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三月初九楊公忌,提醒:無論多忙,3事別犯忌諱,家人平安
102 2025-08-11
人過五代另起墳,房過三代必走人。
這是我國自古就流行的一句俗語,那么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且聽小編為您細細道來。
人過五代,另起墳。
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意思很顯然,但是若是深入了解,就會發現其中的深刻含義。
就拿其中“人過五代”來說,指的就是人的后代,五代分別是曾爺爺這一輩可以算一代,爺爺再往下就是第二代,父親往下就是第三代,自己這一輩就是第四代了,再往下就是第五代。
因此第五代是曾孫這一輩。
那么“五代”說的是時間嗎?
其實不是,代表的是人數,主要是說這里只有五代人,而且還是屬于同一個家族的人。
這一句話的出發點就是第五代這一輩的時候,一般都會有其他的選擇。
那么“另起墳”又是意思呢?
顧名思義,就是要重新選擇一處祖先的墳地。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按照我國的傳統,有分家就有分葬,這也就是為什么“人過五代另起墳,”其實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家族中的親緣關系在傳承到第五代時也慢慢變得越來越疏遠,這也成為了家族中的習俗。
宗族觀念在我國是非常悠久的文化,是一種重要的精神寄托,更是一種信仰。
中國人對于老祖宗向來都是秉持著敬畏的態度,因為我們的現在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所以我們應該要尊重祖先,因為祖先才有后來的我們。
我們回歸到文明之前那一段時光,其實那時候的人類還是比較渺小的,不能左右自然,所以只能寄托于自然,希望祖先的靈魂能夠永保他們的安寧。
因此找到一塊風水極佳的地方安葬死者的骨骼,其風水就能夠余暉在后世子孫身上,這樣后世子孫才能夠平安、吉祥、福祉綿長。
墓地上的風水其實對于一家的后世子孫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力,自古以來,對于風水學這一塊也是研究頗深的一門學問。
風水的源頭其實一直沒有確切的說法,但其中有許多流傳了下來,我們都是在后人對它不斷的研究過程中的結論。
比如最為基礎的陰宅風水學就有著五個原則,這五個原則就是山管的三丈、地管三尺、火管三分、宅管一統、名管子孫。
其中山管三丈,就是指陰宅的位置不要離山太遠,同時要有合適的斜面以及坡度,這樣才利于家族中的子孫安穩,不會受到外來因素的侵擾,家族才能更興旺發達,運勢才會好發展。
地管三尺,就是指葬禮之后,具體下葬多深也有一定講究,一般是三尺以上,這是由古法所定,這樣有利于嬰兒得到平安。
火管三分,人的身體其實是非常脆弱的,沒有火的話,基本上人在夜間沒有火光的時候死在山中的幾率極高,所以人們為了紀念那些死去的親人,為了防止現在活著的人死去,于是就火療法來祭祀死者。
而墓穴中又不能燃燒明火,那么就產生了三分明火和三分暗火,所謂明火,就是要把墓穴中一個角落照亮,也就是很小的一片區域,其余的地方是采用暗火。
暗火就是沒有點燃木柴甚至是灰燼,也就是通常說的“埋冥紙”,既然有明火自然就會有暗火。
暗火是為了讓死者在陰間這邊看得清楚,因此墓穴中的暗火與明火還是要有一定比例和講究的。
但實際上現在流行著一種新的說法,古時候的人身體素質比較弱,可能活不過三十歲,所以要求一個家庭中死去的人數也不要超過三分之一,一般要控制在百分之三十的樣子。
宅管一統,這一點主要是說土質的問題,如果土質疏松則容易導致家族分裂,所以很多有錢人家都是選擇高檔黃土或者是青土。
因為這些土質比較粘稠,所以一般不容易讓死去的人變成骸骨,也就成為了陰氣比較重,這樣就不容易讓后來的子孫們靈魂從墓中出來。
名管子孫,其實這個說白就是不為兒子取名,就會導致兒子不孝。
因為無名而導致廟宇空缺,所以子孫不能繼承莊稼和農田都一樣,所以墓碑當然要有且一定要寫上死者的名諱,以此來保佑子孫平安,而且代表著后世子孫不能忘本,要一直尊重自己的祖先,不要做對不起祖先的事情。
這些風水測量原則其實在古人的傳承與發展中也引來了許多其他方面的原則和條件,這些往往也會與中國大陸中其他地區文化相結合,如此便形成了如今我們還在使用,而且有些還被稱之為迷信之說,還有許多禁忌和原則也會口口相傳,流淌在民間。
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話有著極其陳舊的味道,然而其中所流露出的深刻含義卻醞釀在其中。
房子作為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家就沒有生活,因此房子的安全性與適居性都是來源于此而來。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條件一定程度上已經超出了房子的安全和適居性所能承受和包容的底線。
老房子往往無法再滿足我們當前自身所需要求,而老房子產生了種種不適宜住人的事情,因此就會出現“走人”的現象。
從古至今,對于家屋我們一般是擁有所有權,但是在實際意義上說,我們只能稱之為“產權”,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擁有,當權利擁有的時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擁有。
歸根到底,房產不過是祖輩留下的一些點點滴滴,雖然是屬于家族成員共同所有,但是這份共同也往往隨著時間推演,在第六代的時候就可能造成眾叛親離。
我們也不能一味否認房子的存在意義,其實房子的存在意義更大,因為它背負著沉重而又美好的歷史。
它見證了祖輩奮斗拼搏的一生,在它身后,一直傳說著那些美好的故事,同時在它身上也飄散著家族成員共同創造的一切,它不僅僅是一座房屋,更承載著一份滄桑與記憶。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富有,有貧窮,有落魄,也有輝煌煌,對待生活我們沒有哪個人能做到無懼,只能說不斷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因此家庭也一樣。
家庭中成員數量持續增多,這是必然趨勢,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空間不足,有時甚至連居住條件都無法保證,因此必須要進行重建。
因此自然需要分開居住,在表象上來說其實也體現著分家,這是經濟狀況已經造成無力承擔,或是經濟狀況不斷向好發展,在這樣的一種狀態中,“房過三代必走人”這句話體現極其全面且具有深遠意義。
對于中國大陸來說,不同民族的人對于這句話背后的含義卻并不盡相同,比如白族,他們不會存在一起居住的問題,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會延續他們自己的習俗,不同民族之間,他們愿意對彼此說這個解釋本身就是一種尊重和理解,這足以讓它成為特例。
隨著社會科技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們生活中的許多東西都在不斷變化,比如交通、商品、通訊方式,甚至還有思想觀念,都在不斷推陳出新。
老一輩人始終固執于宗族觀念,而年青一代卻不完全認同于這種觀念,他們可能會創造出新的家,在新的地平線上,他們一直努力著創造出更大的生活空間和自由,更個性化。
同時他們可能將家定義為一種社區,也可能是一個所謂朋友之間的小圈子,讓家不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還承載著更多,比如情感與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