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單位,一個人最好的風水是這四樣東西
188 2025-08-11
傳統家族墓葬典型的布局方式,有三種,即“抱孫葬”、“排孫葬”、“馱孫葬”。此處的“孫”,釋為古意,包含“后代”、“晚輩”的意思。
抱孫葬,又稱“懷中抱子”、“攜子抱孫”,是最流行、最廣泛的一種家族墓葬布局。其排列是,墓地內“立祖之墳座滿朝空”,就是主墳背后不留空間,面前留有大面積范圍,以供子孫附葬之用。子孫之墳葬在主墳之前,每一代之間,以“父登子肩”的方式向前排列,左尊右卑,上尊下卑。如果家族人丁興旺,三代以后則墓群形成金字塔狀,立祖之墳位于最頂點,最晚一輩的子孫位于最基層。
此外,根據立祖之墳生前的身份地位不同,可以設置或不設置明堂。平民百姓之家,一般不設明堂,子孫排列緊湊,在主墳前鋪滿;而帝王公卿,則于立祖墳之前留有明堂,子孫分列左右,故此種又稱為“鳳凰展翅”。鳳凰展翅又分為“大昭穆”與“小昭穆”。
有世襲罔替之爵位者,用“大昭穆”,其子孫排列,于立祖墳之左下(按坐北朝南論,立祖墳之左下即立祖墳之東南)為第二世,右下為第三世,再左下即二世墳之左下為第四世,三世墳之右下為第五世,也就是說,立祖墳為第一世,立祖墳由左而下為第二、四、六、八世,由右而下為三、五、七、九世,此布局排列稱為“大昭穆”;至于推恩遞減之爵位者,則采用“小昭穆”,即立祖墳之左下依次為長子、三子、五子,右下為次子、四子、六子,所有孫輩各在其父塋之下。長幼順序,越靠近明堂神道,其行第越長,遠之則幼。
排孫葬,是“抱孫葬”的一種靈活變異。由于特定特殊的地理條件或人員因素,抱孫葬無法正常實行,此時便在墳地內,按照左尊右卑、上尊下卑的理念,橫向或豎向統一地“一”字形排列,橫向則左尊右卑,“父子并肩”、“祖孫并肩”,豎向則上尊下卑,“父登子肩”、“兄登弟肩”。此種葬法,多見于平民百姓。
馱孫葬,高山稱“背子馱孫”,平原稱“帶子上殿”,因抱孫葬應用廣泛,所以相對罕見的馱孫葬又被俗稱為“倒葬”。墳園內,“立祖之墳坐空朝滿”,墳前設明堂,子孫附葬以“子登父肩”的方式,在主墳之后,向后排列。第二世亦遵循“左尊右卑、左長右幼”,三世以后,則“內長外幼”。此種葬法,多見于公卿將相。
“帶子上殿”、“輩輩高升”的吉祥寓意使得古代公卿將相尤鐘愛于“馱孫葬”。
平原葬法的“子登父肩”,因為立祖之墳高大,前有明堂,后有子孫墳塋林立,形成“帶子上殿”的恢弘景觀。而高山葬法,由于地勢向后漸高,子孫墳塋在立祖之墳的背后,隨著輩分的由長及幼,步步登高,故而形成立體的“背子馱孫”、“千秋萬代,輩輩高升”的壯觀景象。
在儒家文化影響下的民間傳統吉祥文化,常有“帶子上朝”、“五子登科”、“加官進爵”、“平生三級”、“輩輩封侯”、“指日高升”等美好希冀,這是人們對美好富足生活的企盼,是人生事業的座右銘,也是對報效祖國的努力與向往。
馬氏家族“紹繩祖武、詩書繼世”家風下的孝道傳承。
常見的“懷中抱子”葬法,子孫祭祀時,若無明堂,是先祭祀墳地最前排的,也就是墳園內輩分最低的、與主祭人血緣最近的,層層向后,最后祭祀家族的立祖之墳;若有明堂,則進入墳園內,越過前排直達立祖之墳,那么又對墳園內輩分最低的、與主祭人血緣最近的親世之墳,有失“過而不問”之禮?!榜W孫葬”避免了這一現象
“馱孫葬”是一種極富內涵并發展成熟的一種古代高級官員家族墓葬布局方式,但現如今我國存在的傳統家族墓葬中,“馱孫葬”卻難得一見。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首先,“馱孫葬”在風水學上,其對地理地形的要求極其苛刻;其次,不管何種葬式,古代高級官員家族墓群保存至今的已不多見;再者,百姓之家“五世以后不再祭祖”的傳統,更加適合“先親后疏”的“抱孫葬”祭祀方式,故不用“馱孫葬”。
以“馱孫葬”為布局方式的明代馬英家族墓群流傳至今并保存完好,有著重大的意義。它是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傳統喪葬習俗研究的活化石;亦是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優秀遺產與當今孝道文化的傳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