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樓被叫大褲衩,外國設計師承認有隱喻,北京人現在怎么看?
北京的天際線上,央視大樓以其棱角分明的獨特輪廓,成為一道無法忽視的風景。荷蘭設計師庫哈斯的手筆,讓它從圖紙階段就自帶話題——民間親切喚它“大褲衩”,專業領域討論它的結構創新,普通市民則在日復一日的注視中,慢慢把它放進了北京的城市記憶里。

2000年代末,當這座中間鏤空的建筑雛形初現時,爭議幾乎與它的鋼架一同生長。有人討論它的建設投入與實用價值是否匹配,覺得這般造型“不夠常規”;也有建筑愛好者為其突破傳統的設計鼓掌,認為它為城市天際線注入了新的可能性。專業人士曾從結構力學角度分析其復雜性,這類探討沒有標準答案,反而讓它成了建筑界常談常新的案例。

時間像位耐心的調和者。起初覺得“扎眼”的北京人,漸漸習慣了抬頭時望見它的身影;外地游客來京,會特意繞到CBD,舉起手機拍下它與周邊樓宇的反差——這種獨特性,讓它成了城市形象中一個鮮活的注腳。周邊的咖啡館里,常能聽到關于它的閑聊:“當年覺得怪,現在看還挺有辨識度”“上次帶朋友來,他光拍它就拍了十分鐘”。

實用層面的討論從未停歇。作為大型公共建筑,它的日常運轉確實面臨特殊挑戰:因結構特性,維護需要更精細的技術支持;作為辦公場所,內部區域對公眾開放有限,多數人只能在外部感受它的形態——這反而讓周邊的街道成了“觀景臺”,街角的便利店、公交站,都成了看它的好角度。

“大褲衩”這個昵稱的流傳,藏著大眾對建筑最直白的解讀。設計師最初闡釋的“流動空間”“互動理念”,在專業文本里依然清晰,但民間更偏愛用生活化的比喻勾勒它的輪廓。這種認知差異并不矛盾:專業有專業的邏輯,生活有生活的語言,兩者共同構成了它的公眾形象。就像老北京人給胡同起的外號,直白里藏著親近。

設計理念與實際體驗的磨合,也給后來的建筑提了醒。設計師曾希望通過造型促進內部交流,但工作人員反饋的電梯調度、空間利用等問題,讓“功能優先”的理念在后續大型建筑規劃中更受重視。這種從實踐中生長的經驗,或許比圖紙上的完美更有價值。

官方對民間稱呼的包容,讓它多了幾分煙火氣。旅游手冊會客觀介紹它的設計背景,導游講解時也會笑著提到“大家更愛叫它‘大褲衩’”,這種不刻意“正名”的態度,反而讓它與城市生活貼得更近。如今周邊的圍欄和監控,更多是為了引導有序參觀,并未擋住人們望向它的目光。

十幾年過去,關于它的討論早已褪去激烈,沉淀成一種多元的共識:它未必是所有人心中“完美的建筑”,但一定是“獨特的存在”。它像一個公共話題的容器,裝著不同年代的審美、不同群體的視角,也裝著北京從傳統都城向現代都市轉型中的探索與碰撞。

清晨的陽光掠過它的鋼架,傍晚的車流在它腳下匯成河。游客的鏡頭里,它是新鮮的風景;上班族的通勤路上,它是熟悉的地標。設計師的初心或許被時光磨得有些模糊,但它早已用自己的方式,成了北京故事里的一章——在爭議中登場,在理解中扎根,這或許就是一座標志性建筑最真實的生長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