴陵得名,與戰國末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一支越人烏程氏后裔,遷徙漉水(淥水)源頭,仍以釀醴酒為業,故稱漉水流域為“醴”,后一支楊越人在今醴陵市轉步鄉一帶,聚族依山陵而居,亦依先祖之俗,取漉水釀酒,故得名“醴陵”。
新朝王莽二年(10年),改臨湘縣為撫睦縣。共和國《長沙縣志·大事記》“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仍改撫睦縣為臨湘縣,并析縣東南地域置醴陵縣?!睂匍L沙郡??h治駐今醴陵市轉步鄉古城村。約在東漢延光元年(122年)至東漢建安元年(196年)之間,縣治由古城村中三洲,遷駐今醴陵市城區姜嶺東麓平崗之上,仍屬長沙郡。之后,縣名不易,縣治今址,縣域略改,歸屬有變。1985年,縣改市,隸株洲市。
(來源:《湘東文化》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