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門口的臺階都有什么講究?原來和風水有關
114 2025-08-10
黃帝問道:人的脈象有“四經十二從”的說法,這該如何解釋?
岐伯回答說:“四經”,指四季的正常脈象,即春脈弦、夏脈洪、秋脈浮、冬脈沉,分別與四季的陰陽變化相對應;而“十二從”則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的脈象與一年中的十二個月相對應;二是指人的經脈與十二個月相對應。
人的脈象有陰陽之分。五時中人的陽脈,即人的正常脈象有五種,為春時微弦,夏時微鉤,長夏時微緩,秋時微毛,冬時微石;而五臟在五時中又有各自正常的脈象,所以人的陽脈共有五五二十五種。而陰脈指失去了胃氣的脈象。由于失去胃氣,診脈的時候只能診查到五臟自身的陰陽之象。因此,陰脈又叫真臟之脈,一旦出現真臟之脈就表明胃氣已經衰敗,患者一定會不治而死;所謂陽脈,是指有胃氣的脈象,屬于健康正常的脈象。只要能辨別出陽脈的情況,就能弄清疾病的所在,只要能辨別陰脈的情況,就能確定患者生死的期限。想明白三陽經脈(太陽、陽明、少陽)的虛實,就要診查位于頸部的人迎的脈搏,想知道三陰經脈(太陰、厥陰、少陰)的虛實,則要診查位于手腕的寸口的脈搏。在人體正常情況下,人迎與寸口的脈搏是相一致的。辨別出人迎所反映出三陽經脈的情況,就能知道疾病宜忌的時機,知道了寸口反映出三陰經脈的情況,就能明確患者生死的期限。
脈象有陰陽之分,脈搏下落時為陰,脈搏跳起時為陽;脈搏不跳時為陰,脈搏跳動時為陽;脈搏過緩為陰,脈搏過快時為陽。
凡是診查到脈搏為失去胃氣的真臟之脈時,其臟為肝的時候,脈搏若是猶如一線孤牽將絕未絕,或者很急促堅勁,患者十八天后就會不治而死;其臟為心臟的時候,脈搏若是猶如一線孤牽將絕未絕,患者九天后就會不治而死;其臟為肺的時候,脈搏若是猶如一線孤牽將絕未絕,患者十二天后就會不治而死;其臟為腎臟的時候,脈搏若是猶如一線孤牽將絕未絕,患者七天后就會不治而死;其臟為脾臟時,脈搏若是猶如一線孤牽將絕未絕,患者四天后就會不治而死。
岐伯又說: 屬于陽明經脈(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的胃腸發病傷及心臟和脾臟時,患者就會出現二便不通的癥狀,女子還會出現月經不調,甚至閉經的情況,如果長時間不愈,并出現傳變,會導致形體消瘦的“風消”癥或者氣息上奔、胸悶嘔逆的“息賁”癥,成為死證而無法醫治。
岐伯說:太陽經脈(指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發病后,在上主要有畏寒、發熱等癥狀,在下主要有下肢浮腫、痿弱、逆冷、腿肚酸痛等癥狀。如果長時間不愈合疾病就會發生傳變,會使皮膚變得干燥粗澀而失去光澤,或者導致陰囊腫痛。
岐伯說:少陽經脈(足少陽膽經和手少陽三焦經)發病后,主要有氣虛、易咳、易瀉等癥狀。如果長時間不愈合發生傳變,就會導致心悸掣痛之癥或飲食不入、大便不通的膈證。
陽明經脈和厥陰經脈(足厥陰肝經和手厥陰心包經)同時發病以后,主要有驚駭、背痛、常常噯氣及呵欠不止等癥狀,稱為“風厥”。
少陰經脈(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和少陽經脈同時發病時,主要有腹脹、心下滿悶和常常太息等癥狀。
太陽經脈和太陰經脈(足太陰脾經和手太陰肺經)同時發病時,就會導致半身不遂、痿弱無力以及四肢不能舉動之類的疾患。
陰邪在內與正氣交爭,陽邪在外不斷侵襲,患者就會出現汗流不止、四肢逆冷的病變,出現上述病變后,邪氣就會向上發展而損傷肺臟,使人喘氣聲鳴。
陰脈所生的陽脈,與生它的陰脈本身合而一致的時候,就叫做“和”,說明人體陰陽處于平衡協調的狀態。如果陽脈太旺,人體的陽氣就會盛極而衰、散亂喪氣,陰氣就會隨之消亡;如果陰脈過盛而無序,人體的陰陽就不能平衡協調,經脈血氣也就會隨之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