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表掛錯竟會“糟心”?這4處位置,90%的人都不知道!
189 2025-08-22
作為肇慶老城區一種極具特色的建筑物,騎樓從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和中國的其他諸多建筑不同,它一掃“封閉”、“保守”的氣質,彰顯著開放、平等、商業等文明的氣息。它在肇慶崛起、綻放、凋落和重新煥發,仿佛是一部時代的詠嘆調。
圖|李冠明
入夜了,古道的騎樓街先得有些孤獨,它們伴著肇慶的榮耀而來,在曾經兩廣總督的土地上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征程,多少夢想和傳奇曾經在騎樓中萌發生長,最終又隨風而去。
圖|謝永平
騎樓,另類的“衣錦還鄉”標志物
與嶺南“原汁原味”的鄉土建筑不同,騎樓是一種“舶來品”。這種兩層以上出挑,下面以立柱支撐,多棟房子連綴可形成人行長廊的建筑模式最早見于古希臘。其誕生的原因,大約是與古希臘發達的商業以及炎熱多雨的氣候有關。
據考證,肇慶的第一座騎樓建于民國二年(1913年),歷史快進到民國,“騎樓”正式成為時代的主角。肇慶騎樓街自正東路閱江樓起,大致到城中路為止,多為兩層騎樓。
圖|啊偉哥
騎樓一字排開,連綴成行,面向街道,沒有高低貴賤、一進二進、正屋廂房等區分,平等、開放的意識,似乎融入到騎樓精神之中。
圖|啊偉哥
曾經就是這片區域不大的騎樓街,孫中山麾下的陳天太與“賊軍”張希栻就曾爆發過令人聞虎色變的“肇慶爆城記”,最終陳氏在二百五十斤炸藥的威力下,戰勝了賊軍張希栻,據說曾經聞見此役的老街坊,事后每每想起當年場景,都驚得發抖。
圖|李冠明
當歷史進入現當代,我們便會發現,戰亂為繁榮的商貿所代替,騎樓街成為了肇慶人心目中的“廣州上下九”、“北京王府井”,逢年過節之時,這里總是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老一輩肇慶街坊早就習慣了在新街和二馬路置辦年貨,到西江飯店喝茶聊天,去人民百貨購物。
圖|享生活肇慶微信
西方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建筑結晶
“衣錦還鄉,榮歸故里”,對于中國游子來說,是千年不變的夢想。深受農耕邏輯和儒家倫理的影響,十分保守,有著典型的在外賺錢、回鄉買地建屋的思維,中國有很多這樣的族群,如徽商業和晉商等。
圖|飛行軍
徽派建筑“講究風水,建筑馬頭墻,以天井采光,院落層層相套,營造出縱深封閉、自足型的家主生存空間”
與傳統“衣錦還鄉”的截然不同,騎樓算得上是一朵時代的“奇葩”,那些沐浴過海風海浪的中國人,與傳統的中國商人相比世界觀和價值觀明顯不一樣。深思一下騎樓驟然興起的時間和背景,我們似乎要觸摸到一股復雜和苦澀的味道:
圖|李冠明
明清時代,遼闊的海洋被“封鎖”,連出海打漁都是罪行,當殘破的清朝宣布廢除海禁,許多沿海的中國人選擇了九死一生的路,渠道遙遠的南洋尋找生活的希望,茍存性命于亂世,掙扎著艱苦創業。作為弱國子民,迫切希望祖國能進行改革,復興富強,張開雙臂迎接新世界。
圖|啊偉哥
在廣東沿海地區眾多華僑回國投資的工業、商業和教育等領域,成為推動當時社會轉型的重要力量。同樣,騎樓也是華僑們這一強烈愿望的具體表現。
圖|成成
主流觀點認為,騎樓這種特殊的建筑模式最早起源于希臘的廊柱式建筑,隨后傳到南洋,在輾轉傳至中國東南沿海,并逐步融合吸收中國文化元素,產生了新的發展。
希臘雅典帕特農神殿
新加坡的唐人街
香港九龍騎樓
在端城盛開的騎樓之花
騎樓落戶在肇慶之后,人們很快就發現,它與中國南方炎熱多雨,日光強烈,氣候多變,是如此的合適。
一幢幢騎樓相接形成的街道,可供行走的地板,可擋避風雨驕陽的頂蓋,成為“商鋪的公共走廊”,共享文化并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的新事物。
人們可以全天候“逛街”,商家也可風雨無阻,招攬生意,人氣、財氣、風氣就在這樣的騎樓間聚集、流淌。
圖|李冠明
騎樓的一種簡單分類方法是“閩派”和“粵派”。閩派騎樓受福建傳統木雕的影響,立面上布滿浮雕;粵派騎樓裝飾則較為簡潔,更接近歐陸風格。
圖|李冠明
騎樓的開放精神、豐富的建筑形式、多彩的裝飾內容,正是華僑開放、自由、包容、多元價值觀念的具體體現。漫步在騎樓老街,仿佛翻開了中國人幾百年來不斷破滅又不斷生長的復興之夢。
圖|成成
肇慶騎樓的傳奇故事
在肇慶騎樓老街上,商行、商場、教堂、醫院、戲院等相繼崛起。
圖|韓晉東
民國17年(1928年),端州城內大規模改建擴建城區馬路,將正東路、城中路、正西路連接,統一規劃路旁商店、住宅、機關官署等建筑,建成連廊立柱、極具嶺南特色、中西合璧的商業騎樓街。此后相繼出現新風照相館、紅藝鐘表店、巧心面店、肇慶旅店、贊元堂藥店、倚巖茶樓等現存或已逝的老字號。
圖|鄧振強
這些在歷史大浪中跌宕起伏的地方商業符號,未來又將何去何從呢?
漸行漸遠的騎樓
伴隨著時代風云變幻,肇慶的騎樓也起起落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騎樓的產權和商業模式發生了巨變,私營經濟被叫停,很多商鋪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幾易其主。
圖|李冠明
時光荏苒,今天的騎樓已有百歲左右的高齡,像風燭殘年的老者,在經歷一次次的“創傷”后更加顯得不堪一擊:
2007年1月1日,一輛云浮牌照的小轎車撞向城中路與十字路交界附近的一幢騎樓,騎樓坍塌。
2007年4月9日,一輛小轎車撞斷城中路13號一幢騎樓樓柱,騎樓倒塌。
2010年10月10日,福繡坊巷道口(城區城中路市政府大院對面的一條巷道)騎樓因屋內電線短路燒成危樓。
2014年8月27日,城中路與正東路交界處一騎樓因電線短路發生大火,該樓正是肇慶昔日極為輝煌的倚巖茶樓舊址。
2015年3月28日,一轎車失控撞向城中路第24、26號騎樓立柱,導致兩幢騎樓坍塌。
圖|海韻
騎樓街,走向何方?
南方諸多騎樓街的破敗,大部分原來來自社會的變遷、時光和自然力量的消磨,如果再加上“胡亂”建設和“粗暴”改造后才開始關注和反省,那么騎樓將隱入歷史。
圖|成成
今天高聳入云的商業建筑已成為城市的主角,然而,我們不能忘記的,是曾經九死一生回國艱苦創業的華僑們對振興祖國的不懈追求,以及在漫長的歲月中上演過的創奇...
圖|小艇
或許可以這么說,肇慶的騎樓街,反應了我們漫長的復興之夢、開放之夢,在城市中留下的城市雕塑。
圖|李冠明
復活騎樓,留住集體回憶
市民印象中從來沒有修繕過騎樓建筑樓體,騎樓街保育呼聲越來越大,騎樓街仍處于“百廢待興”的狀態,亟需政府加大投入、專家建言支招、社會提起重視。
圖|啊偉哥
“修舊如故”讓老房子建構成一條奇美多變的風景線。巴洛克曲線、哥特式垂直線、伊斯蘭風格的花紋,各式各樣山花墻,甚至防風墻的風洞也是五花八門,“西式構造,中式紋樣”,根據歷史記載進行還原,延續騎樓的人文力量。
圖|李冠明
“疏導交通”打通騎樓街的“任督二脈”,城中路一帶的擁堵,共同停車配套的缺位,已經影響到周邊居民出行和游客駐足停留觀光。治理交通有如治水,緩解擁堵問題,也許先改成單行通車是一條不錯的辦法,條件成熟的時候可以變成步行街,讓城市在這里慢下來,浸潤老城的底蘊。
圖|李冠明
“商業復興”首先有一個共識:舊城復興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尊重城市肌理上的功能再造與提升。建立慢生活區、增設“年代秀”舞臺,正確處理好“拆、改、留”關系。
圖|啊偉哥
關于下期
建筑樣式、建設規模還是知名度,肇慶騎樓街在廣州、江門、汕頭等地的騎樓建筑中并不突出,但肇慶的騎樓卻像一把鑰匙,一把將你從主干道,轉入一條條小街巷,帶著你去感受本地人所保有的,難以復制與再生的文化價值。
圖|李冠明
編輯|小麥
審核|華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