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北京的古橋 | 你知道明十三陵有多少座古橋嗎?

    147小編 151 2025-08-23

    北京的古橋歷史上北京的橋梁不僅數量眾多,而且形式多樣,別具風采??梢哉f,北京的古橋是人類建筑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寶藏之一。“北京的古橋”欄目將展現北京古橋的歷史與文化,并向公眾介紹北京古橋保護的工作進展與成果,從而喚起更多人對北京古橋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明十三陵,以明代帝王墓出名。

    但你知道嗎?十三陵的古橋同樣值得一看!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網

    自永樂七年(1409)五月始作長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禎葬入思陵止,其間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面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

    陵前古橋,是陵寢建筑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守護陵寢的風水屏障。除思陵外,明十三陵中的各陵寢前都有古橋建筑。

    在這秋高氣爽之時,小印有幸與古橋專家梁欣立,一道探訪了十三陵的古橋。十三陵的古橋究竟有何獨到之處?快跟小印一起來看看吧!

    在此小印提供給大家一條游覽路線,可供參考~

    點擊查看大圖(底圖來源:北京旅游地圖網;路線圖為編輯自制)

    以下按修建年份排序

    01 長陵——南五孔橋、七孔橋遺址和北五孔橋

    長陵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網

    明長陵為明十三陵之首,是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明長陵建于永樂七年(1409年),在十三陵中建筑規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保存得最為完好。

    南五孔橋

    別名:五孔橋、長陵五孔橋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橋長48米,寬10.1米,橋高3.8米

    進入明十三陵首先要經過長約7公里的長陵總神道,位于總神道上的南五孔橋便是我們見到的第一座陵前古橋。

    五孔橋是長陵的陵前古橋,青磚與花崗巖建造的它在藍天之下更顯雄偉。如今,五孔橋橋身依然保持著其最初的風貌,堅固如初;橋下的河道卻早已干涸,被茵茵綠草掩蓋。

    七孔橋遺址及新橋

    別名:神路橋、五音橋始建年份: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橋體形制:橋長112.7米,每孔跨徑10米,橋面寬8米

    距離南五孔橋不過幾百米,就是長陵的另一陵前古橋七孔橋,它是整個明十三陵陵區最大的橋梁。

    原橋被打水沖毀,只余殘存的橋墩作為故七孔橋遺址。如今的新七孔橋利用古七孔橋殘存的石拱券部分石料,于1958年修建而成。

    北五孔橋

    別名:五孔橋、長陵五孔橋始建年份:明萬歷四年(1576年)橋體形制:橋長41米,橋面凈寬11.8米

    北五孔橋地處總神路上,橋體完好,橋面加鋪柏油路面,仍然在為交通做貢獻,使用500多年。

    02 獻陵——三磚石橋

    獻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明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朱高熾和皇后張氏的陵墓。獻陵因朱高熾在皇位僅10個月,陵墓由兒子朱瞻基修建,規模較小。

    三磚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主橋長12.5米,寬5.3米;輔橋長11米,寬4米

    獻陵門前有磚砌月牙河,河上并排跨三座磚石單拱券橋,對著獻陵陵恩的三座門。三座橋分為一主橋和二輔橋,規模不大,橋面坡度平緩。如今,橋上已加金屬護欄以做保護。

    03 景陵——磚石橋

    景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的合葬陵寢。景陵規模較小。

    磚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橋長12.2米,橋面寬6.4米,凈寬5.6米

    景陵磚石橋隱匿于如今中學校墻外的景陵南一條偏僻小路上,這座橋被綠蔭覆蓋,古橋護欄上頂為三角形,下全素無花紋,拱券用青磚碼砌,整座磚石橋比較簡陋。

    04 裕陵——三石橋

    裕陵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裕陵是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和皇后錢氏、周氏的合葬陵寢。

    三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主橋長15米,寬6米;兩輔橋各長10米,寬4米

    與大多數陵前三石橋的構造相同,裕陵門前神路的功德碑后也有三座石橋,一主橋兩輔橋,它們并跨在石砌溝渠上,橋面坡度平緩。

    05 茂陵——石橋

    茂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茂陵是明朝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和王氏、紀氏、邵氏三位皇后,和一位妃嬪柏氏的合葬陵寢。

    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橋長9米,寬6米

    茂陵與眾不同的一點在于它的水路并沒有流過陵前,而是在陵寢背后已被分流。茂陵石橋就坐落于茂陵石碑東南方向的馬路與水溝交匯處。如今古橋上依然車流不息,如若沒有橋邊的標識,幾乎難注意到它是古橋。

    06 泰陵——石橋

    泰陵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泰陵是明朝第九帝孝宗敬皇帝朱祐樘及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寢。

    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橋長約12米,寬4.3米

    泰陵前原有四座橋,神路功德碑北并排的三座石拱橋,其中兩座均因修路被埋或改造,而今只剩一座泰陵古石橋。功德碑南的五孔橋被拆改造成四孔橋。

    07 康陵——三孔橋

    康陵

    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明康陵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武宗朱厚照和皇后夏氏的合葬陵墓。康陵是目前發現的十三陵中磚碑銘文最多的一個陵。陵寢前原有二座橋,一座被洪水沖毀未建,一座橋面被改造。

    三孔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橋長50米,寬6.1米

    康陵三孔橋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兩側并非位于同一高度,古橋東西走向,西邊下橋處是一大斜坡路,為方便通行,將橋面西側墊高二米多,造成橋兩端高低差在一米多。如今古橋已被周遭生長繁茂的植物遮蓋,但仍可通行使用。

    08 永陵——四石橋

    永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明永陵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世宗朱厚熜及陳氏、方氏、杜氏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朱厚熜是明朝皇帝在位時間最長者之一,所以嘉靖皇帝的永陵修建規模僅次于明成祖的長陵,迄今保護較好。

    三石橋之主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主橋橋長15.8米,橋面寬6.7米;兩輔橋個橋長7米,寬3.5米

    永陵的“石橋三道”在功德碑南200多米處,橋分一主橋兩輔橋,全部是石砌單拱券平緩坡橋,基本保持古石橋原貌。

    南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橋長21米,橋面寬8.35米

    永陵神路1.5公里,南端的南石橋,與三座石橋的主橋形制基本一樣,保護基本完好。

    09 昭陵——三石橋

    昭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載垕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寢。

    三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主橋長13米,寬6.5米;兩輔橋長12米,寬5米

    據記載昭陵原有古橋五座,而今只剩墓前棱恩門外磚砌月河上跨越的三座單孔磚石橋。三座橋均在1987年重建,新修復的橋見不到多少明代痕跡。

    10 定陵——三石橋

    定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和二位王氏皇后的合葬陵墓,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三石橋

    始建年份:明萬歷十二年(1584)至萬歷十八年(1590)之間橋體形制:主橋長20.7米,寬8米;兩輔橋長9.4米,寬3.6米

    定陵的三石橋同樣是一座主橋與兩座輔橋結合的制式。這三座石橋跨在定陵羅城門外的月河之上,石橋上的雕刻十分精美。如今,月河早已干涸,而三座石橋和橋下部分月河河道卻作為古跡得以保留。

    11 慶陵——垣門北三石橋

    慶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明慶陵是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和皇后郭氏、王氏、劉氏的合葬陵寢,是十三陵中保留石砌溝渠最長和古橋最多的一陵。

    慶陵共有磚石橋六座,分跨溝渠之上。但殿門西的小橋已被徹底改造,陵門前神路上的兩座石橋也已極少使用。而慶陵垣門北三石橋仍保存完好,靜靜屹立等待著人們的到來。

    慶陵垣門北三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主橋長16.3米,寬5.8米,橋堍寬8米;兩輔橋各長14.8米,寬4.6米,橋堍寬6.2米

    慶陵雖大門緊閉暫不接受來訪者,但從圍墻外邊沿溝渠繞到前院后亦可發現別有一番洞天在。慶陵三座琉璃頂垣門北就是三座并排的單孔磚石橋,青山環繞之間更顯氣勢。

    12 德陵——五孔橋

    德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張氏的合葬陵墓。德陵是明代營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五孔橋

    始建年份:明崇禎元年(1628年)橋體形制:橋長59.5米,橋面凈寬3.2米

    這座位于德陵神路功德碑前200米左右的五孔連跨石拱券,橫跨在一條30多米寬的山溝上,為順暢泄洪而建造宏大。如今,這座500余年的古橋依然傲然屹立,主體結構沒有改變,不過處于保護的目的已經作為古跡限制通行。

    13 思陵——西水關石橋

    思陵

    圖片來源:編輯自攝

    思陵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與周皇后及田貴妃之合葬墓。思陵是清順治元年(1644)改建的,是明十三陵唯一一座沒有陵前古橋的陵寢。

    西水關二石橋

    始建年份:明代,具體不詳橋體形制:單孔石拱橋長6米,寬3.3米;石平橋長約3米,寬約4米(中間少一橋板)

    思陵沒有陵前古橋,不過在思陵西南不遠處,悼陵監路口坐落著一處兩古橋——西水關石橋。石拱橋在北,石平橋在南,相距二米多。石拱橋上原有陵區圍墻和步道,石平橋作為輔助的便橋供人使用。如今,水溝已無水,古道也變更,而兩座古石橋卻保存了下來。

    古人講究陵寢要迎日光,背靠山,水纏繞,墓地在中間。溝渠水上必建橋梁,從而形成橋梁為陵寢建筑的一部分,因自然地勢的不同,水流走勢變化,每座陵寢的古橋數量、布局、形制都有所不同,說明封建統治的社會里也要“定制”與“靈活”相結合。明代古橋建造質量,今人也得敬之望觀。

    跟著古橋專家的腳步,看遍了十三陵的古橋,你對哪座印象最深呢?不如找一天,親自探訪一下吧,相信你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文章內容根據古橋專家梁欣立口述整理;部分摘錄自書籍《北京古橋》(梁欣立 / 著)長陵北五孔橋照片為梁欣立老師提供,其他未標注照片均為編輯自攝
    上一篇: 獅從何來?
    下一篇: 生前位極人臣死后凄慘!四大被秋后算賬的名臣,史上找不出第五個
    最新文章
    国内偷自第一二三区_一区二区欧美视频_三上悠亚中文字幕在线播放_韩国本免费一级毛片免费
  • <menu id="kwwkm"><tt id="kwwkm"></tt></menu>
  • <menu id="kwwkm"><strong id="kwwkm"></strong></menu>
  • >