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凳進家,家中難安”,這6種凳子,家里有就趕緊丟
101 2025-08-03
近日,得先父摯交好友楊慶連贈一書,書名《仙游縣楊氏簡志》,編纂于二〇一九年九月。后與劍山楊泗宮諸老茶敘間,他們肯定了度尾劍山楊姓是遷入仙游最早的,也是從最遠地方來的一支楊氏客家人。今天這支楊氏客家人一定居梁山就是一千一百余年,可謂是“關西夫子”的原生民。在“簡志”中也看到了確認劍山為楊氏入仙第一人的地位。
從《仙游縣楊氏簡志》(以下稱《簡志》)中,筆者大致梳理入閩楊氏有如下幾支宗脈:
一、最早入閩是唐總章二年(669年)楊永一脈。楊永名細秀,669年隨陳政、陳之光父子入閩平亂開漳,楊細秀為府兵校尉,任前軍右翼統領。細秀生有五子,長楊大郎,襲府兵校尉,其余四子皆授府兵隊正,遂與同戍者落籍于漳。今漳浦、云霄楊姓者,多祀楊細秀為入閩始祖。
從入閩時間看,楊細秀確是最早入閩的一支楊姓人(原籍河南光州),但他只是入閩第一人,并不是入仙第一人,即使有部分后裔后遷徙仙游,也是明朝后之間,如慈孝里高塘尾房,號龍溪衍派,是明嘉靖末年先遷楓亭橋頭,后于明萬歷年間又遷徙到慈孝里高塘尾的楊細秀后裔。
二、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這一同為河南光州固始縣的楊衡裔,其子孫初居福州福唐巷(今楊橋),部分子孫后來遷徙至福建各地和仙游,據其后裔譜述也是元后、明間。
三、唐宣宗(847一859)時,陜西華陰人楊宣仁,以德行授榕城學錄,秩滿。因豫州寇亂,偕三個弟弟宣智、宣義、宣信,卜室于閩,未幾,閩亦為敵據,后宣智遷徙漳州,宣信遷徙建甌,宣義遷徙莆田,長兄宣仁為避亂因卜所安,乃由涵江入仙游而居梁山(今度尾劍山),為楊氏關西衍派,這是一支最早遷徙仙游的楊姓,稱入仙始祖莫有其右者,迄今有1170余年,今天僅梁山有楊氏人口3000余人,合梁山分遷仙游各地共6000余人,還不包括遷東南亞各國,居仙游楊姓首位。
與楊泗宮眾耆老交談中,長老們對《簡志》道出了許多帶有不屑的理由,說重了叫“不認同”。筆者亦對《簡志》中關于入仙始祖宗脈衍接問題和順序人的錯位排列甚感困惑。
楊宣仁即是劍山楊氏第一代祖,那無可否認也是楊氏入仙的始祖。在《簡志》中也明確指出楊宣仁為華陰人,為避黃巢起義之亂偕兄弟仨卜室入閩,后又為卜所安,經涵江入仙而居梁山。從楊氏三支入仙時間分析,梁山這支楊氏,是直接從世居地陜西華陰邑最早來仙的楊氏第一人。
在這里有個重大疑點是,《簡志》錯把楊宣仁之孫楊在堯稱作是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的楊衡曾孫。是筆誤,還是張冠李戴不得而知。
楊在堯,父楊璦。璦,宣仁長子,宣仁之父楊承煥。也就是說楊在堯是陜西華陰邑衍派來的裔孫,即楊承煥(逝原籍)曾孫,并不是河南光州固始邑來的楊衡曾孫,犯這樣的筆誤,讓劍山楊氏對《簡志》的不認同,確有其充分的理由。
再看《簡志》第二個筆誤,是把楊在堯尊為入仙始祖,這種錯位排列,等同認為其祖父仍在祖籍地華陰,并沒有偕三個弟弟入閩這一個歷史事實,更談不上楊宣仁是劍山楊氏始祖,那視劍山楊宣仁墓和子孫認始祖為兒戲,難怪劍山楊氏不對《簡志》抱有許多成見。
在仙游百家姓中,除了被世稱八閩土著姓外,均是因中原數次避亂的大遷徙客家人,而最早入仙屈指可數僅鄭、陳、楊、余(余姓先遷蓋尾時為約970年)。在度尾鄭、陳、楊又是入度(昔稱文賢里、萬善里)的首位,連梁溪(度尾湘溪)上余余姓(從蓋尾柳尾遷梁溪時約為1002年)也是屈居第二位。
不僅楊宣仁是入仙始祖,還是南方諸省中他從最遙遠的唐朝統治中心長安之華陰邑遷徙到仙游的一支客家人,不可不謂為年代較早,地域最遠的一個外來姓氏。
據史料載,梁山楊氏出自東漢太尉楊震(49世)之后。楊宣仁(832一883)是楊氏(72世)楊承煥子。楊承煥,官拜廊坊節度巡官,生宣仁、宣智、宣義、宣信四子,楊承煥卒后不久,黃巢起義軍攻城掠地,唐庭岌岌可危,楊宣仁便偕兄弟從華陰南遷入閩。
楊姓發源于山西洪洞,遷徙華陰(陜西),衍為名門望族,東漢時期,其后裔太尉楊震,世居陜西華陰縣,時稱“關西夫子”,仕官以清廉著稱。震為東來太守,路經昌邑,邂逅由他舉薦的昌邑縣令王密,密夜懷十斤黃金去拜見他,震不受,密曰:“暮夜無人知。”震曰:“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謂無人知?”密愧而退,其“四知”名言從此被傳為佳話。
今天,楊震各地后裔門額題匾有:四知衍派、弘農世裔、關西世裔、清白傳家、理學流芳,這是后裔有承祖制,亦有幾番遷徙后即承祖制卻又分立堂號的情況,這些匾額和堂號,都與這些楊氏東漢先祖楊震有著一脈相承關系。
從梁山(劍山)楊宣仁定居度尾劍山后,其裔孫遷徙仙游境內有譜可查的有園莊云峰村的大井、尾嶺,傳26代;榜頭洋尾的圳頭傳26代,鯉城萬福、大濟烏石、鯉城下樓馬踏等地,連同劍山約略有人口6000余人,占仙游縣楊姓人口首位。
除此,另有楊宣仁三兄弟后裔從外地再轉遷仙游各地的真實情況。如:園莊壩頭及塔兜塢坑、塢尾、社后,均為宣仁弟宣義六世孫是明初從惠安洛陽嶼頭村、嘉靖間賓湖、西湖、提湖三兄弟之二兄弟遷徙園莊;有建甌宣仁弟宣信后裔遷徙后蔡;亦有入閩始祖楊細秀裔孫明嘉靖末年遷楓亭橋頭等等,不盡細數。
此外,還可以肯定有部分楊氏是同宗但不同祖的,如有唐防御使楊盈派系入閩后初居福州,后遷徙各地而入仙的;宋浙江會稽楊亮節與陸秀夫、張世杰隨楊淑妃及幼主帝南遷入閩后,因南宋亡,其九世孫楊信邑遷徙漳州后有徙仙游的裔孫;有原籍湖廣岳州府平江縣(今岳陽縣)始祖楊添榮,于明永樂二年(1405)以軍工(百總)奉調鎮興化府仙游縣來蘇里東芹社,即今鐘山天珠,世襲冠帶,傳23代;大濟阮里始祖楊承寶,于明成化間,由南安五寶遷入阮里溪仔邊,傳20代;而蓋尾客楓、湖里、新厝坑、連井等楊氏有從本邑或漳州、尤溪等地傳入;菜溪西坪楊氏始祖景岸公,于元末從涵江遷菜溪北象山又遷西坪,歷22代等等,其遷入仙游各地,其裔都有譜載,其遷入時間為宋、元、明,最晚為清代。
綜上所述,入仙楊姓始祖,當推唐榕城學錄楊宣仁。且今天分布仙游各地楊氏眾裔中,均為楊宣仁及三個弟弟之裔孫為主,占仙游縣楊姓總人口60%之上,這是“關西世裔”、陜西華陰縣籍南遷的一支主要楊氏客家人。
據仙游各地楊姓存世族譜中獲悉,不管岀自楊氏的何衍派,均承認為東漢太尉楊震之后,也是與隋朝楊氏皇族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甚至有度尾劍山楊氏祖傳,還是出自隋文帝楊堅皇叔楊林后裔的傳說。
楊在堯生于唐僖宗太和六年(886),卒于后周世宗(五代,959年),從其譜載:妣貞懿淑人鄭氏可知,鄭氏早在唐代便有定居屏山的軌跡。
這不僅有唐時楊在堯娶了貞懿淑人鄭氏,還有宋開封府法曹乾庵亦是娶本里鄭氏的記述,從中可以得岀,從唐時到宋后梁山楊氏與屏山鄭氏就有過世交且又發展成一層姻親關系,故后來明尚書鄭紀會為梁山楊氏纂譜作過序,序曰:
在堯公官至右補闕,竟為我邑破蕪,乃公幼時莊重穎敏,志向不凡。及登進士任戶部職,能體恤民情。雖為政未久,但凡事能以民致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由于唐末政治腐敗,農民起義風起云涌,唐朝業已搖搖欲墜。楊在堯雖盡忠竭智扶持,終無所致,猶如大廈將傾,非一木所能支乎,于是他返東山講學,且把東山院擴建為東山書院,后又歸隱梁山而居至老,著有《梁山文集》十卷,《重刊興化府志》記:鄭良士詩文集,見《唐書·藝文志》。宋黃巖孫著《仙溪志》有其詩文載中。
楊在堯子楊宗鼎,字和調,生于后梁末帝貞明四年(918年),卒于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壽64歲。歷任明州推官,遷大理寺丞,尋知惠州,為中書令岐國公陳洪進婿,他輔陳洪進擒拿紹頗,為立嗣君立下汗馬功勞。時宋太祖一統北方登帝位,在堯父子知天命已定,極力勸解陳洪進順應潮流納土歸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陳洪進聽翁婿諫言,遣子文顥入朝覲見,奉表獻泉、漳二州,可稱為識時務之杰,結束了軍閥割據之動亂不安局面,宋太宗接受納獻大喜,欽賜白金絹帛,增給食邑,加封檢校太師,改命武寧節度使,同平章事兼中書令,并授其五子為五州刺史,后俱賜封侯爵,世有陳家“一王五侯”之稱,被譽“侯攬五侯陳”。陳洪進功列《宋史》顯赫世家,后封“穎州會稽東海南康郡王”。陳洪進“納土歸宋”那一壯舉,其婿楊崇鼎及父親楊在堯倆之功不可沒也。
今天劍山完好無損遺有唐宋古墓三座,分別是:
一、初祖楊宣仁與上宥氏,謚貞淑安人合葬墓,墓葬梁山,坐辰兼巽。1990年確認為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
二、楊在堯與貞懿淑人鄭氏合葬墓,墓葬梁山之南,坐丑向末兼癸丁,為莆田少有仙游僅一的雙龜墓。至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1658年)重修,雙龜后中心立碑,碑高2.17米,寬0.93米,中書“唐右補闕允中楊公墓”,1989年列為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
唐右補闞楊在堯墓
三、楊乾庵夫婦合葬墓。乾庵,字和調,為楊宣仁第十三世孫,生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3年),卒于宋嘉定十年(1218年),淑配本里鄭氏,合葬梁山建興院后,坐乾向巽,墓呈鳳字形,占地168平米,墓埕為內中外三埕,中埕原有七級石階,墓前有石獅、石虎。墓碑高6.10米,為度尾宋遺五個官墓碑中高之最。距墓后二十二米處,立有宋神道碑一塊,碑高1.87米,寬0.93米,中書“宋開封法曹乾庵楊公墓”。其墓古樸典雅,氣勢宏偉,尤是高臺筑就的墳與碑,是別具一格的鮮有,碑刻意的雕有花紋,卻沒墓志銘而令人不解,只能從墓后柚林中的神道碑上方可讀出主人的身份與別號。
宋開封法曹乾庵墓
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日至二十一日,梁山楊氏在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楊泗宮隆重舉行“楊泗宮暨右補闕墓立碑儀式”。與會代表有縣政府有關部門、度尾鎮政府、劍山村兩委、梁山楊氏董事會及來自莆田、永泰、南安、惠安和仙游各地楊氏宗親及梁山村民三百余人參加了立碑剪彩儀式,這是梁山楊氏第一次,也是仙游縣文保單位破天荒的盛大規格的活動。
八月二十日上午,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宣傳部、文化局、縣博物館、縣廣播電視臺、度尾鎮政府等領導來賓三十多人參加了當天活動。大會由劍山村黨支部書記楊長林主持,村委會主任楊永丹致歡迎辭,縣人大主任黃加發、縣政府辦楊庭和宗親、縣博物館館長陳職儀、度尾鎮鎮長朱鎖、各地宗親代表先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賀辭。揭牌剪彩儀式后,各領導及代表們參觀了著名楊泗宮古石、木雕藝術品及仙游楊氏始祖楊宣仁、嫡孫楊在堯、十三世孫乾庵公墓。
對仙游各地楊氏始祖來自哪里?分支到哪?各地楊姓除了極少數宗親至今未能說出子丑寅卯,均都有清晰脈胳可言出。論入仙始祖,從南遷入閩再至仙游,數入仙年代當推梁山楊宣仁,故有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日梁山立碑剪彩儀式受到仙游縣各政界領導之重視與參與,其隆重和規格超出仙游縣各省級文保單位的盛典。
人不能數典忘祖,對本家姓氏,如無所知,則焉為人子?關注家乘,是了解本姓氏的生命史、繁衍史,可從中發掘祖先所遺下那十分宏厚的地域歷史文化、譜牒文化、先賢哲名人、文物古跡,這都于世有補、于時有用,也有益于修身立志,躬身自省。
本文作者:余洪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