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3樓、7樓、13樓、17樓不能買?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坑”?
買房的時候,有人提到了3樓、7樓、13樓還有17樓,說這些樓層有點東西,最好別碰!這跟數字吉利不吉利沒關系,問題出在一個叫“槽鋼層”的東西上。
什么是槽鋼層?這名字聽著就硬邦邦的。簡單說,就是蓋樓的時候,為了搭腳手架,施工隊會在某些樓層的墻體上打洞,穿過一種叫槽鋼的鋼材來固定。樓蓋完了,這些鋼材抽走,洞再用水泥給堵上。
聽起來好像沒啥事?但你想想,承重墻上開了洞,再補上。。。那能和原來一模一樣嗎?這就像骨頭斷了再接上,總感覺有點不一樣。
墻體上留下的洞,雖然會用混凝土填補回去,但這個過程,施工的質量就不好說了。要是堵得不嚴實,或者工藝差點意思,后面的麻煩就來了。
比如滲水。這是個頭疼的問題。那些被修補過的孔洞,成了墻體上的薄弱點。下雨天,特別是連綿的梅雨季,雨水可能就順著這些看不見的縫隙往里鉆。
墻面一滲水,屋里就遭殃了。墻皮起泡、脫落,墻上長出一塊塊的霉斑。。。那畫面,想想都難受。屋里整天一股潮濕味,住著也不舒服!
現在的高層建筑,施工工藝有變化,不一定都用老辦法。但槽鋼層這個概念還是流傳下來了。買房的時候,這個問題還是得問問清楚。
怎么判斷哪層是槽鋼層呢?
如果你買的是毛坯房,這事兒就直觀了。你直接去看墻面,特別是外墻的內側。如果看到有顏色不均勻的“補丁”,一塊塊的,那很可能就是了!這些色差,就是因為封堵洞口的水泥砂漿和原來的墻體不是同一時間抹的,干了之后顏色有區別。
這些補丁就是信號。它們標志著這里曾經被“操作”過。
要是買精裝房呢?墻都給你刷好了,啥也看不出來。這時候就得靠嘴了,直接問銷售。別不好意思,這是正當權利。一般情況下,銷售也不會在這種結構問題上撒謊,畢竟出了事誰也擔不起。
他們通常會直接告訴你,這棟樓的槽鋼層具體在哪幾層。知道了,你繞開走就行了。
除了滲水,還有人擔心結構安全。墻體上留下的孔洞,雖然填補了,但它畢竟改變了墻體原有的整體性。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比如強烈的地震或者臺風,這些修補過的地方,會不會成為整棟樓的“軟肋”?
【 槽鋼層真的有那么不堪嗎?】
這個說法也有爭議。現在的建筑規范和技術,對這些施工節點的處理要求很高。合格的工程,回填的強度和密封性都是有保障的。但買房嘛,圖個心安。
很多人還是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
不同總高的樓,槽鋼層的位置也不一樣。這有個大概的規律,但不是絕對的,具體看施工方案。

比如一棟總高11層的樓,槽鋼層可能在6層左右。
總高17層的,可能在7層或者10層。
總高27層的,可能會有好幾層,比如5、10、15、21層。
總高33層的,可能就是6、12、18、24層這些位置。

這個數字不是金科玉律,只能做個參考。每隔5到6層設置一個,是比較常見的做法。

3樓、7樓、13樓、17樓不能買的說法,就是這么來的。它不是一個固定的公式,而是對可能出現的槽鋼層的一種泛指和提醒。
買房是大事,看地段,看價格,看戶型。。。這些細節也不能放過。房子是自己住的,任何一點小瑕疵,都可能影響以后幾十年的居住體驗。
墻體開裂、滲水這類問題,一旦發生,后期維修起來相當麻煩。涉及到外墻的保溫層、防水層,結構復雜,修補的成本和難度都高,還不一定能修好。與其事后補救,不如事前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