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建房要避開的地方,老師傅教你如何選對宅基地,忌諱多多!
106 2025-08-11
三臺山和五佛山
文/周志峰
沿黃金峽新鋪老街東南而行約一公里,翻關嶺梁,下關溝,出關溝口,峰回路轉,漢江河又閃現在眼前。漢江水至此結束了驚濤駭浪的90里黃金峽之行。
關溝口的右側是貓兒梁,左側就是三臺山。三臺山位于關溝口和沙溝口之間。站在渭門街回望,三臺山就像一個三角形錐體,上小下大,隱隱還能看到從山腳去山頂有兩級稍稍凸出的臺地。
三臺山穩穩地把持著關溝口和沙溝口,生生地讓漢江在這里硬拐了一個大彎。
三臺山上,林木疊翠,鳥鳴婉轉。山上多生青?、板栗、黃櫨和其它灌木。從春到夏,鵝黃淺綠,青碧凝翠。秋冬時節,則滿山紅葉,黃櫨如火熊熊燃燒。據說漢江航運興盛時,三臺山的兩個臺地和山巔都建有飛檐翹角的廟宇,金碧輝煌,氣勢恢宏。山巔太白廟供奉著的太白爺,傳說能鉗制興云致雨的龍王,息澇弭災。而今,山上所有廟宇被毀,殘垣斷壁都蕩然無存,就連太白廟前的一通石碑也不明去向,空留兩棵百年古柏在風雨中搖蕩。
三臺山下,龍灣迂回,漢水湍急,江嵐輕盈,鳥飛沙白。
與三臺山一起經年累月守護在漢江右岸的,還有五座山巒。它們分別是:鄭家嶺、藥樹坡、碾子坪、廟坡梁和邊家山,渭門人統稱五佛山。渭門老街和白沙渡人家就散居在五佛山腳下的濱水地帶以及五佛山夾縫的沙溝、楊留溝、水磨溝等綠樹環合的青山綠水之間。
眼前的山水還演繹著一個個凄美的傳說,這些傳說都與黃金峽24條望娘灘息息相關。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黃金峽小峽段住著一對窮苦的母子倆。母親為東家織布,兒子哈號為地主放牛。一天,哈好發現他頭天下午割草的地方,第二天一大早居然又長出了茂盛的新草。哈號心想:既然這草割了就長,而且長得這么快,倒不如把它們挖回家栽著,免受背磨之苦。他立即回家拿來?頭挖草,誰料竟在草根下刨出一顆發光的珠子。哈號喜出望外把珠子帶回家交給母親,母親也不知道這是個啥寶貝,生怕東家搶去,便誠惶誠恐地把珠子埋在了米缸里。誰知第二天清早米缸里的米滿得往外溢,從此家里就有了吃不完的糧食。
原來,哈號挖到的是一顆龍珠!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不久東家就發現了這個秘密。東家威逼哈號母子交出龍珠,哈號急中生智把龍珠噙在嘴里,不料卻吞進肚子里去了。哈號吞下龍珠的剎那,腹中火燒火燎,五內俱焚,渾身燥熱難耐,便慌慌張張去水缸舀水喝。結果水缸水不夠喝,情急之下躍進門前的漢江去喝。
哈號把一條漢江水快喝干的時候,身上卻長了龍鱗,頭上生出了龍角。哈好竟然變成了一條小龍,順流而下。小龍見風長,一袋煙功夫變成了一條巨龍,塞住了漢江河。巨龍在江水中翻江倒浪,漸漸遠去。母親這才從震驚中醒來,連忙大聲呼喚兒子。母親喊一聲,巨龍就擺尾回望一次,回望的地方就形成一道深灘。母親連喊24聲,黃金峽便留下了24條灘。后世人把這些灘稱為望娘灘。
到了渭門,巨龍念念不忘回到母親身邊。這還了得?這樣江水倒流豈不引起巨大的水患?太白金星急忙請五尊佛爺前來幫忙堵截,一尊一尊佛爺堵在了巨龍回望的地方。巨龍前行一段,又欲回轉,太白金星急忙稟報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一看哈號果然正在擺尾回轉,情急之下把案頭的玉璽擲下來,剛好堵住了哈號的回路。玉帝怕巨龍反復,便一腳把身邊的貓也踹下界來。那貓四腳朝天,跌落在巨龍的跟前。兩件寶物鎮住了巨龍,它不得不順順溜溜又拐向東,向長江大海奔去。
玉帝的玉璽便是三臺山,和三臺山隔關溝口相峙的貓兒梁便是玉帝的貓,正四仰八叉仰臥在漢江邊上。
傳說歸傳說,但漢江在龍亭鎮江尖角村進入小峽后,便穿行在秦嶺和巴山的夾縫中。到了還珠廟,兩邊山勢越來越高,這條縫隙卻越來越窄,漢江進入了真正意義上的黃金峽。
從還珠廟到三臺山腳下,漢江一路奔騰咆哮,洶涌澎湃,越過24條激流險灘。三十里水路,24條險灘,灘灘激流飛濺,灘灘波涌浪翻,灘灘殺機四伏,令人心驚膽寒,毛骨悚然。無數船工到此,望而卻步,望峽興嘆。
漢江一瀉千里,勢不可擋,在還珠廟與子午河口之間拐了個幾字形大彎。接納了子午河后,又向西北轉了大半個圓圈,在西鄉七里溝口恢復南流,直到在三花石回龍村匯聚牧馬河后,才緩緩向東南流去。
三臺山幾乎就處在大半個圓圈的圓弧中點上,渭門村就位于三臺山到子午河口這一段弧線上,五佛山就在這段線上一字兒擺開。由于漢江回向西流,這一段的方位常常使初來渭門的朋友暈頭轉向,辨不清東南西北。
同行的黃建中老師是人文地理專家。站在渭門文友楚勇家的小院,他借助手機辨別方向。我們面河而立,背后是渭門的五佛山,對面是西鄉的唐興寺。手機顯示:渭門在漢江北岸,唐興寺在漢江南岸。黃老師由此推斷,渭門屬秦嶺,唐興寺屬巴山。
我說錯了,楚勇也說錯了。其他同志都懵懵懂懂,找不著北。黃老師的理由是:漢水以北屬秦嶺,漢水以南屬巴山,這是漢中人最基本的地理常識。而這最基本的地理常識,在渭門失靈了。我告訴黃老師,我們在洋縣高速路口會合后,一直行駛在漢江南岸。從來沒有通過一座渡過漢江的橋梁,這說明我們一直在巴山中行進。黃老師恍然大悟,繼而連稱神奇。楚勇告訴我們:不光人在渭門會迷失方向,遷徙的候鳥往往也在渭門飛錯了方向。
渭門就是這么一個神奇的地方!我想,每一個神奇的地方一定有一個守護神。渭門的三臺山和五佛山應該就是她的守護神吧?正因為有這些靈山的守護,才造就了渭門這個濱江漁村的神妙和奇麗。
橫渡漢江,站在唐興寺前遠眺渭門,你便能清清楚楚的看見渭門的靠山——五佛山。它們其實就是大溝至廟梁一帶山嶺延伸到漢江河邊的五條余脈,中間分別夾著沙溝、澄槽溝、店子溝、水磨溝,楊留溝幾條溝壑。這些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大約在山腰的三分之二處都有或大或小的一個平臺。平臺上邊種著莊家,便有黃土裸露出來,使人聯想到彌勒佛那大肚子的輪廓。這些山山嶺嶺,溝溝壑壑,從主脈上分支綿延下來,止于渭門的漢江河濱。渭門村的子民就散居在這幾條山溝里,聚居在瀕臨漢江的狹長地帶。
五條山嶺延伸到唐興寺前的漢江右岸戛然而止,山勢變得陡峭,腳下就是奔騰西流的漢江,沒有了緩沖,山嶺驟然收住了腳步。陡而高的山嶺上窄下寬,活像一尊尊巨佛雄踞眼前。我就猜想:由于漢江從子午河口回向西流,在渭門又拐了一個彎,江水不斷沖刷渭門這邊的山體,大概于何朝何代造成了山體滑坡,才產生了山腰的臺地。不信你看這五尊佛,都是盤腿打坐的模樣,上半身和大肚子的界限那么分明,仿佛彌勒菩薩下凡,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更為神奇的是你看他像笑佛,他便真的在笑。越看越覺得他慈眉善目,眉歡眼笑,那渾圓肥厚的肚皮就格外突出。
楊志鵬老師被渭門的山水形勝深深地震撼了,連連稱贊這不虧是個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那么,三臺山和五佛山應該是渭門納福聚財的靈山,浩浩奔流的漢江便是渭門迎祥獻瑞的秀水。
靈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氳。物華天寶小漁村,鐘靈毓秀數渭門。
周志峰,在報刊及網絡發表有散文詩歌作品等,陜西省作協會員,現居陜西洋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