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從秦漢地理觀念演變看“昆侖石刻”

    147小編 81 2025-08-03

    【學術爭鳴】

    作者:董金社(曲阜師范大學地理與旅游學院客座教授)

    青海黃河源地區扎棱湖畔發現秦代石刻,專家學者從多角度解釋,認識不斷深入。許多說法皆試圖從實證角度探源石刻來龍去脈,展開“昆侖+河源+玉石”敘事。但是,如果回歸“皇帝使五大夫翳將方士采藥昆侖”這一文本,就會發現“皇帝+方士+采藥+昆侖”才是敘事中心,五大夫翳受皇帝指派,是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為方士提供后勤和軍事保護,方士才是活動的發起者和執行者。那么,方士何德何能成為秦始皇的座上賓?又以何種理論說辭獲得皇帝恩準的呢?其中有深刻復雜的歷史背景,深入探討方士和采藥、采藥與昆侖的關系,結合秦漢之際的地理觀念變化,才能理解采藥昆侖何以可能。

    早期昆侖觀念的演變和神話地理觀的形成

    《爾雅·釋丘》:“三成為昆侖丘?!彼匀烊龍A為制,演變為三層臺階的祭天圜丘,昆侖丘亦即昆侖虛。在居中而治的觀念中,天子必居中心,祭天圜丘也必建于天下之中,這實際為昆侖丘賦予了地中的意義,因此昆侖丘、昆侖虛最早被想象為天地之中。

    商周之際,昆侖觀念的神話性增強。新出土的三星堆2號青銅神壇,有原始“昆侖”思想的痕跡。在第一層,身背青銅罍的青銅人頭冠上刻著“蛇性龍”,是人間帝王的象征,站在大地中央的高丘上,仰觀俯察,上接神仙與天帝;在大地四方、四維有四方神、四柱神面向四方四維,支撐神人體系。清華藏戰國簡《五紀》篇,基于“四方五位”的空間觀建構神祇體系。這些都是昆侖神話化的知識背景。

    昆侖虛或昆侖丘是地中祭天之所,也被古人認為是升仙之所,后世則就其形制與升仙思想結合,產生仙山說,并將巫覡觀念雜糅進來。與天神交通要用玉,昆侖又與玉石文化結合,產生豐富想象。

    總之,昆侖不斷訛變為一處神仙所居的神話空間,有仙藥、仙水、仙氣,從而被方仙道思想所轉化。

    地理空間概念由神話觀向現實與神話共存觀轉變,大約發生在戰國中后期。楚、秦、齊、趙、燕、魏等大國務兼并擴張,統一趨勢日益明朗,地理觀念突破“中國”框架,眼光投向殊方異域。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人物鄒衍應時提出新說。他構建以九州中國(赤縣神州)為中心的宏觀地理框架,服務于帝王疆理天下、體國經野的欲念。對照《山海經》和鄒衍提出的“先列中國名山大川……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就會發現,這幾乎就是《山海經》的概要,有學者據此推測《山海經》出自鄒衍及其門徒之手,其中雜糅的神話、方仙內容是鄒衍徒子徒孫傳其道不能通所致。只有虛實結合,以神秘感和長生不老的誘惑,讓人穿梭于“現實與虛幻”之際,才能“阿諛茍合”帝王的私欲。因此,《山海經》中雜糅的知識,不能以理性邏輯來理解。

    其中,“昆侖丘、昆侖虛”就是方仙家營造的虛幻空間。他們方位模糊,與地理山川無實指對應。原始宗教觀中,居于天下之中的昆侖,在神話體系中被地理化為高山,偏離天下之中,置于西、西北維,并賦予“高萬仞、河源、流沙、產玉、西王母居所”的地理特征。例如,《山海經·西次三經》記載昆侖山:“河水出焉,而南流東注于無達。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汜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大杅。”東南西北對應四種顏色,顯然是陰陽五行家標榜的方色思想。另記載說:“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憋@然這是昆侖為天下之中,上接天帝的巫覡文化的空間表達。《山海經·海內西經》描述昆侖之虛:“海內昆侖之虛,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虛,方八百里,高萬仞……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河水出東北隅。”這些表明,《山海經》中的昆侖形象,仍有原始觀念的孑遺,也有神話地理觀念的注入,很多概念深刻影響現實的地理探索(如河源)。

    昆侖還與“神藥”“長生不老藥”建立了密切關系。屈原《九章·涉江》:“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同光”,代表楚文化中食藥昆侖、長生不死的觀念。《山海經·海內西經》載開明東巫彭等“皆操不死之藥”,《山海經·海外南經》有“不死民”,《山海經·大荒西經》記“三面之人不死”。《山海經·大荒西經》云:靈山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書中還記載西王母常居昆侖,掌管不死藥等情節。西漢初,《淮南子·墬形訓》亦云:“掘昆侖虛以下地……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由此推測,戰國末期至漢初,昆侖與不死藥的結合是普遍觀念?!安伤幚觥?,即使不存在于石刻中,也應存在于時人的語言中。

    因此,在神話地理觀念中,方士、仙人、道士、不死之藥、西王母、昆侖丘等概念形成一個敘事體系,與帝王統一天下的雄心相綰合,這是“采藥昆侖”發生的時代背景。

    方士與“采藥昆侖”

    強秦蕩平列國,開疆要荒,廢封建,行郡縣,作馳道,需要新的地理觀支撐龐大帝國運維。但秦帝國以陰陽五行思想為意識形態,導致秦始皇的地理觀在神話和現實之間搖擺。迷信方士的虛言,東“求藥海上”和西“采藥昆侖”,卻又坑殺“方士”(后稱“坑儒”),都是受這種地理觀的影響。

    《史記·封禪書》載:“騶衍以陰陽主運顯于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茍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令秦始皇深信不疑的方士,都是些不通鄒衍帝王術的“怪迂阿諛茍合之徒”。

    自統一天下,始皇帝不是在求仙藥,就是在接待方士、商討求索的辦法,對燕齊方士言聽計從。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被委以求奇藥重任的侯生、盧生等方士求藥不到,竟畏罪逃亡,惹火秦始皇。他下令調查,犯禁者竟有460人之多,皆被坑殺。

    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讖緯事件頻發,熒惑守心、墜星刻石、持璧人說祖龍死等。秦始皇心煩意亂,既然海上求藥之路不通,自然另有“阿諛茍合”的方士另辟蹊徑,引經據典,向秦始皇兜售“采藥昆侖”方案。注意,“海上求藥”其實是向“海中三山蓬萊、方丈、瀛洲”上的仙人求藥,“入海求神采藥”本質是“入山采藥”,與“采藥昆侖”性質相同。

    合理推測是:秦始皇再次聽信方士,命五大夫翳組織和領導此次活動,“三十七年三月”前后抵達扎棱湖畔(據劉釗《再論昆侖石刻》釋讀)。之所以派五大夫翳領軍,還有一種可能,此前海上求藥,秦始皇委權方士操作被騙,因此派遣官員掌控全過程。有些人推測“采藥昆侖”是秦始皇因病魔纏身主動提出,但從數次海上求藥皆出自方士提議來看,“采藥昆侖”也應是方士的主動建議。

    秦始皇信奉陰陽五行家之說,聽信方士,足見“方士采藥昆侖”事件,是神話地理觀念之下的自然發展。本次采藥,“河源、玉石”敘事不起主要作用。

    “玉石、河源、于闐”敘事下的昆侖觀

    漢武帝時期,疆域比秦時更廣闊。地理現實的擴張,推動地理觀念的轉化,時人地理觀的神話性、神秘性減退。漢武帝根據漢使所說,定位尚無實指的昆侖就是一個例子。

    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提交地理考察報告云:“于闐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贝苏Z境中,于闐顯然具有分水嶺的性質,其南白雪皚皚的山峰是重要地理標志。

    公元前114年,張騫去世,漢武帝繼續派遣使者出使西域,約在李廣利率軍出征大宛(公元前104年)前,漢武帝根據使者提供的地理信息,定位昆侖:“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闐,其山多玉石,采來,天子案古圖書,名河所出山曰昆侖云?!睗h使摸清了河源就是“于闐山”,但漢使沒明確指出塔里木河、鹽澤是河源。古圖書中的“河源、玉石、高大、瑤池、醴泉”等詞又與漢使描述“于闐山”相似,故以“于闐”南山為“昆侖”。可見,定位昆侖與古圖書之間也存在著“怪迂茍合”的味道。

    那么,漢武帝所參考的古圖書是什么呢?根據司馬遷的點評可以推測,武帝參考的古圖書包括但不限于《禹本紀》《山海經》和《禹貢》。

    不難推斷,張騫出使西域,漢使、商旅往來,豐富了對西部的地理認知,時人已經不太相信古圖書中的“古代”地理觀念?!爸袊本硟纫褵o模糊的地理空間,可以安放神話中的“昆侖虛、昆侖丘”,急需給昆侖找個定位。漢武帝借著這個機會成全了昆侖和于闐南山。長期停留在觀念層面的“昆侖”被漢武帝安家,顯然是地理觀念轉變的結果。

    反觀秦代,異域地理仍虛幻縹緲,這為“昆侖”在隴西、羌中的存在提供了模糊空間——昆侖、河源,瑤池、醴泉、冰山雪水、不死之藥,都可裝進這個籃子里,勾勒仙居場所。當時,秦境西到“臨洮、羌中”,“羌中”以青海省東部河湟地區為中心,包括青海湖、湟水流域及黃河上游河曲地帶,向東延伸至甘肅岷縣(臨洮),西抵青海湖以東,南達四川松潘高原,與古圖書所言“昆侖”極為相像。不難理解,始皇三十七年時(公元前210年),當方士建議“采藥昆侖”,會得到恩準。

    進一步推測,秦土西至臨洮、羌中,那么,從長城的西端點臨洮趨臨夏,走河湟谷地,到青海湖西折向南,大概率在秦人控制的地盤上,沿途有秦軍官駐守據點和補給點,五大夫翳帶著橫掃天下的秦銳卒和方士,大可獲得羌人的支持與協助,順利通過羌人游牧區。相當于說,在該石刻發現之前,秦人控制羌中的可能性被后人大大低估了,但愿考古工作能給予解答。????

    總之,對“采藥昆侖”石刻的解讀,應采取“從古到今”的歷史語境主義的方法,從地理觀念演變史的角度理解其可行性。而非“以今框古”的觀念,理解其不可能性。秦漢之際,地理觀念存在著巨大變化,如果以漢武帝以后的地理觀念來評價“采藥昆侖”石刻,無疑會造成語義環境的錯置和對古代知識的誤讀。更重要者,應基于文本的“方士+采藥+昆侖”理解其可能性,而非從“方士+玉石+河源”的角度認為其不可能。

    基于此,石刻命名最好帶上“采藥昆侖”,以反映中國古代的昆侖文化,存在方技類的知識體系。

    (稿件統籌:光明日報記者 王笑妃、陳雪)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3日 08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上一篇: 陽宅三要》與三合風水:傳統人居環境哲學中的和諧之道(三)
    下一篇: 剁椒魚頭(榮威科萊威)的春天:從內到外十二項改造全干貨分享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