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運藏于面相:想變有錢,從“養面相”開始,打通人生新格局
102 2025-08-15
最近,一個小朋友做飯的視頻,在抖音上火了。
他名叫興澤,今年10歲,是一個正在上小學四年級的東北小男生。
興澤時常在網上分享自己做飯的過程,各種美食信手拈來。
但單單靠廚藝,還不足以引起這么多關注。
與興澤年紀“明顯”不符的,是從他嘴里我們總能聽到,很多人一輩子都弄不明白的道理。
例如,在給媽媽做“母親節蛋糕”時,那段關于“隱形家務”的描述:
“媽媽為我們做過很多隱形家務和隱形付出,我們必須要非常細心才能發現。”
“為什么我們的鞋子總是那么干凈?為什么家里始終那么整潔?為什么馬桶總是干凈?這都是媽媽的付出?!?/span>
振聾發聵,也震驚了很多屏幕前的網友。
這個10歲的小朋友,沒有把媽媽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而是看到了媽媽承擔的那些“隱形家務”。
這份同理心與體諒,比很多3、40歲的人都要強出不少。
又比如,他會在做飯的時候,邊做邊收拾。
“我剛開始干活的時候,廚房也是一片狼藉,后來才學會了邊干活邊收拾?!?/span>
語氣輕描淡寫,卻聽得人五味雜陳。
在生活中,我們有多少人,眼里沒活,醬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一下。
還有很多其他的小細節,比如: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每天自律地學習......
這種由內向外、自然流露的修養與性情,讓網友忍不住驚嘆。
想起另外一個“反面視頻”。
視頻中,一個媽媽開心地和兒子展現自己剛做的美甲:
“兒子,好看嗎?”
然而,她并沒有得到期望的答案,相反,是滿臉的嫌棄:
“不好看,而且你指甲做成這樣,怎么干家務?”
我都能想到媽媽聽到這個問題的委屈和難過。
兩相對比,不禁讓人發問:
到底是什么樣的家庭才能成長出這樣的孩子?
但其實,答案很簡單,就像莫言說的:
“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span>
其實,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并不需要精確地調教,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父母的影子。
父母的格局、情緒和認知,對孩子的影響,始于童年,伴隨一生。
還記得,有網友好奇地問興澤的媽媽:
“為什么一到周末,爸爸就不一起吃早飯?”
興澤媽媽的回答也毫不意外地暖哭了眾人:
周一到周五爸爸在家吃早飯,因為興澤也是七點出門。但一到周末他都是悄悄出門,說自己喜歡吃早餐店的豆漿油條,讓我不用起來做早飯。雖然他不善言辭,但我知道他是想讓我多睡一會,所以他也在潛移默化影響兒子。什么是原生家庭?我理解的就是爸爸媽媽能給孩子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學會愛,學會責任,學會家庭成員之間的體諒和包容。
所以,即使在興澤的視頻中,爸爸的身影幾乎沒怎么出現過,但從沒有人質疑:
這個家庭是不是“喪偶式育兒”。
因為從一家人的一舉一動中,我們都能看到:
爸爸從沒缺席過妻子和兒子的生活。
教育家寧十一,曾把家庭比作一艘船,而父親則是這艘船的掌舵者。
“對家庭的發展來說,父親的格局,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
自古以來,父親就是一個家庭的頂梁柱,供養家庭,護佑孩子,父親的格局,某種程度上,自然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方向。
中國建筑學奠基人梁思成,回憶起自己的父親梁啟超時曾談到:
父親從不把個人的意愿強加給他們。
自己喜歡的事情,父親不僅從不干涉,反而時常幫他們扶正方向。
而且除了書本的知識,在梁父親看來,一個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生活的知識也很重要。
所以梁思成不僅畫的一手好素描,還是有名的足球健將,會鋼琴,小提琴等等。
也正是這種綜合的積累,成就了梁思成的遠見,后來還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建筑系”。
在父親的托舉下,家中子女九人,都在各自的領域發光發熱。
并成就了“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庭教育傳奇。
以前我們常說子承父業,但孩子繼承的何止是一份家業,也是一個家的家風和家規。
父親開闊的眼界、博大的格局,不僅將家人的心力全部凝聚在一起。
也會一點一滴地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靈魂,最終決定孩子未來到達的方向。
如果說父親是一家的支柱,決定一個家前進的方向。
那母親,則是這個家的靈魂。
母親是否擁有正向的情緒價值,很大程度上決定這個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
作家林清玄小時候家境貧苦,常常吃不飽飯。
可是母親從不把生活的壓力發泄到家人的身上,反而會在月光下為他們講故事,帶著他們發現生活里的美。
可以說,在那個顛沛流離的年代,母親的溫柔給了他巨大的安慰,也溫暖了那個窮困的家。
后來他立志成為一名作家,所有人都在嘲諷,只有母親關心他的寫作事業發展得怎么樣了。
有一次他正在寫作,母親進來幫他倒水,然后問道:
“我看你整天都在寫,你是在寫辛酸的故事,還是在寫有趣的故事?”
林清玄回答說:“辛酸的也寫一點,有趣的也寫一點?!?/span>
母親沉思了一會說:
“少寫些辛酸的故事,多寫些有趣的故事。別人讀文章,是希望在文章中得到啟發,得到安慰,得到智慧。
而不是讀了文章以后反而立刻跑到窗口跳下去。如果那樣,這文章就沒有意義?!?/span>
林清玄又問:“那如果碰到辛酸的事情怎么辦?”
母親說:
“碰到辛酸的事情,躲在被子里哭一場就好了?!?/span>
正是母親這種溫柔而堅定的力量感染著林清玄,讓他不僅在文壇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在后來面對人生的困境,也總能以積極的心態應對。
《母親的影響力》中提到一個觀點:
一個家庭,哪怕家徒四壁,只要有一個正直、勤勞、善良、樂觀的母親,這樣的家庭就是心靈成長的圣殿和源泉。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猶如一股永不間斷的力量,將持續孩子的一生。
如果說,父親的力量是向外的,幫助孩子完成社會化的過程;
母親的力量就是向內的,為孩子提供安全感和依戀感。
情緒價值越高的母親,即使日子再苦再難,也會用自己的溫暖帶給家人熱愛與希望,滋養每一個家庭成員。
在這種正能量的氛圍下長大的孩子,內心有信念,腳下有力量。
在現代的家庭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已經成為很多家庭的痛點。
再加上這些年,“原生家庭”這個詞被大家廣泛地討論。
大家反訴著說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創傷與陰影,不斷陷入家庭內耗。
即使長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依舊走不出這種陰影。
不知道家人之間該怎么好好說話,好好相處,才能改善親子關系,才能讓家庭更和諧。
但其實,我想說的是:
并不是每一個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都會跟著有問題。
某種程度上,“原生家庭”對于很多人只是一個偽命題。
無論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是什么樣的,他/她都可以選擇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丈夫/妻子,父親/母親,阻止創傷延續,養育出優秀的孩子。
就像伊能靜,很多人提到她,都繞不開她的家庭和童年往事。
父母離異、不被重視、寄人籬下、替父還債……
但她并沒有把自己困在痛苦的泥潭里,而是選擇了“自我解脫”。
不僅在婚姻上與秦昊彼此理解,相互滋養,并把這份愛傳遞給孩子,成就孩子的獨立與優秀。
把一手爛牌,打成自己的王炸。
我們承認,每個人都不是神,也會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
但其實只要把握好下面這三個關鍵,家庭自然能夠經營得溫馨美好。
在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也能成長得更加豁達、堅定,成為溫暖有力量的大人。
1、陪伴是標配
在一個家庭中,陪伴是夫妻關系和諧的基礎,也決定家庭氛圍好壞。
父母關系好,整個家庭充滿溫情,孩子內心得到滋養,在成長的道路上抗挫折能力更強,發展得更好。
2、溝通是高配
很多人經常犯一個錯誤就是,在有了孩子之后,開始對另一半失去耐心,語氣中帶著責備和命令。
但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有話好好說,不僅是經營高質量的婚姻關系,也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性格。
3、理解是頂配
夫妻之間其實是一場協作關系,只有彼此理解,共同付出,才能經營一個完整幸福的家。
在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也擁有一股不間斷的力量,去面對人生未來所有風雨。
一個家的風水,是由父母親手締造,一個孩子的未來,也是由父母不斷鋪就。
想讓孩子變優秀,起點一定是在家庭,在父母。
父親的大格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幫助他們向更高的目標攀登;
母親的好情緒,是孩子對抗這個世界最溫柔的力量,陪伴他們通往更美好的遠方。
父母彼此承擔不同的家庭功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賦予他們不同的能力,也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來源:十點讀書微信?公眾號(ID:duhaoshu)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文章內容不代表平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