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清澗第一村大揭秘

    147小編 106 2025-08-12

    ▲高杰村古建筑遺存

    清澗第一村——高杰村

    高杰村位于清澗縣縣城以東四十公里處,東臨黃河,西靠無定河。村地域面積9.3平方公里,村落占地1.2平方公里,全村312戶,1184人,(戶籍人口),在外工作和居住的人數千余人。高杰村四面環山,景色秀麗,人杰地靈,根據出土的文物,該村人口居住始于漢代,約兩千多年前,根據村里小地名該處應該是多姓氏村莊,而且居住在周邊山根下。有文字記載的是,該村白姓約1596年左右居住該村約四百余年,并因出現不少杰出人物,在清乾隆年間將高家村改為高杰村。

    ▲高杰村村貌

    人杰地靈

    高杰村歷史悠久,人杰地靈,自從白氏八世先祖來此,不久中舉,授山西蒲州知州,后為 州(湖北宜昌)知州。其子白慧元1630年中舉,明崇禎七年(1634年)為進士,任河北任丘知縣。1639年在抗清戰斗中與女兒、女婿家丁27人殉難。1643年平冤昭雪旗表為忠烈,追贈河南按察司僉事。其五子個個出類拔萃,人稱五掛。在白姓來高杰村的第一院的大門正面牌匾上書寫著“一經授受”,背面為“高行四達”,人頌“五家園成”。之后再三百年的歷史中,又出進士四人,共出進士五名,其中翰林一名,舉人十六名,武舉二人,解元、亞元、徑元各一名,副魁三名,拔貢四名,歲貢二十五名,例貢八名,稟生二十名,生員151名,監生68名,武生14名。職務,翰林院修篡一名,主薄2名,知州4名,知縣9名,府同一名,通判2名縣函1名,學官19名,都司1名,守備1名,領旗1名,其中皇帝赦封13名。各地任職官員四十余人,教諭訓導三十余人,有“五家園成““父子翰林“的佳話,有”三子登科“的美談,真可謂世代書香,人才濟濟。數十人有傳記記載,也有《松盟稿》《太極圖解》《西銘解》等書稿流傳于世。

    ▲高杰村現貌

    歷史悠久

    高杰村不但是歷史文化名村,該村近代史更是一部驚心動魄的歷史。高杰村文明的底蘊來自于文化教育,在封建帝制社會有私塾,后來建起耕讀堂。我們的祖訓是“唯耕唯讀,一經授受“。1920年,白云熙在高杰村成立了清澗基層第一所學?!鍧镜诙呒壭W,簡稱”二高“。1931年又成立了陜北第一所女子學校。清澗第一個黨支部1927年6月,在”二高“成立,同年十月組織了清澗起義,培養出了白壽康、白炳勛、白如冰、白棟材、白治民、 趙蒼碧、白向銀、白光、白峰、白成銘、白志勛、白慎行等一大批省市和軍隊領導干部白家駒(地質學家)、白紹曾(軍械工程師)等科技人才,同時培養出劉警如、白守春、白茜、白烈飛、白云凡、白國英、白鋒悟、白凌云、白潔、白懷英紅軍巾幗十姐妹,她們后來都成為黨和政府部門的高級優秀干部,有鐵骨錚錚、三上絞架、視死如歸的陜北特委的主要領導,清澗起義的發起者之一白明善。有陜北的劉胡蘭——白守春(全家六人同時被害)。1931年,該村先后有17位地下黨員和有志青年慘遭國民黨殺害,其中有“二高”教師白自強和白振紀、白鞏凡叔父;白世斌、白仁林弟兄。她們為我們黨的事業,為人民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他們將永遠載入歷史史冊。

    ▲高杰村將銘記這段紅色革命

    紅色革命

    1936年12月,毛澤東東渡黃河,曾在高杰村住過一夜。1938年,中央警備三團為抵御日本侵略者西渡黃河,駐扎高杰村,歷時三個春秋,時任三團團長閆紅彥(1955年授上將軍銜,云南省委書記,文化革命受迫害致死),三團政委杜平(1955年授中將軍銜,原南京軍區政委,書法家),親筆為高杰村題詞“清澗第一村”。民國初期清澗縣參議郝念隆曾贈詩“四圍三色一溪通,此地幽涵太古風,樹木參差屋角露,居人同在畫圖中”,這是對高杰村文化文明和建筑文明的高度贊揚。

    ▲高杰村現貌

    建筑風格

    高杰村的最早建筑依山而建,大部分是二層四合院,建筑風格主要是土窯洞為主,(石窯),另有樓梯、石臺階和磚木結構的櫞檐,樓屋瓦櫞,富麗高雅,別具一格。既具當地特色,又有江南風格。這些建筑冬暖夏涼,外觀大氣。其中有些建筑是仿照自己做官時的衙門修建的,有四合院、二進院、三進院。這些建筑雖然建造年代不同,但基本集中連片。根據其建筑的位置,祠堂在正中心平地上(十字路口),其它建筑都在四周,其大部分建筑都是依北向南,廂房和櫞檐都是磚木結構,其中大部分建筑正屋門前1-1.5米處雨淋不濕。目前只有兩處外貌尚存,仍可按原樣恢復。

    ▲高杰村建筑

    牌坊、寺院、革命舊址

    高杰村曾有三座貞節牌坊,兩座功名牌坊。貞節牌坊在村中心,功名牌坊在河灣(已損壞),一處寺院(高杰寺)和12處廟宇,說明佛教文化在一千年前就傳入高杰村。廟宇除老爺廟外,大部分都是期盼保護人類和大自然的:河神廟、龍王廟、娘娘廟、竇神廟、觀音廟、文廟、土地廟、馬神廟、藥王廟?,F有白明善烈士陵園,二高舊址,中央警備三團駐扎舊址和千年酸棗樹等主要景點。

    ▲高杰村

    建筑獨特

    相傳高杰村人最早居住分別在廟墕、周家村、瓦窯渠等周邊山上,白姓居住后,首先在村中心修建了四合院,該建筑依山而建,除廂窯外,主屋上下兩層,白慧元殉職后,長子羽辰進國子監,次子、三子、四子告老還鄉后人口興旺(堂兄弟16人),相繼在路南北擴建,形成了“丁”字形巷道。到清乾隆年間,由于在外為官者之多,逐步擴建并完善了周邊建筑,形成了目前這種集中連片的三合院、四合院格局。

    ▲高杰村現存供銷社

    高杰村建筑有如下特點

    1、背北面向南,依山而建,大門及出路基本上向南或向大路;

    2、以窯洞建筑為主體,部分廂房是磚木瓦結構,也有窯洞結構;

    3、椽檐走廊均為磚木瓦結構,根據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身份區別,由不同的獸頭和其它造型;

    4、主人,仆人居住規格十分鮮明,家禽牲畜圈欄布局合理,設施齊全,包括廁所的位置都十分講究;

    5、由于鄰里人與人之間和諧,在排水、出路建筑設計上作了合理安排,從高處至低處,人路、水路基本互不影響,有涵洞和槽道設施,污水擔至不影響人居住的地點;

    6、學校坐落在村周邊,距村中心1華里,便于減少干擾,藥鋪設在村中心。為了辦好學校,該村在歷史上沒有設立過集市;

    7、解放后,為了方便群眾,把供銷社、糧站、郵電所、信用社、中學、政府設在村中心,改巷道為街道;

    8、隨著公共事業的發展,清辛205省道擦邊而過,黃河大橋全線貫通,高杰村至玉家河、解家溝也已成柏油路。為該村的發展提供了方便。

    ▲2016年高杰村選舉現況

    上一篇: 黃河岸邊一古村,稱為山西陳氏商人豪華的“家屬宿舍”
    下一篇: 陽宅自學課程第一節,干貨滿滿!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